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HMIS建模(论文文献综述)
高善兵[1](2021)在《基于工作流的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铁路货车运用工作要求的变化、新技术新装备的更新以及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铁路货车运用作业管理重要手段的各类信息系统也在不断的升级和改进。由于各类信息系统研发时间、生产厂家不同,造成各系统相互独立,不能相互关联,没有统一规范的接口,存在数据交换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比较困难,致使列检值班员在一列作业过程中,需要在不同系统之间重复录入相同数据,不仅增大了工作强度,而且造成作业效率低,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铁路货车运用各级管理人员也无法实时掌握列检技术作业进度以及一列作业相关数据。集控联锁电动脱轨器发生故障后,设备维修人员无法直观观察到故障现象,以至不能准确分析故障原因及时的给出具体的施修方案,导致设备无法及时修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工作流理论运用到列检一列作业过程中,通过局域网共享、Web service首位号共享、车轮传感器信息采集、架构技术、关联数据库等技术,在对管理需求、用户需求、功能需求分析基础上,对构建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提出了平台总体架构设计方案和用例设计,并对平台数据架构、信息采集分别进行了设计,实现了列检作业基础数据实时共享。本文对应用和应用实践进行了研究,从平台构建、信息采集、系统架构、数据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实现研究,同时从列检值班室布局优化、作业流程优化、实际作业图表电子化、作业指导书规范、定置管理及揭示规范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通过论文研究实现了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从集控联锁电动脱轨器系统、微机控制列车制动机试验系统、列车尾部风压监测系统、现在车系统中获取列检一列作业数据和数据自动传输共享,解决了列检值班员重复录入作业信息问题,列车技术作业计划图表铺画,降低了列检值班员工作强度。同时,各级货车运用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掌握列检作业进度,为货车运用专业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清楚地显示列检设备故障,准确的传递故障信息,为设备维修人员提供了有利条件。
尹洪环[2](2021)在《旋转变速机构驱动的综框运动特性形成机理与构建方法》文中认为多臂机作为织造过程中的主要开口设备,在现代织机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旋转变速机构作为多臂机提综机构的核心部件,决定综框的运动特性,直接影响织机运行过程的平稳性、可靠性和织造质量。本文以旋转式多臂机提综机构为研究对象,以构建更适用于织造过程的综框运动特性为研究目的,以优化旋转变速机构共轭凸轮廓线为研究手段。对综框的运动特性形成机理、共轭凸轮廓线的反求和优化方法以及各误差因素对旋转变速机构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1)分析了多臂机提综机构传动过程的运动原理,建立了旋转变速机构、偏心机构、运动传递机构和综框的运动学模型。理论推导了旋转变速机构驱动综框运动的数学模型,开发了一套有效的综框运动特性数值求解方法。(2)基于提综机构传动过程的运动机理和综框运动特性研究,分析了共轭凸轮廓线对综框运动特性的影响,构建了面向综框运动特性的旋转变速机构共轭凸轮廓线的反向求解数学模型。推导了旋转变速机构共轭凸轮廓线反向求解方法,并进行了凸轮廓线求解的实例分析,获得了非中心对称的凸轮廓线。(3)提出了运用粒子群算法对凸轮廓线进行优化重构的方法,构建了针对凸轮廓线优化求解的粒子群优化目标和条件方程。针对不同综框运动特性曲线,进行了共轭凸轮廓线重构方法的实例计算,并进行了比较分析。(4)针对多臂机旋转变速机构的动力学问题,构建了旋转变速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建立了数值求解方法。从影响其动力学性能的部分关键参数出发,针对凸轮连杆式旋转变速机构进行了详细的动力学计算,对影响旋转变速机构振动特性及动力学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5)设计了多臂机提综机构性能测试台,搭建了性能测试台的实验样机,建立了详细的实验方法,开展了提综机构运动学特性及动力学性能实验研究。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为综框运动特性的形成机理研究及旋转变速机构共轭凸轮的分析及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对高速化和高精度化多臂机的设计提供参考。
王云龙[3](2019)在《重载铁路货车车轮里程寿命预测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十三五”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重载铁路货车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铁路的提速和运载量的不断增加,给铁路运维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鉴于运维模式的旧化,有必要给现有的铁路运维做一次“大升级”,从“计划修”转变到“状态修”。货车车轮是货车最为重要的部件之一,车轮的损伤严重影响着货车行车的安全。因此本文选取了重载铁路货车车轮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车轮的磨耗机理与车轮行车里程的关系,最终提出了一种基于灰狼优化算法下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 SVM,简称LSSVM)车轮里程寿命预测模型,实现重载铁路货车车轮里程寿命的精准预测。现将本文的工作简述如下:(1)首先分析了现有能够衡量车轮寿命的指标,发现这些指标都不能满足重载铁路货车“状态修”的模式,本文研究并选用了一种新的衡量车轮寿命的指标,即车轮里程寿命,并通过分析车轮磨耗数据的特征和现有的工程条件,选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简称SVM)作为车轮里程寿命预测的模型。(2)然后梳理了现有铁路系统的车轮磨耗数据集,发现其并不能满足车轮里程寿命预测系统的要求。本文根据重载铁路货车车轮磨耗数据集的特点,从各铁路系统繁杂的数据入手,将零部件履历数据、零部件设计寿命数据等,分别从相应的数据系统筛选出来,结合数据清洗、融合等方法,构建出一个合适的能够直接应用于货车车轮里程寿命预测系统的数据集;基于构建的数据集,选用SVM理论中的LSSVM作为货车车轮里程寿命预测模型。并构建了其与SVM寿命预测模型的对比试验。通过实验结果表明,SVM在样本数据量过多的条件下,将会大幅增加训练模型的训练时间,导致算法训练效率低下,而LSSVM在训练效率上较之有明显的优势。(3)不过LSSVM的参数寻优能力仍不够强大,针对LSSVM最优参数寻找能力不足的缺陷,通过灰狼优化算法对LSSVM进行改进,提高其参数寻优的能力,得到预测更为精准的模型,将此模型命名为GWO-LSSVM预测模型。基于构建的预测模型,通过实际的车轮里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了 GWO-LSSVM算法在参数寻优方面的先进性。(4)最后将车轮里程寿命预测模型融入“状态修”诊断决策综合判别系统。
孙思杰[4](2019)在《铁路货车转向架退化状态与4T监测数据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铁路货车维修策略由计划修向状态修的转变,准确判断货车关键零部件的状态对实现和指导状态修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当前铁路货车安全监控系统主要用于铁路货车的实时状态监控,保障货车日常运行安全。利用货车运行中的在线监测信息和货车的检修信息,提取数据中与零部件状态有关的特征,探索在线监控信息与状态之间的相关关系,对提高在线监测信息利用率,实现及时的零部件状态预判并进行维修指导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达到提高系统可靠性,降低维护成本的目的。本文以铁路货车转向架为研究对象,开展转向架退化状态与货车车辆安全监控系统(简称“4T”系统)信息之间的相关性研究。首先分析铁路货车转向架的检修信息,选取其中反映转向架状态的车轮、轴承、摇枕和侧架等四大关键零部件的检修信息作为状态评判依据。然后提取可反映各零部件状态的检修信息,利用K-Means聚类方法对转向架的状态进行判别,并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对聚类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得到较为准确的状态评判结果。同时,对“4T”在线监测信息进行特征提取,构建4T特征集并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利用监测信息与转向架状态信息,构造分类监督过程,本文分别采用了随机森林、极端森林、梯度提升树、支持向量机和逻辑回归具有代表性的算法对该分类问题进行学习,建立相应的分类算法模型。并通过对不同算法模型的性能指标进行比较、修正、优化,探究转向架状态与“4T”信息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实例验证,本文发现路货车转向架状态与“4T”信息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并且树形结构算法更适应于本问题的研究,分类效果较好。本研究的成果为铁路车辆信息系统升级完善、零部件的健康状态评判及维护维修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有助于铁路货车行业向高可靠性方向发展。
崔镜宇[5](2019)在《基于粗糙集的地铁刚性接触网数据约简与离散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市民们对城市内交通方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城市地铁应运而生。刚性接触网由于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占空小等优点,在城市地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实现刚性接触网的故障管理,对故障检测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从现场直接采集到的刚性接触网故障信息和检测数据往往存在着记录方式不一致、格式不统一、规模大、含有噪声数据且具有连续性等诸多缺点。如果数据挖掘对象是这些未经过处理和修正的原始数据集,那么挖掘效果的精度和质量将大受影响。所以刚性接触网故障信息和检测数据的数据预处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粗糙集理论能够有效处理及分析不精确、不一致、不完备的信息和数据。本文对粗糙集理论在地铁刚性接触网故障信息和检测数据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基于等价关系的粗糙集模型为基础,研究了等价关系、等价类、精确集、粗糙集、上下近似、核、约简、离散化等基本概念,论述了粗糙集理论的基本构架。以信息编码基本理论为基础,对刚性接触网零部件的种类、项目、属性及故障类型进行了合理分类并设计了统一的编码,基于Power Designer与Oracle设计了刚性接触网零部件及故障数据库结构,搭建了数据库概念模型及物理模型,创建了刚性接触网零部件及故障数据库。基于Rose2实验平台,以粗糙集相对属性约简为基础,研究了基于贪心策略的相对属性约简算法和基于区分矩阵的约简算法,分别采用这两种约简算法对刚性接触网零部件种类与项目进行了优化约简,得到了可供后续挖掘的刚性接触网零部件最简项目集。随后从约简结果、启发信息、算法步骤和约简时间等方面对这两种约简算法进行对比和评价。基于粗糙集离散化,研究了等宽法、等频法、K-Means聚类法和基于布尔逻辑的离散化算法。基于Python对等宽、等频、K-Means聚类三种无监督的离散化算法进行了实现,基于Rosetta实验平台对基于布尔逻辑的有监督离散化算法进行了实现,并采用上述四种离散化算法对广州地铁八号线“凤凰新村-沙园”区站检测数据中的导高、拉出值和弓网接触压力进行了离散化处理。
王华伟[6](2017)在《铁路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平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运输设备是铁路重要的生产性资产,是铁路运输组织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铁路运输设备的健康持续稳定是铁路运输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围绕铁路运输设备的监测与管理,铁路机务、车辆、供电、工务、电务等专业已建设了一系列专业系统,积累了海量的运输设备技术状态数据,并呈爆发性增长趋势,但由于各专业系统独立建设和独立运用,缺乏有效手段对运输设备进行统一管理以及对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本文以铁路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管理及应用分析为研究重点,全面检索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相关应用案例,分析提出铁路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平台研究思路,通过开展铁路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平台相关技术研究,实现运输设备技术状态的全寿命周期履历管理、设备综合监测和状态综合评价,其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研究分析铁路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平台的总体需求及业务需求,开展运输设备全寿命周期电子履历管理、设备故障检测监控管理、设备状态监测与分析评价等主要业务流程的研究,并基于UML与Petri网进行了平台的需求建模。(2)通过对Apache、Hadoop、IBM等目前主流的大数据平台架构研究,提出平台总体架构、逻辑架构、功能架构、物理架构、技术架构和安全架构等,为开展铁路运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整合、存储和分析等奠定基础。(3)围绕铁路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平台构建方法开展研究,首先研究了基于K-means的设备单元划分方法,为设备技术状态数据管理建立了统一的设备管理规则和标准。其次分别研究了大数据整合实现方法,存储实现方法、可视化实现方法等。(4)在利用大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及综合应用研究方面,本文基于大数据整合技术汇集了 THDS、TPDS、TADS、TFDS信息,建立车辆轴承故障综合监测模型;之后,研究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运输设备状态模糊评价模型,并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5)论文最后对铁路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论述,研究了平台设计原则及应用功能,并利用实验环境模拟搭建铁路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平台,实现平台主数据管理、运输设备全寿命周期履历管理、运输设备状态综合监测和综合评价等主要应用功能。
杨济维[7](2014)在《聚类分析算法在HMIS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很多国内医院都建立了自己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具体又可以划分为门诊系统、住院系统、电子病历系统、检查系统、药品管理系统、护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查询系统和支持维护系统等。系统当中存储了海量关于医院运营所需的数据,如何能够从这些系统数据中得出管理人员所需要的信息,并不是一件轻易能够达成的事情。医院的管理系统多在查询、财务、药品管理、住院管理方面使用较多,并且只是一般的数据处理,真正对数据进行深层次利用较少。因而在医院提升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实现对数据的关联使用和深层次挖掘分析,这样才能实现对数据的再加工,再应用,使得数据信息资源能够重复、充分利用,并从中获得增益。本文就是以HMIS系统的数据库为基础,结合医院的历史数据和长期积累下来的报表、报告等数据,根据医院特殊业务需求,制定了科室效率和效益管理这样一个主题,通过利用数据挖掘算法中的聚类分析技术,以7项指标为基础分析医院18个主要临床科室的现状,并为管理者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建议。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有:一、深入研究数据挖掘技术。1、数据预处理HMIS数据库的数据量较大,数据来源较多,很多低质量的数据,比如有噪声、缺失、不一致,会导致数据挖掘分析的结果失败。数据的预处理就是提高来源数据的质量,使得数据挖掘过程更加有效和更加方便。数据预处理的主要步骤有:数据清理、数据集成、数据归约和数据变换。2、数据仓库的研究和建立数据仓库是数据提取操作系统和作为历史快照即时查询和预定的报告,按照数据特征来组织数据仓库的数据。数据仓库模型创建过程:数据配置管理、数据仓库主题设计、数据的预处理、多维数据维度设计、事实表和维表设计,最后创建出医院的数据仓库模型。3、聚类算法聚类可以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非监督学习问题,因此它涉及寻找结构无标号数据的集合。集群是一个对象集合,用于将具有相似特征的对象集合到同一组织中。本文研究的聚类算法有层次聚类、模糊聚类和K-Means算法。二、解析HMIS在医院应用中的作用和局限。三、构建医院数据仓库:以医院HMIS系统数据库数据和历史数据位基础,按照数据挖掘流程首先对数据执行预处理,数据配置管理、数据仓库主题设计、多维数据维度设计、事实表和维表设计,最后创建出医院的星型结构数据仓库模型。四、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的三种聚类算法:模糊聚类、层次聚类和K-Means算法,确定了聚类分析的七个指标:患者三日确诊率、治愈率、患者住院时长、科室病床使用率、每个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诊疗药占比重、年收益。对医院18个临床科室进行聚类分析计算,并得到了预期的分类。针对聚类分析得出的五个分类的各自特点,本文为医院的管理决策者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建议,为医院的科学管理和科室效率、效益提高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李亚晖[8](2014)在《铁路货车列检值班员信息平台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货车装备的发展,为铁路货车实现信息化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对铁路货车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铁路货车运用装备发展迅速,列检作业场使用了大量信息化、智能化的先进设备,但由于不同设备之间信息不共享,无法建立统一的联动机制,值班员对信息的处理流程反而变得更加繁琐,值班员的调度指挥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值班员的信息化管理需求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以值班员标准化作业流程为主线,实现车辆、检修、安全预警等各类信息的有效整合,由此建立高效、安全的铁路货车列检值班员信息平台。本文通过对铁路货车列检值班员信息平台在应用实践中存在的硬件布局、信息共享、数据接口等问题的优化方案进行了分析研究,论证了建立信息平台的可行性,明确了信息平台的实施方案。本文最后对信息平台的应用实例进行了阐述,对信息平台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应用实践证明,铁路货车列检值班员信息平台的建立,为规范值班员的作业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模式,同时也为提高货车运用管理水平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信息化手段。
蒋荟[9](2013)在《基于信息融合的铁路行车安全监控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铁路运输安全是铁路工作的生命线,是建设和发展和谐铁路的重要保障。“十一五”以来,铁路部门不断加强安全监测设备和行车安全信息化系统建设,实施管理创新,加强安全风险管理,大大增强了保障铁路行车安全的能力,安全形势总体呈现稳定、有序可控的态势。近年来,由于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和大量新技术装备投入使用,人们对铁路行车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总结提炼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主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信息技术发展,以进一步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用性,提高信息综合应用价值和行车安全决策水平,全面提升铁路行车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提出一种对行车安全监控实施全方位、多层次、跨系统的信息融合,构建铁路行车安全监控体系的新思路,并给出若干相关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如下:1、深入分析国内、外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信息融合及相关安全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系统内和系统间信息融合的概念、方法和建模技术,研究提出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信息融合应用模式。2、分析我国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应用需求、主要特征和存在的不足,结合信息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出基于信息融合的铁路行车安全监控体系框架;研究与行车安全监控相关系统的技术架构和数据组织形式,研究提出行车安全监控体系数据集成与信息共享解决方案。从总体框架层面为建设保障能力更高的行车安全监控系统提供一种总体解决方案。3、研究提出了基于目标决策的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信息融合模型,详细论述了铁路行车安全综合监控、综合报警评判、检测设备质量评价、车辆造修质量评价和货运安全风险评估等典型应用的信息融合建模思路、模型框架和建模方法,为信息融合技术在铁路行车安全领域的应用提供建模技术支撑。4、研究在铁路车辆故障诊断中应用信息融合的几个典型技术方案。提出车辆热轴综合报警方案,以提高红外线热轴报警的准确性;设计5T检测信息融合处理方案,以实现车辆造修质量综合评价;结合TPDS在客车踏面损伤监测的应用需求,提出在客车车次定位融合处理中应用BP模型和算法的方案,以提高在客车未全部安装电子标签的过渡阶段TPDS检测信息定位的准确性。5、研究在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系统中应用信息融合技术的方案。提出一种货运计量检测信息与确报信息匹配的流程、模型和算法,以提高检测信息与确报信息匹配率,提高检测信息利用价值:提出了货物装载状态智能报警评判的模型、算法,提高了报警的准确性;设计了车号匹配错位纠正的模型、算法,实现了车号匹配错位自动纠正;结合检测设备检测精度动态评估的应用需求,论述了利用基于D-S证据理论,建立设备检测精度动态评价模型,为评价检测设备质量提供基本依据。
毕辉[10](2013)在《可重构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现有的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大多不具备实时动态重构功能,难以根据变化的运行环境或异常情况进行快速实时配置或重配置,这大大增加了制造企业的成本。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提出基于设备处理器可重构机器人制造单元混合控制体系结构,然后对系统进行建模分析以及对设备处理器进行设计,最后对整个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以及原型开发。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为了使制造设备具有实时动态重构能力,提出了具有自治和协作能力的设备处理器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可重构机器人制造单元混合控制体系结构;在该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对控制系统的整体功能进行分析,该结构将控制系统控制流区分为相互独立的执行控制流和重构控制流,从而实现了控制系统重构控制和执行控制的并行执行。为了提高设备处理器局部自治能力,并且使控制系统软件具备良好的模块性、重用性、开放性以及易集成性,构建了面向服务的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软件体系结构。(2)将面向对象技术与着色Petri网相结合,提出基于面向对象着色Petri网(Object-oriented Colored Petri Net,OOCPN)可重构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动态建模和分析方法。首先构建设备处理器对象OOCPN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可重构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的OOCPN模型。然后提出了针对设备处理器对象以及整个控制系统OOCPN模型的死锁检测方法,利用提出的方法,对上述模型进行死锁分析。最后提出了针对上述模型可能出现的冲突事件的求解策略,并对各模型进行输入/输出冲突事件分析。(3)对设备处理器通用模块和通信模块进行设计,为了解决异构设备信息传递问题,提出了基于Web Services和MMS制造信息传递模型以及定义了设备处理器通信服务接口。采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分别对机床处理器、机器人处理器以及缓冲区处理器进行整体设计。(4)在构建了系统体系结构并对其进行动态建模与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对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进行详细设计,利用Web Services技术对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进行原型开发,通过运行实例和性能评价验证了所设计的机器人单元控制系统具有动态重构性能。最后,本文对所做的研究工作和主要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可重构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做出展望。
二、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HMIS建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HMIS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工作流的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
1.2.1 国外发展现状分析 |
1.2.2 国内发展现状分析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平台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技术及理论基础 |
2.1 工作流理论基础 |
2.1.1 工作流的定义 |
2.1.2 工作流主要相关概念 |
2.1.3 工作流模式定义 |
2.1.4 Workflow引擎 |
2.1.5 工作流管理系统定义 |
2.1.6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分类 |
2.1.7 工作流管理系统结构 |
2.1.8 图解工作流结构 |
2.2 信息采集技术 |
2.2.1 数据采集技术应用 |
2.2.2 车轮传感器数据采集技术 |
2.3 架构技术 |
2.3.1 开发语言选择 |
2.3.2 平台框架技术 |
2.3.3 数据库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平台需求分析 |
3.1 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需求分析 |
3.1.1 列检值班员作业流程分析 |
3.1.2 列检一列作业信息项点分析 |
3.1.3 列检值班室设备生产信息分析 |
3.1.4 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目标 |
3.1.5 平台技术可行性分析 |
3.2 平台用户需求分析 |
3.2.1 列检值班员需求分析 |
3.2.2 检车员需求分析 |
3.2.3 车辆段调度员需求分析 |
3.2.4 动态检车组长需求分析 |
3.2.5 动态检测人员需求分析 |
3.2.6 管理者需求分析 |
3.3 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
3.3.1 系统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3.3.2 货车运用记录模块需求分析 |
3.3.3 货车设备记录模块需求分析 |
3.3.4 货车运用技术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平台设计 |
4.1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
4.2 平台功能架构和用例设计 |
4.2.1 平台总体功能模块 |
4.2.2 平台总体用例设计 |
4.3 平台数据架构 |
4.3.1 数据库设计 |
4.3.2 平台各实体以及E-R图 |
4.3.3 基于工作流理论的数据流设计 |
4.3.4 数据接口设计 |
4.4 信息采集设计 |
4.4.1 平台数据传输流程 |
4.4.2 计时、计轴信息采集及车轮检测仪通讯规约设计 |
4.4.3 首、尾号共享设计 |
4.4.4 控制柜的硬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平台应用实现和实践 |
5.1 平台应用实现 |
5.1.1 平台构建实践 |
5.1.2 车辆计时、计轴信息采集实现 |
5.1.3 C/S结构平台实现 |
5.1.4 B/S结构平台实现 |
5.1.5 数据共享的实现 |
5.2 平台应用实践 |
5.2.1 列检值班室布局优化调整 |
5.2.2 列检值班员作业流程优化 |
5.2.3 列检实际作业图表电子化 |
5.2.4 建立作业指导书管理规范 |
5.2.5 建立列检值班室设备管理规范 |
5.2.6 值班室定置管理及揭示规范 |
5.3 平台应用分析 |
5.3.1 平台应用效果分析 |
5.3.2 平台应用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后续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旋转变速机构驱动的综框运动特性形成机理与构建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多臂机国内外发展概况 |
1.2.1 国外多臂机发展概况 |
1.2.2 国内多臂机发展概况 |
1.3 多臂机相关研究现状 |
1.3.1 提综和选综机构研究现状 |
1.3.2 提综机构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
1.3.3 运动传递机构研究现状 |
1.3.4 凸轮机构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的提出 |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旋转变速机构驱动下的综框运动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提综机构的运动原理分析 |
2.2.1 提综机构介绍 |
2.2.2 凸轮连杆式旋转变速机构 |
2.2.3 凸轮滑块式旋转变速机构 |
2.2.4 偏心机构、运动传递机构和综框 |
2.3 提综机构传动过程建模 |
2.3.1 旋转变速机构建模 |
2.3.2 偏心机构建模 |
2.3.3 运动传递机构建模 |
2.4 提综机构传动过程的数值求解及结果分析 |
2.4.1 旋转变速机构主轴运动特性求解及结果分析 |
2.4.2 偏心机构提综臂运动特性求解及结果分析 |
2.4.3 综框运动特性求解及结果分析 |
2.5 综框运动特性的仿真分析与结果比较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综框运动特性的共轭凸轮廓线求解 |
3.1 引言 |
3.2 综框运动特性介绍 |
3.2.1 综框的运动特性要求 |
3.2.2 综框运动特性对织物的影响 |
3.3 共轭凸轮廓线对综框运动特性影响分析 |
3.4 共轭凸轮廓线反向求解 |
3.4.1 偏心机构、运动传递机构和综框反向建模 |
3.4.2 共轭凸轮廓线反向建模 |
3.5 四种曲线下共轭凸轮廓线求解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共轭凸轮廓线重构 |
4.1 引言 |
4.2 综框运动特性的分析比较 |
4.2.1 11 次多项式下综框运动特性的仿真分析 |
4.2.2 四种综框运动特性的分析比较 |
4.3 粒子群优化算法 |
4.4 基于粒子群算法重构共轭凸轮廓线方法研究 |
4.4.1 基于粒子群算法重构共轭凸轮廓线原理 |
4.4.2 重构后综框运动特性比较分析 |
4.5 重构与测绘廓线产生综框运动特性的比较 |
4.5.1 凸轮廓线比较分析 |
4.5.2 综框运动特性比较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旋转变速机构动力学特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旋转变速机构动力学建模及求解 |
5.2.1 旋转变速机构动力学建模 |
5.2.2 旋转变速机构振动响应分析 |
5.2.3 旋转变速机构动力学求解 |
5.3 考虑不同凸轮廓线的旋转变速机构动力学响应分析 |
5.4 考虑不同刚度的旋转变速机构动力学响应分析 |
5.5 考虑负载的旋转变速机构动力学响应分析 |
5.6 考虑凸轮-滚子装配误差的旋转变速机构动力学响应分析 |
5.7 考虑凸轮廓线加工误差的旋转变速机构动力学响应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提综机构性能测试实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提综机构性能测试台的构建 |
6.2.1 性能测试台实验样机 |
6.2.2 测试台电控系统的ECS |
6.2.3 测试台电控系统的HMIS |
6.2.4 测试台电控系统的IMS |
6.3 提综机构运动学性能测试及分析 |
6.3.1 旋转变速机构主轴运动特性实验研究 |
6.3.2 综框运动特性实验研究 |
6.4 提综机构动力学性能测试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3)重载铁路货车车轮里程寿命预测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重点及组织结构 |
2 理论基础与相关技术综述 |
2.1 PHM基本理论 |
2.1.1 PHM综述 |
2.1.2 健康状态评估 |
2.1.3 健康状态评估算法研究 |
2.2 重载铁路货车轮对系统 |
2.2.1 轮对系统简述 |
2.2.2 车轮寿命研究 |
2.3 支持向量机理论 |
2.3.1 广义最优分类面 |
2.3.2 核函数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LSSVM的车轮里程寿命预测 |
3.1 重载铁路货车车轮数据集 |
3.1.1 构建重载铁路货车车轮数据集的意义 |
3.1.2 数据抽取 |
3.1.3 数据融合 |
3.2 LSSVM理论介绍 |
3.3 基于LSSVM的车轮寿命预测实验 |
3.3.1 MATLAB工具箱的选用 |
3.3.2 数据归一化 |
3.3.3 实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GWO-LSSVM的车轮里程寿命预测 |
4.1 参数优化问题 |
4.2 灰狼优化算法 |
4.2.1 灰狼优化算法简介 |
4.2.2 灰狼优化算法原理 |
4.2.3 灰狼优化算法描述 |
4.3 基于GWO-LSSVM的车轮里程寿命预测框架 |
4.4 基于GWO-LSSVM的车轮里程寿命预测的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5 重载铁路货车车轮里程寿命预测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环境 |
5.2 系统架构 |
5.2.1 数据处理 |
5.2.2 数据融合 |
5.2.3 寿命预测 |
5.2.4 展示模块 |
5.3 系统展示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铁路货车转向架退化状态与4T监测数据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我国铁路货车发展及维修策略现状 |
1.2.2 货车转向架及在线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
1.2.3 聚类分析与模糊评价研究现状 |
1.2.4 分类算法研究现状 |
1.2.5 研究现状总结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框架 |
2 研究对象描述及方法研究 |
2.1 研究对象描述 |
2.1.1 转向架关键零部件 |
2.1.2 状态监测方法 |
2.2 数据组成 |
2.2.1 检修退化数据 |
2.2.2 “4T”监测数据 |
2.3 样本数据及方法研究 |
2.3.1 样本数据构成 |
2.3.2 转向架状态的定义 |
2.3.3 方法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检修数据的货车转向架状态评价 |
3.1 K-Means聚类分析 |
3.1.1 K-Means聚类分析原理 |
3.1.2 K-Means聚类算法的步骤 |
3.1.3 K-Means聚类算法评价指标—轮廓系数 |
3.2 模糊综合评价 |
3.2.1 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3.2.2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
3.2.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 |
3.3 检修数据预处理 |
3.4 C80型货车转K6转向架分析 |
3.4.1 K-Means聚类结果评价 |
3.4.2 模糊综合评价及分析 |
3.4.3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分类算法的转向架退化状态与4T相关性研究 |
4.1 “4T”数据预处理 |
4.1.1 TPDS数据预处理与特征提取 |
4.1.2 THDS数据预处理与特征提取 |
4.1.3 TFDS、TADS数据预处理与特征提取 |
4.2 基于分类算法的转向架退化状态与“4T”相关性研究 |
4.2.1 分类问题简介 |
4.2.2 随机森林算法 |
4.2.3 极端随机森林算法 |
4.2.4 梯度提升树 |
4.2.5 支持向量机算法 |
4.2.6 逻辑回归算法 |
4.3 算法结果分析 |
4.3.1 分类结果评价 |
4.3.2 分类算法评价 |
4.4 “4T”数据重要特征分析 |
4.4.1 算法比较分析 |
4.4.2 “4T”特征重要程度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粗糙集的地铁刚性接触网数据约简与离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铁刚性接触网故障数据研究现状 |
1.2.2 粗糙集理论的发展状况及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等价关系的粗糙集模型 |
2.1 近似与粗糙集 |
2.1.1 粗糙集基本概念 |
2.1.2 近似与粗糙集概念 |
2.2 知识约简与核 |
2.2.1 一般知识约简与核 |
2.2.2 相对约简与相对核 |
2.3 布尔变量与布尔函数 |
2.3.1 布尔变量 |
2.3.2 布尔函数 |
2.4 信息系统与决策表 |
2.4.1 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
2.4.2 决策表基本概念 |
2.5 连续属性离散化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HMIS的刚性接触网故障编码及数据库搭建 |
3.1 刚性接触网数据构成 |
3.1.1 检测数据 |
3.1.2 基础信息数据 |
3.2 信息编码基本理论 |
3.2.1 信息编码的原则 |
3.2.2 信息编码的分类方法 |
3.2.3 信息编码的种类 |
3.2.4 信息编码的类型 |
3.3 HMIS数据编码规范 |
3.3.1 HMIS数据编码原则 |
3.3.2 HMIS的数据编码码元构成 |
3.3.3 HMIS的故障状态编码 |
3.4 地铁刚性接触网零部件及故障编码方法 |
3.4.1 地铁刚性接触网零部件及故障编码原则 |
3.4.2 地铁刚性接触网零部件及故障编码码元集合 |
3.4.3 故障编码组成、码位分布及数据模型 |
3.5 ORACLE故障数据库实现 |
3.5.1 Oracle与 Power Designer介绍 |
3.5.2 刚性接触网故障数据库结构 |
3.5.3 刚性接触网故障数据模型的搭建 |
3.5.4 Oracle数据库生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粗糙集的刚性接触网数据属性约简 |
4.1 基于贪心策略的相对属性约简 |
4.1.1 贪心策略基本原理 |
4.1.2 基于贪心策略的相对属性约简算法描述 |
4.1.3 基于贪心策略的刚性接触网数据约简仿真 |
4.2 基于区分矩阵的决策表正域属性约简 |
4.2.1 粗糙集与矩阵相关知识 |
4.2.2 基于区分矩阵的决策表正域属性约简算法 |
4.2.3 基于区分矩阵的刚性接触网数据约简仿真 |
4.3 约简算法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粗糙集的连续属性数据离散化 |
5.1 数据离散化介绍 |
5.1.1 数据离散化的必要性 |
5.1.2 数据离散化的评价标准 |
5.1.3 离散化算法的分类 |
5.1.4 离散化方法的基本流程 |
5.2 无监督离散化 |
5.2.1 等宽离散化算法 |
5.2.2 等频离散化算法 |
5.2.3 聚类(K-Means)离散化算法 |
5.2.4 仿真实验分析 |
5.3 有监督离散化 |
5.3.1 基于布尔逻辑的离散化算法 |
5.3.2 基于布尔逻辑的刚性接触网连续型数据离散化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铁路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铁路运输设备技术状态管理技术现状 |
1.2.2 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及状态监测与评价现状 |
1.2.3 大数据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平台需求建模 |
2.1 铁路运输设备技术状态特征分析 |
2.1.1 铁路运输设备分类 |
2.1.2 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特征 |
2.2 大数据平台需求分析 |
2.2.1 大数据平台总体需求 |
2.2.2 大数据平台业务应用需求 |
2.2.3 大数据平台支撑需求 |
2.3 主要业务流程分析 |
2.3.1 运输设备全寿命周期履历管理流程 |
2.3.2 运输设备状态故障监控及处理流程 |
2.3.3 运输设备状态监测与状态评价流程 |
2.3.4 大数据平台数据处理流程 |
2.4 基于UML与Petri网的平台需求建模 |
2.4.1 UML与Petri网概念 |
2.4.2 平台需求建模思路 |
2.4.3 平台需求UML建模 |
2.4.4 平台UML-PN需求模型 |
2.4.5 平台需求模型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3 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平台总体架构 |
3.1 大数据体系架构参考模型 |
3.1.1 Apache大数据平台架构 |
3.1.2 Hadoop大数据系统架构 |
3.1.3 IBM大数据平台逻辑架构 |
3.1.4 大数据架构模型分析 |
3.2 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平台总体架构 |
3.3 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平台逻辑架构 |
3.4 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平台功能架构 |
3.5 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平台物理架构 |
3.6 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平台技术架构 |
3.7 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平台安全架构 |
3.8 本章小结 |
4 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平台构建方法 |
4.1 运输设备单元划分方法 |
4.1.1 单元划分现状分析 |
4.1.2 单元划分相关技术 |
4.1.3 运输设备单元划分原则 |
4.1.4 基于k-means的运输设备单元划分 |
4.2 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整合方法 |
4.2.1 数据整合现状分析 |
4.2.2 数据整合相关技术 |
4.2.3 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整合实现方法 |
4.3 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存储方法 |
4.3.1 大数据存储现状分析 |
4.3.2 大数据存储相关技术 |
4.3.3 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存储实现方法 |
4.4 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可视化方法 |
4.4.1 大数据可视化现状分析 |
4.4.2 大数据可视化展示相关技术 |
4.4.3 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可视化实现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5 运输设备状态监测与状态评价模型 |
5.1 运输设备状态监测概念 |
5.2 基于大数据的车辆轴承状态监测 |
5.2.1 设备状态监测基本过程 |
5.2.2 铁路车辆热轴故障诊断概述 |
5.2.3 监测系统间轴承故障关联性分析 |
5.2.4 铁路车辆轴承大数据状态监测模型 |
5.2.5 铁路车辆轴承状态综合监测实验 |
5.3 运输设备状态评价理念 |
5.3.1 运输设备状态评价技术现状 |
5.3.2 运输设备状态评价研究思路 |
5.4 基于AHP的运输设备状态模糊评价模型 |
5.4.1 运输设备技术状态评价集 |
5.4.2 运输设备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
5.4.3 基于劣化度的设备状态量化 |
5.4.4 基于AHP的设备状态参数权重计算 |
5.4.5 运输设备状态分层模糊综合评价 |
5.5 基于大数据的运输设备状态AHP模糊评价模型 |
5.6 本章小结 |
6 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平台设计与实现 |
6.1 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平台设计原则 |
6.2 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平台应用功能设计 |
6.3 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平台功能实现 |
6.3.1 大数据平台主数据及编码管理 |
6.3.2 运输设备全寿命周期履历管理 |
6.3.3 设备状态综合监测与状态评判 |
6.3.4 设备状态技术状态可视化展示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中文摘要 |
(7)聚类分析算法在HMIS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大数据在医疗行业的应用 |
1.3 国内医院数据中心现状 |
1.4 数据分析技术在国外医院中的应用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HMIS |
2.1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HMIS |
2.1.1 系统基本网络配置 |
2.1.2 HMIS 系统主要功能 |
2.2 医院信息化的意义 |
2.3 医院信息化问题思考 |
2.3.1 医院方面存在的问题 |
2.3.2 软件开发方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相关技术和理论 |
3.1 数据仓库 |
3.1.1 数据仓库带来的好处和数据来源 |
3.1.2 数据仓库体系结构 |
3.1.3 数据仓库设计方法 |
3.2 多维数据分析模型 |
3.3 数据挖掘 |
3.4 聚类分析 |
3.4.1 基于划分聚类算法 k - means |
3.4.2 基于划分聚类算法模糊 C |
3.4.3 层次聚类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仓库总体设计 |
4.1 数据仓库设计流程 |
4.2 SQL SERVER 数据仓库配置管理 |
4.3 医院数据仓库主题设计 |
4.4 多维数据模型中维度设计 |
4.5 数据预处理 |
4.6 事实表和维表设计 |
4.7 数据仓库模型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聚类分析算法应用详细设计 |
5.1 聚类分析指标和数据样本集 |
5.2 模糊聚类法分析实现 |
5.3 层次聚类算法分析实现 |
5.4 K-Means 算法聚类分析 |
5.5 三种聚类算法结果比较 |
5.6 给医院决策者的结论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今后工作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铁路货车列检值班员信息平台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和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目标 |
1.4.3 研究的方案 |
1.5 本章小结 |
2 值班员信息化管理需求分析 |
2.1 列检作业场主要装备基本功能分析 |
2.2 值班员的作业流程分析 |
2.3 信息平台的概念建立与功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值班员信息化管理若干关键问题解决方案 |
3.1 值班室布局的优化 |
3.1.1 作业场装备网络架构分析 |
3.1.2 值班室布局优化的实现 |
3.1.3 值班室布局优化效果 |
3.2 信息平台数据流优化 |
3.3 数据接口问题的解决 |
3.3.1 数据接口问题实例 |
3.3.2 数据接口管理标准 |
3.4 信息共享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货车列检值班员信息平台设计 |
4.1 信息平台软硬件部署 |
4.1.1 硬件要求 |
4.1.2 软件要求 |
4.1.3 信息平台架构 |
4.1.4 信息平台与其它系统的关系 |
4.2 值班员信息平台设计 |
4.2.1 后台业务流程设计 |
4.2.2 前台模块设计 |
4.3 信息平台界面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5 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优化与应用 |
5.1 作业导航模块 |
5.1.1 作业导航模块的设计优化 |
5.1.2 作业导航模块节点设置 |
5.1.3 作业导航模块应用实例 |
5.2 作业集成监控模块 |
5.2.1 作业集成监控模块设计优化 |
5.2.2 作业集成监控模块应用实例 |
5.3 功能标签菜单模块 |
5.3.1 功能标签菜单模块设计优化 |
5.3.2 功能标签菜单模块应用实例 |
5.4 系统维护模块 |
5.5 本章小结 |
6 值班员信息平台应用分析 |
6.1 信息平台技术指标 |
6.2 信息平台技术性能 |
6.3 信息平台的应用效果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后续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
学位论文数据集页 |
详细摘要 |
(9)基于信息融合的铁路行车安全监控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行车安全监控领域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2 国内行车安全监控领域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3 国内外信息融合技术发展和应用情况分析 |
1.3.4 国内外情况分析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 安全系统工程学 |
2.1.1 安全系统工程的定义 |
2.1.2 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 |
2.1.3 安全系统工程的内容 |
2.2 信息融合理论与技术 |
2.2.1 信息融合定义 |
2.2.2 信息融合的层次结构 |
2.2.3 信息融合处理过程 |
2.2.4 信息融合的结构模型 |
2.2.5 信息融合的常用算法 |
2.2.6 信息集成与数据挖掘 |
2.3 模糊及综合评价相关理论 |
2.3.1 模糊基本理论 |
2.3.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2.4 预警预测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信息融合的铁路行车安全监控体系研究 |
3.1 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特征分析 |
3.2 基于信息融合的铁路行车安全监控体系架构 |
3.2.1 总体架构 |
3.2.2 逻辑架构 |
3.3 信息共享解决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4 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信息融合模型研究 |
4.1 基于目标决策的行车安全监控信息融合建模方法 |
4.1.1 行车安全监控系统建模思路和方法 |
4.1.2 基于目标决策的细腻融合建模方法 |
4.2 货车轮对踏面损伤报警评判的信息融合模型 |
4.3 检测/监测设备质量评价的信息融合模型 |
4.4 车辆造修质量评价的信息融合模型 |
4.5 行车安全综合监控的信息融合模型 |
4.6 货运安全风险评估的信息融合模型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信息融合的车辆故障诊断应用研究 |
5.1 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概述 |
5.2 红外线热轴综合预报应用 |
5.2.1 红外线热轴故障的关联分析研究 |
5.2.2 红外线热轴综合预报架构 |
5.2.3 红外线热轴综合预报模型和算法研究 |
5.2.4 红外线热轴预报应用 |
5.3 5T指导造修/检修应用 |
5.3.1 5T指导造修/检修流程 |
5.3.2 5T指导造修质量/检修质量评价 |
5.3.3 5T指导造修应用分析 |
5.4 客车踏面损伤监测预报应用 |
5.4.1 TPDS对客车的踏面损伤预报模型 |
5.4.2 TPDS客车车次定位应用研究 |
5.4.3 TPDS探测客车的车次车组定位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信息融合的货运计量安全监控系统深化应用研究 |
6.1 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系统概述 |
6.2 检测信息与确报信息匹配应用研究 |
6.2.1 检测信息与确保信息匹配的内涵 |
6.2.2 检测信息与确保信息匹配流程 |
6.2.3 检测信息与确保信息的模糊匹配模型与算法 |
6.2.4 检测信息与确保信息匹配应用效果分析 |
6.3 车号匹配错位纠正应用 |
6.3.1 车号匹配错位的含义 |
6.3.2 检测数据与车号匹配的数据流程 |
6.3.3 车号匹配错位改进方案 |
6.3.4 车号匹配错位纠正模型 |
6.3.5 车号匹配错位纠正应用分析 |
6.4 货物装载状态智能报警评判应用 |
6.4.1 智能报警评判的含义 |
6.4.2 智能报警评判的模型研究 |
6.4.3 智能报警评判的应用分析 |
6.5 货运计量安全检测设备检测精度动态评估应用 |
6.5.1 设备检测精度动态评估的含义 |
6.5.2 检测设备检测精度动态评估模型 |
6.5.3 检测设备检测精度评估应用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
附录B 学位论文数据集页 |
详细摘要 |
(10)可重构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机器人制造单元以及重构内涵 |
1.3 可重构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制造单元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3.2 控制系统体系结构研究现状 |
1.3.3 制造单元信息传递研究现状 |
1.3.4 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可重构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体系结构 |
2.1 基于设备处理器可重构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体系结构 |
2.1.1 设备处理器模型 |
2.1.2 可重构机器人制造单元混合控制体系结构 |
2.2 可重构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功能模型 |
2.2.1 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功能模型 |
2.2.2 执行控制和重构控制并行功能模型 |
2.3 面向服务的控制软件体系结构 |
2.3.1 可重构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软件结构要求 |
2.3.2 面向服务控制软件体系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重构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建模与分析 |
3.1 可重构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建模存在的问题 |
3.2 可重构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OOCPN模型 |
3.2.1 可重构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OOCPN模型定义 |
3.2.2 可重构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OOCPN模型建模流程 |
3.3 基于OOCPN可重构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建模 |
3.3.1 设备处理器对象OOCPN模型 |
3.3.2 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的基本OOCPN模型 |
3.3.3 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执行控制动态建模 |
3.3.4 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重构控制动态建模 |
3.4 可重构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OOCPN模型分析 |
3.4.1 设备处理器对象OOCPN模型分析 |
3.4.2 可重构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的OOCPN模型分析 |
3.4.3 冲突事件分析和求解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Web Services和MMS的设备处理器设计 |
4.1 设备处理器通用模块设计 |
4.1.1 基于Web Services和MMS制造信息传递模型 |
4.1.2 设备处理器报文传输模型 |
4.1.3 基于Web Services的MMS PDU设计 |
4.2 设备处理器通信模块设计 |
4.3 设备处理器整体设计 |
4.3.1 设备处理器执行顺序图 |
4.3.2 设备处理器的面向对象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可重构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可重构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设计 |
5.1.1 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整体设计 |
5.1.2 数据库设计 |
5.1.3 主控计算机子系统设计 |
5.2 原型系统的开发与实例运行 |
5.2.1 原型系统硬件环境 |
5.2.2 原型系统开发和运行实例 |
5.2.3 原型系统动态重构性能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一、论文总结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HMIS建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工作流的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D]. 高善兵.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旋转变速机构驱动的综框运动特性形成机理与构建方法[D]. 尹洪环.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3]重载铁路货车车轮里程寿命预测研究与实现[D]. 王云龙.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铁路货车转向架退化状态与4T监测数据相关性研究[D]. 孙思杰.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基于粗糙集的地铁刚性接触网数据约简与离散化研究[D]. 崔镜宇.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6]铁路运输设备技术状态大数据平台研究[D]. 王华伟.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7(02)
- [7]聚类分析算法在HMIS的应用[D]. 杨济维. 吉林大学, 2014(09)
- [8]铁路货车列检值班员信息平台的应用研究[D]. 李亚晖.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4(03)
- [9]基于信息融合的铁路行车安全监控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D]. 蒋荟.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3(05)
- [10]可重构机器人制造单元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毕辉. 广东工业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