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https://www.lw50.cn/thumb/d54f75268e2014583b1673f5.webp)
论文摘要
泄泻,指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病证,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多由于外邪入侵、脏腑功能失调、情志影响以及饮食内伤等原因,致使清浊不分,水谷混杂,病及大肠而成;临床以湿胜和脾胃功能失调多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常见。西医学中因消化器官发生功能和器质性病变而发生的腹泻,如胃肠功能紊乱,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过敏,肠道激惹综合征等均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工作、生活随之改变。由于这些变化及相伴随而产生的精神情志的影响,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使得泄泻的发病率日益上升,在亚健康人群中,泄泻更是常见和多发。因此研究该病的发生和治疗,对于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先秦至今,祖国医学对泄泻病证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代医家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法和方药,为我们治疗泄泻病证,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献资料。本文以文献学研究方法为主,辨彰学术,考镜源流,在系统搜集历代有关泄泻病证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先秦时期到民国时期泄泻病证各个历史阶段的学术发展特点。并从中医学发展史的角度,研究探索其学术发展与中医学理论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泄泻病证的学术发展源流。对现代医家诊治泄泻病证的经验也进行了总结和整理,力图反映现代中医学家诊治该病证的学术理论和临床治疗经验。整个研究,不仅为临床辨治泄泻病证提供可资借鉴的诊治经验,也有助于开拓泄泻病证的研究范围和治疗的新思路。本文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重点介绍了泄泻的定义、病名的发展沿革概况,以及相关病名的名义考辨,以窥泄泻病证的整体情况和发展概要。第二部分为第二章至第六章。这部分以历史发展为主线,用断代史的方法,分别对先秦两汉、晋唐、宋金元、明代,以及清代至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医学发展特点、泄泻病证相关理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概括分析。在每一阶段中首先综合介绍泄泻病证相关文献中所载内容的特点,包括继承、创新和发展;重点对有代表性的医家及著作进行细致的分析,其中涉及了泄泻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用药特点、预防调护等多方面内容。第三部分为第七章。主要介绍了现代对泄泻病证的研究认识。概要总结了建国以来泄泻病证研究的发展概况,并且列举了近现代一些名老中医对泄泻病证的治疗经验,以及中药、针灸等传统治疗方法在泄泻治疗方面的运用发展情况。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1. 泄泻的定义、范围及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1.1 泄泻的定义1.2 泄泻病名的历史沿革1.2.1 先秦两汉时期1.2.2 晋隋唐时期1.2.3 宋金元时期1.2.4 明清时期1.3 泄泻病证名义辨析及相关病名认识1.3.1 溏、泄、泻辨析1.3.2 相关病名认识1.3.2.1 飧泄1.3.2.2 濡泻1.3.2.3 洞泄1.3.2.4 鹜溏2. 先秦两汉时期对泄泻的认识2.1 先秦两汉时期对泄泻病证的认识概况2.1.1 病名发展2.1.2 病因病机2.1.3 治则治法2.2 先秦两汉时期主要文献对泄泻的论述2.2.1 早期非医学文献关于泄泻的记载2.2.1.1 《左传》“河鱼腹疾”2.2.1.2 《史记》“迥风”论治2.2.2 马王堆医书有关泄泻的记载2.2.3 《黄帝内经》2.2.3.1 对泄泻病因病机认识2.2.3.1.1 邪气性质2.2.3.1.2 脏腑认识2.2.3.1.3 饮食情志影响2.2.3.1.4 五运六气变化2.2.3.1.5 气机影响2.2.3.1.6 从脉象上对泄泻认识2.2.3.2 泄泻的治疗、预后、调理2.2.3.2.1 治疗原则2.2.3.2.2 预后及调理2.2.3.3 治疗禁忌与注意2.2.4 《神农本草经》2.2.5 《难经》2.2.5.1 “五泄”的提出2.2.5.2 从脉法进一步认识泄泻预后2.2.6 张仲景医书2.2.6.1 《伤寒论》2.2.6.1.1 六经辨证2.2.6.1.2 治疗方法2.2.6.1.3 失治误治与治疗禁忌2.2.6.1.4 预后2.2.6.2 《金匮要略》2.2.6.2.1 《金匮》泄泻证治概要2.2.6.2.2 《金匮》泄泻证治特点3 晋唐时期对泄泻病证的认识3.1 晋唐时期对泄泻病证的认识概述3.1.1 病名发展3.1.2 病因病机3.1.3 治则治法3.2 晋唐时期相关文献对泄泻病证的认识3.2.1 《脉经》3.2.1.1 从寸口脉象上反应脏腑与泄泻的关系3.2.1.2 汇总泄泻的预后,并提出治法3.2.2 《针灸甲乙经》3.2.3 《小品方》3.2.3.1 “毒风”致泄的论述3.2.3.2 列《治下利诸方》专篇,以乌梅丸通治“二十种下”3.2.4 《集验方》3.2.4.1 饮食调理与身心摄养3.2.4.2 治脾胃虚弱、滑泄不禁用裨脾丸3.2.4.3 列妊娠、产后“遗粪”方3.2.5 《诸病源候论》3.2.5.1 病源认识,尤重肠腑3.2.5.2 见于其他病证中2.2.5.3 养生导引法在泄泻治疗中的运用3.2.6 孙思邈医书3.2.6.1 重脏腑辨证论治泄泻3.2.6.2 重视饮食调护治泄泻3.2.7 《外台秘要》4. 宋金元时期对泄泻病证的认识4.1 宋金元时期对泄泻病证的认识概括4.1.1 病名发展4.1.2 病因病机4.1.3 治法方药4.1.3.1 方剂发展4.1.3.2 医家论治泄泻的发展4.2 宋金元时期泄泻主要相关文献及论述4.2.1 太平圣惠方4.2.1.1 载泄泻之名,列“水泻”之篇4.2.1.2 病因病机认识4.2.1.3 宗孙思邈食疗之法4.2.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2.2.1 《局方》治泄药多偏温燥之分析4.2.2.2 泄、痢证候始有分论,未言其详4.2.3 圣济总录4.2.3.1 始发泄痢分治4.2.3.2 三焦论治泄泻4.2.4 陈言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4.2.4.1 首立“泄泻”之篇4.2.4.2 从“三因”论泄泻病因4.2.4.3 治泄分虚寒冷热,重脉象4.2.5 刘完素及其著作4.2.5.1 亢害承制思想在泄泻认识上的体现4.2.5.2 重视脾胃,从湿治泄4.2.5.3 总结前人治泄经验,提出泄痢传变4.2.6 张子和及其著作4.2.6.1 运用吐、汗、下法治疗泄泻4.2.6.2 从湿从脾立论,指出湿气相乘为“五变”4.2.6.3 反对妄用收涩药治泄4.2.6.4 重视食疗,攻邪不忘补养正气4.2.6.5 心理疗法的运用4.2.6.6 重视小儿奉养4.2.7 张元素及其著作4.2.7.1 初步完善脏腑辨证理论4.2.7.1.1 制方遣药重脾胃,首推养胃气为本4.2.7.1.2 治疗脾胃分虚实,引经用药达病所4.2.7.2 开创补土之先河,易水流派成体系4.2.7.3 脏腑辨证论治泄泻4.2.7.4 详言“暴泄非阴,久泄非阳”4.2.8 李东垣及其著作4.2.8.1 东垣理论基础4.2.8.1.1 脾胃为中心4.2.8.1.2 升降浮沉立论4.2.8.1.3 阴火理论4.2.8.2 具体方剂运用4.2.8.2.1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为治脾胃之总纲4.2.8.2.2 升阳除湿汤之类4.2.8.2.3 升阳益胃汤之类4.2.8.2.4 补中益气汤之类4.2.8.2.5 它病所致泄泻4.2.8.3 失治误治4.2.8.3.1 误服、过服苦寒之药4.2.8.3.2 不明升降浮沉之理4.2.8.3.3 区分泄之“伤于风”4.2.8.4 顾护脾胃4.2.8.4.1 重视饮食对脾胃的影响4.2.8.4.2 注意养生,调节生活起居4.2.9 严用和与《严氏济生方》4.2.9.1 脏腑辨证,重视脾胃冲和4.2.9.2 处方用药,偏重温补4.2.10 朱丹溪及其著作4.2.10.1 丹溪著书中的泄泻认识构架4.2.10.1.1 以泄立篇4.2.10.1.2 以脉寻证4.2.10.2 丹溪杂病思想对泄泻治疗的影响4.2.10.2.1 从湿论治4.2.10.2.2 从痰论治4.2.10.2.3 从气论治4.2.10.2.4 专论脾泄4.2.10.2.5 湿、痰、气相参4.2.10.3 创“治痛泻方”4.2.10.4 丹溪治泄思想的传承影响5. 明代对泄泻病证的认识5.1 明代对泄泻病证的认识概括5.1.1 病名发展5.1.2 对前人治泄理论的总结与发挥5.1.3 对前人治泄方法的总结与发挥5.2 明代主要文献对泄泻病证的论述5.2.1 徐彦纯与《玉机微义》5.2.1.1 泄痢分治,并有共通之理5.2.1.2 治泄取法前人,师古不泥古5.2.1.3 十剂详言泄泻之治5.2.2 戴思恭及其著书5.2.2.1 校补《钩玄》,羽翼丹溪治泄之理5.2.2.1.1 详析病机,指导辨证5.2.2.1.2 列专篇,阐发“泄泻从湿论治”5.2.2.2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的泄泻论治5.2.2.2.1 重视“饮食”病因所致之泄:列“伤食泻”专篇5.2.2.2.2 列脾肾为泄5.2.3 王纶与《名医杂著》5.2.3.1 强调药物运用不当会贻误病情、变生它病5.2.3.2 对各型泄泻详加论述5.2.3.3 重视泄泻中津液运化失衡与受损5.2.3.4 根据泄泻的各种兼证及脉证论治5.2.4 虞抟与《医学正传》5.2.4.1 承前人“泄分寒热”之旨5.2.4.2 列祖传方、验方、医案论治泄泻5.2.4.3 言“泻属脾而痢属肾”,重视二者的传变5.2.5 薛己与《内科摘要》5.2.5.1 脾胃肾论治泄泻,立方“四神丸”5.2.6 万密斋及其著作5.2.6.1 泄泻分五型5.2.6.2 治泄分阶段5.2.7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5.2.8 龚廷贤及其著作5.2.8.1 备失治、误治方5.2.8.2 对小儿泄泻有专门论述,重视儿科泄泻认识5.2.8.3 用“三白散”通治各种泄泻,尤擅用白术5.2.8.4 选方用药灵活,治疗方法多样5.2.9 王肯堂与《证治准绳》5.2.9.1 泄痢分治统全篇5.2.9.2 “五更泻”之论治5.2.9.3 “夺食”治泄之论5.2.10 赵献可与《医贯》5.2.10.1 创言先后天,善补培根本5.2.10.2 治泄重视从“肾”论治,详述肾泄5.2.11 张景岳与《景岳全书》5.2.11.1 治泄当求本5.2.11.2 “分利”究虚实5.2.11.3 扶正分缓急5.2.11.4 “酒泄”辨寒热5.2.11.5 “泄痢”言传变5.2.12 李中梓及其著作5.2.12.1 注解《内经》之意5.2.12.2 补《内经》之不逮5.2.12.3 制定治泄九法6. 清代至民国时期对泄泻病证的认识6.1 清代至民国对泄泻病证的认识概括6.1.1 病名发展6.1.2 泄泻治疗的发展6.2 清代至民国时期主要文献对泄泻病证的认识6.2.1 张璐与《张氏医通》6.2.1.1 治泄“审腹”论寒热6.2.1.2 “肺肾同治”疗虚损6.2.2 程国彭与《医学心悟》6.2.2.1 “下利清水”与“下利清谷”的鉴别6.2.3 叶天士与《临证指南医案》6.2.3.1 湿胜泄泻6.2.3.2 脏腑失调6.2.3.2.1 责之肝木6.2.3.2.2 责之胃阴6.2.3.3 脏腑奇脉虚衰6.2.4 陈修园及其著作6.2.4.1 阐述病因,遵崇《内经》旨意6.2.4.2 辨证治疗,恒法中有变法6.2.4.3 方药运用,博采众医经验6.2.4.3.1 推崇仲景名方6.2.4.3.2 博采众家之长6.2.4.3.3 善用民间验方6.2.5 林佩琴与《类证治裁》6.2.5.1 强调老人诸泄,不宜多用渗泄分利6.2.5.2 对泄痢传变的发挥6.2.6 王清任与《医林改错》6.2.7 雷少逸与《时病论》6.2.7.1 飧泄重补益6.2.8 唐容川与《血证论》6.2.9 张锡纯与《医学衷中参西录》6.2.9.1 遣方灵活多有变通6.2.9.2 阴阳气血并行不悖6.2.9.3 善用山药治泄奇效6.2.9.3.1 单味使用6.2.9.3.2 配合使用7. 现代对泄泻病证的研究认识7.1 现代对泄泻病证的认识概况7.1.1 诊断依据7.1.2 鉴别诊断7.1.2.1 痢疾7.1.2.2 霍乱7.1.3 泄泻的病因病机7.1.4 泄泻的辨证论治7.1.4.1 辨证要点7.1.4.2 治疗原则7.1.4.3 分型论治7.1.4.3.1 暴泻7.1.4.3.2 久泻7.1.5 转归及预后7.2 著名中医专家治疗泄泻的经验与研究7.3 泄泻的药物治疗研究7.3.1 古方研究7.3.1.1 古方的加减运用7.3.1.2 古方新用7.3.1.3 古方结合治疗7.3.2 自拟方研究7.3.2.1 常用自拟方7.3.2.2 因地制宜立方选药7.3.3 中药非处方药治疗7.4 泄泻的针灸及其他治疗7.4.1 针灸治疗7.4.1.1 基本治疗7.4.1.2 特殊穴位针刺7.4.1.3 分型针刺7.4.2 推拿治疗7.4.3 综合治疗7.5 手术后的泄泻治疗7.5.1 化疗后泄泻7.5.2 胆囊术后泄泻7.6 泄泻护理与饮食调养7.6.1 常规护理和饮食调养7.6.2 辨证施护7.6.3 辨证施膳结语参考文献致谢个人简历
相关论文文献
- [1].旴江名医龚廷贤“和”的脾胃观学术视角探析[J]. 中医药通报 2020(01)
- [2].调护脾胃法在风湿病治疗中的运用[J].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0(02)
- [3].五信号告诉你脾胃状况[J]. 百姓生活 2012(07)
- [4].脾胃是健康的“根”[J]. 百姓生活 2011(10)
- [5].基于肠道微生态与脾胃升降关系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组方用药思路[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03)
- [6].中医食疗药膳在儿童脾胃调理中的应用[J]. 中医儿科杂志 2020(03)
- [7].谢晶日教授基于脾胃升降论治疗胃痛经验探妙[J]. 中国中医急症 2019(11)
- [8].从中医脾胃观探讨脾胃功能受损与疾病产生的关系[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04)
- [9].浅谈脾胃同治的重要性[J]. 湖南中医杂志 2017(07)
- [10].虚不受补,调调脾胃[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0(01)
- [11].秋季,你的“脾胃”还好吗[J]. 37°女人 2019(09)
- [12].“夫妻搭档”话脾胃[J]. 东方养生 2010(06)
- [13].11月:保护脾胃 多食“开心食品”[J]. 家庭教育(中小学生家长) 2010(11)
- [14].《向脾胃要健康》[J]. 陕西档案 2013(04)
- [15].《内经》脾胃理论探微[J]. 中医文献杂志 2009(01)
- [16].《伤寒论》脾胃思想初探[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11)
- [17].立足脾胃升降不利论治功能性胃肠病[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0(07)
- [18].八段锦运动干预脾胃系疾病的研究进展[J]. 湖南中医杂志 2020(09)
- [19].《黄帝内经》脾胃理论的源流及其意义[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04)
- [20].张小萍脾胃气化学说[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6(01)
- [21].刘德喜运用“脾胃转枢理论”论治脾胃病经验[J]. 湖南中医杂志 2016(06)
- [22].张仲景重视脾胃学术思想初探[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01)
- [23].身体好坏,脾胃说了算[J]. 晚晴 2015(08)
- [24].夏天向脾胃要健康[J]. 家庭中医药 2012(08)
- [25].察言观色知脾胃[J]. 老年教育(长者家园) 2020(11)
- [26].脾胃气化学说在临床应用的进展[J]. 四川中医 2014(01)
- [27].身体好坏,脾胃说了算[J]. 共产党员(河北) 2014(20)
- [28].刘祖贻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集萃(二)——脾胃观探微[J]. 湖南中医杂志 2013(07)
- [29].浅谈以脾胃为中心的健康观[J]. 陕西中医 2008(01)
- [30].余泽云教授从气从郁论治脾胃肝胆病经验举隅[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22)
标签:泄泻论文; 文献研究论文; 辨证论文; 病因论文; 病机论文; 治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