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兰
(滨海县人民医院心内科224500)
【摘要】目的:分析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资料随机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诊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0例,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55例患者给予延续性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自护能力、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护理后再住院次数与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经护理后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均较护理前发生不同程度改善,组内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研究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护理后,组间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经护理后研究组经再住院次数与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不仅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护能力具有积极影响,而且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再住院次数和时间,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慢性心力衰竭;自护能力;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2-0079-02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症,国内CHF发病率约0.9%,其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疾病的20%,死亡率却高达40%,且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发展[1]。CHF现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问题,亟待解决。由于CHF是一个慢性过程,当患者经住院治疗后病情得以稳定,通常是在家中进行疗养,因此患者自护能力对其预后具有重要影响[2]。本研究通过应用延续性护理对CHF患者自护能力产生积极影响,可有效提高其自护能力,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诊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0例,患者病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3]。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男女比例30:25,年龄47-75岁,平均(63.23±8.20)岁;研究组男女比例32:23,年龄47-78岁,平均(64.28±8.69)岁;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53例,Ⅲ及39例,Ⅳ18例;基础疾病:高血压性心脏病42例,扩张型心肌病17例,缺血性心肌病28例,心肌梗死23例;受教育程度:初中至高中35例,大专至本科49例,本科以上26例。两组患者上述各项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小学以上文化水平;均在患者认真阅读本实验知情书前提下同意并签字[4]。排除标准:预计存活期<3个月;肢体功能严重障碍者;认知功能障碍较难完全配合本研究方案顺利实施者[5]。
1.3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知识宣教,科学指导饮食及运动计划等。研究组予以延续性护理:⑴信息延续,充分了解患者病历信息,详细评估患者信息资料,拟定符合患者当前状况的护理方案,并制定科学出院计划(如:充分利用就近社区医疗资源,出院时发放自我护理手册等)。出院后采用电话随访及家访形式,了解出院患者适应情况与居家护理,现场纠正不合理之处并给予正确指导。⑵管理延续,针对患者自身需求作出合理反应,对患者健康状况进行一种连续、一直性管理;首先由4名主导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管理护士进行培训,统一干预措施,从出院时直至出院后3天电话随访,出院后1周家访,之后1次/1周电话随访直至6周结束,确保管理连续性。⑶关系延续,保证患者与慢性心力衰竭责任护士间一种持续性治疗关系,内容包括患者在家中实施自我护理的综合性评估,制定计划,监测患者健康状况需求变化,通过监测时与患者接触进行针对性指导,开展每周自我管理知识教育。
1.4观察指标
自护能力:心衰知识知情性、自我护理行动力、自我保健能力;再住院次数及再住院天数;生活质量评分。
1.5判定标准
参照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判定患者自护能力,分值介于1-10分之间,得分与自护能力成正比[6]。参照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量表(MLHFQ)对患者活质量进行判定,分值介于0-80分,得分与生活质量改善成正比。
1.6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及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用百分比(%)表示,以X2检验,当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自护能力改善情况
两组护理后自护能力均较护理前发生不同程度提高,组内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研究组自护能力提高更为显著且优于对照组护理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注:与护理前组内比较,@P<0.05;护理后组间比较,#P<0.05。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作为临床上一种复杂的综合征,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具有较高死亡率、反复住院、合并症多、治疗复杂等特点,这会加重患者医疗负担,降低生活质量。经临床相关实验结果验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良好的自我护理能力对减少其住院次数与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7]。而延续性护理对增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护能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本研究为验证延续性护理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积极性、可行性,通过对本院11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别给予不同护理模式后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得出:两组患者经护理后自护能力均较护理前发生显著提高,具体表现在心衰知识知情性、自我护理行动力等方面,而应用延续性护理的研究组自护能力改善情况更佳,且应用常规护理后的对照组,说明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延续性护理能够大幅度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
延续性护理起源由HennenBK首次提出,90年代开始被逐渐应用于临床上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该模式是将医院内护理工作延续到社区或家庭,强调住院与出院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协调性,充分体现延续性护理对居家康复和生存质量的重要性[8]。由本研究实验结果表2可以得出:延续性护理能够减少研究组患者因心力衰竭而再次住院治疗次数,缩短住院天数,这一结果表明延续性护理在针对易诱发心力衰竭发生因素(如:运动、饮食等)具有一定防控作用,通过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强化教育,增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度以提高自护能力。进一步影响患者对待健康的态度和行为,主动积极参与疾病控制工作中,使患者可早期预防心力衰竭再次发作或延迟再入院时间。
延续性护理通过对患者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最大限度开发患者参与能力,如出院时发放自我护理手册,指导患者正确填写手册内容,并要求医护人员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拟定全面合理的护理方案出院计划,便于出院后能够顺利实施。通过定期电话随访、家访等形式,直观了解患者环境适应情况及自护能力、生活状态,针对不合理之处现场予以纠正、指导。在本研究结果表3中,研究组在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改善基础上,其改善幅度更大且优于对照组护理后,这一结果有效验证上述延续性护理的积极应用理论。同时该项实验结果与王素珍临床实验成果类似,进而验证延续性护理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积极性、可行性[9]。由于延续性护理在国外发达国家已处于成熟应用阶段,而我国该护理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尚缺乏大量临床实验结果证明延续性护理应用于国内的积极性、可行性,因此还需要高质量的临床实验探索以进一步论证。
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护能力具有积极影响,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再住院次数和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静.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0):82-83.
[2]肖坤.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2,4(6):568-569.
[3]韦萍.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M].中华医学会,2007.
[4]谭自然.护理新概念与临床[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8.99-206.
[5]黄丽.延续护理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心功能及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36(3):292-293.
[6]余辉.延伸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4):492-493.
[7]梅静.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53-55.
[8]谢小玲.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04-106.
[9]王素珍.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9):130-132.
[10]钟慕贤,黎俊红.完善基础护理服务对提高优质护理质量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2,13(21):115-116.
[11]李安敏,陈云,邹杨,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围手术期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06(10):914-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