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族民间射箭习俗及文化价值探讨

青海藏族民间射箭习俗及文化价值探讨

更求江巴(称多县文化馆青海称多815000)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青海安多卓仓藏族民间射箭习俗及文化价值进行了探讨,为保护与开发优良的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活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藏族;射箭习俗;文化价值

TheQinghaiTibetannationalminorityfolkarcherycustomandtheculturalvaluediscussion

Gengqiujiangba

【Abstract】ThisarticlehascarriedonthediscussionthroughtheliteraturemateriallawtotheQinghaiAnDuoZhuCangTibetannationalminorityfolkarcherycustomandtheculturalvalue,isprotectsanddevelopsthefinenationaltraditionculture,tobringhonortothenationalspirit,toenhancethemulti-nationalareatheculturelivingstandardtoprovidethereference.

【Keywords】Tibetannationalminority;Archerycustom;Culturalvalue

青海藏族射箭的代表地区是安多卓仓地区,主要包括乐都南山一带。卓仓藏族是对居住在卓仓地区同其相邻一些村庄的藏族群体的简称。本文以卓仓地区藏族的射箭为研究对象。

1.卓仓地区藏族的射箭习俗

每年正月十三日,卓仓地区各村落的射箭队员们身着节日盛装,背上弓箭,带上柏香、酥油、炒面、香籽等,不约而同地来到本村的嘛尼坑或俄博(俄博是修在山丫豁上的神架)处,煨起桑烟,吹起海螺,围着嘛尼坑或俄博,顺时针旋转三周,并高喊:“拉加啰!拉加啰!拉加啰!”(即神灵保佑,)。然后选出当年的箭头儿(即射箭负责人),选举结束后,在箭头儿的主持下,研究当年射箭比赛的次数和请箭的对象村落。最后分成几组,猜拳行令,载歌载舞,酒足饭饱,尽欢而散。

每当农历四月初八至五月端午之间是请箭(即下请贴)的季节。根据祭弓时确定的方案,请箭者受本村落箭头儿的指派,手持用哈达或羊毛缠缚的两枝箭,去对方村落箭头儿家中请箭。对方若同意邀请,则将请箭者的两支箭留下来,并协商双方比赛的人数、具体日期等。一切商议妥当,热情款待请箭者。尔后双方准备“共馆”和制作箭靶。“共馆”是射箭队员组织制作招待客方的饭食。在开赛前的一两天内,年青队员们即杀鸡、宰羊,妇女们擀长面、澄粉、炸油饼、蒸馍馍等,开始忙碌起来。“共馆”的好坏,不仅表明射箭双方队员们的热情程度,而且也反映出射箭双方村庄的生活水平。因此,人们对此都非常重视,有时甚至比射箭还重要。箭靶,古代称射候,是用皮革制成。现代的箭靶一般用杨柳枝编制而成,大小有两米见方,中间竖一簇馒头花(狼毒花)扎成的花团,称“月儿”(即靶心)。在靶前的底部用柳条围成一个以靶宽的二分之一为直径的半圆圈为靶炕。设靶坑主要是为了照顾那些年老体弱的箭手们,尽管他们中靶次数少,但箭射进靶炕也是光荣的,算中箭数。在距箭靶80—90米的地方划一条射箭线(也叫比赛线)。此线的左方为客方队员射点,右方为主方队员射点,在两个射点的偏左和偏右离线前一米的地方,挖两个坑,称“中的坑”记分坑。开赛前在“中的坑”旁边磊起一堆称作“羊儿”的拳头大的石头,比赛时每中一箭向坑内放一只“羊儿”,以作计数。箭靶和射箭线的中间,还要磊起一圆柱形土堆,称“桑池”,用来煨桑祭弓用。以上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后,射箭队员们集合起来,由箭头宣布射箭注意事项,并做简短动员。

比赛之日主方队员(指请箭者)身着盛装,带上弓箭,早早来到箭场,煨起桑烟,吹响海螺,当香烟袅袅升入空中时,射箭队员们举起弓箭,围绕桑池,顺时针边转边喊“拉加落!”,转过三圈后,边吼边跑,奔向射点,等待客方队员的来临。当客方箭手们在箭头儿的带领下,来到村界口时,老人们下马,年青队员整装,排成一字形,连吼三声(即吼—啊,吼——啊,吼——啊),告知主方队员他们已临近村庄。主方队员也要连吼三声,表示欢迎。客方射箭队员听见回音后,年轻队员跳着各种舞姿边喊边跳,飞快地跑向主方箭场,此时主方队员排成一字形队形,迎合客方队员的舞姿,伴随着客方队员一齐跑进箭场。箭场上喊声雷动,场外观众一起拍手叫好,整个箭场气氛十分壮观。同时主方老年队员们手持哈达去迎接客方的老年队员。当哈达敬献给客方老年队后,及时楼弓箭,将客人迎进客方的招待桌旁让座,敬酒,并祝客方队员“扎西德勒”。当主客方射箭队员都进入箭场后,双方又连喊三声,各自回到自己的射点准备。

主客方的箭头儿,他们都要按箭艺的好坏将自己的队员编成若干个班,特别是头班人次的选定十分重要,不仅要选那些虽不是每箭中靶心,也要箭不虚发的人来开靶,同时还要适当地选几个属龙属虎且箭艺不错的人做为头班,以镇慑对方,壮自己士气。当双方箭头编班结束后,所有队员还要连吼三声后鸣炮开战。首先客方箭头宣读宣战词,主方队员接着宣读应战词,然后进行开靶。开靶对任何一方都十分重要,开始如果开靶的人每箭中靶(箭中“月儿”更好),就给自己队开了好头,不仅大大鼓舞了本队的士气,同时对开靶不中箭一方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所以主客双方都非常重视选择开靶人,他们都是双方射箭队伍中的佼佼者。一开靶,说明射箭比赛已经开始,双方队员都十分关注,如自己队员射箭时,其余队员都要喊:“噢!噢!”来助威,当中射后,射箭者持弓飞速冲出射箭线,向靶方跑去,其余队员也要边跳边喊,迎向中箭队员,最后很有礼貌地将弓接过来,一齐跑回本队射点地方,还要连吼几声来庆祝胜利。如果主客方队员的射艺差不多,你跑一次,我又跑起来,你吼一声,我又吼起来,吼声此起彼伏,场面十分热闹。开靶后按班次对对子比赛,他们把自己的射箭对子称“奔亚”、“毛亚”,意思是像兄弟一样亲密的朋友。比赛时每方都要派出两名队员,一人计数,一人在对方“中的坑”旁监督,以免计数失误,造成双方不和。每个计数者当看见看靶人举起树枝说明所射箭已中靶,及时将“羊儿”放入“中的坑”内,计数人和监督人计算“羊儿”并登记在册,最后将上下午几轮的中箭数统计在一起,中箭多者为胜方。

射箭比赛结束前,还要进行“盖靶”仪式,“盖靶”所中之箭不计比赛,完全是一种友谊赛。参加“盖靶”的射手一般是每个队德高望众的老人,或者是当场比赛成绩出众者。“盖靶”比赛时,不论哪方队员开射,主客方队员都要一起呐喊助威,中箭后,全场出动,边喊边跑出射箭线,边歌边舞,观众也打口哨助威,全场欢声雷动,群情振奋,射手们完全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盖靶”结束后,双方箭头儿对比赛中获胜一方的箭手们颁奖,给他们搭上圣洁的哈达,在掌声和欢呼声中,这些箭手们受到全场的崇敬和羡慕,和所有参与者一起分享胜利后的喜悦和满足。

比赛结束后主方村落以“共馆”形式热情招待客方箭手。吃完招待饭,主方村落要“送箭手”。“送箭手”是主方村妇女们的事。客方箭手和主队村妇女特别是年轻姑娘们去村外不远处对唱拉伊儿,谈情说爱。主方男人们一律不准干涉。否则意味着对客方队员们不礼貌。

2.卓仓藏族射箭的文化价值

卓仓藏族的射箭带有浓厚的文化内涵。藏族人民视弓箭为神物,对弓箭是非常尊重的,平常放在家中最显要的地方,不敢亵渎。至于一些佛教寺院(如拉萨的色拉寺、青海好多佛教寺院)中供奉弓箭,这时人所尽知的。藏族人民在自己的村庄上修俄博时,用碗口粗细的木棒制做成箭,上面绑上哈达或羊毛,插在俄博的四方形框架中,不仅起镇邪降魔的作用,还有保护附近村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藏族青年结婚时,先由媒婆将两支缠上羊毛和哈达的箭送到女方家中,预祝男女双方婚姻美满,白发偕老。取亲时,将箭插在姑娘的衣领上,一路驱鬼赶魔,以保平安。塔尔寺的观经会举行的一项活动中,一位护法神身着法衣,头戴法帽,跳跃中将箭射向天空,寓意也是除恶驱邪。射箭活动表达了人们祈丰求安、禳灾除祸的强烈愿望,具有明显的原始宗教特点。正是这种原始宗教的观念和和一些民俗活动紧密相连,成为各个群体用以表达自身生存愿望的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免除农业灾祸和祈求平安福乐。

卓仓藏族射箭活动中的“共馆”即是一种传统礼节同时又是成为一种传统饮食文化。射箭宣告结束后,主方射箭队员将自己的“奔亚”迎接到自己家中,待箭手们洗过手后,按辈份大小让座,献上酥油、奶茶、油饼、手抓等传统饭食,这时主方队员手捧酒杯,首先敬给年老者或长辈,老年人接过酒后,用无名指沾酒向空中弹三次,表示向“官却森”(佛、法、僧)敬酒,然后才能饮用。老年人喝过后,每个主方队员依次向自己的“奔亚”敬酒。这些都无不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在射箭习俗中的延续与发展。

收稿日期:2011-07-20

标签:;  ;  ;  

青海藏族民间射箭习俗及文化价值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