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可吸入颗粒物热运动分析

车内可吸入颗粒物热运动分析

论文摘要

车内乘员的可吸入颗粒物吸入水平是道路环境空气污染状况,空调过滤器过滤性能和空调系统运行状况的综合反映。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道路环境的颗粒物分布特点,以国产A0级轿车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汽车空调过滤器针对道路环境可吸入颗粒物的技术性能,根据WHO颗粒物空气质量准则和道路环境颗粒物的分布状况,建立了车内环境可吸入颗粒物质量评价方法。指出道路环境可吸入颗粒分布具有显著的粒径分散性,比城市一般环境具有更高质量浓度,目前使用的过滤器不能有效控制车内可吸入颗粒物含量,存在容尘量低,空气阻力大,过滤效率低等问题。通过试验验证Eulerian-Lagrange方法的随机轨道颗粒模型可以模拟车内颗粒物气-固多相流运动。借助CFD方法分析空气流场、温度场对车内环境可吸入颗粒物热运动的作用,研究了空调工况、气流组织、送风量、过滤器效率等条件变化对颗粒物分布的影响,提出以颗粒物有效浓度作为评价参数,分析车内环境可吸入颗粒物的分布状况。根据模拟结果指出,在通常的道路环境下,单纯增加空调送风量,改变空调工况和气流组织不能有效降低车内环境可吸入颗粒物的有效浓度,最有效途径是改进过滤器性能,提高可吸入颗粒物过滤效率。本文为优化车内空调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论文目录

  • 提要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车内环境研究历史
  • 1.2.2 可吸入颗粒物健康效应
  • 1.2.3 大气颗粒物浓度
  • 1.2.4 汽车空调过滤器研究
  • 1.2.5 空气中颗粒气-固多相流运动规律
  • 1.2.6 轿车内流场、温度场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研究工作
  • 第2章 车内可吸入颗粒物性质与运动规律
  • 2.1 车内可吸入颗粒物基本性质
  • 2.1.1 粒径和粒度分布
  • 2.1.2 颗粒组成和表面性质
  • 2.1.3 颗粒物量化指标
  • 2.2 车内可吸入颗粒物运动
  • 2.2.1 气-固多相流动受力分析
  • 2.2.2 车内气-固多相流运动分析
  • 2.3 车内颗粒物分布评价参数
  • 2.3.1 均匀混合状态下车内颗粒物浓度分析
  • 2.3.2 不均匀分布评价参数
  • 2.4 空气过滤机理分析
  • 2.4.1 单一纤维捕集微粒机理
  • 2.4.2 过滤器性能影响因素
  • 2.4.3 影响纤维过滤器性能因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试验与分析
  • 3.1 试验用车
  • 3.2 试验方法
  • 3.2.1 道路环境颗粒物试验
  • 3.2.2 过滤器性能试验
  • 3.2.3 车内流场、温度场、浓度场试验
  • 3.2.4 车内生物粒子测试
  • 3.3 试验仪器性能
  • 3.4 道路环境空气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试验过程
  •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3 车内环境可吸入颗粒物质量评价方法
  • 3.5 过滤器性能试验
  • 3.5.1 试验过程
  • 3.5.2 试验结果
  • 3.5.3 试验分析
  • 3.5.4 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
  • 3.6 车内环境颗粒物试验
  • 3.6.1 试验过程
  • 3.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可吸入颗粒物运动数值模拟方法
  • 4.1 车内可吸入颗粒物多相流数值模拟难点
  • 4.2 车内空气可吸入颗粒物模拟关键问题
  • 4.3 数值模拟方法
  • 4.3.1 数值模拟方法分类
  • 4.3.2 气-固多相流数值模拟方法
  • 4.4 物理模型描述
  • 4.5 基本控制方程组
  • 4.5.1 空气相方程组
  • 4.5.2 弥散相小滑移模型(Mixture Model)控制方程组
  • 4.5.3 颗粒相随机轨道模型的控制方程组
  • 4.6 控制方程组的离散和求解
  • 4.6.1 离散方法
  • 4.6.2 计算区域网格
  • 4.6.3 控制方程组的求解
  • 4.7 计算边界条件处理
  • 4.7.1 进、出口边界条件
  • 4.7.2 固体壁面边界条件
  • 4.7.3 车内热源
  • 4.7.4 颗粒物边界条件
  • 4.8 多相流动模型选择与验证
  • 4.8.1 模拟结果与分析
  • 4.8.2 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值模拟与分析
  • 5.1 模拟边界条件
  • 5.1.1 温度边界条件
  • 5.1.2 风速入口边界条件
  • 5.1.3 颗粒物入口边界条件
  • 5.2 流场、温度场作用下颗粒物运动分析
  • 5.2.1 流场分析
  • 5.2.2 温度场分析
  • 5.2.3 可吸入颗粒物运动分析
  • 5.3 可吸入颗粒物分布分析
  • 5.3.1 分析断面设计
  • 5.3.2 空调工况和气流组织对可吸入颗粒物分布的影响
  • 5.3.3 送风量变化对可吸入颗粒物分布的影响
  • 5.3.4 过滤器效率变化对可吸入颗粒物分布的影响
  • 5.4 空调系统控制车内可吸入颗粒物能力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相关论文文献

    • [1].可吸入颗粒物的基础研究[J]. 中国粉体工业 2008(05)
    • [2].不可小视档案馆中的可吸入颗粒物[J]. 上海档案 2010(11)
    • [3].可吸入颗粒物的体内暴露模型及沉积剂量学评价[J]. 毒理学杂志 2020(01)
    • [4].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防治措施分析[J]. 环境与发展 2018(03)
    • [5].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的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监测系统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14)
    • [6].北京地铁可吸入颗粒物分布规律研究[J]. 低碳世界 2016(35)
    • [7].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检测方法探究[J]. 环境与发展 2017(06)
    • [8].车内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环境工程 2015(S1)
    • [9].木耳真的能“清肺”吗[J]. 少儿科技 2017(03)
    • [10].鞭炮的“哀愁”[J]. 山东画报 2016(03)
    • [11].选对口罩防雾霾[J]. 康颐 2017(02)
    • [12].雾霾大清理[J].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2017(Z1)
    • [13].科学证实雾霾会进入大脑[J]. 科学大观园 2017(07)
    • [14].跨越冰河的驯鹿[J]. 意林 2017(03)
    • [15].撞不死的蚊子[J]. 少年月刊 2017(10)
    • [16].雾霾天气的成因、危害和治理办法[J]. 科普童话 2017(14)
    • [17].邵阳市阴霾杀手——PM2.5污染防治的调研报告[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48)
    • [18].危险的“可吸入颗粒物”[J]. 抗癌之窗 2009(02)
    • [19].中国32个城市可吸入颗粒物超标[J]. 共产党员 2011(22)
    • [20].淄博市可吸入颗粒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04)
    • [21].北京典型地铁系统可吸入颗粒物实测研究[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7(01)
    • [22].秋季校园主要园林植物消减可吸入颗粒物能力评价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23].您了解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吗?[J]. 抗癌之窗 2013(10)
    • [24].可吸入颗粒物质对呼吸系统的危害及临床防治策略[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10)
    • [25].漳州市可吸入颗粒物现状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2)
    • [26].户外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对出生体重的影响[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8(01)
    • [27].旅客列车整备期间车厢内作业人员可吸入颗粒物防护现状调查[J]. 基层医学论坛 2019(17)
    • [28].上海市典型地区环境空气可吸入颗粒物中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健康风险评价[J]. 环境科学学报 2019(11)
    • [29].辽宁首开“雾霾罚单”[J].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4(02)
    • [30].二级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的16种多环芳烃[J]. 色谱 2010(09)

    标签:;  ;  ;  ;  ;  ;  

    车内可吸入颗粒物热运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