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拌式反应器中生物催化降解含硫杂环化合物

搅拌式反应器中生物催化降解含硫杂环化合物

论文题目: 搅拌式反应器中生物催化降解含硫杂环化合物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环境工程

作者: 王妙冬

导师: 汪大翚

关键词: 生物脱硫,二苯并噻吩,表面活性剂,棒杆菌,分歧杆菌

文献来源: 浙江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矿物燃料燃烧后产生的SO2是形成酸雾、酸雨等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随着燃料油(汽油、柴油)用量的不断增加,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目前从石油及其产品中脱除有机硫普遍采用的方法为加氢脱硫(Hydrodesulfurization, HDS)。对于杂环类含硫化合物,如二苯并噻吩(DBT)等,HDS的催化剂很难脱除这部分硫。国际上近年来迅速发展中的生物脱硫(biodesulfurization, BDS)技术,可以选择性地脱除这类化合物中的硫而不损失燃料的热值,并以其温和的反应条件,较低的操作成本而将成为21世纪降低石油产品硫含量的有效途径。 以DBT作为模型脱硫化合物,从炼油厂污泥中分离出一株专一脱硫的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ZD-1,能降解DBT,终产物为2-HBP。DBT为硫源,甘油为碳源,摇瓶中30℃培养45小时后,棒杆菌ZD-1的质量浓度达到最大,并且指数生长后期收集的菌体具有最高的脱硫活性。对ZD-1生长条件如初始pH,温度等进行了优化。ZD-1适宜生长条件为:pH 6.0~7.5,30℃,10.0g/l的甘油,5.0g/l的氯化铵,0.20 mmol/l的DBT。同时首次在Tween-80存在下,研究了ZD-1对底物DBT的生长动力学,发现ZD-1对DBT的生长动力学符合Monod方程,其中μmax为0.134 hr-1,km为0.016 mmol/l。 ZD-1通过“4S”途径降解DBT,反应终产物2-HBP和Na2SO4对DBT的降解均有抑制作用,而且2-HBP对菌体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该菌株休止细胞降解DBT的最佳浓度为9.2gdry cell/l,其脱硫活力随着菌体浓度的降低而增大,同时休止细胞的脱硫活性随放置时间的延长变化不大,稳定性好。 考察了ZD-1在油-水双液相体系中降解DBT时油水比、水相介质、反应器中通气量以及搅拌速率等因素对该反应的影响。ZD-1脱硫时的最佳油水比为1:2,而水相介质以培养液为佳,通气量越高越好,但搅拌速度以1300 r/min比较适宜。在定时更换培养液的情况下,ZD-1生长细胞在间歇式搅拌反应器中能够持续高活性脱硫200小时以上。 由于在水相和有机相中,后来分离到的菌株ZD-M2的脱硫活性都高于ZD-1,并且ZD-M2具有更广的底物范围,后续的实验也对ZD-M2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ZD-M2休止细胞脱硫时,最佳油/水两相配比为1:1,在生长介质和非生长介质中具有几乎相同的脱硫活性,休止细胞脱硫时,茵体浓度在5.6g dry cell/l到14.0g dry cell/l范围时,ZD-M2在油-水双液相体系中降解DBT的脱硫活性基本相同,可以达到0.200 mmol(DBT)/kg dry cell/min,即2.2ling(DBT)/g/h。搅拌式反应中ZD-M2休止细胞降解正十六烷中的DBT内,在实验所选的条件下,通气量也是越高越好,而最佳的搅拌速率为1140r/min。 正十六烷中DBT的浓度过高对ZD-M2脱硫有抑制作用,ZD-M2降解DBT的生化反应动力学符合底物抑制模型,其中最大降解速率rmax为0.806 mmol/kg dry cell/min,米氏常数KM为4.395 mmol/l,底物抑制的解离常数Ks为1.984 mmol/l。 为了促进微生物在油-水双液相体系中对DBT的降解,并探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选择了Brij35、Tween-80、Triton-100X和β-环糊精等四种表面活性剂,考察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对水溶液中DBT的增溶效应,同时研究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对ZD-1和ZD-M2两种不同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课题背景

2 文献综述

2.1 原油和燃料油中的硫

2.2 油品中硫的危害及燃油质量的发展

2.3 燃料油脱硫工艺和技术

2.3.1 催化加氢脱硫

2.3.2 氧化脱硫

2.3.3 吸附脱硫

2.3.4 选择性氧化/萃取法脱硫

2.3.5 膜分离技术

2.3.6 生物脱硫

2.4 生物催化脱硫过程

2.4.1 生物催化脱硫的代谢途径

2.4.2 生物催化脱硫机理

2.5 生物催化脱硫研究进展

2.5.1 脱硫菌种筛选

2.5.2 分子生物学和酶学的研究

2.5.3 微生物脱硫的动力学研究

2.5.4 生化反应器的设计

2.5.5 生物脱硫工艺

2.5.6 其他

2.6 存在问题

2.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3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 仪器与试剂

3.2 脱硫菌株培养

3.2.1 培养基

3.2.2 实验用生物菌种制备

3.3 实验装置

3.4 分析方法

3.4.1 细胞浓度

3.4.2 产物测定

3.4.3 有机物浓度测定

3.4.4 脱硫活力测定

3.4.5 含硫杂环化合物的脱硫特性

3.4.6 生长条件的优化

参考文献

4 脱硫菌ZD-1生长条件优化

4.1 有效脱硫菌株的分离和鉴定

4.2 以DBT为唯一硫源的生长脱硫曲线

4.3 初始pH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4.4 温度的影响

4.5 氮源对生长的影响

4.6 碳源的选择及其浓度的影响

4.7 硫源及投加浓度的确定

4.8 初始菌体浓度的影响

4.9 表面活性剂存在下ZD-1的底物生长动力学

4.10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脱硫菌ZD-1降解水相中的DBT

5.1 ZD-1的脱硫代谢途径

5.2 休止细胞脱硫曲线和最适菌体浓度

5.3 产物2-HBP对生长和脱硫影响

5.4 硫酸盐对脱硫影响

5.5 休止细胞放置时间对菌体脱硫能力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ZD-1非休止细胞脱硫

6.1 最佳相比的确定

6.2 摇床转速对反应的影响

6.3 休止细胞与非休止细胞脱硫能力的比较

6.4 通气量对生长细胞脱硫的影响

6.5 搅拌速度对脱硫的影响

6.6 搅拌式反应器中的非休止细胞脱硫

6.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 搅拌式反应器中ZD-M2休止细胞脱硫特性

7.1 脱硫活性的比较

7.2 最佳油水比的确定

7.3 休止细胞与非休止细胞脱硫能力的比较

7.4 菌体浓度的影响

7.5 搅拌式反应器中通气量的确定

7.6 搅拌速度的影响

7.7 初始DBT浓度的影响

7.8 生化反应动力学

7.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8 表面活性剂对生物脱硫的促进

8.1 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实验

8.2 表面活性剂对不同菌株脱硫的影响

8.3 表面活性剂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8.4 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影响

8.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9 DBT在双液相体系中传质的理论分析

9.1 液滴直径的理论预测模型

9.2 DBT传质速率的理论计算

9.3 影响体积传质速率的因素

9.4 搅拌功率输入

9.5 体积传质速率与生化反应速率的比较

9.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10 结论与建议

10.1 结论

10.2 建议与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21

参考文献

  • [1].沼气生物脱硫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 刘卫国.武汉理工大学2015
  • [2].模拟柴油生物脱硫机理及动力学研究[D]. 陈晗.浙江大学2010
  • [3].氧化亚铁硫杆菌优化培养及其煤炭生物脱硫的界面作用研究[D]. 刘金艳.中国矿业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吸附和氧化一萃取(吸附)用于柴油超深度脱硫研究[D]. 蒋宗轩.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
  • [2].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中生活垃圾快速降解及其生物脱氮的机理研究[D]. 何若.浙江大学2004
  • [3].复合生物反应器—膜分离技术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D]. 曹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 [4].除草剂2,4-D的O3、O3/H2O2高级氧化技术研究[D]. 陈岚.浙江大学2005
  • [5].污泥中Cu、Pb和Zn的生物沥滤研究[D]. 华玉妹.浙江大学2005
  • [6].氯酚的电化学降解行为及治理研究[D]. 丛燕青.浙江大学2005
  • [7].超声波强化臭氧降解水中对硝基苯酚的研究[D]. 徐献文.浙江大学2005
  • [8].TiO2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初始步骤机理研究[D]. 杨世迎.浙江大学2005
  • [9].生物催化氧化法处理H2S废气的工艺及理论研究[D]. 宫磊.昆明理工大学2005
  • [10].孤对电子杂环类环境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研究[D]. 于波.山东大学2006

标签:;  ;  ;  ;  ;  

搅拌式反应器中生物催化降解含硫杂环化合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