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应力路径论文-郭依宝,周宏伟,荣腾龙,王路军,钟江城

动应力路径论文-郭依宝,周宏伟,荣腾龙,王路军,钟江城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应力路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原位实验,采动应力,扰动系数,应力状态

动应力路径论文文献综述

郭依宝,周宏伟,荣腾龙,王路军,钟江城[1](2018)在《采动应力路径下深部煤体扰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采动条件下工作面前方煤体应力变化规律与扰动破坏特征,以平煤十二矿己15-31030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原位实验与叁维数值模拟研究,给出了不同应力状态下的扰动强度判别指标,以煤体主应力为中间量,将采动应力与工作面前方煤体破坏特征联系起来,得到了采动应力演化规律及采动应力路径下煤体变形特征。原位单轴实验表明工作面前方煤体采动应力不是单纯的增加,而是经历了原岩应力、缓慢上升、急剧升高、突然卸荷4个状态,而叁维数值实验得出侧压力系数大小与扰动状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已有的应力路径,数值再现了单向、叁向采动应力状态下煤样的变形规律和塑性分布状态。(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刘廷峻,汪刚[2](2018)在《平面P波在半圆形凹陷场地产生的动应力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推导了平面P波斜入射时半圆形凹陷场地不同位置处土体应力的计算公式,分析了表面土体的位移幅值和内部土体的动应力路径,并比较了半圆形凹陷场地与半无限场地之间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8年22期)

刘廷峻[3](2018)在《地震波作用下半圆形凹陷场地动应力路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局部地形对地震作用的放大效应在国内外的地震动记录和震后调查中得到证实,地表局部不规则地形的研究工作一直是岩土工程、土动力学和地震工程学中令人关注的课题之一。地表局部不规则地形对地震的放大效应作为宏观现象,其本质是地震波的散射与动应力集中。弹性波的散射与动应力集中问题在理论上的研究主要考虑不同因素对应力状态的影响,如散射体的几何特性、物理参数,介质的本构关系、是否含孔隙、是否含水,动荷载的频谱特性等。动应力路径是表示土体的动力学特性的一个指标,以土体单元为研究对象,选取竖向应力与水平向应力之差的一半作为横坐标,选取剪应力作为纵坐标,绘制出的曲线称作动应力路径。不同的动应力路径会影响土体的累积变形、砂土的孔压发展模式、软粘土的长期循环回弹模量、应力-应变滞回曲线的形状,在研究海底构筑物地基的动力响应、车辆动载下地基的响应和飞机荷载下跑道道基的响应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研究了半无限空间在入射弹性波下的动应力路径,分析了不同地基参数和地震波参数(入射角、入射频率、剪切模量、泊松比、深度)对土体的动应力路径的影响。(2)建立了大圆弧模型研究了半圆形凹陷场地在入射P波下的解析解,推导了土体应力和位移的计算公式,分析了半圆形凹陷场地对地表位移幅值的影响。(3)建立了水平半空间模型研究了半圆形凹陷场地在入射P波下的解析解,推导了土体应力和位移的计算公式,比较了水平半空间模型、大圆弧模型和显式有限差分程序FLAC~(3D)数值模拟的结果。(4)运用了大圆弧模型研究了平面P波入射半圆形凹陷场地的散射问题,选取不同位置的土体比较半圆形凹陷场地对动应力路径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18-06-01)

黄博,李琪群,凌道盛,王宇[4](2018)在《SV波斜入射形成的动应力路径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动应力路径是研究场地地震动力响应的关键。基于波动理论,推导了半无限弹性空间中任一深度处由SV波斜入射产生的动应力。在采用较大土体刚度参数,且SV波为垂直入射特例时,该方法与土动力学估算地震动应力的常规简化方法结果一致。揭示了SV波斜入射下形成的动应力路径特征,从数学上证明了SV波斜入射产生的动应力在双剪应力分量(偏差正应力和水平剪应力)组成的平面中形成斜椭圆形,并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入射角、泊松比和单位波长深度是影响应力路径的根本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斜入射地震波作用下场地动力响应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8年02期)

周晓智,陈育民,刘汉龙[5](2018)在《驻波作用下有限厚度海床动应力路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驻波作用下有限厚度海床动力响应的解析解,推导了海床内土体单元在以轴向偏差应力的一半为横坐标,剪应力为纵坐标的应力平面上的动应力路径,得出土体单元位于波节处的动应力路径为纵轴上的一条线段;位于波腹处为横轴上的一条线段;位于波节与波腹之间为非标准椭圆形。以北海区域为例对确定动应力路径的初始相位差?、轴向偏差应力幅值的一半a、剪应力幅值b 3个参数进行分析,得出在0~0.35倍海床深度范围内时,波节与波腹之间土体单元的动应力路径趋近于线段,而在0.35~1倍海床深度范围内时,动应力路径为非标准椭圆形,且初始相位差?沿相对深度的增加在-180°~-150°范围内变化。通过海床渗透系数、波浪周期、海床厚度对海床内土体单元动应力路径的影响分析可得:海床渗透系数、波浪周期的变化不会改变海床内相同位置土体单元a,b的取值,而对?的取值会有影响。当海床渗透系数不小于10-2 m/s时,海床内土体单元的动应力路径均为线段;而在不同波浪周期下,?在海床下部区域的变化范围均为-180°~-150°。当海床厚度较薄时,动应力路径在表层0~0.03倍波长范围内趋近于线段;当海床厚度在0.3~2倍波长范围内时,随着海床厚度的增加,海床表层动应力路径趋近于线段的深度范围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李琪群[6](2017)在《斜入射地震波引起的动应力路径理论与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作用在土中产生的动应力路径对研究岩土体在地震灾变中的力学特性演化至关重要。土动力学中常沿用Seed的简化方法将地震视为垂直入射的剪切波,采用刚性地基模型估算地震动应力。近年来强震频发,具有显着斜入射特点的地震波产生的动应力路径特征尚不明确,并且地震波中P波作用不可小觑。本论文基于波动理论,通过数学推导、参数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探讨了斜入射P波、SV波产生的动应力路径的形式及其影响因素敏感性,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本文推导了半无限弹性空间中任一深度处由单一 P波、SV波斜入射产生的动应力及动应力路径解析式,从数学上证明在剪应力分量(偏差正应力-水平剪应力)组成的平面中,斜入射地震波产生的动应力路径形状为斜椭圆形。在地震波参数和地基材料参数的组合下,斜椭圆形式多变,形成如圆形、直线形等,可视为斜椭圆的特例。2、系统地分析了斜椭圆应力路径的影响因素和可能变化范围,表明入射角、泊松比和单位波长深度是影响应力路径的根本因素。斜入射工况下,动应力水平有可能更高,其中P波斜入射角度在30°~60°范围内时引起的动偏应力幅峰值最大,SV波斜入射角为20~40°之间在近饱和的地基产生的动应力最大。3、基于FLAC有限差分软件阻尼(静态)人工边界,实现了斜入射地震波的动力输入,模拟了成层地基与含地下洞室地基中地震波斜入射P波、SV波产生的动应力响应,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形成的路径形式差异,并探讨了复杂场地条件对动应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含软夹层层状地基中软夹层的斜椭圆应力路径相比一般上软下硬地基差异明显,形状趋于接近圆的水平椭圆,软夹层是最容易发生液化的位置。含地下洞室场地的动应力响应与无洞室地基存在巨大差异,但洞室上方的土体差异最小,这一差异的影响范围大于一倍洞室直径的距离,并且随着地基刚度的增大,这一范围也将扩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4-01)

王婧,刘大鹏,张红伟[7](2016)在《应力加载路径对风积沙的临界动应力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动叁轴试验研究了新疆风积沙在不同试样分别加载和同一试样分级加载两种应力路径下的临界动应力。通过对试验结果分析得出两种应力路径作用下的曲线均可分为叁种类型:衰减型、临界型和破坏型。动应力不同时,分级加载与分别加载的累积塑性应变一般也不相同,分级加载时风积沙的临界动应力比分别加载时的临界动应力高10k Pa左右,因此进行动力特性测试时,为了保证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应选择合适的应力加载路径。(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6年31期)

黄博,凌道盛,丁浩,汪清静,袁江宏[8](2013)在《斜入射地震波在土体中产生的动应力路径及试验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地震波传播时并非垂直的情况,基于半无限弹性空间地震波的传播理论,对地震波进行简化,考虑斜入射时地震波在自由界面处的反射,推导了地震波斜入射时地震应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计算实例分析了不同入射角度下,P波、SV波单独斜入射时在土单元体中所产生的地震应力以及所形成的应力路径。结果表明:当P波、SV波单独斜入射时,土单元体在平面应力差–剪应力平面上形成的应力路径均为一个倾斜椭圆,斜椭圆的倾角和长短轴之比随地震波入射角度、频率、波速等影响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文中还针对如何实现倾斜椭圆形应力路径的室内试验模拟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高学通[9](2012)在《底部含水层采动应力路径及体变特征有限元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采矿活动对厚松散含水层扰动影响是一项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可以为厚松散含水层下隐伏矿井的安全开采提供科学保障依据。以河南永城煤田某矿13021工作面为研究原型,通过相关地质条件建立工程地质模型,借助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采动过程中底部含水层特定监测位置的应力路径及体变特征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认为各点的应力状态及体积应变均受工作面推进距离的控制,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采动水压力的变化机制。(本文来源于《现代矿业》期刊2012年02期)

赵宇[10](2007)在《不同动应力路径下粉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态空心圆柱扭剪仪(HCA)可以模拟地震荷载和波浪荷载等不同的循环荷载,在同一台仪器上可以探讨不同动应力路径下土的动力特性,以往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针对砂土,而易于液化的粉土却一直被忽视。本文回顾了HCA的发展和研究进展,介绍了浙江大学HCA的调试使用情况,并针对浙江大学购置的HCA的具体情况找到了空心圆柱重塑样的制样方法,研制了空心圆柱重塑样的击实工具。同时在HCA和HX-100两台土动仪器进行了福建标准砂的平行试验,验证了HCA仪器的可靠性。在HCA上,将相同密度的粉土试样在相同的有效围压下各向均等固结后,进行了不同荷载形式(循环圆扭剪、循环椭圆扭剪、循环扭剪、循环叁轴)的不排水动力试验。不同动应力路径下粉土孔压具有相同的发展规律。本文提出临界破坏点的概念,用临界破坏点的孔压和振次对孔压振次曲线进行回归分析,归一化曲线与Finn提出的孔压公式拟合得很好。不同动应力路径下,粉土的广义剪应变均会在发展到0.1~0.3%之间后出现拐点,之后变形急剧增大、试样很快破坏,临界破坏点的出现略滞后于应变拐点。与饱和砂土的试验结果类似,不同动应力路径下粉土的动强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循环圆扭剪比循环扭剪的动强度低40%左右,略高于Ishihara降低30%的结果,与郭莹的结果及其接近。提出了加载效率的概念,对不同加载形式下各向异性不明显土样的动强差异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7-06-01)

动应力路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推导了平面P波斜入射时半圆形凹陷场地不同位置处土体应力的计算公式,分析了表面土体的位移幅值和内部土体的动应力路径,并比较了半圆形凹陷场地与半无限场地之间的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应力路径论文参考文献

[1].郭依宝,周宏伟,荣腾龙,王路军,钟江城.采动应力路径下深部煤体扰动特征[J].煤炭学报.2018

[2].刘廷峻,汪刚.平面P波在半圆形凹陷场地产生的动应力路径[J].山西建筑.2018

[3].刘廷峻.地震波作用下半圆形凹陷场地动应力路径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8

[4].黄博,李琪群,凌道盛,王宇.SV波斜入射形成的动应力路径及影响因素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8

[5].周晓智,陈育民,刘汉龙.驻波作用下有限厚度海床动应力路径特性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8

[6].李琪群.斜入射地震波引起的动应力路径理论与数值研究[D].浙江大学.2017

[7].王婧,刘大鹏,张红伟.应力加载路径对风积沙的临界动应力影响研究[J].价值工程.2016

[8].黄博,凌道盛,丁浩,汪清静,袁江宏.斜入射地震波在土体中产生的动应力路径及试验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2013

[9].高学通.底部含水层采动应力路径及体变特征有限元数值分析[J].现代矿业.2012

[10].赵宇.不同动应力路径下粉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

标签:;  ;  ;  ;  

动应力路径论文-郭依宝,周宏伟,荣腾龙,王路军,钟江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