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江南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研究

转型期江南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研究

论文摘要

转型期中国古镇保护制度变迁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种特殊制度变迁,是转型期条件下古镇保护主体(各利益相关者)与客体(古镇区)之间的复杂互动过程,相关利益格局与利益关系的变化调整是这一过程的关键与核心,其制度变迁过程的特殊性根源于古镇区特殊的产权属性和转型期特定的历史背景。 研究中将古镇区视为一种具有复合属性的特殊资源,从古镇区特殊的产权属性入手,将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置于当代中国转型期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进行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经济分析与政治分析相统一的动态考察,深入探讨各社会群体在转型期特定博弈格局下的博弈行为与古镇保护制度变迁之间的内在关系。笔者以理性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原理,将古镇保护制度变迁过程看作是有关古镇保护特定制度安排与权利界定的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的过程,运用彻底的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法和规范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发生机制、动力机制、运作逻辑、路径特点等在内的转型期中国古镇保护制度变迁分析框架。 从历史文化价值的角度看,古镇区在经济学意义上属于一种“社区公共产权”,其基本特点是:“对外排他,对内不排他”。在以产权分析为基础的相关利益格局分析中,笔者指出在转型期条件下,乡镇政府是与古镇保护最为激励相容的潜在保护主体,但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制度环境条件下,乡镇政府又缺少必要的手段去有效提供和整合保护所需的各种资源,因此,在古镇保护领域中存在严重的制度不均衡。 随着转型期整体制度环境的变迁,我国的历史文化消费市场得以形成并迅速发展,从而催生了以古镇保护为主要形式的各种历史文化生产与供给活动。当乡镇政府认为古镇保护活动的潜在收益(率)大于其它可能的投资活动时,为了获取古镇区的各种潜在收益,自身利益驱动下的乡镇政府就会随着外部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利用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各种古镇保护制度创新活动,藉以有效获取和整合古镇保护所需的各类资源。这一有关古镇保护的各种资源不断整合、各种制度安排不断建立的历史过程即是古镇保护制度变迁过程,而乡镇政府则是最主要的制度变迁主体。就本质而言,这一制度变迁过程是各相关利益主体在古镇保护方面的各种责权利关系不断调整并逐步得到清晰界定的历史过程。 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探究导致转型期中国古镇保护多样化制度变迁路径的主导因素和变量,笔者以历史实证的案例研究方法,对“江南六镇”20多年来的古镇保护制度变迁历程进行了历史解析,在运用博弈论对各方博弈关系与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六镇对比的比较制度分析方法,深入探究乡镇政府如何在与各方的博弈中获取保护所需的各种政治、经济、知识及社会资源等,并对乡镇政府的各种制度创新手法与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和对比分析,从而在中观和微观的角度进一步深化与完善了原有理论框架。 转型期中国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参与,但这一政府主导过程却存在着双重的政府悖论,第一重悖论来自于转型期特定的历史背景,第二重悖论来自于古镇区特殊的产权性质,这种双重政府悖论的复合存在使转型期中国古镇保护制度变迁面临着特殊的复杂局面。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一方面地方政府为谋求自身利益的制度创新活动推动了制度变迁的发展,但在另一方面,转型期政府自身的种种局限性又可能使这种制度创新与社会实际需要不相一致。未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区分政府主导中的理性和不理性成分,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扬长避短,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和谐统一的古镇保护新秩序,以政治民主和经济自由共同保证古镇保护中各种资源和各方责权利关系的最佳配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历史遗产保护与社会博弈
  • 1.1.2 历史遗产保护研究的特点
  • 1.1.3 转型期中国历史遗产保护研究
  • 1.1.4 转型期中国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研究
  •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2.3 论文结构与安排
  • 1.2.4 主要研究方法
  • 1.2.5 研究过程
  • 1.2.6 研究创新点
  • 1.2.7 研究局限性
  • 1.3 案例选取与写作方法
  • 1.3.1 选取江南六镇作为研究案例的原因
  • 1.3.2 案例研究的特殊写法
  • 1.3.3 江南六镇概述
  • 1.3.3.1 江南六镇保护概述
  • 1.3.3.2 江南六镇管理层级
  • 2 制度、制度变迁与转型期
  • 2.1 制度与制度变迁
  • 2.1.1 制度
  • 2.1.1.1 制度的定义与功能
  • 2.1.1.2 制度的构成
  • 2.1.1.3 制度的层次
  • 2.1.2 制度变迁
  • 2.1.2.1 制度变迁模型
  • 2.1.2.2 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
  • 2.1.2.3 影响制度供给的因素
  • 2.2 转型期与中国制度变迁
  • 2.2.1 中国转型期及其特点
  • 2.2.1.1 转型期
  • 2.2.1.2 转型期的特点
  • 2.2.2 转型期中国制度变迁
  • 2.2.2.1 制度变迁与资源解放运动
  • 2.2.2.2 政府的绝对主导地位
  • 2.2.2.3 转型视角下的地方政府
  • 2.2.2.4 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2.2.3 转型期中的乡镇政府
  • 2.2.3.1 乡镇政府的历史演变
  • 2.2.3.2 乡镇政府管理体制的特殊性
  • 2.2.3.3 乡镇政府的结构与功能
  • 2.2.3.4 乡镇财政
  • 2.2.3.5 作为独立利益主体的乡镇政府
  • 2.2.3.6 乡镇政府的上下级关系
  • 3 转型期中国古镇保护的制度分析
  • 3.1 古镇区资源的特点
  • 3.1.1 古镇区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
  • 3.1.2 古镇区的特殊资源属性
  • 3.1.2.1 古镇区作为历史街区资源的一般特点
  • 3.1.2.2 我国古镇区资源的特殊性
  • 3.1.2.3 古镇区资源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和过程
  • 3.2 古镇保护的产权经济学分析
  • 3.2.1 产权经济学基本原理
  • 3.2.1.1 产权的定义与功能
  • 3.2.1.2 产权不清与外部性
  • 3.2.1.3 产权不清的经济与政治原因
  • 3.2.2 法定房屋产权与古镇区产权
  • 3.2.3 古镇区的社区公共产权性质
  • 3.2.3.1 古镇区内部:产权模糊
  • 3.2.3.2 古镇区对外:产权清晰
  • 3.2.4 古镇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3.2.4.1 对外:独家垄断的必要性及其缺陷
  • 3.2.4.2 对内:最佳产权模糊度的缺失
  • 3.2.5 古镇保护中的产权相互性问题
  • 3.2.5.1 产权相互性问题
  • 3.2.5.2 古镇保护中的产权相互性问题
  • 3.2.5.3 产权相互性问题在制度变迁中的意义
  • 3.3 古镇保护的经济分析模型
  • 3.3.1 古镇保护是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一种选择
  • 3.3.2 古镇保护的净收益比较模型
  • 3.3.2.1 古镇保护净收益比较模型的判定
  • 3.3.2.2 净收益比较模型对古镇保护历史发展的应用分析
  • 3.3.2.3 净收益比较模型的现实修正
  • 3.4 古镇保护所需资源的配置
  • 3.4.1 古镇保护所需的四种资源
  • 3.4.2 保护资源配置的历史逻辑
  • 3.4.3 保护资源配置中的制度不均衡与制度变迁
  • 3.5 古镇保护的利益格局分析
  • 3.5.1 相关利益主体分析
  • 3.5.2 乡镇政府成为最佳的潜在保护主体
  • 3.5.2.1 乡镇政府与古镇保护最为激励相容
  • 3.5.2.2 乡镇政府有谋求地方发展的动力
  • 3.5.2.3 乡镇政府有能力进行古镇保护
  • 3.5.3 乡镇政府强势介入的利与弊
  • 3.5.3.1 辩证地看待政府推动
  • 3.5.3.2 乡镇政府强势介入之利
  • 3.5.3.3 乡镇政府强势介入的之弊
  • 3.5.3.4 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 3.6 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的发生机制
  • 3.6.1 古镇保护的供需逻辑
  • 3.6.1.1 历史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3.6.1.2 历史文化消费需求催生古镇保护供给
  • 3.6.2 地方乡镇政府成为古镇保护的"第一行为集团"
  • 3.6.2.1 乡镇政府投资古镇保护的必要条件
  • 3.6.2.2 乡镇政府的古镇保护收益与成本分析
  • 3.7 乡镇政府主导下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的逻辑
  • 3.7.1 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
  • 3.7.1.1 乡镇政府与占镇保护制度变迁
  • 3.7.1.2 地方政府间竞争是保护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
  • 3.7.2 古镇保护制度变迁中的博弈
  • 3.7.2.1 有限不确定条件下的动态博弈
  • 3.7.2.2 规则模糊的复杂博弈机制
  • 3.7.3 古镇保护中乡镇政府的博弈关系
  • 3.7.3.1 乡镇政府与上级政府之间
  • 3.7.3.2 乡镇政府之间
  • 3.7.3.3 地方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
  • 3.8 乡镇政府主导下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的特点
  • 3.8.1 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的特点
  • 3.8.1.1 诱致性制度变迁
  • 3.8.1.2 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
  • 3.8.1.3 帕累托改进型制度变迁
  • 3.8.1.4 不断试错的渐进制度变迁
  • 第二部分:案例研究
  • 4 乌镇古镇保护的制度变迁
  • 4.1 1990年代桐乡重拾保护的历史背景
  • 4.1.1 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4.1.2 桐乡市的新举措
  • 4.1.2.1 乡企改制
  • 4.1.2.2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4.1.2.3 调整城乡结构
  • 4.1.3 1990年代的乌镇
  • 4.1.3.1 镇区建设与变迁
  • 4.1.3.2 地方工业的起落
  • 4.1.3.3 1985年乌镇总体规划的实效
  • 4.1.3.4 古镇区保护状况堪忧
  • 4.1.3.5 也曾进行过古镇保护
  • 4.2 桐乡市级保护管理体制的建立
  • 4.2.1 选择保护乌镇是冒险决策
  • 4.2.1.1 当时争论很大
  • 4.2.1.2 市委主要领导一锤定音
  • 4.2.2 规划先行
  • 4.2.3 市级管理体制的建立
  • 4.2.3.1 提供优惠政策
  • 4.2.3.2 市级保护机构的成立:管委会和旅游公司(1999年)
  • 4.3 创新性集中管理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 4.3.1 乌镇管理体制的特点
  • 4.3.2 体制形成过程
  • 4.3.2.1 1999年:市长助理、管委会主任、公司董事长
  • 4.3.2.2 2000年:乌镇党委书记、市旅游局局长
  • 4.3.2.3 2002年:桐乡市政协副主席
  • 4.3.2.4 未来:政企分开
  • 4.3.2.5 改制的可能形式
  • 4.3.3 桐乡市领导与陈向宏之间的正向互动
  • 4.3.3.1 临危受命下的特殊工作氛围
  • 4.3.3.2 桐乡市领导与陈向宏之间的正向互动
  • 4.3.4 浙江省的"省管县"体制与"强县扩权"政策
  • 4.3.4.1 浙江省的"省管县"体制与"强县扩权"政策
  • 4.3.4.2 桐乡市的扩权改革
  • 4.4 乌镇旅游公司
  • 4.4.1 公司集中管理体制的利与弊
  • 4.4.1.1 一个优秀国企的悖论
  • 4.4.1.2 国企集中管理体制的合理性
  • 4.4.1.3 一元化垂直领导的弊端
  • 4.4.1.4 人才流失问题
  • 4.4.2 对公司集权体制的制度分析
  • 4.4.2.1 特殊的不完全委托代理关系
  • 4.4.2.2 行政任命权之下的代理人风险
  • 4.4.2.3 代理人对风险的抵御
  • 4.4.2.4 特殊的国有企业文化
  • 5 西塘古镇保护制度变迁
  • 5.1 第一阶段:西塘镇政府主导阶段(1986-2000)
  • 5.1.1 从朦胧到迈出第一步(1996-1999)
  • 5.1.1.1 朦胧的保护意识
  • 5.1.1.2 尝试性的起步
  • 5.1.1.3 发展初期面临的难题
  • 5.1.2 嘉善县的支持与帮助
  • 5.1.2.1 政策与协调
  • 5.1.2.2 古镇旅游节(1998至今)
  • 5.1.3 "旅游兴镇"工作思路的完善
  • 5.1.3.1 新的经济增长点
  • 5.1.3.2 旅游兴镇、旅游立镇
  • 5.1.4 艰难的自我滚动发展
  • 5.1.4.1 全方位的保护理念与现实的冲突
  • 5.1.4.2 古镇区城建管理难题
  • 5.1.4.3 认识分歧与利益难题
  • 5.1.5 镇政府的行政执法困境
  • 5.1.5.1 镇级政府管理的局限
  • 5.1.5.2 镇政府的行政执法权困境
  • 5.2 第二阶段:嘉善县、西塘镇共管新阶段(2001-2003)
  • 5.2.1 西塘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5.2.1.1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0)
  • 5.2.1.2 三镇合并(1999)
  • 5.2.1.3 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0)
  • 5.2.1.4 主要存在问题
  • 5.2.2 西塘镇与嘉善县的进一步合作
  • 5.2.2.1 西塘镇的新诉求
  • 5.2.2.2 嘉善县的回应
  • 5.2.3 县镇共管模式的利与弊
  • 5.2.3.1 县镇共管模式产生的背景
  • 5.2.3.2 有利于集中协调管理
  • 5.2.3.3 不利的一面
  • 5.3 第三阶段:西塘镇政府再次主管(2004至今)
  • 5.3.1 新形势催生新思路
  • 5.3.1.1 新的发展形势
  • 5.3.1.2 新的发展思路
  • 5.3.1.3 古镇区管理难题
  • 5.3.2 镇政府再次主导的利与弊
  • 5.3.2.1 嘉兴市出面调整(2004)
  • 5.3.2.2 有利的一面
  • 5.3.2.3 不利的一面
  • 5.3.3 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契机
  • 5.3.3.1 国务院的通知
  • 5.3.3.2 浙江省的部署安排
  • 5.3.3.3 嘉善县的计划
  • 5.3.3.4 西塘镇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效
  • 5.3.4 嘉善县与西塘镇签订行政处罚委托协议(2005)
  • 5.3.4.1 首次签订行政处罚委托书
  • 5.3.4.2 再次签订行政处罚委托书
  • 5.3.4.3 如何用好执法权?
  • 5.4 西塘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的其它方面
  • 5.4.1 "长期的公私合作"模式
  • 5.4.1.1 多方合作成为古镇保护的现实需要
  • 5.4.1.2 西塘镇的"长期的公私合作"模式
  • 5.4.1.3 西塘镇旅游业协会的产生与发展
  • 5.4.1.4 开浙江先河的西塘议政会
  • 5.4.2 古镇保护的管理构架
  • 5.4.2.1 西塘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
  • 5.4.2.2 西塘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5.4.2.3 城镇建设规划局
  • 5.4.2.4 西塘镇房管所
  • 5.4.2.5 居委会
  • 5.4.3 西塘规划史研究
  • 5.4.3.1 三个发展阶段
  • 6 同里古镇保护制度变迁
  • 6.1 第一阶段:吴江县建委主导下的同里景区(1998之前)
  • 6.1.1 太湖风景区建设办公室领导下的同里景区管理模式
  • 6.1.2 修复退思园(1981-1989)
  • 6.1.3 乡镇工业未获发展在客观上保护了古镇
  • 6.1.4 同里镇成立自己的旅游公司(1993)
  • 6.1.5 同里旅游发展总公司"开始动了"(1996)
  • 6.2 第二阶段:镇政府主导后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1998-2005)
  • 6.2.1 退思园等景点管理权的下放(1998)
  • 6.2.2 严品华出任同里镇党委书记
  • 6.2.3 成立全新的旅游发展总公司(1998)
  • 6.2.4 体制效应:
  • 6.3 同里镇探索市场化保护的历程与经验
  • 6.3.1 景点合作模式
  • 6.3.1.1 景点的建设和开发
  • 6.3.1.2 珍珠塔景点旅游有限公司(2001)
  • 6.3.1.3 两个旅游公司"在实践中老打架"
  • 6.3.1.4 珍珠塔公司交由旅游总公司托管(2005)
  • 6.3.1.5 新的探索:慧思园
  • 6.3.2 成立中国首家古镇"保护公司"(2003)
  • 6.3.2.1 同里古镇保护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2005)
  • 6.3.2.2 保护公司的结构与功能
  • 6.3.2.3 目的各异的三家股东
  • 6.3.2.4 在困难中发展前进
  • 6.3.3 同里旅游有限责任公司(2003)
  • 6.3.4 同里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的子公司承包模式(2005)
  • 6.3.4.1 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子
  • 6.3.4.2 设想:八大公司"承包"同里
  • 6.3.4.3 八大公司的前景
  • 6.4 第三阶段:吴江市"区镇合一"管理新体制(2005至今)
  • 6.4.1 吴江市"十一五"发展新背景:
  • 6.4.1.1 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
  • 6.4.2 同里管理体制变革的原因
  • 6.4.2.1 专家们指出的方向:"大同里旅游"
  • 6.4.2.2 市委书记古镇同里调研
  • 6.4.2.3 同里与吴江开发区连成一片的趋势
  • 6.4.2.4 同里现有管理体制的弊端
  • 6.4.3 吴江经济开发区与同里"区镇合一"管理体制
  • 6.4.3.1 "区镇合一"管理新体制
  • 6.4.3.2 人事安排与调整
  • 6.4.3.3 古镇保护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发
  • 6.4.4 香港世贸集团控股同里景区
  •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
  • 7 "江南六镇"保护制度变迁的比较制度分析
  • 7.1 区域社会经济变迁与古镇保护
  • 7.1.1 区域社会经济变迁中的江南古镇
  • 7.1.1.1 传统江南水乡时代(1949之前):
  • 7.1.1.2 计划经济时代(1949-1978):
  • 7.1.1.3 发展乡镇工业时代(1979-1997):
  • 7.1.1.4 上海加速发展时期(1990至今):
  • 7.1.1.5 区域经济变迁的逻辑
  • 7.1.2 江南古镇保护发展的历史阶段
  • 7.1.2.1 自发保护阶段(1986-1995)
  • 7.1.2.2 古镇保护与观光旅游互动阶段(1996-2003)
  • 7.1.2.3 古镇保护与城镇综合发展互动阶段(2004年至今)
  • 7.1.2.4 江南古镇保护的成就
  • 7.1.3 保护管理实践中的存在问题
  • 7.1.3.1 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
  • 7.1.3.2 古镇之间的竞争与联合
  • 7.1.3.3 保护管理体制需进一步理顺
  • 7.1.3.4 影响古镇保护的因素
  • 7.2 江南六镇地方政府选择古镇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 7.2.1 古镇保护是地方政府谋求发展的一种手段
  • 7.2.2 不同发展阶段的主导因素
  • 7.2.3 古镇保护中的"一把手效应"
  • 7.2.4 地方乡镇政府在古镇保护中的制度创新
  • 7.3 乡镇政府获取政治资源的制度创新
  • 7.3.1 政治资源的来源与获取方式
  • 7.3.1.1 各种形式的上级政府支持
  • 7.3.1.2 乡镇政府内部
  • 7.3.1.3 基层变通机制
  • 7.3.1.4 个人特殊权威
  • 7.3.2 县(市)、乡镇政府关系与古镇保护
  • 7.3.2.1 县、镇之间的博弈关系
  • 7.3.2.2 县政府支持古镇保护的政治经济分析
  • 7.3.2.3 古镇之间的制度竞争是县(市)政府间的竞争
  • 7.3.3 县镇之间的条块关系与古镇保护
  • 7.3.3.1 条块关系对古镇保护的影响
  • 7.3.3.2 各条块部门与古镇保护的关系
  • 7.3.4 县级以上政府与古镇保护的关系
  • 7.3.4.1 地级市层面
  • 7.3.4.2 省级政府层面
  • 7.3.4.3 国家部委层面
  • 7.4 乡镇政府获取经济资源的制度创新
  • 7.4.1 乡镇政府获取经济资源的逻辑
  • 7.4.1.1 政策环境与乡镇政府互动
  • 7.4.1.2 制度创新的重点:土地运作和旅游公司体制
  • 7.4.2 来源于政府
  • 7.4.2.1 乡镇政府可用资金分析
  • 7.4.2.2 来源于乡镇企业利润
  • 7.4.2.3 来源于上级政府与部门
  • 7.4.3 以地生财之道
  • 7.4.3.1 上下级政府间以地生财的交换逻辑
  • 7.4.3.2 以地生财的方法
  • 7.4.3.3 江南六镇以土地支持古镇保护的制度创新
  • 7.4.3.4 古镇保护开发权转移的制度创新
  • 7.4.4 来源于市场
  • 7.4.4.1 以古镇保护与开发作为融资平台吸引市场资金
  • 7.4.4.2 抵押银行贷款
  • 7.4.4.3 投资者直接参与古镇保护与开发
  • 7.4.4.4 其它来源
  • 7.4.5 保护公司管理体制的制度创新
  • 7.4.5.1 保护公司管理体制变迁的内在逻辑
  • 7.4.5.2 保护公司管理体制变迁的一般轨迹
  • 7.4.5.3 江南六镇保护公司管理体制模式的分类
  • 7.4.5.4 江南六镇保护公司管理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
  • 7.5 乡镇政府获取知识资源的制度创新
  • 7.5.1 专家学者与实施者的交流互动
  • 7.5.1.1 专家与保护理论知识
  • 7.5.1.2 地方人才与保护实践知识
  • 7.5.2 专家发挥作用的方式
  • 7.5.2.1 保护规划整合各方观点之前
  • 7.5.2.2 保护规划整合各方观点之后
  • 7.5.3 规划者发挥作用的方式
  • 7.5.3.1 保护规划者的博弈地位与多重角色
  • 7.5.3.2 古镇保护的规划服务者和建议者
  • 7.5.3.3 规划政治场域的动员者与抗争者
  • 7.5.3.4 规划者作为教育者和引导者
  • 7.5.3.5 地方发展的推动者与建设者
  • 7.6 乡镇政府如何获取社会资源
  • 7.6.1 社会各界
  • 7.6.1.1 社会公众
  • 7.6.1.2 媒体
  • 7.6.2 利益分配问题是居民是否支持保护的关键因素
  • 7.6.2.1 居民受损益情况的复杂性
  • 7.6.2.2 居民支持古镇保护的条件
  • 7.6.2.3 利益分配博弈的复杂性
  • 7.6.3 政府与居民合作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 7.6.3.1 企业产权结构形成的特殊性
  • 7.6.3.2 企业发展中各方历史贡献的差异性
  • 7.6.3.3 公平合理补偿之不可能性
  • 7.6.4 古镇区居民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
  • 7.6.4.1 有限不确定条件下的动态反复博弈
  • 7.6.4.2 规则缺失引发的机会主义行为
  • 7.6.4.3 过程视角下的政府与居民博弈
  • 第四部分:结论
  • 8 结论
  • 8.1 转型期中国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
  • 8.2 产权、转型期与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的特殊性
  • 8.3 转型期中国古镇保护制度变迁中的双重政府悖论
  • 结语:我们仍然在仰望星空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江南六镇访谈对象一览表
  • 附录二:江南六镇保护的管理机构与管理层次
  • 附录三:1998-2000年江南六镇保护资金来源
  • 附录四:江南六镇保护相关的已批准的规划(2001年之前)
  • 附录五:《加快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若干政策意见》桐政[1999]50号
  • 附录六:《乌镇古镇保护和开发管理办法(暂行)》桐政办 (2000)07号
  • 附录七:《关于进一步理顺西塘古镇保护及旅游开发管理体制问题的报告》
  • 附录八:嘉善县专题研究西塘旅游开发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问题
  • 附录九:西墉镇《要求协调解决西塘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有关问题》
  • 附录十:西墉镇《西坡古镇区民居客栈专项整治方案》
  • 附录十一:西塘镇旅游业协会《西塘旅馆行业的现状与担忧》
  • 附录十二:西塘旅游业协会会长《在西塘旅游业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 附录十三:《旅游业协会要成为西塘三产发展的领头羊》
  • 附录十四:《2004年度西塘旅游协会工作总结 》
  • 附录十五:《嘉善西墉议政会、开浙江先河》(2006年)
  • 附录十六:《苏州市新沧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史建华:专业决定成败》
  • 附录十七:桐乡市乡镇财政体制
  • 附录十八:同里房管所的历史变迁
  • 附录十九:《西塘、乌镇》粮管所的历史变迁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江南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特色小镇的对策研究[J].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3)
    • [2].江南古镇文化元素与动画场景设计[J]. 文艺争鸣 2018(07)
    • [3].江南古镇[J]. 唯实 2016(04)
    • [4].《江南古镇》[J]. 城市公共交通 2016(05)
    • [5].《江南古镇》[J]. 东方少年·布老虎画刊 2019(Z1)
    • [6].江苏省木渎实验小学[J]. 小学数学教育 2016(22)
    • [7].江南古镇⑥[J]. 散文诗 2018(12)
    • [8].江南古镇[J]. 歌曲 2018(06)
    • [9].孜睿印象[J]. 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2018(11)
    • [10].吴风雅韵“袜底酥”[J]. 保健医苑 2016(12)
    • [11].武夷深处,说不尽下梅村[J]. 山东画报 2016(02)
    • [12].一个中国小镇的互联网基因[J]. 农家书屋 2016(11)
    • [13].新场古镇[J]. 上海故事 2017(06)
    • [14].惠山古镇[J]. 江河文学 2017(03)
    • [15].英国古堡对我国江南古镇合理发展的借鉴意义探究[J]. 考试周刊 2017(40)
    • [16].你是我的一本书[J]. 课外语文 2017(17)
    • [17].美人靠之约[J]. 作文通讯 2017(18)
    • [18].最美好的童年记忆[J]. 儿童画报(绘读绘写) 2017(04)
    • [19].用故事了解传统,用文字传递情感[J]. 儿童画报(绘读绘写) 2017(04)
    • [20].江南古镇的宝宝[J]. 幼儿教育 2014(29)
    • [21].江南古镇平望的文旅创新[J]. 中国广告 2020(10)
    • [22].浅论运河沿岸江南古镇文化展示之新思路[J]. 运河学研究 2018(01)
    • [23].江南古镇[J]. 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2018(11)
    • [24].江南古镇(散文)[J]. 绿风 2012(03)
    • [25].江南古镇(组诗)[J]. 绿风 2011(06)
    • [26].九大江南古镇[J]. 工会博览(社会版) 2008(02)
    • [27].江南古镇之春[J]. 中国信用卡 2014(06)
    • [28].浅析江南古镇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J]. 改革与开放 2012(24)
    • [29].江南古镇美味多[J]. 食品与健康 2009(12)
    • [30].江南古镇[J]. 中文自修 2010(Z1)

    标签:;  ;  ;  ;  ;  

    转型期江南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