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从改革开放至今,民营中小企业已走过了三十多年发展的辛路历程。它由少变多、从弱变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受财力、物力的限制,民营中小企业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尤其在薪酬激励方面,至今仍未建立一套符合自身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度,导致企业内部人才梯队建设重重受阻,进而严重制约着民营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稳步提升以及发展战略的持续实施。因此,构建“立足实际、面向长远、体现人才价值”的薪酬激励制度已成为民营中小企业当下最为紧迫的问题。它不仅是盘活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发挥个人潜能、促进技能更新的重要手段,更是吸引人才、汇集人才、筑建企业人才高地的有力支撑。本研究以盘锦斯比瑞涂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R公司)为个案、把薪酬激励理论作为加强与改进薪酬激励制度的理论依据,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重构一套适用于民营中小企业的前瞻性的薪酬激励制度,为民营中小企业的人才管理与战略实施提供可行借鉴。本研究在阐释民营中小企业内涵以及薪酬激励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当前SR公司的薪酬状况以及不同薪酬激励因素所对应的员工满意度,并采用实证数据分析SR公司员工薪酬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内在成因。最后,借鉴海尔的经验,结合该企业的具体实际,本文从七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以优化企业的薪酬激励制度、增强员工的薪酬满意度,最终保证企业步入良性、稳定的发展轨道。对策具体包括:树立现代薪酬管理理念、规范薪酬设计流程、优化薪酬结构、突出薪酬分配的公平性与透明性、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构建薪酬的动态调整机制、促进员工职业生涯发展。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探析国有企业人才薪酬激励制度[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0(01)
- [2].中小企业薪酬激励制度优化探究[J]. 全国流通经济 2020(04)
- [3].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激励制度研究[J]. 劳动保障世界 2020(11)
- [4].中小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研究[J]. 人力资源 2020(18)
- [5].浅谈企业的薪酬激励制度[J]. 人才资源开发 2019(04)
- [6].企业构建薪酬管理激励制度的价值与实践分析[J].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9(07)
- [7].国有企业如何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J]. 中外企业家 2017(27)
- [8].民办高校薪酬激励问题及对策[J].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8(03)
- [9].国企薪酬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7(05)
- [10].自来水企业员工薪酬激励制度改革的思路[J]. 中国市场 2017(07)
- [11].完善事业单位薪酬激励制度的思考与实践[J]. 经贸实践 2016(20)
- [12].试析国企薪酬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商场现代化 2017(19)
- [13].探究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的构建及发展[J]. 人力资源管理 2015(08)
- [14].中小企业薪酬激励制度优化研究[J]. 今日财富 2020(02)
- [15].新时代薪酬改革激发创效活力[J]. 数码世界 2019(08)
- [16].知识员工的全面薪酬激励制度探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20(11)
- [17].基于公平理论的高职院校薪酬激励制度研究[J]. 经贸实践 2017(14)
- [18].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的构建研究[J]. 中国商贸 2014(32)
- [19].以人为本与高校薪酬激励制度的融合方式[J]. 人力资源管理 2015(07)
- [20].论薪酬激励制度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3)
- [21].关于国企薪酬激励制度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4(08)
- [22].企业业绩评价与薪酬激励制度构建[J]. 企业研究 2011(16)
- [23].民办高校薪酬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0(14)
- [24].基于心理契约的高职教师薪酬激励制度建构要点探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03)
- [25].论薪酬激励制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 现代经济信息 2014(09)
- [26].对事业单位建立薪酬激励制度的几点看法[J]. 人力资源管理 2014(07)
- [27].思想政治管理的重要环节——国有企业薪酬激励制度[J]. 中外企业家 2013(11)
- [28].浅析薪酬激励制度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J]. 商场现代化 2011(10)
- [29].中国特色现代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研究——基于现代企业三大基础理论上的分析[J]. 时代经贸(中旬刊) 2008(S6)
- [30].中外商业银行薪酬激励制度对比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