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以准噶尔盆地为例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作者: 吕锡敏
导师: 任战利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岩性油气藏,油气勘探,含油气系统,层序地层学,侏罗系,区带评价,圈闭评价
文献来源: 西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在不断扩大。在构造油气藏已基本落实的情况下,岩性油气藏成为大油气田的勘探方向,岩性圈闭已经成为石油勘探的重要目标。由于岩性油气藏形成和赋存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其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即是石油地质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成为降低油气勘探风险的有效方法。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处在由构造油气藏勘探向岩性油气藏勘探转变的转折时期,以往的勘探目标以古凸起上的断块和低幅度背斜为主,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勘探目标转向斜坡区和深凹陷的岩性圈闭成为必然趋势。按照层序地层学分析,准噶尔盆地夏盐地区和中拐地区侏罗系不整合面上、下和斜坡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是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场所,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本文以夏盐地区和中拐地区的侏罗系岩性油气藏为研究对象,研究准噶尔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方法体系及其应用实效。 利用地质、地震、测井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分析了夏盐地区和中拐地区3000km~2三维地震资料和80多口探井资料,建立了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方法体系,全面阐述了基于区带评价的研究方法和基于岩性圈闭识别和评价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包括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研究、地质基础研究和区带评价、物探基础和技术方法研究、岩性圈闭识别和评价、岩性油气藏特征和成藏条件研究。在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地质基础、方法体系、技术创新和勘探实效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层序地层学入手,按等时地层格架划分小层并进行砂层对比,结合沉积体系和古地貌研究,指出了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新层系和有利区,深入分析了岩性油气藏研究的资料条件和影响因素,按基于目标评价的研究方法落实和评价了石南4井东岩性圈闭和拐19井西断层—岩性圈闭,分析了石南31井区岩性油气藏地质特征,解剖了石南4区、石南21区构造—岩性油气藏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方法体系。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主要包括:①层序地层学划分确定有利层系;②坡折带研究预测岩性油气藏的类型;③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研究确定有利区,勘探实践表明:大型河湖过渡带是岩性油气藏富集的有利区带;④含油气系统研究确定工作思路,针对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古源型”油气系统和富砂坳陷型湖盆提出了岩性油气藏勘探研究的思路是“岩性油气藏—岩性圈闭—砂体—储层—含油气性”;⑤岩性油气藏的控制因素有:最大和初次湖泛面控制了岩性油气藏分布的层系;不整合面控制了地层油气藏的分布;油源断层控制了岩性油气藏的分布区域,成圈断层控制了岩性油气藏的规模,成藏断层控制了岩性油气藏的富集。 在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用基于区带评价的研究方法和基于圈闭评价的研究方法解决岩性油气藏勘探中区带级和目标级任务。资料条件研究和成藏条件研究是岩性圈闭评价过程中研究圈闭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比较复杂,关键因素即不整合面、最大洪泛面和断层面(主要作为油气系统的疏导体系)。岩性圈闭识别归结落实“四条线”和
论文目录:
知识产权声明书
独创性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科学依据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第三节 完成的工作量和主要研究成果
第四节 岩性油气藏研究和勘探技术现状
第二章 岩性油气藏勘探研究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岩性油气藏的分类和成藏规律研究
第二节 岩性油气藏研究的方法体系研究
第三节 层序地层学与岩性油气藏的关系
第四节 输导体系与岩性油气藏的勘探研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技术方法
第一节 地震层位精细标定技术
第二节 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
第三节 地震多属性综合解释技术
第四节 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分析技术
第五节 储层综合预测技术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岩性圈闭识别与评价研究
第一节 岩性圈闭识别与评价方法
第二节 岩性圈闭识别的地质基础研究
第三节 岩性圈闭识别的资料条件研究
第四节 缓坡带岩性圈闭识别实例
第五节 陡坡带岩性圈闭识别实例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岩性油气藏地质特征研究
第一节 夏盐凸起成藏模式研究
第二节 石南31井区岩性油气藏地质特征
第三节 石南4与石南21井区油气藏的关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 2005-11-18
参考文献
- [1].岩性油气藏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应用[D]. 王焕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2].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生界岩性油气藏类型、分布及预测[D]. 郭精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3].东濮凹陷岩性油气藏分布规律及目标预测[D]. 许书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4].盐湖盆地沉积特征与岩性油气藏勘探[D]. 陈启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 [5].临南洼陷沙三段岩性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D]. 常象春.山东科技大学2007
- [6].岩性油气藏地震预测技术与地震沉积学分析应用研究[D]. 李杏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 [7].松辽盆地古龙凹陷中段葡萄花油层精细层序划分与沉积相研究[D]. 黄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 [8].松辽盆地岩性油气藏相对振幅保持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 王世青.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 [9].酒泉盆地石大凹陷岩性油气藏识别及预测[D]. 王斌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 [10].柴达木盆地北缘冲断带第三系沉积特征与岩性油气藏预测[D]. 王宏波.成都理工大学2013
标签:准噶尔盆地论文; 岩性油气藏论文; 油气勘探论文; 含油气系统论文; 层序地层学论文; 侏罗系论文; 区带评价论文; 圈闭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