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芸(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02)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摘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现实任务,也是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提出了要牢固树立区域发展新观念,扎实推进区域发展新战略,研发推进区域发展新政策,创新互动合作新模式,建立区域协调新机制,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环境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对策。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对策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细心人会发现,富裕和贫穷,是当代世界发展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当代中国最为敏感的话题。在整体发展水平大幅提高的背后,区域发展差距拉大也是不争的事实。区域间发展不协调和发展差距的扩大,不仅会影响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效率和水平,也关系到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区域间不断扩大的发展差距,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对当代中国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成为新时期党执政治国的新理念,使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矛盾有了新的思考维度。面对区域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正是顺应时代要求,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着力于缩小区域差距,让全体居民共享改革发展实惠,有助于平衡各地区居民的利益关系,促进和谐社会构建;面对世界经济集团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势头,协调区域发展有利于提高整个区域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加快整合步伐,凸显亮点区域的带动作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程度和水平已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社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对推动各区域实现经济良性运行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益大有裨益。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要打破区域条块分割和垄断,实现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各自禀赋优势,达到资源优势互补,各取所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如使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顺利流入中西部地区,中西部为东部提供资源、原材料,强化区域分工和协作,有利于生产力在更大范围内的合理布局,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直接体现,对彰显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不断扩大的地区差距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会恶化人际关系,更危险的是勾起部分贫困群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追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质上是协调利益关系。合理调整收入,遏制收入差距过大,符合大众对公平价值观的追求,对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意义至关重要,长远讲则有利于广大民众坚定走社会主义信心。和谐发展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已经唱响。
二、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非均衡战略向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转变与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但是,由于发展起点、资源禀赋、人才资源、经济结构、发展能力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目前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区域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扭转。无论是东中西部,还是沿海与内地;无论是各省之间,还是城乡之间,都存在很大差距。如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达35696亿元,最低的只有392亿元,前者是后者的91.06倍。城乡居民收入从1998年的2.52:1扩大到2008年的3.31:1。
(二)区域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不协调现象。如产业结构趋同,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区域间低水平竞争严重,且秩序混乱;空间开发无序,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空间失衡等。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仍然存在不少障碍。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等。
上述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若不尽快解决,就会经济上制约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政治上危及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阻碍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对策
(一)牢固树立区域发展新观念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科学发展新理念。一要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思想,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贯穿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路径、措施和各项工作之中,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断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体制、发展机制和和发展环境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推动各区域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二要把以人为本、满足不同地区居民的利益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神圣使命,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统一,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要统筹协调好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利益,中央与地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关系。四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地区在重点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应积极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着力推进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使之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实现数量、结构、质量、效益、生态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二)扎实推进区域发展新战略
保持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十二五”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应按四大板块对全国的区域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和部署,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速推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转型升级和率先发展,明确新时期各区域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一是西部地区应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推进人才开发和科技创新;加快出境、跨区通道建设;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及其他优势产业等措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东北地区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导产业和产业集群;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兼并重组;建立鼓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重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三是中部地区要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加快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提升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升产业层次,在发挥优势中崛起。四是东部地区要突显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而推动我国形成东、中、西、东北各区域各展其长、协调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纵深发展到新水平、新阶段、新层面。
(三)研发推进区域发展新政策
研发推进区域发展新政策,一要注重政策研发。政策研发是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在系统分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不同类型区域政策的研制工作。如,制定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政策措施,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协调发展。二是根据研制,按照主体功能区的理念,继续完善以城市群地区、生态功能区、资源开发区、问题类区域等不同类型区域为对象的区域政策体系。如建立明确的地区财政支出平衡机制,保证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三是构建针对问题地区的专项区域投资倾斜政策体系,加大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库区的支持。四是为防止极化效应出现,继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尤其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生产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尽快改善其硬件设施与软件环境,并立足优势培育新增长点;充分发挥东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领头羊作用,采取非市场调节方式,多方面扶持、引导、刺激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着眼于推进东中西互动合作、实现市场一体化、促进企业联合,完善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社会保障等政策,形成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
(四)创新互动合作新模式
区域互动是指不同区域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运行过程。创新互动合作新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的结合,达到良好的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效果和持续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创新这一模式,一要在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唱响区域经济互动合作和共同发展主旋律,打破相互之间的种种“壁垒”,加强经济区间、跨经济区合作,使各区的比较优势,随着分工合作的深化和经济资源的整合而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二要在不同阶段因地制宜选择相宜的发展模式,如在发展区域经济互动合作的高级阶段即生产要素创新集聚阶段中选择技术转让模式、技术创新模式和建立合作工业园区等模式。其中工业园区模式能有效发挥经济集聚效应,加快贸易、人才、资金、管理、技术和信息的集散以及项目和技术成果的产业转化;突破传统地域、甚至是区内要素短缺的限制,追求能够创新的环境;增强管理、技术和创新要素对经济发展薄弱经济区生产要素的利用能力,并提高其生产能力,有效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五)建立区域协调新机制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健全市场机制,首先必须打破地区封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和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要求鼓励区域合作方式创新,各区域凭借各自比较优势,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区域合作,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建立健全区域合作的制度体制机制,使区域合作在持续有序健康中运行。健全互助机制要求进一步发扬先富帮后富的优良传统,鼓励发达地区采取对口支援、拓展支援领域、鼓励社会各界捐助,以加大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援助等多种方式支持欠发达地区,并放大辐射和带动作用,将外生援助转化为内生机制。“十二五”期间,要在以类型区为基本空间单元,着手构建全国统一的区域协调管理体制、财税体制、考核体制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建立扶持机制、约束机制、合作机制以及在社会领域建立公平机制,并实现不同类型区之间的良性互动。
(六)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环境
良好环境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环境,一要加强舆论对区域协调发展重要性的宣传,营造人们普遍关注、支持和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氛围;二要加强领导,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协调各区政府间的权责和分工合作关系,统筹协调区域发展事宜;三要制定一体化的区域产业政策和市场竞争规则,为企业间的竞争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市场条件;四要通过构筑覆盖各区域的信息网络、区域合作洽谈会等,多形式搭建区域合作发展的平台;五要发展区域经济特色,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进而逐渐形成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区域性产业整体优势。六要健全资源回收再利用产业体系循环机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这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魏后凯.全面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科学网.科学时报.2010-01-05;
[2]贾若祥.“十二五”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及相应体制机制安排.人民网.2009-05-28。
(此文系河南省科技厅2010年软科学课题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