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轨道站点集散客流交通方式研究

山地城市轨道站点集散客流交通方式研究

论文摘要

在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冲击下,交通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城市交通问题一直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几十年来,一直是许多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世界各国纷纷采用各种方式与途径致力于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我国许多大城市选择发展大运量、低污染的轨道交通,并以轨道交通为骨干构筑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但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虽然具有快速、大运输量、可靠性高、自动化等特性,可以有效疏解城市干道运输中交通拥挤的问题,但由于其特性,致使其建设经费巨大,仅适用于主干性运输,可达性较低,需要各种交通方式与之形成良好的衔接体系,以弥补其不足,提高其可达性。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是整个交通系统优化的关键,一体化是城市客运交通的发展趋势。轨道交通的衔接体系应以大运量的轨道交通为主体,以地面公交、小汽车、自行车等其它各种交通方式为其疏散客流。反过来,轨道交通的衔接设置以及衔接的方便程度也会影响出行者是否选择轨道交通作为出行方式,因此,衔接系统设置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轨道交通的客流分担率,也将会影响轨道交通的未来发展趋势。文章首先回顾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简单分析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特性,并着重分析轨道交通衔接特性,总结轨道衔接方式选择行为的一般影响因素和各种衔接方式的衔接特点;在对重庆市区进行的轨道衔接方式选择行为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贴靠山地城市各种独特特征,利用随机效用理论建立起迄点之间方式选择模型,其中包括轨道轨道衔接方式选择方式选择行为分析,最终找寻出更适合山地城市对于轨道交通出行选择概率有较大影响的各个因素,重点分析了道路增长系数和道路平均纵坡两种影响因素,建立方式划分模型,最后把研究成果引用到实际进行验证,提出了文章研究成果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轨道站点集散客流特征及换乘模式分析
  • 2.1 轨道站点集散客流分布特征概述
  • 2.1.1 空间分布特征
  • 2.1.2 时间分布特征
  • 2.2 轨道站点集散客流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分析
  • 2.3 轨道站点集散客流交通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 2.4 轨道站点集散客流各种交通方式特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调查概述及数据初步分析
  • 3.1 调查概述
  • 3.1.1 调查方案设计
  • 3.1.2 调查方案实施
  • 3.2 调查结果初步分析
  • 3.2.1 调查结果综述
  • 3.2.2 出行特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既有城市轨道站点集散客流交通方式划分模型思路分析
  • 4.1 集计方式划分模型
  • 4.1.1 G-MS 结合的方式划分
  • 4.1.2 生成后的方式划分
  • 4.1.3 D-MS 结合的方式划分
  • 4.1.4 分布后方式划分
  • 4.2 非集计方式划分模型(Logit 模型)
  • 4.2.1 Logit 模型基本理论及特点
  • 4.2.2 NL(Nested Logit)模型简介
  • 4.3 集计模型与非集计模型的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山地城市的轨道站点集散客流交通方式划分模型的建立
  • 5.1 山地城市特征分析
  • 5.1.1 重庆市区域地位
  • 5.1.2 独特的地形特征
  • 5.1.3 城市及交通发展特征
  • 5.1.4 交通出行特征
  • 5.1.5 山地城市轨道站点集散客流交通方式选择影响特性因子提取
  • 5.2 模型结构确定
  • 5.3 模型自变量筛选
  • 5.3.1 性别
  • 5.3.2 年龄
  • 5.3.3 职业
  • 5.3.4 年收入
  • 5.3.5 是否有私家车
  • 5.3.6 出行目的
  • 5.3.7 平假日
  • 5.3.8 道路增长系数
  • 5.3.9 道路平均纵坡
  • 5.3.10 自变量因子汇总
  • 5.4 模型的标定方法确定
  • 5.5 模型的建立
  • 5.5.1 上层模型建立
  • 5.5.2 上层模型标定结果说明
  • 5.5.3 下层模型建立
  • 5.5.4 下层模型标定结果说明
  • 5.6 既有轨道车站集散客流交通方式划分模型的系数标定
  • 5.6.1 上层模型的标定
  • 5.6.2 下层模型的标定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例验证
  • 6.1 重庆市主城区轨道二号线概况
  • 6.1.1 轨道二号线线路走向及功能定位
  • 6.1.2 轨道二号线的建设及运营
  • 6.2 轨道二号线车站集散客流交通方式划分研究
  • 6.2.1 主城区客运交通需求预测
  • 6.2.2 轨道二号线客运交通需求预测
  • 6.2.3 站间OD
  • 6.2.4 基于改进后模型的轨道二号线集散客流交通方式划分
  • 6.2.5 基于原有模型的轨道二号线集散客流交通方式划分
  • 6.3 研究结果比较与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地铁车站客流组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 交通世界 2019(31)
    • [2].持续型大型活动影响因素及客流分布特征分析[J]. 交通工程 2020(01)
    • [3].运力增投在客流增长前 公交集团保复工强防疫[J]. 城市公共交通 2020(04)
    • [4].城轨新线客流成长期进出站量短时预测研究[J]. 铁道学报 2020(05)
    • [5].城轨企业客流控制方案探讨[J]. 技术与市场 2020(06)
    • [6].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客流疏散能力评估[J]. 科技经济导刊 2020(09)
    • [7].药店新金句:商品决定客流、营运产生利润![J]. 中国药店 2019(08)
    • [8].技术加持下的母婴店吸客之道[J]. 中国药店 2019(08)
    • [9].客流测算:选址前的必修课[J]. 中国药店 2019(01)
    • [10].打好疫期客流保卫战[J]. 中国药店 2020(03)
    • [11].会员日常态化,如何打好客流“保卫战”[J]. 中国药店 2020(01)
    • [12].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集散能力仿真及评估[J]. 都市快轨交通 2020(04)
    • [13].后疫情时代,药店如何增客流[J]. 中国药店 2020(06)
    • [14].基于异常移动网络的地铁大客流演化研究[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0(05)
    • [15].宁波轨道交通客流现状分析与客流培育建议[J]. 科技经济导刊 2018(34)
    • [16].Costco火了[J].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9(09)
    • [17].多功能集成的高精度客流监控预警系统[J]. 劳动保护 2019(12)
    • [18].南昌西站客流疏导方案优化设计[J].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9(S1)
    • [19].地铁大客流组织优化技术[J]. 交通与运输 2019(06)
    • [20].新时期地铁站如何应对突发大客流的探讨[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8(02)
    • [21].城市轨道突发客流组织管理模式研究[J]. 经贸实践 2018(16)
    • [22].城市轨道交通突发大客流事件应急响应初探[J]. 科技与创新 2016(23)
    • [23].大型换乘站客流组织优化技术研究[J]. 计算机仿真 2017(01)
    • [24].芜湖站客流分析与组织对策[J]. 上海铁道科技 2016(04)
    • [25].基于视频技术的轨道交通大客流检测方案[J]. 中国公共安全 2017(Z1)
    • [26].基于路网客流模态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拥堵演变机理[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 [27].轨道交通高峰期单线客流拥挤传播与控制[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7(01)
    • [28].大客流条件下地铁旅客运输组织[J].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17(02)
    • [29].对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大客流组织的仿真研究[J]. 建设科技 2017(11)
    • [30].车站设备设施通过能力对客流组织影响的分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7(12)

    标签:;  ;  ;  ;  ;  

    山地城市轨道站点集散客流交通方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