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001年加入WTO使得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进程进一步加快,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和冲击时,如何提升银行的竞争力正在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而之前中国银行业,从制度上来说国有银行集中了大量的金融资源,且以高度计划化的方式进行配置,所以银行资金被作为财政资金使用的巨大惯性,使得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取向受掣;从资产状况来说中国银行系统的资本金实际已很少,不良资产多,要对中国银行业进行注资,并使其恢复续存能力是一件极其昂贵的事情。因此,中国的银行业改革的先行者们把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作为一种重要的方式,他们认为战略投资者可以从体制、管理、业务和资金上为中资银行提供帮助。然而这是事与愿违还有如其所愿?本文就是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展开研究的。与经营效率相比银行规模的大小和发展速度的高低仅仅是一些具体的表象,而现实的中国经济状况则要求我们把研究重点转向以效率为中心上来。那么,应如何理解和度量外资在银行效率方面的作用,怎样评价战略投资者在过去几年里在中国银行业的活动,这些活动让银行体系在经营效率方面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而未来需要改变的重点又究竟在哪里?本文将力求通过实证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和回答。本文以经济学和现代金融学理论为指导,运用运筹学、计量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有关方法及专业软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为中国银行业改革提供实证依据和建议。本文在效率一般理论和银行效率理论的指导下,在明确中国银行效率目标和分析中国银行效率生成条件的基础上,以“效率研究综述——效率检验及分析——信用评级与效率关系——竞争力测度及分析——结论及建议”为主线,遵循从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到对策建议的基本思路展开研究,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1.境外战略投资者对进入国家银行效率的影响综述首先对国内外关于战略投资者的定义进行辨析,然后对过去几年间引入战略投资者的银行在选择合作对象上进行了一番探讨,其模式重要有四种:存量重组型、增量扩张型、风险化解型和投资转让型,工行和建行等属于前两中模式,深发展等中小商业银行属与后两种。接着对国外此类研究按照产权变化到公司治理水平变化进行了梳理,考察了韩国以及东欧国家的银行在改革中取得的成绩和暴露出的问题。最后对国内关于引入战略投资者对我国银行业效率影响两种相反的观点进行了论述。2.应用DEA方法对总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进行分析,对结果进行解释基于资源稀缺性特征,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可简单理解为要素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化程度,20世纪60年代以来,“效率”一词再次成为西方经济学领域瞩目的核心和焦点。本文通过对传统理论中效率思想的梳理和总结,追问经济效率分析的理论基础与逻辑框架,深化了对于银行经营效率问题的认识。指出从微观资源配置角度而言,企业效率可理解为投入与产出之比率——即若企业在既定投入水平条件下实现了最大化的产出,或者在既定产出水平条件下成功地将投入成本控制在最小,则可称之具备效率,反之则存在无效率。本文研究的样本为中国9家主要银行2000至2006年的相关数据,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下的BCC模型,按照总技术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规模效率(SE)关系式对银行效率进行考察。在研究纯技术效率过程中,发现我国银行日常管理水平实际上是比较高的,这与人们平常的直觉似乎不相符,其原因在于通常认为我国银行管理水平偏低,更多指的是由于规模处理不合理,管理层次过多,人员负担重等造成。但就各部门之间协调决策机制、营销能力、工作效率与强度来说,实证结果说明存在着较高的管理水平,这正可以纠正一个我国银行内部管理水平很低的认识偏差。对最终结果分析得出:中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深发行总技术效率在考察年度始终相对有效。工行、华夏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后都实现总技术相对有效,而兴业银行则表现为引入后在PTE层面上相对有效。可见,在不同的层面上,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帮助银行提升了效率。3.考察不同信用评级体系下,银行效率的相关性考察信用评级与效率关系的依据在于:中国银行业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和改制上市取得了重要成就,银行业治理结构和财务透明度得到了改善,资本充足率水平进一步提升,增强了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分析试图得出评级的高低与效率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我们无法断言:信用评级高的效率一定较好,评级低的效率一定就差,两者间并无必然关系。4.对银行竞争力进行分析本文以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观察各银行在引入战略投资者时点前后效率变动。研究结果表明:引入战略投资者后相比引入前银行全要素总生产率呈上升趋势,且引入后全要素总生产率指数的提高主要来自于技术效率。5家总生产率上升的银行中有4家技术效率的变动大于技术变动,也就是说技术效率的改善是造成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因素,表明银行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了,开始了由传统的依靠贷款数量扩张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的集约经营方式过渡。而技术效率得变动主要是由规模效率的上升所致,同时得出规模效率是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根本动因。还就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引入时间上的不同导致效率改进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结合现实进行了剖析。5.结论及建议对本文理论及实证部分的要点和结论进行概括和总结,并就以后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过程中,监管当局应当考虑的因素进行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