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科学健身指导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运动人体科学
作者: 董荣菂
导师: 田野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流行病调查,骨代谢,预防,运动方案
文献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骨质疏松是一种隐匿进展的流行性骨病,是目前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危害健康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到本世纪中叶将步入老龄高峰期,60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7%。随着老年人群的迅速增长,骨质疏松人群也将急剧增加。近年来,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绝经后女性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女性绝经后的生存年限也越来越长,约占一生的1/3。女性绝经后这段特殊的生命周期最大特点是雌激素缺乏,这不仅会直接导致骨形成作用减弱、骨吸收作用增强,还会从其它途径影响骨代谢,使骨量大量丢失,造成绝经后骨质疏松,严重时人体会出现骨骼疼痛、身体畸形、活动能力下降、容易发生骨折且难以愈合等种种症状。这不仅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最终带来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更是不容忽视。目前运动干预骨质疏松的相关研究中,在改善骨质状况运动方式的选择上,大部分研究是进行单一方式(步行、慢跑、举重、健身操、太极拳等)的研究,这作为基础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预防骨质疏松最好选择承受体重的运动方式,大强度力量练习对骨的刺激最明显。因此,运动方案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其实践指导意义,运动内容应该包括:有氧练习、力量训练、平衡性和柔韧性练习三部分。研究目的本研究首次设计应用了多靶点运动干预方案,试图在全面提高机体功能尤其是运动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对骨质疏松的预防起到明显的作用。另外,目前的研究中,运动方案的制定都没有考虑受试者的个体差异。因此,方案的推广受到了一定制约。本实验在此方面做了初步尝试,希望研究结果能够在实践应用中起到指导作用。研究对象和方法本文选取北京市45~65岁的中老年妇女进行骨质疏松相关情况调查问卷的填写。共发放问卷160份,主要根据绝经情况和根据服药史筛选出符合实验条件的人群,在填写实验知情书的基础上,筛选出63名受试者参加本实验。将其区分为对照组和运动组;其中,运动组按照设定的锻炼方案,进行6个月的锻炼。采用骨密度测试系统测量食指、中指、无名指的骨密度,双能X线骨密度仪(DXEA)测试左髋股骨颈、大转子和Word’s区的骨密度,QCT-5000TM测量第2至第4腰椎(L2-4)前后位骨密度(BMD),以及收集受试者空腹静脉血,测试血清肿瘤坏死因子、血清骨钙素、血清睾酮、血清雌二醇、血清骨特异性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研究结论:1.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有年轻化趋势,1/4的女性在65岁之前会出现1次或1次以上骨质疏松性骨折。(2)因为绝经后女性中有60%的人同时伴随骨质增生,通常情况测试到骨密度比实际情况偏低。(3)身体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变化可能不同步,尤其外周骨(手指、股骨)和中轴骨(腰椎)之间差别较大。对于50岁以后绝经的女性进行骨质疏松筛查时,腰椎骨密度的测试结果更为敏感,其次是手指,股骨颈的测试敏感性较差。而对于绝经较早的女性(自然绝经时年龄=<49岁),进行骨质疏松筛查时,手指骨密度的测试也许更为敏感。(4)对于北京地区中老年女性,饮食中钙源不足不是导致其骨质状况下降的主要原因,而运动状况欠佳却是长期以来被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2.绝经后女性骨代谢具有以下特点:(1)只有在骨质正常的人群中,血清ALP才可作为反映骨形成状态的指标,而对于绝经后女性这一特殊人群而言,血清ALP更适合作为反映骨转换的指标,如果作为反映骨形成的指标进行分析,将导致错误的结论。(2)绝经后女性中血清B-TRAP5b与BMD负相关,血清中高含量B-TRAP5b伴随低骨密度的发生。(3)绝经后女性和骨质疏松人群血清TNF-α升高,导致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增强,造成骨丢失,这是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机制。(4)绝经后女性ER基因XbaⅠ各基因型中XX型伴随低骨密度,该基因型影响骨密度可能是通过高骨转换同时伴随骨形成偏低造成。3.运动影响绝经后女性骨质状况的效果和机制:(1)绝经后女性身高及其降低幅度可以作为反映骨质状况和骨丢失速率的简易指标,运动具有延缓绝经后女性身高快速下降的作用。(2)横断面研究表明BMI与骨密度具有正相关关系,但对于绝经后女性人群在运动干预的情况下,BMI与BMD的关系需要重新审定,正相关关系不再存在。(3)背部肌肉力量不仅对特定部位(腰部)的骨密度产生影响,具有部位特异性,同时还与身体其它部位骨密度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背力测试对于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4)对于绝经后女性肌肉力量的快速提高并不伴随骨密度的提高,但可有效延缓骨丢失。(5)一次性运动和长期运动后骨代谢变化规律不同,不能以长期运动后的指标变化解释运动影响骨代谢的机制,否则可能得出相反的结果。一次性运动后即刻,血清B-TRAP5b含量明显降低,B-TRAP5b可以作为评价运动对抗骨吸收效果的敏感指标。(6)绝经后女性进行力量训练,适宜的运动频率有助于降低血清TNF-α含量,通过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改善骨代谢过程,有利于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的提高。血清TNF-α含量还可作为评价运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当运动量偏大时伴随TNF-α升高变化,每周高频率(5次/周)力量训练将对该人群的骨代谢产生负面影响。4.预防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运动方案:运动方案1运动方式:以力量练习为主,结合有氧练习与伸展练习。运动强度:上肢下拉、下肢卧蹬、髋关节外展、躯干背伸4个动作在练习器上完成,每个动作完成3组,20RM/组,运动过程RPE为12~13。准备活动RPE为11~12;整理活动RPE为<11。运动时间:力量练习时间为20~30分钟,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时间分别为10~20分钟。运动频率:3次/周运动周期:6个月注意事项:①受试者在力量训练前必须进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在跑台上完成,受试者无法完成跑台练习时,以功率自行车运动代替。②力量练习中每个动作要慢速完成,在动作最大幅度保持2″左右。每组动作完成后,要离开器械休息30″以后再进行下一组练习。③伸展性练习以静态练习方法完成,禁止弹缩式的动态练习动作。运动方案2运动方式:快走慢跑与上下楼梯结合运动强度:锻炼适应阶段60%~70% HRmax;适应后提高到80%~85% HRmax运动时间:30~45分钟运动频率:3次/周~5次/周运动周期:9个月~11个月注意事项:①适应性锻炼阶段应以各项运动参数最低设计进行。②运动时间不包括热身活动和整理活动的时间。③受试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以慢跑代替快走。运动方案3运动方式:太极拳练习运动强度:按照技术要领完成动作,THR在60%~80% HRmax运动时间:45分钟运动频率:5次/周运动周期:12个月注意事项:①适应性锻炼阶段应进行适当的柔韧性练习。②运动过程要注意维持平衡性和稳定性,避免跌倒。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缩略语
Ⅰ 选题依据
Ⅱ 文献综述
1 骨组织的生理学调控系统
1.1 骨组织的构成
1.1.1 骨功能细胞的组成
1.1.2 骨基质的组成
1.2 骨组织的重建机制
1.3 应力对骨组织重建的影响
2 绝经后骨质疏松
2.1 绝经后骨质疏松概述
2.2 绝经后骨质疏松与骨代谢生化标志物
2.2.1 骨钙素对骨代谢的影响
2.2.2 碱性磷酸酶对骨代谢的影响
2.2.3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对骨代谢的影响
2.3 绝经后骨质疏松与性激素
2.3.1 绝经后骨质疏松与雌激素
2.3.2 绝经后骨质疏松与雄激素
2.4 绝经后骨质疏松与细胞因子
2.5 绝经后骨质疏松与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
3 运动与绝经后骨质疏松
3.1 运动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影响
3.2 运动对绝经后骨质疏松骨密度的影响
3.3 运动对绝经后骨质疏松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影响
3.3.1 运动对血清骨钙素的影响
3.3.2 运动对血清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3.3.3 运动对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影响
3.4 运动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激素的影响
3.5 运动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细胞因子的影响
Ⅲ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和运动方案
1.1 问卷调查
1.2 研究对象的确定
1.3 实验步骤
1.4 运动方案的制定
2 测试指标与方法
2.1 骨密度的测定
2.2 血液指标的测定
2.3 ER 基因多态性的测定
3 数据统计处理
Ⅳ 研究结果
1 绝经后女性骨质状况及相关指标调查与研究
1.1 绝经后女性骨质相关状况调查结果
1.2 绝经后女性骨质状况流行病学研究
1.2.1 绝经后女性身体不同部位骨密度相关性研究
1.2.2 绝经后女性骨质状况与年龄的关系研究
1.2.3 绝经后女性骨质状况与骨质增生的关系研究
1.2.4 绝经后女性骨质状况与身体形态的关系研究
1.2.5 绝经后女性骨质状况与肌肉力量和关节运动幅度的关系研究
1.3 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与ER 基因多态性研究
1.4 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与骨代谢相关指标的研究
2 运动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质状况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2.1 运动对绝经后女性身体形态和肌肉力量的影响
2.2 长期运动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状况的影响
2.2.1 长期运动对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的影响
2.2.2 长期运动对绝经后女性骨代谢的影响
2.3 不同运动频率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状况的影响
2.3.1 不同运动频率对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的影响
2.3.2 不同运动频率对绝经后女性骨代谢的影响
2.4 一次性运动对绝经后女性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Ⅴ 分析讨论
1 绝经后女性骨质状况及变化规律
1.1 绝经后女性骨质状况调查分析
1.2 绝经后女性骨质状况研究分析
1.3 绝经后女性ER 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分析
1.3.1 绝经后女性ER 基因XbaⅠ和PvuⅡ基因型分布规律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
1.3.2 绝经后女性ER 基因PvuⅡ和XbaⅠ基因组合分布规律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
1.3.3 绝经后女性ER 基因XbaⅠ和PvuⅡ基因型与骨代谢的关系
1.4 绝经后女性骨代谢相关指标的研究分析
1.4.1 绝经后女性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研究分析
1.4.2 绝经后女性血清雌二醇和睾酮水平的研究分析
1.4.3 绝经后女性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lpha 的研究分析
2 运动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状况及相关指标的影响机制
2.1 运动对绝经后女性身体形态和肌肉力量的影响
2.2 运动对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的影响
2.2.1 有效影响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的运动周期
2.2.2 有效影响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的运动频率
2.3 长期运动与一次性运动影响绝经后女性骨代谢的机制
2.4 运动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效果个案研究
个案1:张安临,年龄53 岁,运动频率:3 次/周
个案2:刘志文,年龄49 岁,运动频率:5 次/周
个案3:吴凤兰,年龄52 岁,对照组
Ⅵ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7-12-27
参考文献
- [1].绝经后骨质疏松与血浆醛固酮/肾素的相关性研究/吲哚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21-羟化酶缺陷症个例报道[D]. 舒小雨.重庆医科大学2018
- [2].绝经后骨质疏松与Wnt/β-catenin-CEACAM1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研究及古方青娥丸的治疗作用[D]. 马陈.华中科技大学2017
- [3].更年甘露饮加小剂量雌激素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D]. 邹颖刚.吉林大学2008
- [4].藏红花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D]. 曹鹏冲.第四军医大学2014
- [5].抗绝经后骨质疏松蛋白疫苗的实验研究[D]. 耿文鑫.西北大学2013
- [6].美托洛尔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和作用机制的研究[D]. 臧渊.第四军医大学2016
- [7].甲壳素衍生物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预防作用的研究[D]. 魏长征.中国海洋大学2007
- [8].大豆异黄酮对不同雌马酚代谢表型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防治效应及机制研究[D]. 王建.第三军医大学2009
- [9].脂肪酸合成酶在大鼠骨外膜组织中表达的研究[D]. 郑睿敏.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
- [10].绝经后妇女骨标志物特点及染色体6q25.1区域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D]. 罗恋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及其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D]. 张亚军.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 [2].体力活动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及运动干预模式的研究[D]. 邓士琳.华中科技大学2008
- [3].社区女性骨质疏松症的现状调查及影响骨密度的生化因子研究[D]. 彭小丁.中南大学2009
- [4].中国传统健身运动对老年女性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D]. 李晙熙.北京体育大学2004
- [5].血脂异常的中老年人调脂运动处方的研究[D]. 张培珍.北京体育大学2004
- [6].骨质疏松症与骨性关节炎的关系及早期干预的研究[D]. 曹学伟.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 [7].运动对绝经后妇女脂代谢和骨代谢影响[D]. 金泰庆.北京体育大学2006
- [8].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机制、检测指标及保护手段研究[D]. 苏全生.北京体育大学2006
- [9].老龄去势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生物力学—生物化学—生物流变学研究[D]. 王成学.吉林大学2007
- [10].女性骨质疏松症及相关基因研究[D]. 耿力.重庆医科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