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脑缺血时细胞外液中谷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的浓度异常升高,这些兴奋性氨基酸作用于相应受体,引起Na+、Ca2+内流以及细胞内Ca2+释放,导致Na+、Ca2+超载,进而导致神经元死亡。故将这些氨基酸称为兴奋性神经毒素。降低脑缺血时细胞外液中谷氨酸浓度,减少其与特异性受体的结合,是防治其兴奋性毒性作用,减轻缺血时神经元损伤的重要手段。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1(glial glutamate transporter-1,GLT-1)是中枢神经系统含量最丰富、最活跃的谷氨酸转运体,在终止氨基酸能神经传递,维持细胞外液谷氨酸浓度处于低水平,避免谷氨酸受体的过度兴奋,从而防止其兴奋性毒性作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有关GLT-1在脑缺血中的变化及作用的研究正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我室已经取得的研究结果表明,全脑缺血预处理(global cerebr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CIP)能够使海马CA1区GLT-1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此种变化能够保护锥体神经元使其能够耐受较严重的、通常会引起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elayed neuronal death, DND)的缺血打击。本次实验旨在探讨在体情况下,全脑缺血预处理对海马CA1区GLT-1 mRNA表达的影响,并观察在脑缺血耐受诱导过程中,大鼠海马CA1区GLT-1 mRNA的表达变化主要发生于何种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或锥体神经元?为进一步了解GLT-1在脑缺血时的作用和机制,通过对GLT-1的调制进行脑缺血的防治拓展思路。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05只,体重280-320g,随机分为5组。除control组之外,其余大鼠均首先永久凝闭椎动脉,恢复2天后,进行sham手术或脑缺血处理,具体分组如下:①control组(n=5);②sham组:只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不阻断血流;③脑缺血预处理(CIP)组:夹闭双侧颈总动脉3 min后恢复再灌注;④损伤性缺血(ischemic insult, II)组:夹闭双侧颈总动脉8 min后恢复再灌注;⑤脑缺血预处理+损伤性缺血(CIP+II)组:夹闭双侧颈总动脉3min作为脑缺血预处理,再灌2天后,再次夹闭双侧颈总动脉8min作为损伤性缺血,然后恢复再灌注。除control组之外,其余各组又分为5个时间点,均于再灌注后6小时、1天、3天、5天、7天时断头取海马脑组织,每个时间点n=5。5μm厚的石蜡切片用于以下实验:1硫堇染色进行神经病理学评价;2原位杂交检测GLT-1 mRNA的表达;3免疫组化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抗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的表达;4 GLT-1 mRNA原位杂交与GFAP免疫组化双重染色观察双标阳性细胞的数量。参照Kato分级方法,于光学显微镜下对海马CA1区组织学改变进行分级(Histological grade, HG),标准如下:0级,无神经元死亡;1级,散在神经元死亡;2级,成片神经元死亡;3级,几乎全部的神经元死亡。取双侧平均等级作为统计值。高倍镜下计数海马CA1区每1 mm区段内细胞膜完整、胞核饱满、核仁清晰的锥体细胞数目,每张切片双侧海马各计数3个区段,取平均数为神经元密度(Neuronal density, ND)。结果1神经病理学评价Control组大鼠海马CA1区,可见锥体神经元排列整齐、致密、共23层,细胞形态完整,胞核饱满,核仁清晰。Sham组和CIP组的各时间点,海马CA1区均无明显的DND,HG为0~Ⅰ级,7d时ND分别为202.13±12.17和196.8±15.09。II组8 min缺血打击后,从3d开始海马CA1区出现明显的DND,7d时HG为ⅡⅢ级、ND为20.93±9.63。与sham组相比,HG明显升高(P<0.01),ND显著降低(P<0.01)。CIP+II组各时间点海马CA1区无明显DND,7d时HG为0~Ⅰ级,ND为187.67±12.35。与II组相比,HG明显降低(P<0.01),ND显著升高(P<0.01)。表明CIP可以诱导海马CA1区神经元产生脑缺血耐受,使其能够抵抗通常会引起明显DND的严重脑缺血。2 GLT-1 mRNA的表达2.1 GLT-1 mRNA在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的表达Control组,GLT-1 mRNA原位杂交染色显示形态完整的锥体神经元,胞浆着色明显,呈蓝色,胞核不着色或着色较浅。Sham组与control组比较,在6h、1d时GLT-1 mRNA表达的平均光密度、阳性标记物总面积均明显升高(P<0.01),以6h最为显著,3d时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并持续到7d。CIP组GLT-1 mRNA的表达在6h时间点最高,与sham组相比,GLT-1 mRNA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在6h、1d、3d时明显升高(P<0.01),阳性标记物总面积在1d、3d时明显升高(P<0.01);而5d、7d时与sham组相比无显著差异。II组在8 min的损伤性缺血后早期神经元形态依然完整;至3d时,部分锥体神经元死亡,在锥体神经元区开始出现胶质细胞浸润,该细胞呈圆形或杆状,大小不均一,较神经元体积小,染为蓝色;到5d、7d时,锥体神经元几乎完全消失,同时可见大量浸润的胶质细胞。与sham组相比,GLT-1 mRNA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在6h时明显降低(P<0.05);阳性标记物总面积在1d时明显降低(P<0.01),但随着胶质细胞的浸润,在3d、5d、7d时明显升高(P<0.01)。CIP+II组与II组相比,GLT-1 mRNA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在6h、1d、3d时均明显升高(P<0.01),阳性标记物总面积在1d、3d时明显升高(P<0.01)。在5d、7d时CIP+II组椎体神经元层的阳性标记物总面积逐渐减少,而II组随着胶质细胞的大量浸润,椎体神经元层的阳性标记物总面积则增多,因此,在7d时,CIP+II组椎体神经元层的阳性标记物总面积明显低于II组(P<0.01)。2.2 GLT-1 mRNA在海马CA1区分子层的表达Control组,可见GLT-1 mRNA阳性的胶质细胞在海马CA1区分子层散在、均匀分布。Sham组与control组相比,GLT-1 mRNA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和阳性标记物总面积在6h、1d时均明显升高(P<0.01、P<0.05),以6h时间点最显著,3d时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CIP组与sham组相比,GLT-1 mRNA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在6h、1d、3d时明显升高(P<0.01、P<0.05),阳性标记物总面积在6h时明显升高(P<0.01)。II组在8 min的缺血打击后6h、1d时,胶质细胞的数量无明显改变,但部分细胞的胞体肥大;从3d起,胶质细胞的数量开始增多,胞体依然肥大,细胞呈圆形或杆状,到5d、7d时最为明显。与sham组相比,GLT-1 mRNA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在6h时明显降低(P<0.05);3d以后,由于胶质细胞的大量浸润,使得阳性标记物总面积在3d、5d、7d时明显升高(P<0.01),平均光密度在3d、5d时也明显升高(P<0.01)。CIP+II组与II组相比,GLT-1 mRNA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和总面积在6h、1d时明显升高(P<0.01),但阳性标记物总面积在3d、5d、7d时则低于II组(P<0.01)。3 GFAP的表达Control组海马CA1区,可见星形胶质细胞散在均匀分布,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不环绕锥体神经元。Sham组与control组相比,GFAP阳性标记物总面积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减少(P<0.05、P<0.01),平均光密度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亦不环绕锥体神经元。CIP组与sham组相比,CA1区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有所延长,可见在一定程度上环绕锥体神经元,阳性标记物平均光密度及总面积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上调(P<0.05、P<0.01),以13d较为明显。II组海马CA1区自损伤性缺血后GFAP阳性细胞数目逐渐增多,胞体渐趋肥大,突起在早期有所延长,但并不包绕锥体神经元,5d时突起明显增粗变短。与sham组相比,各时间点平均光密度和阳性标记物总面积均显著升高(P<0.01)。CIP+II组,海马CA1区GFAP阳性细胞胞体并不明显增大,但突起明显延长并环绕锥体神经元,形成非常明显的网格状,末次缺血后3d达高峰,一直持续至7d。与II组相比,平均光密度在5d、7d时显著下调(P<0.05、P<0.01),但各时间点阳性标记物总面积无明显差异。4 GLT-1 mRNA与GFAP双标染色Sham组与control组相比,GLT-1 mRNA原位杂交和GFAP免疫组化双阳性标记的细胞数量,在各时间点均未见显著变化。CIP组与sham组相比,各时间点GLT-1 mRNA原位杂交和GFAP免疫组化双阳性标记的细胞数量亦无显著变化。II组与sham组相比,早期双阳性细胞数量无显著变化;3d时,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胞体肥大,突起有所延长,5d时明显增粗变短,与sham组相比,双阳性细胞数在3d、5d、7d时明显升高(P<0.01)。另外,II组自第3天开始有多量蓝色小细胞侵润,该类细胞较星形胶质细胞胞体略小,呈圆形或杆状,仅着为蓝色,但无星形胶质特异性蛋白GFAP样红色突起,此类细胞在5d、7d时进一步增多,推测可能为小胶质细胞。CIP+II组双阳性细胞数量与sham组相比在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与II组相比,则在3d、5d、7d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1严重的损伤性缺血可以导致大鼠海马CA1区大量锥体神经元发生明显DND,而提前2天的3 min缺血预处理可以保护锥体神经元,使其能够耐受通常会引起明显DND的8 min损伤性缺血。2缺血预处理可使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GLT-1 mRNA表达增多。该变化可能保护锥体神经元使其能够耐受随后的损伤性缺血打击,参与缺血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3缺血预处理可使大鼠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GLT-1 mRNA表达增多,该变化可能参与缺血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腹侧CA1到外侧隔核的神经元投射参与调控小鼠的社交记忆[J]. 神经解剖学杂志 2020(04)
- [2].养血清脑颗粒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BDNF和bFGF蛋白表达的影响[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11)
- [3].舒芬太尼预先给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CA1区形态学和脑组织总钙的影响[J]. 山东医药 2012(40)
- [4].黄蒲通窍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表现及海马CA1区病理变化的影响[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4)
- [5].姜黄素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海马CA1区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1(10)
- [6].热射病后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计数的变化[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6(07)
- [7].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J]. 科技致富向导 2015(11)
- [8].人体海马CA1区锥体细胞胞体的发育[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17)
- [9].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突触素的关系[J].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1)
- [10].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丰富环境刺激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8(22)
- [11].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动作电位及离子通道的影响[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4(07)
- [12].丙泊酚对全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病理学和谷氨酸转运体1表达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2(03)
- [13].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与突触可塑性的关系[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11)
- [14].柴胡疏肝散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海马CA1区超微结构的影响[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06)
- [15].苯妥英与加巴喷丁对藜芦碱致大鼠海马CA1神经元癫痫样放电的不同影响[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8(07)
- [16].耐力训练及力竭运动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学、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及突触体素的变化[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5)
- [17].养血清脑颗粒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5(12)
- [18].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后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凋亡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5(12)
- [19].康脑液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再生的影响[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5(08)
- [20].大鼠在体海马CA1区场电位引导新技术——刺激/记录/给药一体化装置的开发和应用[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1(04)
- [21].丙泊酚对大鼠海马CA1区突触传递长时程抑制的作用[J]. 实用医药杂志 2010(01)
- [22].乌拉坦对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抑制作用[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8(12)
- [23].软脉灵口服液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和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11)
- [24].石杉碱甲增强大鼠海马脑片CA1锥体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传递[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2(10)
- [25].大鼠海马CA1区前馈抑制和反馈抑制的作用特性[J].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1(03)
- [26].雷公藤多甙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海马CA1区环氧化酶-2表达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13)
- [27].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海马CA1区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1表达的影响[J]. 中国急救医学 2019(09)
- [28].电针长强穴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的影响[J]. 康复学报 2016(05)
- [29].小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棘的发育[J]. 解剖学报 2012(01)
- [30].异氟烷麻醉后老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改变与脑海马CA1区谷氨酸水平变化的关系[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