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是对中国教育(文化)历史上长期被遮避、遗漏的教育历史文化现象——民国教育电影运动及其教育思想内涵的系统研究。作为民国时期时延长达十余年,纵跨战前与战时两个阶段的教育文化运动,民国教育电影运动有着纷纭的外观和复杂的内构。本文紧扣民国教育电影运动为什么会发生?怎样发生?运动生成了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成果?这些成果对今天的影像教育有何意义和作用等系列相关性问题加以阐释。由于尚无既存史述,本文首先完整地复现了民国教育电影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并清理其发生的历史文化语境;然后,按照相关性类聚的原则,将民国教育电影运动教育思想内涵的构成图式描述为:“作为社会历史阶段阶层‘想象共同体’的政治、文化(教育)理念”、“具有目标联系性的教育思想主张”、“教育电影观念与专门教育理念”三个层次的动态套装。运用科学实在论的研究方法分析教育思想内涵的三个构成层次,本文认为:民国教育电影运动教育思想内涵的基底,是社会历史阶段阶层“想象共同体”的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理念。而这一理念作为知识分子阶层共性化认同的产物,有着民族主义的坚实根基和“纳新知,育新民”,实现民族国家(包括教育)现代化的共同朝向,而电影作为当时最具科技色彩和强大传播效力的“新知”,自然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可是电影赤裸的商品属性和世俗文化面貌又使其难以承受“想象之重”。这一“两相悖反”的认知选择,造就了绵长的焦虑。(商务印书馆最早经营电影,试制教育影片的尝试终遭失败的事例就是最为生动的说明。)最终这一焦虑在中国统一,训政政治的历史合力的助推下,为“电影的教育电影改造”所化解,并由此形成了波及整个教育文化领域的教育电影运动。正是在阶层“想象共同体”的宽大台基上,那一时期影响中国教育的多种教育思想主张,如平民教育思想、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思想、科学教育思想、三民主义教育思想,聚合于教育电影教育思想的内构,并生成了以“手段——功能”观为主导的教育电影观念。在此之中,“教育电影哲学观”的提出和阐释,颇具理论前瞻性,与现代视觉哲学的学术成果形成了局部的历史性互映,也为我们在现实的层面上重新思考、倡导、建构现代影像教育找到了两相贯通的认识论接点。民国教育电影运动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是中国教育文化历史上的宝贵遗产,无论从知识论或方法论的角度审视,它都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和启示意义。虽然在当代传媒语境下的影像教育已有着许多质的差异,但教育电影始终是可称之为传统的根基。就此而论,民国教育电影运动教育思想研究,也可视之为以当代影像教育为重心的后续研究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