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
〔摘要〕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但是审视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却存在许多问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问题
1忽视对文本的认真研读,让语文课变了味
教师不引领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文本涉及什么样的内容,就上成什么课。如有些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整节课没有接触课文,只是领着学生拓展讨论。这节课就出现了这样几个问题: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怎么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在文理不通的情况下,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主旨?没有文本的诵读与品味,学生如何感悟母语的魅力,如何继承与发扬祖国的语言文化?失去了语言的依托,主旨如何体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根本就忽略了古汉语常识和语言品味的教学,为了展示亮点,直接介入文章形象的分析。更有甚者,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气象课、环保课等。
2过多过滥的使用多媒体,把语文课变成媒体的奴隶
在今天,哪位教师参加优质课评选不用多媒体,就显得有点另类。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资源,引起课堂教学的革命,这是积极肯定的一面;但其负面效应,就是滥用多媒体,把语文教学变成媒体的奴隶和附庸。
3过于强调自主探究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常常看到许多公开课上,教师为了体现教育新理念,让学生以讨论形式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一来,课堂变活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了没有目的性的自主,没有引导性的自主,没有独立性的自主,甚至是学生的自流。
我们在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时必须注意:主体性应该体现在学生对学习内容、方式的选择上,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知道,学生的“学”是主体,而教师的“教”是引导,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作为引导者,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作为促进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4忽视了适度原则,随意的对教材进行拓展,课堂成为无中心的大杂烩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教学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既可以来自课本,也可以来自学生、生活。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的整合,于是教学中的“拓展”应运而生了。所谓“拓展”,就是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实质上是一种迁移教学,这就决定了拓展教学必须立足文本,深刻理解,不关注文本,不紧扣文本,一定不是语文课的真实面貌。在“拓展式教学”逐渐成为时尚的今天,一些教师断章取义,误认为这种拓展要每课必有,多多益善。在语文公开课中,许多教师更是花样翻新,为拓展而拓展,不顾及学生的理解力、实际接受能力,也不管拓展是否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契合。
5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取悦学生,随意课堂恶搞,玷污民族语言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取悦学生而不负责任地课堂恶搞(多见于跨越时空的经典作品课堂剧改编或作文改写),把庸俗文化(情色、娱乐、追星、绯闻等)和大量的网络语言引入语文课堂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语言的精神品位因语文教学庸俗化、课堂教学挖掘不出丰厚的文化底蕴、欣赏不到悠久绵长的韵味而在不断下降。
6忘记课程的目标和教学任务,课堂成为教师自我表演的舞台
新课标对大语文概念的无边际界定和某些学者们对语文课程的广义文化学解读,以及获得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教师,这三个因素的奇妙组合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基本内核的语文素养可以忽略不计,但你擅长什么就可以展示什么。
于是以革命的名义,他们尽情挥洒才情。一堂堂语文课就是他们的创作,不同的老师不同的修养和爱好,“作品”自然多姿多彩。如果你是电脑高手,语文课上就会有很多的动画展示;如果你是影迷,语文课就可能欣赏经典电影;如果你长于表演,你的学生就会经常改编课本剧;如果灵感上来,你还可以挂着语文的羊头兜售“文化”的狗肉。语文课就与教师的个人才情有太多的联系,借着课改的春风,拿着《课标》》做令箭,语文老师有一种“翻身农奴得解放”的快意。在翻身情结的驱动下,所有的“创新”都会被认为正当,所有的指责都会被“文化”一词轻轻挡回。语文教师欣喜地开掘空间,以为置身于旷野四面都是前进的方向。
语文就是语文,学习、运用、丰富和发展祖国的语言文化是语文课程的唯一要义。学会了语言就等于掌握了交际和文化承载的工具,领悟语言就是文化的熏染和人文精神的培植。在和语文课程紧密联系的语言、工具、人文和文化这四个概念中其内核就是语言,而工具和人文则是一切文化成果和现象的普遍属性。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模糊界定和某些学者对语文课程的广义文化学解读,使语文承受了太多的不该承受之重,使语文课程在外延无边际的延伸中缺失了自己的本体内涵。
作者单位:河北省临西县大刘庄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