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由于我国地缘广阔,在过去三十年中,各地旅游业发展的步伐也就有快有慢。各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有高有低,对于旅游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条件也就有优有劣,加之各地旅游资源特性亦有差别,这就决定了各地旅游业发展模式之间存在差异。根据旅游产业的成长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旅游发展模式分为“滞后型发展模式”和“超前型发展模式”。发展模式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影响最为深刻,从而会影响旅游景区发展的整体效应。在本文中选择了这两种模式特征较为显著的什刹海景区与云台山景区进行对比研究。运用旅游景区景气指数分别对两个景区旅游发展的整体效应进行了定量测度,并对其进行对比研究。在二级指数对比分析下,引出了对于“旅游业转型”以及“旅游收入结构”等热点问题,在第五章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理论上更深层次的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转型是必然的,却绝对不会体现为以度假替代观光的所谓升级换代的转型。第二,对于门票价格问题,提出了景区分为四种类别,区别对待:公益性产品型,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政府担负其应有的责任;半市场化产品型:市场投资,政府监管;纯市场化产品型,纯市场化运作,政府不做干涉;城市公园型:免费开放乃大势所趋。结合第五章所得结论反观什刹海景区与云台山景区景气指数对比的结果,得出本文结论:什刹海景区与云台山景区作为“滞后性发展模式”与“超前性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都是成功了,也就意味着这两种模式不存在孰优孰劣,只是适用于不同的条件之下。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第1章 导论1.1 选题背景1.1.1 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1.1.2 地方政府发展热情高涨1.2 研究思路与框架1.2.1 研究思路1.2.2 研究框架1.3 研究方法与意义1.3.1 研究方法1.3.2 研究意义1.4 本文的理论基础及分析工具1.4.1 路径依赖理论1.4.2 景气指数1.5 创新点第2章 相关研究进展2.1 旅游发展模式研究2.1.1 宏观层面的研究2.1.2 微观层面的研究2.2 旅游发展模式种类2.3 旅游景区研究进展2.3.1 旅游景区的概念与内涵2.3.2 旅游景区研究进展第3章 旅游景区景气指数模型构建3.1 模型构建思路3.2 指标选取3.2.1 主导企业运营指数3.2.2 周边影响力指数3.2.3 业态丰裕指数3.2.4 人气指数3.2.5 人文和谐指数3.3 指数计算3.3.1 同向化3.3.2 比率化3.3.3 无量纲化3.3.4 变异系数法确定三级指标的权重3.3.5 简单加权法求得二级指数3.3.6 一级指数的总成3.4 对旅游景区景气指数体系的说明3.4.1 计算方法的说明3.4.2 指标体系的说明第4章 旅游景区景气指数模型的应用4.1 比较对象的选取4.2 景气指数指标体系的调整4.2.1 北京什刹海景区景气指数指标体系4.2.2 焦作云台山景区景气指数指标体系4.3 分指标监测及计算方法4.3.1 主导行业运行指数4.3.2 周边影响力指数4.3.3 业态丰裕指数4.3.4 人气指数4.3.5 人文和谐指数4.4 景气指数计算结果对比分析4.4.1 景气指数计算结果4.4.2 二级指数计算结果第5章 对策建议5.1 旅游产品结构5.1.1 现状及争论5.1.2 观光旅游VS度假旅游5.1.3 对策建议5.2 收入结构5.2.1 现状及争论5.2.2 涨VS降5.2.3 对策建议5.3 本章小结第6章 结论与展望6.1 研究结论6.2 研究局限性6.3 研究展望参考文献附录附录1 什刹海(云台山)景区知名度调查问卷附录2 什刹海(云台山)旅游相关企业经营状况调查附录3 什刹海(云台山)景区周边居民意见调查表致谢指导教师评语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发展模式论文; 旅游景区论文; 景气指数论文; 对比研究论文;
不同发展模式下的旅游景区景气指数对比研究 ——以北京什刹海与焦作云台山对比分析为例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