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海域晚新生代礁相碳酸盐岩形成条件及油气勘探前景

西沙海域晚新生代礁相碳酸盐岩形成条件及油气勘探前景

论文摘要

西沙海域位于南海西北部陆坡区,按照基底构造和上覆沉积地层特征,可分为东部岛礁区和西部盆地区。东部岛礁区为西沙隆起的较高部位,海水较浅,基底之上直接覆盖礁相沉积地层。西部盆地区处于西沙隆起西侧向琼东南盆地延伸部位,海水较深,地质历史时期曾发育生物礁,但目前多被淹没和/或覆盖。 本文利用西沙海域西部盆地区的二维地震资料和东部岛礁区的西琛1井岩心的薄片、元素、同位素、包裹体、X-衍射、电子探针、背散射、扫描电镜、图像分析、压汞、岩石物性等测试资料,对西沙海域礁相碳酸盐岩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论和认识: ① 西沙海域东部岛礁区前寒武纪基底之上地层全部是较纯净的礁相碳酸盐岩,厚度达1250m,未被陆源碎屑岩覆盖;西部盆地区礁相碳酸盐岩面积达2549km2,累计厚度达1183~1438m。不同礁相碳酸盐岩被砂泥质沉积物分隔或覆盖。西沙海域礁相碳酸盐岩共有6期,时代分别为渐新世、早中新世、中中新世、上中新世、上新世和第四纪。 ② 西沙海域晚新生代生物礁主要是植物藻礁,其次为珊瑚礁。后者主要出现在第四纪。沉积相包括礁核(礁格架)相、礁前相和礁后(泻湖)相等。岩石成分类型包括石灰岩和白云岩,确定7个岩性段,包括:3个白云岩段和4个石灰岩段。 ③ 岩石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西沙海域礁相碳酸盐岩中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具有明显的分段性。表现在:(a)CaO有四个高值段,三个低值段;相应地,MgO有三个高值段和四个低值段。(b)Sr元素在地层中含量变化在139×10-6~2180×10-6之间,整体上可分七段;Na、K、P三个元素分布特征近于相似,具有上高下低的两段性;Fe、V、B三个元素分布特征近于相似,总体上可分为两段,但富集趋势与Na、K、P元素相反。(c)碳、氧同位素可划分为七个带;87Sr/86Sr比值可划分为四段。西沙海域礁相碳酸盐岩的这些分段性特征是在不同侧面对古气候、青藏高原隆升、幔源火山活动和古海洋事件的记录和表现。其中,中新世南极冰盖的形成、岩石圈减薄引起的幔源岩浆活动和由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大陆隆升对南海古海洋特征影响巨大。中—晚中新世南海曾一度是一个以巴士海峡为开口,与菲律宾海及太平洋时而相连,时而断开的封闭的陆缘海。因此,除中央海盆水体较深外,东沙、中-西沙和南沙等海域水体均较浅,浅滩和泻湖发育。这为礁相碳酸盐岩的形成和同生白云岩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④ 南海盆地形成演化构造背景和由周围大陆入海的大型河流三角洲在空间上控制着礁相碳酸盐岩的形成、发育和分布。海平面升降决定生物礁类型和规模。 ⑤ 古海洋环境决定礁相碳酸盐岩的岩石类型和原始储集性能。而自生矿物胶结、重结晶、淡水淋滤溶蚀和白云岩化等成岩作用决定了该类储层的最终储集性能。根据储层特征参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认为中中新统一上中新统是最有利的礁相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带。 ⑥ 西沙海域东部岛礁区,礁相碳酸盐岩不具备形成圈闭的条件,不能形成油气藏。而西沙海域西部盆地区,礁相碳酸盐岩具备形成油气藏的生油、储层、盖层、圈闭、运移和后期保存等条件,因此,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南海盆地其它海域具有类似的规律。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1.1 海底地形地貌特征
  • 1.2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区划
  • 1.2.1 大地构造位置和深部地质特征
  • 1.2.2 断裂体系
  • 1.2.3 构造区划
  • 1.3 区域地层分布及对比
  • 1.4 区域岩浆岩分布及特征
  • 1.5 南海海盆的形成时间和成因机制
  • 第二章 西沙海域生物礁分布及特征
  • 2.1 地震剖面上生物礁识别标志
  • 2.1.1 生物礁一般分布于古构造高部位
  • 2.1.2 地震波外形和内部结构
  • 2.1.3 地震波速度
  • 2.1.4 区域类比标志
  • 2.2 生物礁纵向发育特征
  • 2.2.1 西沙海域东部岛礁区生物礁纵向发育特征
  • 2.2.2 西沙海域西部盆地区生物礁纵向发育情况及地震反射特征
  • 2.3 生物礁平面分布规律
  • 第三章 西沙海域生物礁岩相学及岩石矿物学特征
  • 3.1 生物礁性质
  • 3.2 生物礁沉积相
  • 3.3 生物礁岩石学特征
  • 3.3.1 结构组分及岩石结构特征
  • 3.3.2 礁相碳酸盐岩矿物组成特征
  • 3.3.3 礁相碳酸盐岩类型及特征
  • 第四章 西沙海域礁相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
  • 4.1 主要元素特征
  • 4.2 微量元素特征
  • 4.2.1 Sr、Co元素
  • 4.2.2 Na、K、P元素
  • 4.2.3 Fe、V、B元素
  • 4.2.4 Cd、Ba、Mn、Li、Rb、Ni、Pb元素
  • 4.3 同位素特征
  • 4.3.1 碳、氧同位素
  • 4.3.2 锶同位素
  • 第五章 西沙海域古海洋特征
  • 5.1 礁相碳酸盐岩对古海洋特征的纪录
  • 5.1.1 西沙海域礁相碳酸盐岩的几何形态和分布记录了古海洋演变的整体特征
  • 5.1.2 礁相碳酸盐岩岩性特征的古海洋纪录
  • 5.1.3 礁相碳酸盐岩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的古海洋纪录
  • 5.1.4 礁相碳酸盐岩同位素特征的古海洋纪录
  • 5.2 古地理环境及古海洋学
  • 5.2.1 海平面相对变化及古地理环境
  • 5.2.2 古气候分析
  • 第六章 西沙海域生物礁形成模式与演化
  • 6.1 生物礁的形成条件
  • 6.1.1 南海盆地生物礁形成条件分析
  • 6.1.2 西沙海域生物礁的形成
  • 6.2 西沙海域生物礁的成礁作用
  • 6.2.1 西沙海域生物礁成因及新近纪整体生长发育格局
  • 6.2.2 生物礁成礁模式
  • 6.3 生物礁成岩演化特征
  • 6.3.1 矿物相变
  • 6.3.2 白云岩化作用
  • 6.3.3 重结晶作用
  • 6.3.4 自生矿物胶结作用
  • 6.3.5 淋滤溶蚀作用
  • 6.4 火山活动对生物礁成岩演化的影响
  • 第七章 西沙海域生物礁储层控制因素及油气勘探前景
  • 7.1 生物礁储层特征和控制因素分析
  • 7.1.1 生物礁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 7.1.2 孔隙结构参数和储集性能
  • 7.1.3 储集性能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分析
  • 7.2 生物礁储层成藏条件和油气勘探前景分析
  • 7.2.1 生油条件
  • 7.2.2 盖层条件
  • 7.2.3 圈闭条件
  • 7.2.4 运移和后期保存条件
  • 7.2.5 油气勘探前景
  • 第八章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微生物碳酸盐岩生烃生酸模拟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论评 2019(S1)
    • [2].碳酸盐岩油田注水替油开发技术探讨[J]. 石化技术 2020(07)
    • [3].鲁西九龙山剖面寒武系苗岭统–芙蓉统之交碳酸盐岩显微图像数据集[J].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0(03)
    • [4].录井现场碳酸盐岩分析识别方法研究[J]. 西部探矿工程 2018(09)
    • [5].独树一“石”的野狼谷[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7(09)
    • [6].非暖水碳酸盐岩:沉积学进展与油气勘探新领域[J]. 石油学报 2017(03)
    • [7].塔东地区录井现场碳酸盐岩定量分析技术[J]. 录井工程 2017(02)
    • [8].微生物碳酸盐岩成因分析及其与油气的关系[J].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7(04)
    • [9].致密碳酸盐岩速度——压力实验研究[J]. 油气地球物理 2020(01)
    • [10].桂中典型碳酸盐岩区水稻及根系土硒含量特征[J]. 地球与环境 2020(03)
    • [11].受火山活动影响的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宏微观特征[J]. 地质论评 2020(S1)
    • [12].典型碳酸盐岩渗透力学行为特征及其对储、盖性质的判定[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08)
    • [13].喀斯特森林近地表层覆盖对碳酸盐岩红土蒸发过程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20(05)
    • [14].宁镇山脉的盖帽碳酸盐岩[J]. 地层学杂志 2018(04)
    • [15].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发育土壤的成土特点与系统分类[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9(01)
    • [16].西班牙河碳酸盐岩对蔬菜生长、产量及土壤酸性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04)
    • [17].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风化成土相关问题[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18].浅析录井现场碳酸盐岩识别及定名方法[J]. 信息系统工程 2019(05)
    • [19].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进展——基于第33届国际沉积学会议的综述[J]. 沉积学报 2018(04)
    • [20].冷泉碳酸盐岩研究进展[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2017(04)
    • [21].碳酸盐岩核磁共振实验研究现状[J]. 断块油气田 2016(06)
    • [22].碳酸盐岩地区灌注桩施工技术研究[J]. 中国建材科技 2014(S2)
    • [23].碳酸盐岩含量分析仪量值溯源方法研究[J]. 西部探矿工程 2015(07)
    • [24].风成碳酸盐岩的全球分布及其对西沙的启示[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4(01)
    • [25].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的矿物、岩石及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 热带海洋学报 2012(05)
    • [26].致密碳酸盐岩应用“体积加砂”压裂技术探讨[J]. 钻采工艺 2020(02)
    • [27].富县地区马家沟组碳酸盐岩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0(15)
    • [28].三向围压下碳酸盐岩的动态力学试验[J]. 高压物理学报 2019(02)
    • [29].微生物碳酸盐岩研究现状及进展[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30].川西甘孜-理塘结合带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8(03)

    标签:;  ;  ;  ;  ;  

    西沙海域晚新生代礁相碳酸盐岩形成条件及油气勘探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