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转移论文-孙宏涛,刘秉昊

信用风险转移论文-孙宏涛,刘秉昊

导读:本文包含了信用风险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出口产品,信用保险,出口贸易,贸易风险,中国信保,小微,经营过程,政策性措施,对外贸易活动,出口产业

信用风险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孙宏涛,刘秉昊[1](2018)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出口信用风险及其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拓展新兴市场,频繁地与周边国家开展贸易活动。无论是海外贸易还是国内贸易,企业经营过程中法律风险的分析与防范都是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工作。应当看到,企业(本文来源于《中国保险报》期刊2018-02-13)

李云燕,殷晨曦[2](2017)在《绿色信贷信用风险转移模型构建与路径选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信贷绿色化现已成为主流趋势,如何严防绿色信贷信用风险,亟须深层次的风险管理创新。笔者以构建绿色信贷信用风险转移的理论分析框架为首要目的,聚焦解决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贷后阶段的信用风险管理难题。以绿色信贷稳步扩张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构建GCRT优化模型,比较分析不同路径下的绿色信贷信用风险转移效率和稳定性,从理论层面论证商业银行进行跨机构类型的信用风险转移是管控绿色信贷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将信用风险转移到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可以大幅减少因绿色信贷而承担的信用风险;GCRT的交易费用越低,风险转移越充分,且转移效率越高;绿色信贷信用风险的有效转移能提升信贷资产质量,促进资金流向优质环保企业,增强金融稳定性,以及提高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绿色信贷的积极性。(本文来源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李佳[3](2017)在《信用风险转移功能下资产证券化创新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信用风险转移的资产证券化创新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已成为后危机时代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术界关于资产证券化创新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观点并未统一,并从不同视角展开针对资产证券化创新影响银行风险承担具体路径的研究。但从现有文献来看,当前的研究在针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创新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特殊机制、资产证券化创新边界、通过资产证券化创新维护金融稳定的路径体系等方面仍需继续深入。(本文来源于《经济体制改革》期刊2017年05期)

王懿亮[4](2017)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转移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商业银行处于金融体系的核心位置,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完成、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资本市场融投资替代效应增强,商业银行地位和影响力开始下降,面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再加上我国当前整体信用风险水平上升,不良贷款率持续走高,商业银行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在这一形势下,商业银行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改进现有或引入新的管理手段,从而保证流动性供给,控制风险承担水平,提高盈利能力。传统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和主要收入来源是信贷经营,因此其承担的风险也主要来自于信贷资产。而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偏向于静态管理,存在约束众多且成本居高等问题。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和转移市场的出现,使商业银行能够根据多种经营需求灵活调整信贷资产(组合),进行主动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作用,信用风险转移最为人所诟病的是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助推了泡沫的产生。因此,本研究针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信用风险转移的效应以及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从商业银行经营的叁原则角度,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考察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转移的效应及形成机制。研究结构如下:介绍研究背景——梳理相关文献——核心理论分析——建立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提出改进建议。本文试图从两方面创新和发展现有研究:第一,现有相关研究多集中于信用风险转移在商业银行经营某单一方面的效应分析,而本文选择对银行经营状态的总体效应以及风险、流动性和收益叁方面的分效应进行综合讨论,如此有助于全面评价信用风险转移的现实利弊,为商业银行相关实践提供建议;第二,以往研究或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转移进行理论分析,或使用发达国家成熟市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对发展和监管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转移的指导作用有限。本文中使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开展以来的现实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其结论和建议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7-06-30)

苗师玮[5](2017)在《信用衍生产品的风险转移功能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融危机以来,学者开始在信用衍生产品在风险转移的风险转移和金融稳定功能方面开展多项研究。文章将从信用衍生产品的市场发展与监管、信用衍生产品风险转移的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叁个方面进行综述和分析。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结论,信用衍生产品的风险转移功能有利于银行分散风险并提高资本流动性,在系统内以动态均衡的方式提升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但也有可能强化银行的道德风险,增加金融市场中的风险,并通过彼此之间的高度关联将风险传染到整个金融系统。因此,我国在研究推出信用衍生产品时,应当注重平衡市场投资流动性和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实现风险转移和金融稳定两个目标的协调并行。(本文来源于《现代管理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吴常君[6](2016)在《基于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转移对银行个体风险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转移的一种重要途径,是结构化融资方式的一种,是近几年比较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考察我国部分上市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讨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转移机制,分析信用风险转移对银行个体风险转移的影响,试图解释信用风险转移对银行个体系统风险影响呈现出叁种不同趋势现象的原因。论文主要从叁个方面分析:第一,理论分析。主要从我国当前商业银行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对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信用风险转移机制进行理论分析,讨论信用风险转移对银行个体风险影响关系;第二,静态指标分析。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前后其自身会计指标的变化案例分析和统计分析,讨论信用风险转移对发起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关系;第叁,动态指标角度。通过分析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前后导致自身的系统风险系数的研究分析,讨论信用风险转移对发起银行系统风险水平的影响关系。通过叁个方面的研究分析,本文主要得出叁个结论:第一,银行利用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融资过程是银行自身风险减少的过程。发起银行通过向投资者出售优先档资产,以风险资产置换无风险的流动性资产,其本身由信贷资产带的总风险水平将降低。第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发行银行的风险水平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发起银行对证券化获得流动资产的运营情况。若经信贷资产证券化获得的流动资产的再投资资产和发起银行持有的次级档资产的加权风险水平大于初始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池风险水平,当市场风险变化时,发起银行风险影响程度大于不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池的影响程度,反之,亦然。第叁,由于考察期不同,研究者在实际研究中观察到的信用风险转移对商业银行个体风险影响的情况不同。(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12-01)

张莉[7](2015)在《贷款风险信用等级的多阶Markov转移概率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贷款项目的风险特征、来源和起因进行深度分析,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以及风险评级标准,为降低房产开发项目的贷款风险提供更科学的评估策略。提出基于CreditMetrics模型的贷款信用风测模型,利用贷款风险的特征对项目进行风险辨识、估计与评价;构造了贷款项目的风险评价框架,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对开发项目进行风险评价研究。(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5年23期)

顾海峰[8](2015)在《银保协作、ART保险与银行信用风险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银保协作与可选择性风险转移(Alternativ Risk Transfer,即ART)保险的内在逻辑基础上,进一步分析ART保险实现银行信用风险转移的内在机理,并以此为依据设计银保信贷系统的ART保险机制。结果表明,ART保险可以有效分担银保信贷系统的信用风险,降低银保信贷系统的风险运营成本,提升银保信贷系统的运营效率,并实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转移目标。可见,推行银保协作型信贷模式,对于治理信贷配给,从而提升信贷市场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财经理论与实践》期刊2015年06期)

王守芳[9](2015)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转移及其传染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过程中,信用风险是银行业的主要风险之一。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进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测度,以及信用风险的控制。近年来随着银行贷款业务的扩大,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累积使得信用风险转移产品得到迅速发展。信用风险转移产品主要有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等,对银行的次级贷款进行打包、出售,进行信用风险的转移。而在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中,信用风险转移工具被认为是诱发危机的根源,因而面对众多质疑,全面分析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的利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论述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理论基础。信用风险转移市场发展历程,经历了产生期、成长期、调整期、成熟期几个阶段;信用风险管理中使用的转移工具,也随着转移市场的发展不断多样化,先后产生了资产证券化工具、信用保险、信用衍生产品以及次级债券。其次,建立基于博弈论的信用风险转移模型。根据信用风险参与主体的不同,分析各参与者的交易动机,以及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随后根据信用风险转移前后各参与主体信用风险的大小,建立信用风险转移市场博弈模型,确定引进信用风险转移前后市场存贷款利率和银行收益以及社会福利的均衡解。第叁,分析基于美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转移对银行业的影响。通过对美国18家使用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的商业银行,运用2002年至2014年的季度数据,建立静态面板模型,分析CDO产品对银行贷款规模、资产收益和贷款监督水平产生的影响,以及由于CDO产品引入而产生的银行业风险。同时为了考虑银行收益、贷款水平等受上一期交易的影响,引入其滞后解释变量,建立动态面板模型。第四,分析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论证信用风险转移的影响途径,并且分析基于次贷危机的信用风险转移对全球金融稳定的影响。通过中美两国共十家商业银行的在次贷危机前后的收益率数据,运用copula函数分析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第五,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转移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庞大,累积的不良资产规模较大,引入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可以缓解和分散银行业集中的信用风险。但我国的信用风险转移市场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信用增级和评级发展落后,交易工具的创新和计量方法匮乏。因而需要规范相关法律,加强内部控制,合理使用信用风险转移工具。本文主要的创新点有以下叁点:首先通过信用风险转移中参与主体进行博弈模型的建立,对引入信用风险转移产品前后参与主体的交易动机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对银行的贷款利率和收益等指标的影响。分析在未引入信用风险转移和引入信用风险转移后,商业银行的优质贷款、中等贷款和劣质贷款的贷款规模、贷款利率和收益的均衡解。其次运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对银行业中引入信用风险转移工具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采用担保债务凭证(CDO)作为解释变量,因为CDO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转移工具之一,最具有代表性。考虑到银行业风险存在的滞后效应,引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期,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分析滞后期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第叁,分析基于次贷危机的信用风险转移对资本市场、信贷市场的影响,同时分析信用衍生产品对全球金融稳定的影响。基于中国和美国商业银行的股票收益率数据,运用copula模型分析其相互关系,确定美国商业银行在2007年前后对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5-10-01)

姜凤利[10](2015)在《基于信用转移矩阵的违约概率和风险溢价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信用评级是对个人、经济体和金融工具履行各种经济承诺能力及可信任程度的综合评价。信用评级的主要功能在于揭示信用风险,它在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准确的信用评级对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信用评级转移矩阵研究了不同信用评级和到期期限的证券发行人的违约概率,并进一步研究了信用评级、到期期限和违约概率与风险溢价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信用风险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信贷绿色化现已成为主流趋势,如何严防绿色信贷信用风险,亟须深层次的风险管理创新。笔者以构建绿色信贷信用风险转移的理论分析框架为首要目的,聚焦解决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贷后阶段的信用风险管理难题。以绿色信贷稳步扩张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构建GCRT优化模型,比较分析不同路径下的绿色信贷信用风险转移效率和稳定性,从理论层面论证商业银行进行跨机构类型的信用风险转移是管控绿色信贷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将信用风险转移到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可以大幅减少因绿色信贷而承担的信用风险;GCRT的交易费用越低,风险转移越充分,且转移效率越高;绿色信贷信用风险的有效转移能提升信贷资产质量,促进资金流向优质环保企业,增强金融稳定性,以及提高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绿色信贷的积极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信用风险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孙宏涛,刘秉昊.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出口信用风险及其转移[N].中国保险报.2018

[2].李云燕,殷晨曦.绿色信贷信用风险转移模型构建与路径选择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

[3].李佳.信用风险转移功能下资产证券化创新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体制改革.2017

[4].王懿亮.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转移效应分析[D].深圳大学.2017

[5].苗师玮.信用衍生产品的风险转移功能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17

[6].吴常君.基于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转移对银行个体风险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

[7].张莉.贷款风险信用等级的多阶Markov转移概率估计[J].统计与决策.2015

[8].顾海峰.银保协作、ART保险与银行信用风险转移[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

[9].王守芳.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转移及其传染性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2015

[10].姜凤利.基于信用转移矩阵的违约概率和风险溢价计算[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5

标签:;  ;  ;  ;  ;  ;  ;  ;  ;  ;  

信用风险转移论文-孙宏涛,刘秉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