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起点 小步子 快反馈 勤练习——职业中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潘鹏程[1](2021)在《城乡结合部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调查研究 ——以江苏省丹徒新区Y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一大批农村地区纳入到城镇建设中,新的城区也流入了新鲜的血液——外来务工人员,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周边村镇子女教育问题,城乡结合部学校便应运而生。但部分转入的高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语文知识结构混乱,再加之家长对于孩子关注度较低;教师忙于琐事,不够重视;学校新建,管理水平有限,产生了许多语文差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语文学习习惯均表现不佳。为解决城乡结合部地区部分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本研究以镇江市Y小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学生及其家长和教师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高年级学生听、说、读、写四种学习习惯,根据数据分析得出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问题包括:倾听时缺乏注意力和理解力;发言时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阅读时缺乏质量和思考;写作时缺乏观察和修改意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教师因素表现为工作繁忙,关注度不够;重知识轻习惯;对学生不够严格;自身不良习惯的影响。家长因素表现为缺乏持续性监督;缺乏表率作用;缺少家校沟通意识。学生因素为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内在动机,学习态度不佳;意志薄弱,学习方法不当。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分别从教师、学校、家长、学生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首先教师需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听、说、读、写的习惯的薄弱之处进行培养,其次学校可以打造衔接性课程;开办家长学校;建立监督评价体系,然后家长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供孩子学习生活;主动关心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开展亲子阅读;加强家长与老师对接工作。最后学生自身也需要端正态度,自查补差;制定计划,自我管理;运用理性和情感同不良学习习惯做斗争。
朱慈[2](2018)在《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学困生成因及调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中英语学困生现象逐步蔓延扩散,其现状堪忧。从微观角度看,学困生易形成消极的心理定位,影响其自身潜能的发展;从宏观角度看,不利于教育公平,影响整个国家的教育效益。因此,深度剖析学困生成因及调控策略研究刻不容缓。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是高中英语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应当采取怎样的调控策略。笔者在国内外有关英语学困生研究基础上,编制了高中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对筛选出的英语学困生与学优生共446人,展开调查和对比分析,又结合访谈、课堂观察、个案和测验等研究方法,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把握了该校高中英语学困生现状。研究结果显示主要有以下突出的致困因素: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淡薄、学习态度不端、学习意志薄弱、学习策略缺乏、自我效能感差、归因方式不当等内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学校管理体制欠妥、英语教材的编选、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学校和班级英语学习氛围、师生关系不和谐、社会不良风气等外因。内部与外部非智力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交织。通过深挖深思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本研究探索、提炼形成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普遍规律,反复抓学困生非智力因素中的薄弱环节,探索出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的调控策略。诸如加强心理疏导、实施情感教育,激发动机与内在潜力,提高自我效能感、正确成败归因,指导运用系统化学习策略、构建多模态现代英语教学语境、提升英语教学水平等;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对学困生的潜在影响,优化校园英语学习软环境和硬环境,改善家庭和社会舆论环境。通过进行学困生个案跟踪试验,再结合实验班和对照班测验成绩的显着差异性,验证得出转化措施可行性较高。可望对高中英语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应颖[3](2017)在《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机械专业核心课程整合的研究 ——以《数控加工机械基础》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依据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大背景、学校实际情况以及《数控加工机械基础》课程特点提出本论文。在查阅了大量理论文献和企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研究了该课程教《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经过专家反复讨论,确定了中职机械专业核心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内容和组织架构,进而围绕中职机械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课程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评价、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四个方面研究、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翻转课堂下的混合式教学、电子学档评价体系等既符合机械专业课程教学又凸显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极大地激发了信息化学堂师生热情,切实提升了机械专业教学质量。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实践,得出了五点结论,取得了五方面成效。
陈玉芳[4](2015)在《改革开放后上海中小学教育家办学个案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迎来了大发展时期,上海基础教育界涌现出一批本土特色明显的教育家,他们的办学思想与实践类型多样,路径各异,成效显着,辐射力强。从办学主体、办学起始与重心、办学线路、办学切入点四个方面对这些教育家办学个案进行分析后,发现段力佩、吕型伟、顾泠沅、刘京海四位教育家的办学理念与实践丰富而深刻,分属于不同类型,分布在不同时期,是上海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典型个案,因此本研究将四者确定为主要研究对象。段力佩校长带领着上海市育才中学锐意进取,持续创新,走在上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列,使“育才经验”分别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两次风靡全国教育界,成为中国学校改革的典范。吕型伟以多样化的教育改革实验和长期的课题研究引领着全国多所学校进行持续性整体改革,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对上海乃至全国中小学的办学理念和方式都产生了影响。顾泠沅以数学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带动了上海市青浦地区学校整体改革和质量提升,并且在“青浦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教育实验理论和“行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具有教育理论与实践双向建构的示范意义。刘京海校长创造性韵提出了“成功教育"思想,并设计、组织、实施了“成功教育”实验,不仅使上海市闸北八中从一所教学质量较差的学校变成了全国知名的明星学校,而且通过创新的办学方式——委托培养,带动着上海市许多薄弱学校提高了教学质量,如今“成功教育”正走向国际,在周边国家中逐步推广。研究了四例个案后,结合海派文化特征和文化模式理论,尝试总结改革开放后海派教育家办学的群体特征:他们领风气之先,理念超前,敢说敢做;他们心态开放,具有国际视野,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他们注重教育公平,爱无差等,以规范保障质量;他们务实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海派教育家们这些教育思想、精神特质、办学思想与实践,是当代上海乃至当代中国教育界最宝贵的财富。
何先飞[5](2014)在《中职对口单招生数学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随着升学政策的调整,三年来江苏省对口单独招生报考人数几乎翻了一翻,然而中职对口单招生使用的教材还是职业学校统一的教材,中职对口单招生的数学教学依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首先系统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中职数学教学策略的文献进行研究;其次通过中职数学教学要求与中职对口单招数学考试大纲要求进行比较研究,以及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缺乏数学学习热情;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消极,缺乏自信心;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主动性。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行动研究探索在中职对口单招生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具体策略:结合考试大纲,利用“段落化”教学改进内容深度;结合中职教材,利用“学案导学”教学培养自主学习;结合任教专业,利用“班内分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最后得出中职对口单招生数学教学的结论: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差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步揭示了中职数学教学要求与中职对口单招数学考试大纲要求的差距,尝试提出了中职对口单招生数学教学的几种常见教学策略,以帮助我们教师走出中职对口单招生数学教学的误区。
王唯[6](2013)在《初三下学期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复习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初三是初中阶段至关重要的一年,而初三下学期的复习更是重中之重。初中牛津英语教材内容丰富,词汇量很大。如何在初三下学期使学生对近三年来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系统的掌握初中英语知识,提升英语运用能力,从而达到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成了初中英语教师探讨的共同话题。然而,初三学生的自主复习策略不当。到了复习阶段,有的学生面对一系列知识,不懂得归纳、总结,脑子里乱作一团,复习乱了方寸;有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会灵活变通,学得很累,效果又欠佳。有的学生把做题作为唯一的法宝,成了做题的工具,却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其实,初三复习不仅仅让学生重现语言知识,记住语言知识,更是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梳理,归纳与总结,使之系统化。复习过程是查漏补缺、是温故知新、是整合与提升的过程。复习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在初中阶段英语的掌握程度。本文以研究学生自主复习策略为主,鉴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学习上不可能达到完全自主的程度,教师需要通过一系列相应的教学策略影响学生的学习策略。本文包括英语复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复习策略和教师的教学策略两方面。一方面,揭示初三英语复习面临的困惑和问题,探讨如何将复习过程中的复习策略和教学策略真正运用到初三下学期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梳理研究调查,通过一定的复习策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率。本研究将结合研究者的实际教学经验,通过调查,探索一些初三下学期英语学科复习策略方面的理论。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昆山市初三复习效率偏低的原因,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复习效率,从而为一线毕业班英语老师提供现实指导,填补针对初三下学期复习过程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的研究空缺,同时想借此抛砖引玉,引起同行们的关注和共同探讨。
郑俊治[7](2013)在《建构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助学型课堂”——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一、"助学型课堂"的问题缘起在高中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容易忽略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崇尚"满堂讲""标准答案",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也在疑惑现在的学生学
梁慧[8](2013)在《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以建阳外国语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使全体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在初中阶段出现了不少数学学困生。那么,如何改变数学学困生的状况,让他们重新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与素质呢?这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本课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比较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统计法、个案研究法。从理论上阐明了针对数学学困生研究的意义与方法、概念的界定、分析了国内外对数学学困生的研究现状。通过对20名教师和300个学生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导致初中生数学学困的因素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大类。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在以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结合初中实际情况给出了相应的措施: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倾注一颗爱心,适度“偏爱”学困生;培养学习兴趣,点燃学困生学习热情;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解题能力:加强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配合。最后,本研究依据实践情况做出了总结与反思,在反思中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就某些不足之处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谭祖佑[9](2012)在《高中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教学主阵地是课堂,打造高效课堂出路在课改。在诊断课堂问题的基础上,应根据校情、学情,选择适应学校发展的、有本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梁靖云[10](2012)在《构建教学模式: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功》文中指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教师要掌握构建教学模式的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其方法是: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抽象提升成功的优秀课例,从问题出发设想出解决问题的模式,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改从理论出发构思出教学模式,构建教学模式的途径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和自上而下的演绎法。
二、低起点 小步子 快反馈 勤练习——职业中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起点 小步子 快反馈 勤练习——职业中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城乡结合部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调查研究 ——以江苏省丹徒新区Y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城乡结合部教育的泥潭 |
2.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的重要性 |
3.Y小学高年级语文教育的怪圈 |
(二)文献综述 |
1.关于学习习惯的研究 |
2.关于语文学习习惯的研究 |
3.关于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相关研究 |
4.已有研究评述 |
(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1.理论价值 |
2.实践意义 |
(四)研究过程及方法 |
1.研究过程 |
2.研究方法 |
(五)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核心概念界定 |
2.理论基础 |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调查结果分析 |
(一)研究对象的确立 |
(二)调查问卷和访谈的维度 |
(三)问卷及访谈调查实施情况 |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
1.城乡结合部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的基本信息 |
2.城乡结合部小学高年级学生倾听习惯 |
3.城乡结合部小学高年级学生发言习惯 |
4.城乡结合部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习惯 |
5.城乡结合部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习惯 |
二、城乡结合部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 |
1.倾听缺乏注意力和理解力 |
2.发言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 |
3.阅读缺乏质量和思考 |
4.写作缺乏观察和修改意识 |
(二)城乡结合部小学高年级学生不良语文学习习惯的成因分析 |
1.教师原因 |
2.家庭原因 |
3.学生原因 |
三、城乡结合部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对策 |
(一)教师方面的改进策略 |
1.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
2.学生发言习惯的培养 |
3.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
4.学生写作习惯的培养 |
(二)学校方面的改进策略 |
1.开展公益课程服务,促进教育融入 |
2.开办家长学校,打通沟通渠道 |
3.建立监督评价体系,边评估边矫正 |
(三)家长方面的改进策略 |
1.转变态度,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
2.寓教于乐,以读导学 |
3.保持统一步调,实现家校共育 |
(四)学生自身方面的改进策略 |
1.端正态度,自我评估 |
2 制定计划,自我管理 |
3.运用理性和情感同不良学习习惯做斗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
(2)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学困生成因及调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2 理论基础 |
2.1 归因理论 |
2.2 同心圆理论 |
2.3 三层次理论 |
2.4 情感过滤理论 |
3 文献综述 |
3.1 学困生概念界定 |
3.2 研究现状 |
3.2.1 国外研究现状 |
3.2.2 国内研究现状 |
4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及过程 |
4.3.1 问卷调查法 |
4.3.2 访谈法 |
4.3.3 课堂观察法 |
4.3.4 个案研究法 |
5 研究结果与成因分析 |
5.1 研究结果 |
5.1.1 问卷调查结果 |
5.1.2 访谈结果 |
5.1.3 课堂观察结果 |
5.1.4 个案研究结果 |
5.2 英语学困生成因分析 |
5.2.1 内因 |
5.2.2 外因 |
6 转化策略及成效 |
6.1 转化策略 |
6.1.1 加强心理疏导,实施情感教育 |
6.1.2 构建多模态现代外语教学语境 |
6.1.3 重视个性化英语学习策略指导 |
6.1.4 提升教学水平,雕琢授课艺术 |
6.1.5 家庭、学校、社会齐心助脱困 |
6.2 转化成效 |
7 结论 |
7.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7.2 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3)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机械专业核心课程整合的研究 ——以《数控加工机械基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程整合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 |
2.1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概念 |
2.1.1 信息技术 |
2.1.2 课程和课程整合 |
2.1.3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2.2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
2.2.1 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 |
2.2.2 培养自主、协作、研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
2.2.3 培养学习者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
2.3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机械专业核心课程整合的原则 |
2.3.1 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为指导的原则 |
2.3.2 以中职机械专业核心课程《数控加工机械基础》为主体的整合原则 |
2.3.3 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原则 |
2.3.4 根据中职机械专业课程的特点构建整合教学模式的原则 |
第3章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机械专业课程整合的策略 |
3.1 调动和谐师生关系的教学策略 |
3.1.1 优化师生关系 |
3.2 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学策略 |
3.3 指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学习的教学策略 |
3.4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活动性教学策略 |
第4章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机械专业核心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 |
4.1 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处理课程内容 |
4.1.1 内容任务化 |
4.1.2 任务数字化 |
4.1.3 资源整合化 |
4.2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体系 |
4.2.1 学生评价现状 |
4.2.2 全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
4.3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部分设计 |
4.3.1 教师评价内容设计 |
4.3.2 学生评价内容设计 |
4.3.3 教师评价部分程序设计 |
4.3.4 学生评价部分程序设计 |
4.3.5 教师端和学生端之间信息传递功能的实现 |
4.4 电子学档 |
4.5 实施策略 |
第5章 现代信息技术与机械专业核心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 |
5.1 课程标准 |
5.1.1 前言 |
5.1.2 课程目标 |
5.1.3 内容标准 |
5.1.4 实施建议 |
5.2 教学模式架构 |
5.3 教学流程 |
5.4 教学实例 |
5.4.1 准备阶段 |
5.4.2 实施阶段 |
5.4.3 评价阶段 |
第6章 研究主要结论及成效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成效 |
第7章后继研究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致谢 |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4)改革开放后上海中小学教育家办学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与文献综述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 何为教育家?何为教育家办学? |
(三) 国内外教育家办学研究综述 |
二、研究方案 |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思路与框架 |
(四)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改革开放后上海中小学教育家办学的多样性 |
第一节 办学主体:不同类型的教育家 |
一、教师型教育家 |
二、校长型教育家 |
三、理论研究者型教育家 |
四、行政工作者型教育家 |
第二节 办学起始与重心: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 |
一、鲜明的时代烙印:1978年前开始的教育家办学 |
二、与时俱进,融入国际:1978年后开始的办学探索 |
第三节 办学线路:行政主导与主动自发 |
一、行政主导的办学线路:更多政策和资源保障 |
二、主动自发的办学线路:更“接地气” |
三、行政主导与主动自发结合的办学线路 |
第四节 办学切入点:单科教改与学校整体改革 |
一、从单科教改入手:逐步迁移扩大 |
二、从学校整体改革开始:理念先行 |
第二章 当代上海教改先锋:段力佩与育才中学 |
第一节 段力佩:为育才而生 |
一、家学浸染:段力佩的教育渊源 |
二、教育实践与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段大炮” |
三、来到育才中学,教育改革起步 |
四、再回育才中学,大刀阔斧办教育 |
五、段力佩教育思想在育才中学的延续 |
第二节 “育才经验”:段力佩的教育改革实践 |
一、“十六字教学经验”——六十年代的教改样板 |
二、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法:在解决难题中形成 |
三、自编语文教材——以中国古典小说为内容 |
四、“男拳女舞” |
五、取消期中考试,改革期末考试 |
第三节 段力佩“三自”教育思想之创获 |
一、“育”与“学” |
二、“学校教育要为下一代着想” |
三、“自治自理、自学自创、自觉体锻” |
第三章 面向未来:吕型伟的多样化办学探索 |
第一节 上海教育改革史的亲历者 |
一、动荡中成长起来的教育救国论者 |
二、新中国的第一批校长 |
三、参与教育的顶层设计与论战工作 |
四、“文化大革命”中守住本心 |
五、引领上海教育变革的行政型学者 |
六、跨世纪教育整体改革项目的设计师 |
第二节 引领潮流的多样化办学探索 |
一、女子中学实验 |
二、农村学校改革实验 |
三、十年一贯制学校实验 |
四、开展教育整体改革实验,设计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 |
五、首倡社区教育 |
六、支持民办教育 |
第三节 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 |
一、核心矛盾论 |
二、人才观 |
三、学校管理思想 |
第四节 德高望众的海上教育家 |
一、同行眼中的精神领袖 |
二、师生眼中的伟岸身影 |
三、儿女眼中睿智慈爱的家长 |
第四章 数学教改带动整体改革:顾泠沅的“青浦实验” |
第一节 顾泠沅教育求索路上的三个地方与三位人物 |
一、教育生涯的起始:苏步青的教诲 |
二、在青浦的三十年 |
三、作华东师大刘佛年校长的弟子 |
四、跟随吕型伟开展课题研究 |
五、在上海教科院做“行动教育” |
第二节 “青浦实验”——“回到教育科学的规律去” |
一、全面调查——实验的坚实基底 |
二、经验筛选——创新性实验研究方法 |
三、“尝试指导,效果回授”—“青浦实验”的核心成果 |
四、提炼基本原理——实验成果的升华 |
五、从全县到全国——“青浦经验”的推广 |
第三节 从单科教改实验到学校整体改革 |
一、“各科迁移、诸育并进” |
二、课程改革与学制改革 |
三、全县教育综合改革 |
第四节 “行动”与“和解”:顾泠沅的教育体悟 |
一、“不惘不怠,总能进步” |
二、“理想与现实和解” |
第五章 薄弱学校发展之道:刘京海与“成功教育” |
第一节 与薄弱学校和学习困难学生结缘 |
一、从事教育的最初十年:1974-1985 |
二、薄弱初中综合改革实验开始:1885-1990 |
三、“成功教育”思想形成:1990-1994 |
四、再回闸北八中:1994至今 |
五、“成功教育”扩大推广:2001至今 |
第二节 在解决难题中不断发展的“成功教育” |
一、怎样转变学习困难学生,提高薄弱初中教育质量? |
二、怎样解释和总结改革经验? |
三、怎样深化和推广改革经验? |
四、关于成功教育的争议 |
第三节 “成功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
一、“三个相信”——“成功教育”的基本理念 |
二、强调操作性:“成功教育”是理念更是方法 |
三、办学方式创新:委托管理办学 |
第六章 海派教育家办学的文化底色与群体特征 |
第一节 海派文化与海派教育家 |
一、海派文化的特征 |
二、海派文化与海派教育家的关系 |
第二节 领风气之先:海派教育办学群体特征之一 |
一、头脑灵活,理念超前 |
二、敢讲真话,特立独行 |
第三节 国际视野:海派教育办学群体特征之二 |
一、借鉴西方理论,参与国际教育交流 |
二、走上国际的舞台,宣传中国教育 |
第四节 注重教育过程公平:海派教育办学群体特征之三 |
一、关注“弱势群体”和“差生” |
二、以规范保障公平和质量 |
第五节 务实致用:海派教育办学群体特征之四 |
一、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
二、“沉下去”也“上得来” |
参考文献 |
[着作] |
[论文] |
[外文论着] |
附录 |
访谈提纲举例一:访顾泠沅 |
访谈提纲举例二:访刘京海 |
后记 |
(5)中职对口单招生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的理由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比较研究法 |
1.3.4 行动研究法 |
第2章 课题的研究综述与理论依据 |
2.1 中职数学教学策略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2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2.2.1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2.2.3 归因理论 |
2.2.4 因材施教原则 |
第3章 中职对口单招生数学教学要求的解析 |
3.1 目前江苏省对口单招数学教材使用的情况 |
3.2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教学要求》的分析 |
3.3 《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大纲》的要求 |
3.4 江苏省对口单招高考试卷剖析 |
第4章 中职对口单招生数学学习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4.1 中职对口单招生的现状 |
4.2 中职对口单招生数学学习现状的调查 |
4.2.1 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
4.2.2 调查结果 |
4.3 对调查结果的成因分析 |
4.3.1 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
4.3.2 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5章 教学实践中的具体策略 |
5.1 结合考试大纲,利用“段落化”教学改进内容深度 |
5.1.1 结合考试大纲,设计“段落化”教学案例 |
5.1.2 “段落化”教学的经验总结 |
5.2 结合中职教材,利用“学案导学”教学培养自主学习 |
5.2.1 “学案导学”教学类型 |
5.2.2 “学案导学”在对口单招数学课堂的适用性 |
5.2.3 “学案导学”教学的经验总结 |
5.3 结合任教专业,利用“班内分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
5.3.1 针对对口单招生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 |
5.3.2 “班内分层”教学的经验总结 |
第6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的结论 |
6.1.1 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6.1.2 尊重学生差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6.1.3 开展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6.2 研究的反思 |
结束语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6)初三下学期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复习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目的及内容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视角 |
(四) 研究的内容 |
四、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分析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三) 个别访谈法 |
(四) 个案研究法 |
(五) 实验研究法 |
(六) 行动研究法 |
第一章 初三下学期英语教学现状 |
一、 初三下学期英语教学目标 |
二、 初三下学期英语教学模式 |
三、 初三下学期英语教学过程 |
第二章 初三下学期学生自主复习策略和英语教学策略 |
一、 学生的自主复习策略及应用 |
(一) 基础知识梳理 |
(二) 测试训练查缺补漏 |
(三) 自我调控 |
二、 教师的英语教学策略及应用 |
(一) 课堂管理策略 |
(二) 激励策略 |
(三) 提问策略 |
(四) 学习指导策略 |
(五) 评估策略 |
第三章 自主复习策略应用的个案分析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设计 |
三、 研究对象 |
四、 实验时间 |
五、 实验过程 |
六、 实验结果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建构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助学型课堂”——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助学型课堂”的问题缘起 |
二、“助学型课堂”的三大特点 |
(一) 致力于引导, 变“死学”为“活学” |
(二) 着眼于诱导, 变“苦学”为“乐学” |
(三) 侧重于指导, 变“学会”为“会学” |
三、“助学型课堂”的理论依据 |
四、“助学型课堂”的实践操作 |
(一) 以“学”为中心设计教学环节 |
(二) 以“导”为方式开展助学服务 |
(三) 以“练”为抓手提高课堂实效 |
五、“助学型课堂”的案例分析 |
六、“助学型课堂”的实践思考 |
(8)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以建阳外国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现状 |
一、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 |
二、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类型 |
三、学困生的心理特征 |
四、数学学困生的思维特点 |
五、研究现状 |
第三章 数学学困生成因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多元智力理论 |
三、韦纳归因理论 |
四、主体性教育理论 |
五、苏霍姆林斯基的学困生理论 |
第四章 数学学困生的成因调查分析 |
一、对初中数学学困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
二、对初中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的结果 |
第五章 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
一、内部原因 |
二、外部原因 |
第六章 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
二、倾注一颗爱心,适度“偏爱”学困生 |
三、培养学习兴趣,点燃学困生学习热情 |
四、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 |
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
六、加强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配合 |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10)构建教学模式: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功(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模式的内涵、意义及适切性 |
(一) 教学模式的内涵 |
1. 教学指导思想 |
2. 教学结构 |
(二) 构建教学模式的意义 |
(三) 教学模式的适切性 |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 |
(一) 构建教学模式的四种方式 |
1. 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 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 |
2. 抽象提升成功的优秀课例, 形成创新型教学模式 |
3. 从问题出发, 设想出解决问题的模式, 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改 |
4. 从理论出发, 构思出教学模式 |
(二) 构建教学模式的层次和途径 |
1. 自下而上的归纳法 |
2. 自上而下的演绎法 |
三、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 |
四、低起点 小步子 快反馈 勤练习——职业中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城乡结合部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调查研究 ——以江苏省丹徒新区Y小学为例[D]. 潘鹏程. 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1
- [2]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学困生成因及调控策略研究[D]. 朱慈. 淮北师范大学, 2018(12)
- [3]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机械专业核心课程整合的研究 ——以《数控加工机械基础》为例[D]. 应颖.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4)
- [4]改革开放后上海中小学教育家办学个案研究[D]. 陈玉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5]中职对口单招生数学教学策略研究[D]. 何先飞.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 [6]初三下学期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复习策略分析[D]. 王唯. 苏州大学, 2013(01)
- [7]建构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助学型课堂”——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实践研究[J]. 郑俊治. 广西教育, 2013(20)
- [8]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以建阳外国语学校为例[D]. 梁慧.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2)
- [9]高中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探索[A]. 谭祖佑. 2012年1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2(总第198期)
- [10]构建教学模式: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功[J]. 梁靖云.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