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与吴均诗歌之比较

鲍照与吴均诗歌之比较

论文摘要

鲍照、吴均是南朝的两位著名诗人,本文对二位诗人及其诗歌作了较系统的比较。全文分为三部分进行论述:一、鲍照、吴均身世性格之比较。二位诗人都生活于南朝,鲍照生活在南朝的初期刘宋时期,吴均主要生活在南朝的中后期齐梁时期。鲍卒三年后,吴生。二人在出身上均为寒士。在性格上均耿直、刚烈,但又有狂者、狷者之分。在政治理想、人生信念上都积极入世、追求功名,以期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但二人的宦海生涯又有所不同。二、对二人诗歌内容的比较。二人同生活于南朝,因此,在时代的大背景上有相似之处,比如所处社会都重文尚彩,重视个人情感的抒发等。但毕竟二人在时代上有差别,处于不同的时期,并且身世、性格、宦海生涯亦有不同之处,所以其诗文创作也有不同。如鲍照是古体诗,吴均受永明体的影响为近体诗。因此,本着文如其人、人格即诗格的认识,本章对鲍照、吴均的诗歌内容按题材进行了分类,作出了比较。第一部分是二人的边塞军旅诗,其感情基调是激昂的,所表现的主题大都是战士的慷慨赴边和强烈的报恩、报国思想,但又有所差别。如虽然鲍照与吴均对高位都有向往之意,但鲍照“投躯报名主,身死为国殇”式的宏伟抱负仍然是其主调,而吴均的功业思想中包括着浓厚的世俗思想。又如吴均的边塞军旅诗是写自己对君主的抱怨,融自己入于诗中,以“仆”的身份,也就是战士即我这样的创作状态去写,并且以武艺高强的单个战士展开。但却缺乏社会的广阔度、缺乏像鲍照那样对门阀社会的批判。而鲍照的此类诗则写的是多个战士,是战士的群像。吴均的寄托较少关乎到国家社稷及百姓疾苦,更多的是个人生活感怀,如喜、怒、哀、乐,是其抱负能否实现的心理路程。所以鲍照表现的范围更广阔,是社会性的。鲍照、吴均的这部分诗作得到后世文人的高度评价。第二部分是闺情怨妇诗,所抒发的是相思之情和闺怨之情。闺怨的主体通常是失宠的妇女,远行人的妻子。这些人属于弱势群体。而作为寒士文人,鲍照、吴均一生仕途淹蹇,其生命价值的实现,就如女人般来自夫君的赏爱,二者都具有强烈的依附性。第三部分是山水赠答诗。赠答诗的主要内容是表达友情的珍贵,表达自己的愿望,希望别人的汲引,宣泄自己的忧伤哀怨之情。山水诗的取景在季节上多是萧瑟的秋景或寒冷的冬景,在时间上多是光线不太强烈的凄清的早景或灰暗的晚景,这与二人的心理情绪有关。但吴均没有鲍照那么多的山水诗,而吴均的一部分五言四句小诗写得精美绝伦。第四部分是咏物述志诗,大多有所寄托。鲍照雕藻淫艳的部分诗作对后来的宫体诗有影响。而吴均对灯,舞女之类物态的描写对后来的宫体诗也有影响。一为审美语言上,一为对事物的刻划之工上。第五部分为鲍照《行路难》对吴均的影响。鲍照的《行路难》十八首,吴均五首,表现的都是时光易逝、世路艰难、对人生充满了惶惑与哀怨的主题。《行路难》自鲍照以洋洋十八篇开题,吴均是南朝这一题材最优秀的承继者。但吴均数量上不及鲍照,并且模仿性较强。三、对二人艺术特色的比较。首先在诗歌形式上,鲍、吴都以五言为主,但一为古体诗,一为近体诗。其次是典故的运用上。鲍照好隶事用典,其乐府诗中的典故也是信手拈来,但又不似颜延之“雕缋满眼”,而是典与事弥合无间。吴均的用典表现在一方面赠答诗中用古代人物来诉怀,另一方面有时以典代叙。但相对而言,鲍照用典相较于吴均稍有生涩之感。吴均的时代,诗歌大力提倡流畅自然的诗风。永明诗人明确提出了以“易”字为核心的革新主张。吴均受其影响。第三是二人诗歌中常出现主体“我”,带有强烈的主体色彩。最后是二人都注重锻字炼句。都有险的一面,用词构思大胆新奇。另外,鲍照、吴均诗歌中都运用了把抽象事物和情感具体化的艺术手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鲍照、吴均身世性格之比较:性格即命运
  • 第一节 寒士诗人
  • 第二节 宦海沉浮
  • 第三节 耿直、刚烈的性格:狂狷
  • 第二章 鲍照、吴均诗歌内容之比较:人格即诗格
  • 第一节 创作背景综述
  • 第二节 边塞军旅诗
  • 第三节 闺情怨妇诗
  • 第四节 山水赠答诗
  • 第五节 咏物述志诗
  • 第六节 鲍照《行路难》对吴均的影响
  • 第三章 鲍照、吴均诗歌艺术特色之比较:诗格即诗体
  • 第一节 诗歌形式
  • 第二节 典故的运用
  • 第三节 诗中第一人称“我”
  • 第四节 锻字炼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鲍照与吴均诗歌之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