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人水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浒传》,鲁智深,佛教寺庙,文人信仰模式
文人水浒论文文献综述
宋珂君[1](2015)在《试论《水浒传》中的文人信仰模式——从鲁智深与五座寺庙的结缘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鲁智深与五座寺庙的六次结缘入手,考察《水浒传》的情节设置与人物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揭示文人佛教视野中的《水浒传》,如何在儒家忠义思想与佛教解脱理念之间求取微妙的美学平衡,以及中国古代文人对佛教信仰模式的独特理解与精妙构建。(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武建雄[2](2013)在《“水浒戏”与元代文人的英雄主义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杂剧盛行的元代出现了大量"水浒戏"作品,而"水浒戏"的出现是水浒故事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元代山东作家群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元代统治者严苛的社会管理方式导致了集体呼唤正义回归的理想与英雄主义情结的产生,"水浒戏"的产生正是借文人之手而表达的元代文人英雄主义情结的生动体现。(本文来源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卢永和[3](2011)在《文人趣味与通俗小说的评点——金批《水浒》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应从"理论"转向"批评",即结合批点者的批评立场以及小说文本,重新审视评点的学理价值。金圣叹批点《水浒》,表达了边缘文人的自我认同,也彰显了文人的审美趣味。他在批点中"以雅律俗",确起到提高《水浒》艺术地位的作用,但未辨明小说与诗文的文体差异。金圣叹视《水浒》为才子之文,忽略了小说文本所潜含的口头、民间文化因子,由此遮蔽了小说固有的民间文化情趣。(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周剑之[4](2011)在《文人趣味与大众趣味的沟通与拉锯——以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为场域》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评点是一个特殊的场域,评点者、小说和读者构成一个立体流动的叁角结构,交错着不同的审美趣味。金圣叹评点《水浒传》,对于作品、读者以及作为评点者自己都有所定位,并真实呈现出评点者在雅与俗之间的游走,从而形成了一个连接文人与通俗小说、文人趣味与大众趣味的场域,反映着晚明这一历史时期中文人雅文学与大众通俗文学之间的沟通与拉锯。(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陈才训[5](2011)在《陈忱《水浒后传》的文人英雄观——以《水浒传》为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浒后传》是文人独创型小说,它不再像世代累积型小说《水浒传》那样,为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一味地以夸张手法来塑造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类型化草莽英雄,而是显示出文人特有的英雄观。具体说来,不再以夸饰笔法渲染英雄们的力与勇,而是侧重写其对生活的诗意追求。他们不再像《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那样不食人间烟火,排斥儿女之情,而是变得更有人情味,对女性和婚姻采取了欣然接纳的态度。同时,其中的女英雄的性别意识也开始复苏。这些在海外建国的英雄们不再夸示武功,而是笃信儒家礼制,推崇文治。(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唐图腾[6](2011)在《晚明文人许自昌与《水浒传》之关系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水浒传》在明代中后期刊刻问世,这部民间草莽气息甚浓的小说,在文人士夫中间也产生了较大反响。文人士夫中,有欣赏小说文字者,有喜爱小说人物及其情趣者,有寄托忠义者,也有反对这部小说的。与之发生更深关系的,如参与《水浒传》的刊刻,对小说进行评点,据《水浒传》改编作传奇剧本等。晚明吴地文人许自昌即据《水浒传》改编作传奇《水浒记》,并于《水浒传》的刊刻有一定的关系。许自昌父辈经商富起,令子辈读书,欲以此成书香世家。许自昌即出生成长于此家庭中,且为独子。其读书、刻书等较为自由;科举失利令他于世渐生灰心。最终归乡平居,与文人、名士、僧道等相往来,并构筑园林梅花墅。传奇《水浒记》即在此间创制而成。在《水浒记》中,许氏通过水浒人物之口抒发了对于时世的愤慨,人物语言、人物情感、情感抒发方式都明显地文人化了;同时《水浒传》的气息也影响了作者。这相互的浸润,形成了《水浒记》既有愤慨宣泄之意、其文辞又极为文雅的文本风貌。观览其外部环境,则为极精雅的江南园林。《水浒传》在晚明时期与这种极精雅的文人生活相融合,许自昌与《水浒传》是为其中典型之例。而园林梅花墅在许氏身后渐次败落,《水浒传》、《水浒记》、梅花墅,它们在历史中的各自命途,则在现象上书写了其中的本质。(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1-03-01)
吴华峰,周燕玲[7](2010)在《文人化的草莽英雄——论元杂剧水浒戏的人物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浒戏人物塑造的典型特征是明显地赋予梁山好汉以文人的气质和行为,即文人化的草莽英雄。这是元杂剧中特有的文学现象,折射出了元代社会状况、剧作家的审美偏好以及广大受众的心理。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文化意义。(本文来源于《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许勇强,李蕊芹[8](2009)在《明清文人笔记和小说序跋中的《水浒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爬梳大量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对明清时期文人笔记和小说序跋中的《水浒传》研究从"本事考辨"、"作者论争"、"版本着录"、"主题探讨"和"艺术研究"五个方面进行了概括总结与介绍,并对其成就与不足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明清小说研究》期刊2009年04期)
张俊卿[9](2007)在《浅谈明代文人传奇中四部水浒戏的两性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文人传奇中的四部水浒戏与《水浒传》相比,其中的两性关系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体现出两种不同的世界,并且构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文人传奇作家一种矛盾的创作心态。(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07年11期)
裴云龙[10](2007)在《文人对游民的认同与隔膜——剖析李逵形象从水浒戏到《水浒传》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李逵形象从水浒戏到《水浒传》小说有一个演绎和变迁的过程。急躁莽撞作为李逵形象的最基本的性格特征,在元杂剧水浒戏流传的时期就已经定型,这一性格特征延续到了后来出现的《水浒传》小说当中。但是,水浒戏中的李逵和“小说”中的李逵在性格特征上仍然有较大的不同。水浒戏中的李逵在鲁莽之余,保持着自由气质、细心智慧和强烈的正义感;而“小说”中的李逵则具有愚忠宋江、嗜杀成性的恶劣品质。两者之间的较大差异正是读者对“小说”中李逵形象存在争议的原因。本文认为,李逵作为梁山泊的重要成员,始终保持着游民的文化身份,而愚忠首领和嗜杀成性正是古代游民普遍具有的性格特点。因此,《水浒传》作者赋予李逵的这些性格特点,实质上是对其游民品格的一种还原。相比之下,此前水浒戏中的李逵形象是作者理想化的产物。这种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游民的观点态度从认同到隔膜的变化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研究》期刊2007年02期)
文人水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杂剧盛行的元代出现了大量"水浒戏"作品,而"水浒戏"的出现是水浒故事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元代山东作家群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元代统治者严苛的社会管理方式导致了集体呼唤正义回归的理想与英雄主义情结的产生,"水浒戏"的产生正是借文人之手而表达的元代文人英雄主义情结的生动体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人水浒论文参考文献
[1].宋珂君.试论《水浒传》中的文人信仰模式——从鲁智深与五座寺庙的结缘说起[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武建雄.“水浒戏”与元代文人的英雄主义情结[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
[3].卢永和.文人趣味与通俗小说的评点——金批《水浒》新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4].周剑之.文人趣味与大众趣味的沟通与拉锯——以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为场域[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
[5].陈才训.陈忱《水浒后传》的文人英雄观——以《水浒传》为参照[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
[6].唐图腾.晚明文人许自昌与《水浒传》之关系考论[D].南京师范大学.2011
[7].吴华峰,周燕玲.文人化的草莽英雄——论元杂剧水浒戏的人物特征[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
[8].许勇强,李蕊芹.明清文人笔记和小说序跋中的《水浒传》研究[J].明清小说研究.2009
[9].张俊卿.浅谈明代文人传奇中四部水浒戏的两性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
[10].裴云龙.文人对游民的认同与隔膜——剖析李逵形象从水浒戏到《水浒传》的变迁[J].中国文化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