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瓦尔泽小说《迸涌的流泉》研究 ——加快写作的一种范例

马丁·瓦尔泽小说《迸涌的流泉》研究 ——加快写作的一种范例

论文摘要

本文研究对象为马丁·瓦尔泽晚年的自传体小说《迸涌的流泉》。主要的研究问题是,这部自传体小说怎样以文学形式表现了个人对以往的回忆,具体讨论自传体小说中回忆的几个问题,即:回忆与真实及虚构的关系,回忆如何构建自我身份,以及回忆的视角性和社会历史作用等。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菲力浦·勒热讷(Philippe Lejeune)、罗伊·帕斯卡(Roy Pascal)等的自传理论以及阿莱达·阿斯曼(Aleida Assmann)、阿斯特里德·埃尔(Astrid Erll)的文化回忆理论等,雅库布·诺瓦克(Jakub Novak)、约安娜·雅布科夫斯卡(Joanna Jab?kowska)等对该小说文本的分析也对本文也有很大启发。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首先从自传体小说的自传纪实性和文学虚构性入手分析。作为融合了自传和小说的文体,自传体小说比传统狭义上的自传在构建以往和自我身份方面有着更大的自由空间。自传体小说以及自传的虚构性实际上来自回忆行为的本质,回忆往往混合了以往现实和想象,它并非保存了而是重新构建了以往。通过对小说中的哲思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的回忆写作观,这也是整个小说的写作前提:回忆是当下对以往的构建;这一构建既无目的性也不受任何规范制约。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小说中回忆对自我身份的构建。作为一种虚构行为的回忆,其价值不在于其客观陈述的事实性,而在于意义的构建,对自传回忆来说就在于对自我身份的构建。这部小说的回忆构建了两个层面上的自我身份。一是成长着的主人公约翰不断形成的个体性的身份。小说中约翰的语言发展是一条重要的主线,语言是约翰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他以自己个体独有的语言抵抗着外部两大势力,即宗教和纳粹意识形态的压迫。最终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不受拘束的文学语言,也意味着终于形成了独立自由的身份认同。另一是村民们的集体身份认同,并且也在折射在语言上,即操方言的村民有一种植根于家乡观念的集体身份认同。这种身份意识让他们与用标准德语才能表达的纳粹意识形态保持着距离。但同时他们往往缺少独立的个体身份,缺乏对自我身份以及政治事件的反思能力。第三部分从这部小说回忆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回忆及叙事的视角性进行分析。这部小说相当有挑衅性的是,瓦尔泽刻意拒绝事后获得的知识,仅从儿童的有限视角表现第三帝国时期的德国村庄生活。然而文学回忆并不必要与历史知识完全一致,因为文学语言终究是以审美而不是以事实为价值导向。小说通过狭窄视角进行的回忆也是要捍卫一种纯洁无辜的回忆的合法性,并且同其他回忆进行对抗和竞争。这也令小说在德国回忆文化经历转型的90年代获得了特殊的意义。小说中构建的个人和集体身份认同基本上未被纳粹扭曲,这可能对德国人重建正面的民族身份认同和民族“正常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回忆——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 1.1 自传和小说真实和虚构
  • 1.2 现实与想象之间:回忆的形式
  • 1.2.1 当下作用之下的回忆
  • 1.2.2 无目的性的回忆
  • 1.3 回忆的虚构性与真实感的营造
  • 第二章 回忆的意义:构建身份认同
  • 2.1 回忆的意义与自我身份
  • 2.2 约翰的个人成长——自我身份认同的构建
  • 2.2.1 童年的精神世界
  • 2.2.2 自我意识和道德良知的初步发展
  • 2.2.3 伙伴的竞争
  • 2.2.4 瓦塞堡奇迹
  • 2.2.5 找到自己的语言
  • 2.3 家乡和方言——集体身份认同的构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回忆的视角性及其社会历史价值
  • 3.1 个人视角的回忆与“扭过头去”的姿态
  • 3.2 回忆及文学语言的自由
  • 3.3 个人回忆的社会历史价值
  • 3.3.1 回忆与历史
  • 3.3.2 集体回忆的竞争
  • 结束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一种情感关系:不可能的可能——论马丁·瓦尔泽的《第十三章》[J]. 中州大学学报 2017(03)
    • [2].马丁·瓦尔泽和他的《童贞女之子》[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39)
    • [3].马丁·瓦尔泽和他的《童贞女之子》[J]. 雪莲 2017(11)
    • [4].越老越红的辣椒运:马丁·瓦尔泽[J]. 人民文学 2009(05)
    • [5].在自然中追寻神圣——试析罗伯特·瓦尔泽《散步》[J]. 中外文化 2020(00)
    • [6].德国作家马·瓦尔泽随笔散文小辑[J]. 世界文学 2009(03)
    • [7].无声中的大音——罗伯特·瓦尔泽散文《致火炉》的阐释[J]. 世界文学评论 2011(02)
    • [8].德国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来社科院外文所演讲[J]. 外国文学动态 2008(06)
    • [9].马丁·瓦尔泽小说的现代性——以短篇小说《乔迁》为例[J]. 德国研究 2010(02)
    • [10].奥古斯丁式的瓦尔泽[J]. 书城 2010(05)
    • [11].自主的仆人与滚圆的零蛋——浅析罗伯特·瓦尔泽的小说《雅考伯·冯·贡腾》[J]. 北方文学 2019(33)
    • [12].罗伯特瓦尔泽笔下艺术家命运的悲剧性(英文)[J]. 语文学刊 2008(15)
    • [13].图像书写与图像描写——论罗伯特·瓦尔泽的图像诗学[J]. 德语人文研究 2020(01)
    • [14].论罗伯特·瓦尔泽童话剧《灰姑娘》和《白雪公主》的文本游戏[J]. 外国语文 2018(06)
    • [15].罗伯特·瓦尔泽柏林三部曲在思想上的承接与发展[J]. 中国外语研究 2014(00)
    • [16].瓦尔泽小说《唐纳兄妹》中的主体问题[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17].文学作为信仰的游戏——评马丁·瓦尔泽的新作《无父之子》[J]. 外国文学动态 2013(03)
    • [18].“让我们散步吧”[J]. 环境经济 2011(05)
    • [19].在回忆与现实之间——试论马丁·瓦尔泽《迸涌的流泉》的叙事特征[J]. 文教资料 2009(17)
    • [20].工业时代艺术家的选择——析罗伯特·瓦尔泽小说《唐纳兄妹》与《强盗》中的艺术家[J]. 中国外语研究 2015(00)
    • [21].马丁·瓦尔泽新作《一个恋爱中的男人》[J]. 外国文学动态 2008(04)
    • [22].爱情面前人人平等——评马丁·瓦尔泽小说《恋爱中的男人》[J]. 作家 2010(04)
    • [23].身体行进中的文学书写——论罗伯特·瓦尔泽的散步诗学[J]. 德语人文研究 2019(01)
    • [24].瓦尔泽与卡夫卡的文学关系研究[J]. 北方文学 2020(11)
    • [25].启蒙的现代传承、化生与超越——以瓦尔泽、格拉斯、哈贝马斯等为中心[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26].《批评家之死》中的疯癫与权力[J]. 文学教育(上) 2020(10)
    • [27].短讯摘编[J]. 外国文学动态 2008(03)
    • [28].马丁·瓦尔泽早期小说中的作家形象[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07)
    • [29].人性的分裂:人各有别,殊途同归——德国作家马丁·瓦尔泽的代表作《惊马奔逃》赏析[J]. 现代交际 2019(09)
    • [30].“我走故我在”——罗伯特·瓦尔泽小说《唐纳兄妹》中边缘者西蒙的散步式生存[J]. 名作欣赏 2013(03)

    标签:;  ;  ;  

    马丁·瓦尔泽小说《迸涌的流泉》研究 ——加快写作的一种范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