一、从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谈器乐演奏中的意境营造(论文文献综述)
卢嘉梁[1](2018)在《长笛曲《夕阳箫鼓》移植中的文化美学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谭密子于八十年代初改编的长笛独奏曲《夕阳箫鼓》是黎英海钢琴版之后又一西洋乐器改编典范,自问世以来得到广大长笛演奏家的青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证明,这是一部较成功的改编作品,它成功地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审美追求、音响意境、恬淡写意的笔法融入了进去,为长笛改编中国传统乐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本文立足长笛这一乐器的艺术特征,结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审美,较为深入地探究了作品本身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美学。
李丹丹[2](2012)在《戏曲音乐在手风琴中国作品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认为在众多手风琴音乐中国作品的创作中,戏曲音乐与手风琴音乐相结合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为手风琴音乐的民族化注入了新的血液。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宝藏的一角,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我国的戏曲剧种有数百种之多,拥有着丰富的资源等待我们开发,借鉴这些优秀的戏曲音乐进行创作无疑是手风琴音乐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已有很多作曲家有意识地将戏曲音乐运用到手风琴音乐创作中,呈现了许多具有中国审美情趣和中国民族风格的手风琴作品,带来一种全新的听觉冲击,迸发出新的活力。本文欲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技术上的分析,通过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比较和手风琴音乐创作历程的梳理,从音乐分析的角度详细分析戏曲剧种、曲体结构、板式和节奏、旋律和音色在手风琴中国作品中的运用,为手风琴音乐中国作品借鉴戏曲音乐创作找出一些规律,阐述手风琴与戏曲音乐结合体现的艺术价值,发掘出手风琴表达中国东方韵味的潜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手风琴音乐民族化创作与研究。
张晓娟[3](2010)在《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文中提出1949——2009是中国弦乐史研究取得重要发展的六十年。回顾这六十年间中国弦乐史研究所走过的发展历程,总结中国弦乐史研究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特征,探寻其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从中认识其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这对当今与未来的中国弦乐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弦乐史研究”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阶段、类型、特征、关系四个方面入手,对1949—2009这六十年间“中国弦乐史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文章主要由四个部分的内容构成:首先,以时间为主要线索,分1949—1979、1979—2009两个阶段对这六十年间“中国弦乐史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纵向的梳理,从“独奏音乐研究”与“合奏、重奏音乐研究”两个方面对“中国弦乐史研究”在两个阶段的主要研究领域进行论述,并从研究角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中国弦乐史研究”的阶段发展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其次,从“中国弦乐史研究”的三种主要类型入手,通过对中国弦乐史的部类研究、分段研究、专题研究的代表专着、论文的整理、分析,展现它们各自的发展现状,总结这三种类型研究上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不足;再次,从学术研究、学术队伍、学术思想三个方面对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来的主要特征作初步的总结。最后,分别就中国弦乐史研究与中国音乐史研究的关系,中国弦乐史研究与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关系进行阐述。
梅予馨[4](2009)在《旧题新意——析琵琶曲《霸王卸甲》刘德海改编版本的意境》文中认为琵琶音乐艺术发展近两千年,无论从曲目的广博庞杂、表演的流派纷呈、以及演奏技巧的纷繁复杂都可以形成不胜枚举的研究课题。笔者从音乐意境角度切入,关注琵琶二度创作中的美学问题,试图结合从文本分析、演奏实践分析、演奏版本分析等多视角,得以呈现琵琶表演中的意境塑造这一“核心问题”。本文从音乐表演实践入手,结合音乐表演美学理论,对《霸王卸甲》刘德海改编版本的一、二度创作之音乐意境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进一步探讨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意境表现的启示。
聂蔚,肖建瓴[5](2002)在《从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谈器乐演奏中的意境营造》文中研究表明
二、从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谈器乐演奏中的意境营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谈器乐演奏中的意境营造(论文提纲范文)
(1)长笛曲《夕阳箫鼓》移植中的文化美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夕阳箫鼓》的文化美学释解 |
二、长笛艺术中的东方意韵 |
三、长笛版《夕阳箫鼓》中的音响构建 |
一、利用长笛的击键噪音 |
二、利用长笛独特的泛音 |
三、利用长笛的多重装饰音 |
四、利用长笛“花腔”式的灵活技巧 |
(2)戏曲音乐在手风琴中国作品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 |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概述 |
一、建国初期(1949——1966年) |
二、文革时期(1966——1976年) |
三、改革开放时期至今(1977年至今) |
小结 |
第二节 戏曲与戏曲音乐概述 |
一、戏曲剧种的借鉴 |
二、戏曲曲体结构的运用 |
三、戏曲板式和节奏的运用 |
四、戏曲旋律的运用 |
五、戏曲音色的模仿 |
第二章 戏曲音乐在手风琴中国作品中的运用 |
第一节 戏曲剧种的借鉴 |
一、京剧 |
二、豫剧 |
三、吕剧 |
四、越剧 |
五、沪剧 |
六、粤剧 |
七、湖南花鼓戏 |
八、锡剧 |
九、其它剧种 |
第二节 戏曲曲体结构的运用 |
一、板式变奏体 |
二、曲牌联缀体 |
第三节 戏曲板式和节奏的运用 |
一、板式的运用 |
二、节奏的模仿 |
第四节 戏曲旋律的运用 |
一、四、五度叠置和弦的运用 |
二、平行和弦的运用 |
三、二度音程的运用 |
第五节 戏曲器乐音色的模仿 |
一、唢呐和笙的模仿 |
二、古筝和琵琶的模仿 |
三、二胡的模仿 |
四、笛子的模仿 |
五、月琴的模仿 |
六、京胡的模仿 |
七、箫的模仿 |
八、打击乐的模仿 |
九、其它乐器的模仿 |
第三章 手风琴与戏曲音乐结合体现的艺术价值 |
第一节 中国戏曲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
第二节 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重新演绎 |
第三节 推进中国手风琴音乐民族化发展的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3)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Contents |
绪论 |
一、本文选题与意义 |
二、研究基础与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一章 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的两个阶段 |
第一节 初步展开的三十年(1949-1979) |
一、研究的主要领域:琴史研究,崭露头角 |
二、研究的主要特征:研究维度,趋于单一 |
第二节 繁荣发展的三十年(1979-2009) |
一、研究的主要领域:百花齐放,成果迭出 |
二、研究的主要特征:研究维度,多元专精 |
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的三大类型 |
第一节 对中国弦乐史的部类研究 |
一、拉弦乐史研究:初具规模 |
二、弹拨乐史研究:微观居多 |
第二节 对中国弦乐史的分段研究 |
一、按历史阶段的断代研究 |
二、自主设定的各种时段研究 |
第三节 对中国弦乐史的专题研究 |
一、琴、筝等卧弹乐器的专题研究 |
二、琵琶、三弦等抱弹乐器的专题研究 |
三、二胡等拉弦乐器的专题研究 |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的主要特征 |
第一节 学术研究:多元繁荣 |
一、研究成果书文并茂 |
二、研究对象空前广泛 |
三、研究角度多种多样 |
四、研究方法丰富多彩 |
五、研究热点层出不穷 |
第三节 学术队伍:空前壮大 |
一、学术队伍多样化 |
二、学术队伍专业化 |
三、学术队伍年轻化 |
第四节 学术思想:中西交融 |
一、中国音乐史学研究观念对中国弦乐史研究的影响 |
二、中国史学思潮对中国弦乐史研究的影响 |
三、西方音乐思潮对中国弦乐史研究的影响 |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的两种关系 |
第一节 中国弦乐史研究与中国音乐史研究的关系 |
一、音乐史研究奠定了弦乐史研究的基础 |
二、弦乐史研究丰富了音乐史研究 |
第二节 中国弦乐史研究与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关系 |
一、弦乐史研究是音乐史学研究的分支 |
二、音乐史学研究推动了弦乐史研究的发展 |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旧题新意——析琵琶曲《霸王卸甲》刘德海改编版本的意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传统琵琶曲的音乐意境 |
第一节 音乐意境的研究与分析 |
第二节 传统琵琶文曲的概念界定及其音乐意境特征 |
第三节 传统琵琶武曲的概念界定及其音乐意境特征 |
第二章 分析《霸王卸甲》刘德海改编版本一、二度创作的意境 |
第一节 《霸王卸甲》改编版本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点 |
第二节 《霸王卸甲》改编版本的作品形态分析 |
第三节 《霸王卸甲》改编版本音乐意境在一、二度创作中的体现 |
第三章 从《霸王卸甲》刘德海改编版本看中国传统音乐意境表现的启示 |
第一节 器殊则境殊——不同乐器在意境塑造中的差异 |
第二节 心殊则手殊、手殊则声殊(李贽)——表演主体心理结构差别形成的意境创造差异 |
第三节 象外之象、弦外之音——意境创造的超越性 |
第四节 境由心生、声自心生(徐上瀛)——演奏心境与意境创造 |
结语 |
附录一:主要参考资料 |
后记 |
四、从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谈器乐演奏中的意境营造(论文参考文献)
- [1]长笛曲《夕阳箫鼓》移植中的文化美学探析[J]. 卢嘉梁. 音乐创作, 2018(06)
- [2]戏曲音乐在手风琴中国作品中的运用研究[D]. 李丹丹. 四川师范大学, 2012(02)
- [3]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 张晓娟.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1)
- [4]旧题新意——析琵琶曲《霸王卸甲》刘德海改编版本的意境[D]. 梅予馨. 星海音乐学院, 2009(S1)
- [5]从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谈器乐演奏中的意境营造[J]. 聂蔚,肖建瓴. 新余高专学报,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