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 l)作为亚洲许多国家首要的水稻害虫,是影响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论文以褐飞虱产卵诱导水稻产生防御反应为切入点,测定褐飞虱产卵液对水稻防御反应的影响,分离和鉴定褐飞虱产卵液中的小分子化合物及蛋白成分,最后研究了水稻防御信号物质水杨酸对褐飞虱生殖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稻飞虱产卵斑和产卵器特征褐飞虱与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在水稻上的产卵斑从无色变为黄色,严重处变为褐色。褐飞虱产卵后将卵帽端留在水稻外表面,并且有明显可见的产卵液覆盖粘连;白背飞虱将整个卵产在叶鞘组织的气腔,卵帽端没有明显可见的产卵液。褐飞虱产卵器弧度与长度分别为150.48±1.11deg和1191.87±21.97μm,白背飞虱产卵器弧度与长度分别为169.68±0.93deg和1320.46±22.90μm,两者产卵器长度与弧度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2)褐飞虱产卵诱导水稻产生防御反应褐飞虱产卵3d后引起水稻组织局部细胞死亡、大范围过氧化氢产生以及胼胝质的沉积等类似超敏反应现象。收集产卵液涂抹于水稻表面3d后检测死细胞、过氧化氢和胼胝质,未得到明显的效果。褐飞虱产卵3d后引起防御基因LOX、PAL、FPS、GDS、PR-1、PR-3、NR和POX的表达,其中FPS和POX的表达强于取食作用,LOX、GDS和NR的表达与取食作用类似,PAL、PR-1和PR-3的表达弱于取食作用。(3)褐飞虱产卵液成分分析用GC-MS分析产卵液,分离出17种小分子物质,其中14种得到鉴定,脂肪酸3种,占87.8%,脂肪酸酯7种,占5.82%,其它是酮类及烷烃等物质。SDS-PAGE得到6个主要产卵液蛋白,经MALDI-TOF-TOF技术分析,5个蛋白的数据与褐飞虱的EST库匹配。输卵管萼是产卵液蛋白的贮藏器官或合成器官,主要产卵液蛋白在羽化后2d开始表达。对产卵液中主要蛋白进行基因克隆,得到950bp左右的4条全长序列。(4)水杨酸对褐飞虱生殖的影响纯化学人工饲料饲养褐飞虱,发现低浓度水杨酸可以促进卵巢发育、增加成虫体重、缩短产卵前期以及增加产卵量;高浓度水杨酸抑制褐飞虱卵巢发育,仅形成个别的卵,受精囊呈异常的肥大状态。水稻喷施水杨酸和BTH(2,1,3-Benzothiadiazole)后接入羽化后3d的褐飞虱,结果发现高浓度水杨酸可以增加产卵量。褐飞虱与白背飞虱产卵器、卵排列和卵覆盖物存在差异;褐飞虱产卵能够引起的水稻防御反应;褐飞虱产卵液中的小分子化合物及蛋白成分可能是诱导水稻产生防御反应的激发子;低浓度水稻防御信号物质水杨酸可以促进卵巢发育,进而缩短产卵前期以及增加产卵量来影响褐飞虱的生殖行为,这些结果为深入理解植物应对产卵的防御机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褐飞虱综合治理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万建民团队在水稻抗虫机制解析方面取得新进展[J]. 农药市场信息 2020(02)
- [2].中国计量大学林欣大课题组首次揭秘褐飞虱翅芽发育调控机制[J]. 农药市场信息 2020(11)
- [3].苗期水稻响应褐飞虱取食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J]. 应用昆虫学报 2020(04)
- [4].低温胁迫对褐飞虱种群发生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31)
- [5].我国两广南部褐飞虱春季迁入特征及其虫源地分析[J]. 中国植保导刊 2019(03)
- [6].水稻褐飞虱抗药性研究进展及其治理对策[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06)
- [7].水稻与褐飞虱化学关系的研究进展[J]. 植物生理学报 2018(04)
- [8].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评价[J]. 应用昆虫学报 2018(03)
- [9].象山县测报灯下褐飞虱及其近似种的数量动态[J]. 中国植保导刊 2018(07)
- [10].云南省褐飞虱早期迁入虫源及其发生大气背景分析[J]. 生态学报 2018(16)
- [11].抗褐飞虱基因的发掘、鉴定与利用[J]. 生命科学 2018(10)
- [12].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研究进展和选育实践[J]. 农业科技通讯 2017(08)
- [13].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褐飞虱水稻恢复系[J]. 分子植物育种 2015(11)
- [14].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褐飞虱水稻两系不育系[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20)
- [15].日本研发出抗褐飞虱水稻新品种[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4(06)
- [16].南京农业大学在水稻抗褐飞虱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J]. 农药市场信息 2015(02)
- [17].基于液体饲喂模式的褐飞虱取食行为监测技术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06)
- [18].贵州不同地区褐飞虱对五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19)
- [19].科技动态[J]. 农家致富 2015(09)
- [20].吡蚜酮和啶虫脒混配对褐飞虱的田间防效[J]. 湖北农业科学 2013(23)
- [21].我国科学家揭示褐飞虱发现翅型分化发育调控新机制[J]. 农药市场信息 2020(17)
- [22].广东早稻后期褐飞虱存暴发风险[J]. 农药市场信息 2020(15)
- [23].我国褐飞虱若干地理种群致害性的研究[J]. 环境昆虫学报 2019(01)
- [24].褐飞虱应对水稻抗虫物质麦黄酮刺激的唾液蛋白组学响应[J]. 环境昆虫学报 2019(01)
- [25].金山区褐飞虱虫源地分析[J]. 上海农业科技 2019(04)
- [26].诱导水稻抗褐飞虱的化学激发子筛选[J]. 昆虫学报 2019(08)
- [27].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及其育种应用研究进展[J]. 南方农机 2018(12)
- [28].黄绿绿僵菌侵染对褐飞虱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8(05)
- [29].氮肥影响节肢动物天敌对褐飞虱种群的自然控制作用[J]. 生态学报 2017(16)
- [30].中国水稻所研究发现:褐飞虱“眼色”或藏有害虫防治新密码[J]. 农药市场信息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