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花油田北部地区葡Ⅰ油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葡萄花油田北部地区葡Ⅰ油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论文摘要

葡萄花油田北部地区发育典型的窄薄砂岩油藏。研究区目的层纵向剖面上砂泥岩薄互层的特点非常突出,物性差异大,层间、层内、平面非均质性严重。目前油田综合含水达到88.52%,进入了高含水开发期,随着含水的继续上升,层间、层内、平面非均质矛盾更加突出。针对现阶段油田开发所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本文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地质、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了密井网条件下油层微构造研究;以沉积单元为单位,从层内、层间、平面、微观及三维空间等多方面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应用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定量表征了油藏非均质特征;阐明了低效无效循环体和储层非均质性与剩余油的关系,最终找出该区剩余油富集区,为局部加密扩边挖潜及水驱调整提供地质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与认识:(1)以沉积单元为单位,从层内对非均质特征进行了研究,表明葡Ⅰ油组6-9砂层组非均质性最强,1-5砂层组次之,10-11砂层组相对较弱。(2)平面非均质特征明显受沉积微相带的控制,从水下分流主河道、主体席状砂、水下分流浅河道、非主体席状砂、废弃河道到河道间薄层砂物性逐渐变差,在这些微相内部,从主体部位向非主体部位又进一步变差。(3)非均质研究结果表明,岩相单元细分后,单井纵向上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层间非均质较为严重,总结了该地区五种层间非均质模式,指出了其非均质强弱程度。(4)在经过对研究区隔层特征的研究,认为除少数井点上下连通外,各个沉积单元间的隔层基本全区分布,能够将各沉积单元划分成独立的油水运动单元和达到对单层注水的控制,共划分出两个一级隔层,两个二级隔层,六个三级隔层,十五个四级隔层。(5)经过对夹层分布的研究,认为其分布的不均一性强,夹层较发育的区域水淹强度弱于夹层较不发育的区域,通过对两口井的分析,认为夹层较发育的井水淹速度慢而使生产寿命延长。(6)通过应用非均质综合指数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表明综合指数介于0.5-0.7的部位剩余油最为富集。(7)在非均质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动态生产资料,分析了研究区低效无效循环的形成原因及表现方式,提出了判断的步骤,划分了低效无效循环体的类型,并找出该地区10口井具有注水延大孔道突进的现象。(8)根据不同的非均质特征找出了相对应剩余油特征的井,并提出了相应的挖潜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非均质性的分类
  • 1.2.2 非均质性的研究方法
  • 1.2.3 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影响
  • 1.3 工区概况及存在问题
  • 1.3.1 工区概况
  • 1.3.2 存在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采取的技术路线
  • 1.5 主要研究成果
  • 第二章 油藏基本地质特征
  • 2.1 地层发育特征
  • 2.1.1 地层发育概况
  • 2.1.2 目的层的划分
  • 2.2 沉积相特征
  • 2.2.1 沉积背景
  • 2.2.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2.2.3 沉积相展布与演化特征
  • 2.3 构造特征与分析
  • 2.3.1 构造演化背景
  • 2.3.2 构造特征
  • 2.3.3 微构造特征
  • 2.4 油藏特征
  • 2.4.1 流体性质
  • 2.4.2 油藏类型及油水关系
  • 2.4.3 开发简史及特征
  • 第三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3.1 宏观非均质参数定量表征
  • 3.1.1 渗透率及孔隙度求取
  • 3.1.2 表征非均质的参数求取
  • 3.1.3 渗透率非均质综合参数的定量表征
  • 3.2 层内非均质性研究
  • 3.2.1 沉积韵律特征
  • 3.2.2 渗透率非均质模式研究
  • 3.2.3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 3.2.4 层内不连续夹层特征
  • 3.2.5 不同相带层内非均质特征
  • 3.3 层间非均质性研究
  • 3.3.1 层间旋回特征
  • 3.3.2 层间非均质参数差异特征
  • 3.3.3 隔层特征
  • 3.3.4 层间非均质模式
  • 3.4 平面非均质性研究
  • 3.4.1 砂体几何形态及连续性
  • 3.4.2 砂体连通性
  • 3.4.3 砂层物性及厚度在平面上的变化特征
  • 3.4.4 不同相带平面非均质特征
  • 3.5 储层空间非均质性研究
  • 3.5.1 建立砂体骨架模型
  • 3.5.2 建立空间非均质参数模型
  • 3.6 微观非均质性研究
  • 3.6.1 孔隙特征研究
  • 3.6.2 喉道特征研究
  • 3.6.3 孔喉结构特征研究
  • 3.7 储层非均质性综合研究
  • 3.7.1 非均质综合指数原理
  • 3.7.2 参数的处理
  • 3.7.3 非均质综合指数的应用
  • 3.8 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因素
  • 3.8.1 沉积环境的影响
  • 3.8.2 成岩作用的影响
  • 3.8.3 生产动态的影响
  • 第四章 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影响
  • 4.1 低效无效循环体的研究
  • 4.1.1 低效无效循环体的形成原因及表现
  • 4.1.2 低效无效循环体的识别
  • 4.1.3 低效无效循环体的分类
  • 4.2 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影响
  • 4.2.1 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 4.2.2 剩余油挖潜方法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以及展望[J]. 石化技术 2019(01)
    • [2].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及技术推进探讨[J]. 石化技术 2017(11)
    • [3].自来屯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 化工管理 2016(35)
    • [4].理187井区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 石化技术 2017(04)
    • [5].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综述[J]. 地下水 2016(01)
    • [6].利用生产动态数据识别储层非均质性[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05)
    • [7].储层非均质性描述及对注水开发的影响[J]. 西部探矿工程 2015(06)
    • [8].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技术发展现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05)
    • [9].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技术综述[J]. 陕西煤炭 2013(01)
    • [10].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与展望[J]. 煤炭技术 2011(09)
    • [11].鄂尔多斯盆地B区长8储层非均质性定量研究[J]. 石油化工应用 2016(02)
    • [12].临盘油田临十三沙二下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 科技致富向导 2009(04)
    • [13].稠油油田开发中后期储层非均质性评价与应用[J]. 断块油气田 2013(05)
    • [14].陕北斜坡延128区石炭系本溪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 石化技术 2019(01)
    • [15].青平川油田永坪区长2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 科学技术创新 2019(15)
    • [16].L油田巨厚层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 [17].定边油田樊学油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 云南化工 2018(02)
    • [18].姬塬地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与含油性关系研究[J]. 地下水 2017(02)
    • [19].鄂尔多斯盆地罕台庙地区铀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J]. 地球科学 2016(02)
    • [20].河流相疏松砂岩储层非均质性[J]. 河南科技 2015(22)
    • [21].探析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及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J]. 化工管理 2014(33)
    • [22].桩96块沙河街组储层非均质性探究[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4(04)
    • [23].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田注水开发的影响[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06)
    • [24].延长油田长官庙油区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12)
    • [25].七里村油田张台区长6~2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 辽宁化工 2020(02)
    • [26].老爷庙油田庙北东一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 石化技术 2018(01)
    • [27].跃进二号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分析[J]. 辽宁化工 2018(06)
    • [28].鄂尔多斯盆地华庆油田长6_3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7(02)
    • [29].基于熵权法的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以珠江口盆地A油田为例[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7(05)
    • [30].井楼油田浅薄层稠油储层非均质性对蒸汽驱效果的影响[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3(04)

    标签:;  ;  ;  ;  ;  

    葡萄花油田北部地区葡Ⅰ油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