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帛斑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帛斑蝶,饲养方法,繁殖网纹室,存活
大帛斑蝶论文文献综述
廖怀建,杜婷,刘微芬,王庆,石雷[1](2016)在《一种珍稀蝴蝶大帛斑蝶Idea leuconoe(Eriehson)的人工饲养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现有大帛斑蝶Idea leuconoe(Eriehson)饲养方法中无法有效回避高温造成的成虫大量死亡,卵空壳或干瘪失水的问题,本研究发明了一种新的繁殖网纹室来规模化人工饲养大帛斑蝶的方法。【方法】本研究测定了在新发明和普通繁殖网纹室的饲养下,大帛斑蝶的存活、交配成功率、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并对新发明和普通繁殖网纹室之间的参数进行了对比。【结果】采用新发明繁殖网纹室饲养的大帛斑蝶幼虫化蛹率为90.75%±1.12%,蛹羽化率为91.36%±2.43%,均维持在90%以上,均极显着高于普通繁殖网纹室;从幼虫发育到成虫的存活率为82.93%±2.55%,也极显着高于普通繁殖网纹室;在15日龄内,相对于普通繁殖网纹室,新发明繁殖网纹室饲养的存活的成虫,取食频率较高,活跃性较高,虫体比较健壮,且此时成虫存活率显着较高,为81.22%±2.07%;利用新发明繁殖网纹室饲养的成虫,其雌蝶交配成功率为81.67%±4.77%,每雌产卵量为(269.32±9.85)粒,卵孵化率为85.88%±1.93%,均极显着高于普通繁殖网纹室;本研究新发明的繁殖网纹室,可以有效的营造一个温度显着低于空气温度的小环境,供大帛斑蝶躲避高温灼伤。【结论】通过在本研究新发明繁殖网纹室的饲养,大帛斑蝶存活率、交配成功率和繁殖力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显着高于普通繁殖网纹室,能够保证为市场提供充足的大帛斑蝶虫源,避免农民养殖户的损失。(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王翻艳,李承哲,陈晓鸣,周成理[2](2015)在《大帛斑蝶成虫行为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网室内跟踪观察了大帛斑蝶Idea leuconoe成虫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适于大帛斑蝶羽化的温度为≥23℃,羽化主要集中在8:00—9:00,羽化当天蝴蝶极少飞行。羽化第2天开始飞行和觅食,飞行活动最早于7:30便开始有活动,最晚于18:40停止活动,阴天则会推迟开始活动时间,提前结束活动时间。雌蝶日飞行有一个高峰期,在10:00—12:00时段内最活跃,雄蝶则在10:00—12:00和14:00—16:00有2个活跃高峰期。羽化后至产卵前的8d中,大帛斑蝶雌蝶总的飞行次数、时间分别为146次和186.23 min,平均每天飞行次数为18次,飞行时间为23.28 min,单次平均飞行时间为1.28 min;雄蝶总的飞行次数、时间分别为131次和114.43 min,平均每天飞行次数16次,飞行时间为14.30 min,单次平均飞行时间为0.87 min。飞行次数和飞行时间在雌雄虫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雌、雄虫每天飞行规律有显着性差异(P<0.05);蝴蝶种群的飞行次数与飞行时间呈显着正相关(P<0.01),飞行次数和单次飞行时间也呈显着正相关(P<0.01)。羽化后至产卵前大帛斑蝶雌蝶访花53次,占飞行次数的36.30%;访花时间258.87 min,超过飞行时间139.01%;平均每天访花7次,占飞行次数的38.89%;访花时间32.36 min,单次访花时间4.88 min。雄蝶访花40次,占飞行次数的30.53%;访花时间344.41 min,超过飞行时间300.98%;平均每天访花5次,占飞行次数的31.25%;访花时间43.05 min,单次访花时间8.61 min。访花次数和访花时间在雌雄虫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雌、雄虫的每天访花规律有显着差异(P<0.05)。蝴蝶种群的访花次数与访花时间呈显着正相关(P<0.01)。交配出现在羽化后的第6天,主要发生在12:00—16:00时段内,大部分蝴蝶交配持续时间很长,雌雄蝶均可多次交配。雌蝶最早于交配完第2天产卵,卵散产于叶背,产卵可持续2—3个月。(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23期)
王翻艳[3](2015)在《大帛斑蝶成虫行为学观察及其求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蝴蝶色彩艳丽、体态窈窕、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在访花采蜜过程中为植物授粉,因而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本文对大帛斑蝶成虫羽化、飞行、访花、交配和产卵行为的特征及规律进行了观察研究;并对其求偶主动性、求偶过程中对视觉和嗅觉信息的利用情况进行了探究。旨在为蝴蝶旅游景观营造、提高大帛斑蝶人工繁育效率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帛斑蝶成虫行为学观察在网室内跟踪观察了大帛斑蝶成虫羽化、飞行、访花、交配和产卵的行为特征。结果表明:适于大帛斑蝶羽化的温度为≧23℃,羽化主要集中在8:00—-9:00,羽化当天蝴蝶极少飞行。羽化第二天开始飞行和觅食,飞行活动最早于7:30便开始有活动,最晚于18:40停止活动,阴天则会推迟开始活动时间,提前结束活动时间。雌蝶日飞行有一个高峰期,在10:00—12:00时段内最活跃,雄蝶则在10:00—12:00和14:00—16:00有2个活跃高峰期。羽化后至产卵前的8天中,大帛斑蝶雌蝶总的飞行次数、时间分别为146次和186.23 min,平均每天飞行次数为18次,飞行时间为23.28 min,单次平均飞行时间为1.28 min;雄蝶总的飞行次数、时间分别为131次和114.43 min,平均每天飞行次数16次,飞行时间为14.30 min,单次平均飞行时间为0.87 min。飞行次数和飞行时间在雌雄虫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雌、雄虫每天飞行规律有显着性差异0<0.05);蝴蝶种群的飞行次数与飞行时间呈显着正相关(p<0.01),飞行次数和单次飞行时间也呈显着正相关(p<0.01)。羽化后至产卵前大帛斑蝶雌蝶访花53次,占飞行次数的36.30%;访花时间258.87 min,超过飞行时间139.01%;平均每天访花7次,占飞行次数的38.89%;访花时间32.36 min,单次访花时间4.88 min。雄蝶访花40次,占飞行次数的30.53%;访花时间344.41 min,超过飞行时间300.98%;平均每天访花5次,占飞行次数的31.25%;访花时间43.05 min,单次访花时间8.61 min。访花次数和访花时间在雌雄虫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雌、雄虫的每天访花规律有显着差异(p<0.05)。蝴蝶种群的访花次数与访花时间呈显着正相关(p<0.01)。交配出现在羽化后的第6天,主要发生在12:00—16:00时段内,大部分蝴蝶交配持续时间很长,雌雄蝶均可多次交配。雌蝶最早于交配完第二天产卵,卵散产于叶背,产卵可持续2—3个月。(2)大帛斑蝶求偶的行为学观察及视觉机制研究在网室内对大帛斑蝶的求偶行为及其视觉利用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发现,雄蝶追雄蝶的次数最多,为55次,占总追逐次数的66.3%,其次是雄蝶追雌蝶的次数,为27次,占32.5%,雌蝶追雄蝶只有1次,无雌蝶追雌蝶的现象,雄蝶主动追求雌雄蝶的次数占总次数的98.8%,雌蝶主动追求雌雄蝶仅占1.2%。在大帛斑蝶求偶中,雄蝶主动追求求偶交配的机会,而雌蝶处于被动地位,雄蝶追逐雄蝶的比例较高,驱逐同性是为了争夺交配权。说明大帛斑蝶在求偶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交配竞争特点。观察雌雄成虫对没有气味的塑封标本模型和仅有形状的空白模型的访问结果发现,大帛斑蝶雄蝶对两种模型的访问次数均多于雌蝶,蝴蝶对标本模型的访问高于对空白模型的访问,说明蝴蝶形状及颜色在蝴蝶同类识别中提供了一定的视觉信息。(3)大帛斑蝶求偶行为的嗅觉机制研究利用顶空抽样捕集和ATD-GC/MS分析了大帛斑蝶雌雄成虫的挥发物组分,结果发现,雌雄成虫均有醛类、酮类、烯烃、萜类、酯类、醚类化合物,雌蝶拥有10种雄蝶没有的挥发物,占其挥发物总量的35.97%,主要为烷烃类和芳香族化合物,雄蝶拥有3种特有的挥发物,占其挥发物总量的50.32%,主要为醇类化合物。在雌雄成虫挥发物中,选取6种雌蝶特有挥发物、2种雄蝶特有挥发物和6种雌雄共有挥发物,分别测定3、7、10日龄大帛斑蝶雌雄成虫对这些气味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雄蝶对不同气味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均要显着高于雌蝶对化合物的反应(p<0.05),不同日龄的雌雄蝶对挥发物的触角灵敏度不同。室内嗅觉行为测定时,雄蝶对不同气味源模型的访问次数显着多于雌蝶。雄蝶对两种雄性特有挥发物和共有挥发物1,3,5-环庚烯有较高的访问次数,显着多于对雌蝶特有挥发物的访问次数(p<0.05)。这种雄蝶对同性挥发物的反应强烈,而对异性挥发物的反应不大,可能是雄蝶首先通过共有挥发物识别同类,而后通过排除同性来辨别异性;也有可能是雄蝶通过相互竞争来获得与雌蝶的交配权。雌蝶对共有挥发物1,3,5-环庚烯和雌蝶特有挥发物苯甲醛的访问次数较多,可能与雌蝶在求偶行为中处于被动地位有关,雌蝶在此行为中只需辨别同类和同性即可。(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5-05-01)
李文义,杨志,蒲正宇,史军义,姚俊[4](2014)在《大帛斑蝶幼虫和蛹的营养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寻大帛斑蝶幼虫和蛹的主要营养成分,评价它们的营养水平,为大帛斑蝶的食用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大帛斑蝶4龄中期幼虫和悬挂约2d的新蛹为试验材料,测定其水分、粗脂肪、灰分、蛋白质、矿质元素、氨基酸的含量,分析大帛斑蝶幼虫和蛹的氨基酸分、必需氨基酸指数,并与常见食物(猪肉、牛肉、鸡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大帛斑蝶幼虫和蛹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59.1%和66.4%,脂肪含量分别为8.30%和10.8%,其无机物质含量丰富、矿质元素含量高、能量低;大帛斑蝶幼虫和蛹的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353.6和331.1mg/g,必需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123.0和131.4mg/g,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分别为34.8%和39.7%,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分别为53%和66%,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0.807和0.641。【结论】大帛斑蝶幼虫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开发价值,可作为蛋白质源,但大帛斑蝶蛹氨基酸整体结构不够平衡。(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11期)
佘震加[5](2008)在《厦门岛蝴蝶种类调查与大帛斑蝶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06年5月-2008年2月对厦门岛蝴蝶、寄主及蜜源植物种类进行调查,鉴定出蝴蝶8科、45属、64种,其中凤蝶科6属14种,粉蝶科7属8种,斑蝶科5属8种,眼蝶科4属5种,环蝶科1属1种,蛱蝶科13属18种,灰蝶科6属6种,弄蝶科3属4种。同时还记述了各种蝴蝶的寄主植物28科65种,蜜源植物10科16种。共摄影1000余张和采集标本500余头。美凤蝶喜好产卵于柚子;碧凤蝶喜好产卵于贼仔树;柑桔凤蝶、玉带凤蝶可在柑桔、柚子、贼仔树、刺葱、双面刺、飞龙掌血上产卵。大帛斑蝶Idea leuconoe(Erichson)雌成虫喜好产卵于叶背,产卵高峰在交配高峰后1-2天。大帛斑蝶雌成虫白天都能产卵,产卵高峰期在16-18时达51.50%;大帛斑蝶卵全天皆可孵化,白天居多,最高峰在16-18时达20.30%;大帛斑蝶幼虫蜕皮多发生于清晨至中午阶段,83.75%的1龄幼虫蜕皮发生在6-10时;88.73%的2龄幼虫蜕皮发生在4-8时;95.31%的3龄幼虫蜕皮发生在8-12时:64.97%的4龄幼虫蜕皮发生在10-12时;66.38%的5龄幼虫蜕皮化蛹在8-10时;99.15%大帛斑蝶蛹羽化发生在4-8时,0.85%蛹在8-10时羽化。大帛斑蝶卵经过5℃、10℃冷藏1天、2天、3天,平均卵孵化率为50.56%,比室温(22-28℃)卵孵化率71.00%低;经过5℃、10℃冷藏7天、10天的卵,其孵化率明显下降,平均卵孵化率为:2.00%;经过5℃、10℃冷藏1天、2天、3天的蛹,平均蛹羽化率为62.50%,比室温(22-28℃)蛹羽化率88.33%低;经过5℃、10℃冷藏7天、10天的蛹,其羽化率明显下降。温度对成虫活动影响大,温度>35℃,0.98%成蝶活动,温度在24-32℃间,86.92%成蝶活动。喷水1次/1天、1次/2天处理,蛹的平均羽化率分别为:92.22%、90.83%:喷水3次/1天、2次/1天、1次/3天、1次/4天处理,其蛹的平均羽化率为:63.54%。以室内饲养成活率最高,达66.67%,其次是套袋4龄后回收饲养,成活率为61.67%,野外未套袋的成活率最低,为6.67%;室内以70头/箱饲养5龄幼虫,化蛹率为90.00%。繁星花Pentas lanceolata对大帛斑蝶成虫的引诱能力最强36.00%;人工蜜次之19.40%。大帛斑蝶成虫个体差异显着,有的寿命不足5天,有的寿命超过两个月,最长的为85天,两次试验大帛斑蝶成虫平均寿命为:28.55天。大帛斑蝶在厦门地区整年可见,未发现越冬,成虫在5月进入羽化盛期,7月-8月,成虫发生量下降,9月上旬-12月上旬发生量逐渐增加,12月中旬开始减少。1年发生9代,有世代重迭现象,幼虫蜕皮4次,共5龄。(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8-04-01)
大帛斑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网室内跟踪观察了大帛斑蝶Idea leuconoe成虫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适于大帛斑蝶羽化的温度为≥23℃,羽化主要集中在8:00—9:00,羽化当天蝴蝶极少飞行。羽化第2天开始飞行和觅食,飞行活动最早于7:30便开始有活动,最晚于18:40停止活动,阴天则会推迟开始活动时间,提前结束活动时间。雌蝶日飞行有一个高峰期,在10:00—12:00时段内最活跃,雄蝶则在10:00—12:00和14:00—16:00有2个活跃高峰期。羽化后至产卵前的8d中,大帛斑蝶雌蝶总的飞行次数、时间分别为146次和186.23 min,平均每天飞行次数为18次,飞行时间为23.28 min,单次平均飞行时间为1.28 min;雄蝶总的飞行次数、时间分别为131次和114.43 min,平均每天飞行次数16次,飞行时间为14.30 min,单次平均飞行时间为0.87 min。飞行次数和飞行时间在雌雄虫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雌、雄虫每天飞行规律有显着性差异(P<0.05);蝴蝶种群的飞行次数与飞行时间呈显着正相关(P<0.01),飞行次数和单次飞行时间也呈显着正相关(P<0.01)。羽化后至产卵前大帛斑蝶雌蝶访花53次,占飞行次数的36.30%;访花时间258.87 min,超过飞行时间139.01%;平均每天访花7次,占飞行次数的38.89%;访花时间32.36 min,单次访花时间4.88 min。雄蝶访花40次,占飞行次数的30.53%;访花时间344.41 min,超过飞行时间300.98%;平均每天访花5次,占飞行次数的31.25%;访花时间43.05 min,单次访花时间8.61 min。访花次数和访花时间在雌雄虫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雌、雄虫的每天访花规律有显着差异(P<0.05)。蝴蝶种群的访花次数与访花时间呈显着正相关(P<0.01)。交配出现在羽化后的第6天,主要发生在12:00—16:00时段内,大部分蝴蝶交配持续时间很长,雌雄蝶均可多次交配。雌蝶最早于交配完第2天产卵,卵散产于叶背,产卵可持续2—3个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帛斑蝶论文参考文献
[1].廖怀建,杜婷,刘微芬,王庆,石雷.一种珍稀蝴蝶大帛斑蝶Idealeuconoe(Eriehson)的人工饲养方法[J].应用昆虫学报.2016
[2].王翻艳,李承哲,陈晓鸣,周成理.大帛斑蝶成虫行为学特征[J].生态学报.2015
[3].王翻艳.大帛斑蝶成虫行为学观察及其求偶机制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
[4].李文义,杨志,蒲正宇,史军义,姚俊.大帛斑蝶幼虫和蛹的营养成分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佘震加.厦门岛蝴蝶种类调查与大帛斑蝶生物学特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