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残疾学生”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实验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残疾学生”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实验报告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实验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陈欢[1](2021)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学习现状与转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数学学困生这个话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且国内外学者也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转变的重要时期,对于没有扭转思维转变的学生而言,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逐渐成为学困生。加之疫情的影响,学困生工作难于实施,学困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由于大多数人的研究范围较大、模糊筛选学困生等缺陷的存在,使得以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具体研究和详细筛选显得尤为重要,而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更是关系着学生的发展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本文以问卷法、访谈法、内容分析法与观察法等方法,着眼于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沈阳市某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学生问卷、家长问卷、教师访谈、笔者观察等四个角度出发,以此来了解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进而剖析导致学困生“困”的原因。从学生应积极主动的走出“困”境、教师采用多样化的转化策略、学校管理者具体落实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增强家长教育观念的认知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转化策略,从而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本文旨在通过了解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剖析原因,提出具体的转化策略。通过笔者的研究,希望给“困”境中的学困生、从事一线转化学困生工作的老师、学校管理者针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能够有效的落实、困惑中的家长等方面提供参考,最终共同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毛雁[2](2021)在《游戏化教学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实践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古时“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到如今“素质教育”宗旨的提倡,主旨都是要求教育工作应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法及时关注到所有学生,导致每个班级中都存在一部分成绩暂时落后、行为较为懒散且思想不求进取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学困生的存在对于班集建设、教学质量等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学困生转化的问题迫在眉睫。大量研究表明,缺乏兴趣是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如能从学习机制出发,激发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对学困生的转化具有积极意义。自新课改以来,“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被广泛关注,游戏化教学成为当前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其沉浸性、趣味性、获得感、教学性等特点正好契合学困生的内在心理需求与学习机制,这为学困生的转化问题提供了一个突破口。当前已有关于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虽能取得一定效果,但转化方式仍为学生被动学习,课堂吸引力不强,且游戏化教学在学困生转化中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尝试依托信息技术课程,检验游戏化教学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研究首先在学困生转化和游戏化教学已有的理论基础上界定了相关概念。接着以初中信息技术为学科背景,使用能力-成绩差异比较法对信息技术学困生进行诊断和筛查,通过问卷和访谈进一步了解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状况和学困生的学习特点。随后,针对信息技术学困生共性特点,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掌握、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为目的,将游戏作为支持教学的支架,设计出游戏化教学活动的一般流程。最后,依托此流程,选取天津市某初中七年级学生进行准实验研究,得出结论:游戏化教学能够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掌握程度,对学困生的转化有一定积极影响。

马宁[3](2021)在《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调查研究 ——以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文中认为学习是促进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人们对这方面的关注和研究不足。本文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这一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乡村教师为对象进行研究,希望这一研究能对改进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学习,促进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最终增强作为本地重要人力资本的乡村教师对教育脱贫的促进作用。本文运用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以马尔科姆·诺尔斯的成人学习理论为视角,将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四个方面作为分析框架,对289份问卷所得数据和约11万字的访谈文本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的内部动机较强,教师学习环境有所改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及其成因为:首先,在学习动机方面,主要存在教师学习的可持续状态较差、教师主动学习的行动力差两个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终身学习意识、教师过度重视学习的工具价值以及外部评价考核机制不合理。其次,在学习内容方面,存在教师忽视理论性知识学习、体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特殊素养的学习内容较少两个问题。导致问题的原因包括:教师追求学习效果的速成性、外部培训对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针对性不强。第三,在学习方式方面,存在教师对外部培训所学内容的转化不够、校本培训学习仍停留于表面、教师自主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为:外部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学习需求、教师在网络远程培训学习中的工学矛盾突出、外部培训方式的互动性和实践性不强、学校的组织力度不够等。最后,在学习环境方面,主要存在教师学习的物质条件保障不足、教师学习的制度条件不健全、教师学习的文化氛围欠佳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当地政府对本地教育资金的投入不足、学校管理不完善、校长未对本校教师学习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以及以筛选为目的的晋升制度存在缺陷。针对以怒江为例的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外部机构应加强引导和支持、学校应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教师应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这三个层面构建立体化的乡村教师学习优化策略,进而促进其专业发展。

徐越[4](2021)在《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建设越来越重视,加强农村素质教育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而要有效提高农村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困生进行有效的转化,促使学困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显着提升,真正改善农村学生数学学习困难,为农村地区的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阅读文献分析国内外对数学学困生的研究,又访谈了相应的数学教师(班主任为辅)确定了研究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分析数学学困生的成因,问卷调查了学困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家庭情况、与老师的互动等现状,提出相应的行之有效的转化策略,对案例转化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初一是初中学习生涯的开始,初一数学内容是初中知识的基础,如果在初一时学习数学就困难了,那么就意味着初中数学学习生涯的提前结束,所以本文选择初一数学学困生为研究对象。从统计得到的数据中可以反映初一数学学困生成因:在数学学困生自身方面,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不高、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成功的体验,自我效能感低;教师方面,课堂效率不高、表扬或鼓励性语言匮乏、课外辅导时间的短缺;家庭方面,缺少父母的陪伴、督促、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当;社会方面,社会人士的影响、电子产品的影响等。针对上述情况,本文提出相对应的转化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坚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建立竞争小组,优化奖评方法;家校合作,积极引导;转变教育方式,真诚心灵沟通。其中,选择不同类型的数学学困生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转化工作,均有一定成效。

李新玉[5](2021)在《提升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实验研究 ——基于学生差异性的视角》文中提出提升我国初中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不仅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是教学实践的需要。由于不同类型学生的知识背景、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问题提出的价值认知等有所差异,故问题提出的数量和水平也有所不同。因此,深入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水平,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为了解初中不同类型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水平,进而予以有效的教学措施。因此,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为:对初中同一年级不同类型学生(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的问题提出能力水平及其差异进行分析与研究。本文以数学哲学、建构主义学习观、以及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以设计研究为方法指导,借鉴数学问题提出的相关研究范式,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统计研究等方法。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之间的关系;(2)不同类型学生问题提出能力水平的差异性研究;(3)促进不同类型的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教学策略;(4)教学策略有效性的实验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第一,当前初中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整体较弱。在三个类型的学生中(数学学优生、数学中等生、数学学困生)普遍存在问题提出意识较为薄弱的现象,大部分学生数学问题提出本身的价值认知还有一定的欠缺。初中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较低,教师应关注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提升。第二,各个类型学生的提出能力具有一定差异。整体而言,学优生、中等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比数学学困生的水平高。其中,学优生提出问题的水平最高。总体来说,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具有统计上的相关性。第三,有效的教学措施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具体教学措施有:使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分类指导;数学问题提出方法指导、分类强化;及时肯定的数学教学评价。

张亚康[6](2021)在《初中数学分层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业”从来都不是教育领域中的小问题,近年来作业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话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作业,尝试出台很多政策提到“减负”,控制学生作业时间,杜绝让作业成为学生的负担。由于学生群体之间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差异。对于目前“给有差异的学生布置没有差异的作业”,也就是传统作业布置“一刀切”的模式,无疑是扼杀了学困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也影响中等生和优生的发展。因此本研究将尝试基于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层作业布置,让数学作业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初中数学分层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教学实践法来研究两个问题。一是了解初中生数学作业现状,包括作业现状和教师对数学分层作业的认识;二是开展初中数学分层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通过研究数据分析分层作业的实践效果,在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分层作业实施的原则,提出分层作业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的主要结论:第一,初中生数学作业现状:教师作业布置类型和方式比较单一,几乎不会考虑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进行分层作业布置;普遍学生对数学学科比较感兴趣,很多学生愿意主动完成数学作业,学生学习环境较好,但是学生写作业时的感受觉得很累很烦躁的现象较明显;三个年级比较分析知,初三年级作业难度和时间相对其他两个年级多。第二,教师对分层作业的认识缺乏理论的指导,教师作业设计忽视学生作业的心理感受,很少基于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层作业的设计。第三,初中数学分层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表明,对学生成绩的提升、学习数学兴趣和完成作业时情绪情感体验的增强都有很大帮助,并且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本研究的结论也为广大一线教师日后教学中分层作业的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有效性的评价体系,为教师日后教学和专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卢芹[7](2021)在《初中留守“数学学困生”非智力因素调查》文中提出初中留守儿童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了广大社会关注的重点。初中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科目,需要监护人给学生提供监督和指导。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空间、时间等原因对儿童的关心不够,学习和生活上不能以身作则,以至他们在数学学习上的非智力因素表现较差。留守儿童在数学学习上的困难值得我们深思和剖析。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于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论文主要研究初中留守“数学学困生”在非智力因素上的表现。问卷调查“数学学困生”在动机、情绪情感、态度、意志、性格上的表现,得到三个结论:(1)男生与女生比在数学学习上的动机、情绪情感、态度、意志这4个因素上的表现均优于女生;(2)非留守儿童和由父亲或母亲一方单独照顾的留守儿童相比,在数学学习上的动机、情绪情感、态度、意志、性格这5个方面表现均优于其他类型的留守儿童;(3)留守时间越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动机、情绪、情感态度、意志、性格这5个方面表现越来越差。对学生的访谈直观的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非智力因素表现。对初中数学老师的访谈,了解他们是否关注到留守儿童的非智力因素表现,是否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而因材施教。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发现初中留守“数学学困生”有以下五个特点:(1)内在学习动机不强,对数学知识不感到好奇,不愿意学习数学,同时外部也没有足够的刺激和指导学生学习;(2)他们的数学学习情感不稳定,不能够自己调节数学学习情绪,常常会对数学知识,数学符号,数学公式感到紧张和不安,对数学学习只有乐观和消极的态度;(3)不愿意主动完成学习任务,认为数学没有学习的价值;(4)不能坚持完成学习任务,自律性很差;(5)他们对数学没有好胜心和质疑心,不愿意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数学成就,也不愿与他人竞争,不敢反驳数学知识和老师讲解的内容。最后根据调查问卷、教师和学生访谈以及文献分析,提出了四点对“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建议。第一,激发学困生学习动机,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第二,调动情感,提高对数学的热爱;第三,减小压力,锻炼留守儿童意志;第四,改正不良习惯,端正数学学习态度。

赖智蓉[8](2020)在《小学中段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成因及转化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线教师,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困生)群体是不能放弃的。学困生问题是教学工作中的一大重点,也一直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点。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转化学困生不仅能提高教学成绩,还能提升职业幸福感。从学生角度出发,转化学困生不仅能改善现阶段的学习情况,更会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甚至影响终身发展。所以对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对学困生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个大热点,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有了很多成熟的研究结果。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达、信息全球化等原因,学困生的成因也有所变化,与之对应的转化策略也应该调整。本文在学习前辈们对学困生的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工作学校的实际情况,展开对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笔者所在学校位于一座四线城市城北边缘处,这里的学生来源复杂多样,家庭经济条件、家长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学习优秀的学生(学优生)与学困生差距逐渐增大,到小学中段更明显。小学中段是承上启下的分水岭,所以对学困生的转化迫在眉睫。笔者通过对小学中段的学困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对同年级数学老师进行访谈调查,加上笔者平时的观察分析得出小学中段学困生的成因,探究相应的转化策略。在笔者任教班级进行为期一学期的转化后,将学困生转化前后进行对比,发现有71%的学困生在数学成绩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本文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小学中段数学学困生成因。客观因素主要包括:数学知识抽象,知识点间逻辑关联性强;教材编写中,部分内容安排不合适;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家庭环境的影响;大班额教学,教师精力有限;教师对教材解读、利用不当。主观因素包括: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缺乏,意志力薄弱;学习方法不当;做题习惯差,理解能力弱;贪玩好耍,学习上懒惰。针对成因,结合笔者教学工作实际,笔者也提出了以下转化策略:拒绝标签,重拾信心;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有效评价,激发潜能;知识分解,降低难度;加工教材,激发动机;培养习惯,提高效率;培养助手,提供机会。笔者以现有的部分研究结果为基础,结合自己的调查、访谈、观察发现,开展了这次关于小学中段数学学科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由于笔者的科研水平、写作水平有限,本论文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遗憾,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定会虚心学习,刻苦专研,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使研究更加完善。

郭炎华[9](2020)在《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我国拟以教育信息化来推动教育的区域均衡化发展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翻转课堂模式是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讲授法结合起来,形成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的“学本位”模式。这种教与学的翻转模式正好顺应了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发展需求。在现代化信息社会中,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闻名全球。我国在以信息化为媒介的翻转课堂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且翻转课堂在城市学校中也广泛开展起来,但我国的乡村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中无容置疑处于劣势。与城市翻转课堂相比较,能在乡村学校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意义会更为鲜明:一是乡村(尤其是偏远山村)与城市相比,信息相对闭塞,因此优质的教育资源引进与信息共享,对乡村教学质量的改善与知识视野的开拓有着更鲜明的意义;二是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中翻转出来的课堂中的“指导、合作讨论”环节,对于乡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家长缺位”、“辅导缺位”的学生学习成长更为迫切需要,其意义也更深远、重大。我国这些年的城乡义教均衡与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教育的创新驱动与有效的教学转型发展创造了良机。然而,城乡学习环境与教学条件有别,国外与国内的乡村环境条件大不相同,因此我国乡村课堂“教”与“学”的转型需要本土化的翻转模式与实施路径。本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改进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的本土化教学模式并使其得到有效的实施。主要利用分析法、调查法、比较法与准实验研究方法,在翻转课堂内涵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研究现状与争议,并对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这两所乡村学校的翻转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以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然后以SMCR(source传播者、message信息、channel信道、receiver受众)循环式交流模型为本研究的调研理论框架依据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维度设计,并在样本乡村实施了问卷调查与深入的访谈调研。根据本研究样本乡村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结论,并结合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本研究构建了样本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依据研究的目的与拟解决的问题,建立了研究问题的假设,最后对所构建的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教学实验。经过教学实验的前测、中测与后测的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再结合本研究的后期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得出了本文的实验结论:(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3)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另外,本研究在翻转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发现了:其一、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学生的成绩是呈曲线式进程;其二、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其三、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本研究的结论解答了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翻转课堂遗留的两个疑问,也就是说翻转模式本身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学信息化起主要的作用?学生成绩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使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因,还是不同教师任教的原因?并从实证角度为华南贫困乡村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本土化的改进路径,揭示了教育信息化在我国乡村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研究贡献与实践参考。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并在模式构建与实践运行中添加了乡村特色元素;二是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三是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最后,在分析本文的研究不足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时至今日,虽然翻转课堂在聚奎中学与本研究的实验样本学校的本土化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乡村翻转课堂尚未形成规模,还在尝试与探索中。本文的实验也还只是本研究的一个探索阶段。在我国义教均衡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环境与机遇中,乡村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创新模式有望得到更大范围与更深入的研究与发展。

刘一帆[10](2020)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长垣县X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思维的发展及能力的提升等一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为期六年的学习过程中,小学数学学习难度逐年提升,学习内容也逐渐增加。这些复杂性的变化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还因为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方式、课堂评价方式以及师德建设方面的不足;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以及家长对待学生学习的不良态度等都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小学高年级学业成绩分化的现象。根据这个现象并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以长垣县X小学六年级四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该年级学生六年间期末考试成绩及其变化情况,找出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具体表现。根据成绩分化的具体表现分析造成小学高年级学生成绩分化的原因并找到相应的应对策略,希望总结的对策能够对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帮助。本篇论文从以下四个角度着手:一是分析以前学者对学生成绩分化的研究找到自己的研究目标以及方向,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学习理论为依据进行本篇论文的研究;二是根据自己实践所在的学校,深入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六年间的数学期末考试成绩,在成绩分析中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的及格率和优秀率下降并且两极分化程度加剧。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以及性别差异的特征。在成绩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课堂,可以看出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会造成学困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低、知识接受缓慢、完成作业困难等一系列的学习问题。三是发放问卷调查以及对家长和任课教师进行访谈,理清楚致使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主要包括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身因素、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难度提升三个方面。最后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三条原因,分析出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应对对策。从培养学困生学习品质和习惯、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以及重视教学质量,增添数学学习的情景和趣味三个方面进行有效干预措施,进一步抑制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业成绩分化的现象。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实验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实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学习现状与转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疫情背景下学困生问题更加突出
        (二)小学高年级存在“两级分化”现象
        (三)笔者实践过程中的愿望诉求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学困生的研究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学困生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
        (三)小学高年级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一)学习现状研究
        (二)成因的研究
        (三)转化策略研究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一)问卷法
        (二)访谈法
        (三)内容分析法
        (四)观察法
    四、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学困生的选取
        (二)家长的选取
        (三)教师的选取
    五、研究工具的设计
        (一)试卷和作业来源
        (二)问卷的设计
        (三)访谈提纲设计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学习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实施
        (一)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二)访谈的实施
        (三)观察法的使用
    二、数据的处理
        (一)成绩数据处理
        (二)问卷数据处理
        (三)访谈数据处理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情绪情况处于不稳定状态
        (二)具有较为坚定的意志品质
        (三)对数学未形成浓厚的兴趣
        (四)学习态度处于不良状态
        (五)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学习现状归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一)没有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缺乏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四)基础知识不牢固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一)包班教学模式加大教师工作量
        (二)教师对基础知识的辅导较迷茫
        (三)教师在孤立无援下耐心失衡
    三、学校管理者方面的原因
    四、家长方面的原因
        (一)家长的育人观念理论知识不足
        (二)家长提供的辅导条件较为欠缺
        (三)家长在家校沟通中处于被动状态
        (四)家长把照护责任交给电子产品
第五章 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学生应积极主动的走出“困”境
        (一)端正对数学学习的态度
        (二)通过阅读数学课外书培养兴趣
        (三)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二、教师采用多样化的转化策略
        (一)合理分配班级管理时间
        (二)培养数学能力助生掌握方法
        (三)抓基础知识和重循序渐进
        (四)因材施教与耐心指导并重
        (五)采用鼓励式教育
    三、学校管理者具体落实转化工作
        (一)组织校内数学教研组定期交流
        (二)组织数学教研组对其他教师培训
        (三)支持各校数学专家定期网上探讨
    四、增强家长教育观念的认知
        (一)从日常生活中培养行为习惯
        (二)确保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
        (三)运用科学方法高效辅导学习
        (四)增强家校合作中的积极性
        (五)科学指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小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2 小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家长卷)
附录3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4 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筛选表
致谢

(2)游戏化教学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实践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学困生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2.游戏化教学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三)问题提出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五)研究内容
        1.学困生的筛查与学习状况调查
        2.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的构建
        3.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的实施
    (六)研究方法
二、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学困生
        2.初中信息技术
        3.游戏
        4.游戏化教学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2.多元智能理论
        3.游戏化教学理论
三、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
    (一)学困生学习状况调查
        1.问卷调查
        2.访谈调查
        3.学困生学习状况分析
    (二)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要素分析
        1.教学要素分析
        2.游戏要素分析
        3.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原则
        4.游戏化教学活动一般流程设计
    (三)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的一般流程——以《数据表格之数据计算》为例
四、游戏化教学在信息技术学困生转化中的应用
    (一)实验设计
        1.实验目的
        2.实验对象
        3.实验假设及实验变量
        4.实验工具
    (二)实验实施
        1.前期准备
        2.实验前测
        3.教学实验
        4.实验中测
        5.实验后测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前测数据分析
        2.中测数据分析
        3.后测数据分析
        4.学困生比例分析
    (四)学困生访谈分析
    (五)实验总结与反思
五、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2 关于“学困生转化”的访谈提纲
    附录3 初中信息技术学习兴趣量表
    附录4 前测试题
    附录5 中测试题
    附录6 后测试题
    附录7 作品评价等级表
    附录8 关于游戏化教学实施效果的访谈提纲
致谢

(3)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调查研究 ——以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研究问题
        二、提出缘由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文献来源与构成
        二、教师学习研究概况
        三、乡村教师学习研究概况
        四、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研究概况
        五、相关研究的总体述评
    第四节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教师学习
        二、乡村教师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成人学习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二、成人学习理论的要点
        三、成人学习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分析框架
第三章 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工具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过程
        四、调查实施与数据处理
    第二节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一、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的描述性分析
        二、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的差异分析
    第三节 问卷调查小结
        一、乡村教师学习的内部动机较强
        二、人口学背景下乡村教师的学习呈现出显着性差异
        三、教师学习环境有所改善
第四章 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教师学习动机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学习的可持续状态较差
        二、教师主动学习的行动力差
    第二节 教师学习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忽略理论性知识的学习
        二、体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特殊素养的学习内容较少
    第三节 教师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外部培训所学内容的转化不够
        二、校本培训学习仍停留于表面
        三、教师自主学习方式单一
    第四节 教师学习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学习的物质条件保障不足
        二、教师学习的制度条件不健全
        三、教师学习的文化氛围欠佳
第五章 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教师学习动机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师缺乏终身学习意识
        二、教师过度注重学习的工具价值
        三、外部考核评价机制的不合理
    第二节 教师学习内容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师追求学习效果的速成性
        二、外部培训对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针对性不强
    第三节 教师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学习需求
        二、教师在网络远程培训学习中的工学矛盾突出
        三、外部培训方式的互动性和实践性不强
        四、学校的组织力度不够
        五、教师个人未掌握校本研修的方法
        六、教师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第四节 教师学习环境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对本地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
        二、学校管理不完善
        三、校长未对本校教师的学习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四、以筛选为目的的晋升制度存在缺陷
第六章 优化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的建议
    第一节 教育行政部门及外部机构应加强引导和支持
        一、引导教师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
        二、加强基于教师学习需求的培训
        三、完善教师学习环境
    第二节 学校应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
        一、教师群体共同制定校本学习制度
        二、丰富校本学习内容,帮助教师形成满足本地区需要的知识结构
        三、落实本地学习
        四、开发整合现有资源,为教师学习提供环境支持
        五、调整绩效考核机制,引导教师进行学习
    第三节 教师应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转变学习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意识
        二、拓展学习途径,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 B: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学习访谈提纲
附录 C: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学习访谈实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数学学困生
        2.1.2 初中数学学困生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学困生
        2.3.2 数学学习困难
        2.3.3 初中数学困难
    2.4 文献综述小结
第三章 初中数学学困生现状调查设计
    3.1 教师访谈提纲设计
        3.1.1 访谈目的
        3.1.2 访谈对象
        3.1.3 访谈设计与实施
    3.2 学生问卷调查设计
        3.2.1 调查目的
        3.2.2 调查对象
        3.2.3 问卷设计与实施
第四章 G校初一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4.1 教师访谈实录
    4.2 数困生自身方面
        4.2.1 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不高
        4.2.2 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2.3 缺少成功的体验,自我效能感低
    4.3 教师方面
        4.3.1 课堂效率不高
        4.3.2 表扬或鼓励性语言匮乏
        4.3.3 课外辅导时间的短缺
    4.4 家庭方面
        4.4.1 缺少父母的陪伴、督促
        4.4.2 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4.5 社会方面
        4.5.1 社会人士的影响
        4.5.2 电子产品的影响
第五章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5.1 推动学生自身的调整改进
        5.1.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5.1.2 坚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5.2 教师注重教学方法和理念的转变
        5.2.1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
        5.2.2 建立竞争小组,优化奖评方法
    5.3 家长调整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5.3.1 家校合作,积极引导
        5.3.2 转变教育方式,真诚心灵沟通
    5.4 转化G校初一数学学困生的案例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生卷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5)提升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实验研究 ——基于学生差异性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2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4 文献综述小结
    2.5 研究的理论基础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框架及流程
4 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调查研究
    4.1 调查设计
    4.2 问卷调查实施及结果
    4.3 教师访谈与结果
    4.4 学生实验前测与结果
5 不同类型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提升的教学措施
    5.1 基于调查数据的分析
    5.2 基于文献综述的分析
    5.3 教学措施
6 不同类型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实验研究
    6.1 实验设计
    6.2 制定教学设计
    6.3 实施教学实验
    6.4 学生实验后测及结果
7 研究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研究反思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问卷调查
附录2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测试卷(A卷)
附录3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测试卷(B卷)
附录4 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初中数学分层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程标准的要求
        1.1.2 教育部对“作业”的重视
        1.1.3 作业存在的现实问题
        1.1.4 分层作业设计的必要性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核心名词界定
        1.4.1 数学作业
        1.4.2 数学作业设计
        1.4.3 数学分层作业
        1.4.4 有效作业
    1.5 研究思路
        1.5.1 研究计划
        1.5.2 研究技术路线图
        1.5.3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检索情况
    2.2 关于作业的研究
        2.2.1 关于作业量与作业时间的研究
        2.2.2 关于作业内容与类型的研究
        2.2.3 关于作业难度与作业设计的研究
    2.3 关于作业的心理发展意义的研究
    2.4 关于数学分层作业的研究
        2.4.1 关于作业分层的研究
        2.4.2 关于学生分层的研究
        2.4.3 分层作业设计的批改、评价
    2.5 文献评述
第3章 研究理论基础
    3.1 因材施教
    3.2 人本主义理论
    3.3 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的选取
    4.2 研究的方法
        4.2.1 文献研究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访谈法
    4.3 研究的工具的设计
        4.3.1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
        4.3.2 学生调查问卷的编制
        4.3.3 访谈提纲的编制
        4.3.4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4.4 研究的伦理
    4.5 小结
第5章 初中生数学作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5.1 问卷的基本情况
    5.2 初中生数学作业现状的分析
        5.2.1 学生数学作业的整体情况
        5.2.2 初中三个年级数学作业现状比较分析
        5.2.3 对学生访谈材料的整理与分析
        5.2.4 教师对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认识
    5.3 影响初中生完成数学作业的因素
        5.3.1 影响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因素分析
        5.3.2 初中生完成数学作业的影响因素
    5.4 初中生的数学作业心理机制
        5.4.1 心理学视角中的“数学家庭作业”
        5.4.2 初中生完成作业的心理机制
    5.5 小结
第6章 初中数学分层作业实践研究及实践效果分析
    6.1 研究前思想工作准备
    6.2 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实施
        6.2.1 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实验变量
        6.2.2 学生分层的方法
        6.2.3 分层作业的编制
    6.3 基于初中生作业心理机制的分层作业设计
        6.3.1 学生分层的原则
        6.3.2 初中数学作业分层的原则
        6.3.3 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
        6.3.4 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案例
    6.4 初中数学分层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结果分析
        6.4.1 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成绩分析
        6.4.2 实验班分层作业实施过程的成绩分析
        6.4.3 实验班和对照班后测成绩的比较分析
        6.4.4 实施分层作业后的学生数学作业情况的调查分析
        6.4.5 分层作业有效性的考察维度
    6.5 分层作业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6.5.1 分层作业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
        6.5.2 分层作业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意义
        6.5.3 分层作业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影响
        6.5.4 分层作业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反思
    7.3 研究展望
    7.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初中生数学作业现状的问卷调查
附录 B 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后期问卷调查
附录 C 初中生数学作业现状的访谈提纲
附录 D 分层作业实施后访谈提纲
附录 E 教师对分层作业认识的访谈提纲
附录 F 分层作业案例(一)
附录 G 分层作业案例(二)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初中留守“数学学困生”非智力因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相关研究概述
        1.4.1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1.4.2 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1.4.3 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研究
        1.4.4 综述小结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访谈法
    1.6 研究工具
第二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 非智力因素
    2.2 初中留守儿童
    2.3 “数学学困生”
第三章 调查的过程及实施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方法
    3.3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3.3.1 编写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3.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3.4 被调查学生基本情况
第四章 初中留守“数学学困生”非智力因素分析
    4.1 动机维度
    4.2 情绪情感维度
    4.3 态度维度
    4.4 意志维度
    4.5 性格维度
    4.6 调查结论
第五章 初中留守“数学学困生”的师生访谈
    5.1 访谈目的
    5.2 访谈对象
    5.3 学生访谈
    5.4 教师访谈
    5.5 访谈小结
第六章 初中留守儿童“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建议
    6.1 激发动机,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6.1.1 培养学困生的认知动机
        6.1.2 激发学困生的成就需要
        6.1.3 增加学困生的外部认知
    6.2 调动情感,提高对数学的热爱
        6.2.1 减少数学认知焦虑
        6.2.2 增强数学学习效能
        6.2.3 稳定数学学习情绪
    6.3 减小压力,锻炼初中留守儿童意志
        6.3.1 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信念
        6.3.2 改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压迫感
        6.3.3 建立更加多元的数学学习评判标准
    6.4 改正不良习惯,端正数学学习态度
        6.4.1 学困生强抓基础
        6.4.2 找准知识漏洞,完善欠缺
        6.4.3 制定阶段性目标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8)小学中段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成因及转化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概念界定
    1.6 文献综述
2.小学中段学困生成因的调查
    2.1 调查对象的确定
    2.2 调查问卷的设计
    2.3 调查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3.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3.2 家长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4.小学中段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4.1 客观因素分析
    4.2 主观因素分析
5.小学中段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5.1 拒绝标签,重拾信心
    5.2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5.3 有效评价,激发潜能
    5.4 知识分解,降低难度
    5.5 加工教材,激发动机
    5.6 培养习惯,提高效率
    5.7 培养助手,提供机会
6.转化前后对比
    6.1 转化对象
    6.2 转化策略
    6.3 转化结果
    6.4 结果分析
7.个案转化探究案例
    7.1 学困生学情
    7.2 学困分析
    7.3 转化目标
    7.4 转化策略
    7.5 过程记录
    7.6 小结
8.结束语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致谢

(9)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
        2.有关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研究
        3.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2.研究目的
        3.理论依据
        4.研究方法
        5.研究内容
        6.研究路线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及内涵解析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
        1.翻转课堂的起源
        2.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
        1.翻转课堂
        2.乡村与乡村学校
        3.本土化
        4.学习力
        5.学优生与学困生
        6.知识沟
    (三)内涵解析
        1.翻转课堂的本质
        2.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导向
        3.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解读
二、乡村翻转课堂现状与翻转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现状与争议
        1.我国乡村学校“教”与“学”翻转的本土模式
        2.翻转课堂引进在我国乡村本土化的研究现状与争议
    (二)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的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1.比较之目的
        2.方法与依据
        3.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4.比较研究启示
    (三)本研究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构建与实施目的
        1.翻转之取长补短
        2.以前车之鉴为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铺路
        3.解析乡村翻转课堂的争议
三、模式构建前样本乡村学校的需求度与接受度调查分析
    (一)调研设计
        1.调研对象
        2.理论模型依据
        3.量表维度设计
    (二)调研实施
        1.问卷
        2.访谈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1.教学传播者分析
        2.学生分析
        3.翻转课堂信息内容与信道需求分析
        4.调研结论
四、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改进模式
    (一)以往翻转模式经验总结与吸收
        1.乡村翻转课堂的鲜明意义
        2.以往翻转模式的教训总结
        3.以往翻转模式的经验吸收
    (二)乡村翻转模式实施与理论研究的遗留问题
        1.疑问1——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2.疑问2——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教师水平的影响
        3.疑问源——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留存的研究空白
    (四)本土化翻转模式构架与解析
        1.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2.实验班级操作模式
        3.翻转学习干预模型
        4.教学评价模式
五、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的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
    (一)实验设计
        1.研究问题假设
        2.研究样本
        3.变量控制
    (二)实验前期工作
        1.实验科目的选择
        2.翻转课堂师资培训
        3.微课的制作
    (三)实验过程
        1.实验班的产生及前测
        2.翻转课堂操作过程
        3.数据收集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1.终结性评估分析
        2.形成性评估分析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实验结论与反思
        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
        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
        3.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
        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
        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
    (二)研究发现与反思
        1.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
        2.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
        3.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乡村学生的成绩呈曲线式进程
    (三)研究创新
        1.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2.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
        3.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
    (四)研究呈献
        1.为我国乡村探索翻转课堂的本土化改进路径
        2.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参考
        3.揭示了教育信息化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
七、研究不足与后续解决策略
    (一)研究不足
        1.研究条件造成的局限
        2.研究样本的局限
        3.研究时段的局限
        4.本研究的代表性范围
    (二)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
        1.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的特需路径
        2.弥合“知识沟”的策略与愿景
        3.后续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长垣县X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成绩分化中不同学科及阶段的研究
        (二) 关于成绩分化的成因研究
        (三) 关于成绩分化的对策研究
        (四) 对现有研究的思考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概念及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小学高年级
        (二) 学业成绩
        (三) 成绩分化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理论依据
        (一)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三、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意义
        (一) 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 教师教学的需要
第二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 调查方法
        (二) 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具体体现
        (一)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及格率和优秀率下降
        (二)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程度加剧
        (三)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个案调查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特征
        (一)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具有性别差异
        1. 小学阶段男生成绩分化比女生严重
        2. 小学低年级男生数学成绩分化较女生明显
        3. 小学高年级男生数学成绩分化程度逐渐缩小
        (二)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
        1.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具有普遍性
        2.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具有严重性
    四、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产生的学习问题
        (一) 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二) 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三) 部分学生知识接受缓慢
        (四) 部分学生完成作业困难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成因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身因素
        (一) 学困生学习方法不当
        (二) 小学高年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
        (一) 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二) 教师教学思想落后
        (三) 教师教学环节缺失
    三、小学高年级数学学科难度提升
        (一) 数学学科知识日趋复杂和抽象
        (二) 学习内容质量和数量逐渐增加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应对对策
    一、从学生自身出发,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一) 重视学困生的数学思维锻炼
        (二) 坚定学困生的学习意志
        (三)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四) 加强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五) 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一)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二) 塑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 采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
        (四) 努力打造轻松且有效的数学课堂
    三、重视教学质量,增添数学学习的情景和趣味
        (一) 数学学习内容趣味化
        (二) 数学学习内容情景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实验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学习现状与转化策略研究[D]. 陈欢.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2]游戏化教学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实践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D]. 毛雁.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3]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调查研究 ——以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D]. 马宁.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研究[D]. 徐越. 扬州大学, 2021(09)
  • [5]提升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实验研究 ——基于学生差异性的视角[D]. 李新玉.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6]初中数学分层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D]. 张亚康.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7]初中留守“数学学困生”非智力因素调查[D]. 卢芹.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8]小学中段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成因及转化实践研究[D]. 赖智蓉. 西南大学, 2020(05)
  • [9]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D]. 郭炎华.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5)
  • [10]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长垣县X小学为例[D]. 刘一帆. 扬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小学数学教学中“残疾学生”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实验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