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低档红茶作为发酵培养基的组分,研究多菌种共生发酵的可能性。通过考查红茶菌、红曲霉和鹿角灵芝单菌种的生长趋势及发酵产物的测定分析,优化培养条件,进一步研究混合培养下各菌种代谢产物的变化。得到如下结论:1.红茶菌在25℃静置通风避光培养下,5d生物量达到最大,pH3d后稳定在2.5。红曲霉摇床培养与静置培养相比较,生物量5d达最大,比静置培养(8d)高93.6%;前者发酵主要产生红曲黄色素,后者则主产红色素,表明通氧量影响色素种类的形成。鹿角灵芝发酵液pH 2d后维持在5.0,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均在第5d达到最大。三种菌生长周期类似,pH差异较大。2.从红茶菌复合菌及红茶茶叶中筛选并分离纯化得到三株菌株K1、K2、K3,分别培养于醋酸菌、乳酸菌和酵母菌分离培养基上。按接种量2:2:1(K1:K2:K3)进行回归实验,结果是混合培养发酵液酸度低于红茶菌母液培养,生物量持平。红曲霉、鹿角灵芝菌分别与红茶菌进行混合培养后发现,发酵液pH与红茶菌单独发酵持平,红曲霉和灵芝菌都没有明显的生长。3.红茶菌及其分离菌株分别与红曲霉进行混合培养,红茶菌发酵液pH与单独培养持平,红茶菌分离菌株则表现为上升。从生物量上来看,鹿角灵芝菌、红茶菌分离菌株K3与红曲霉共同增长,红茶菌则抑制红曲霉的生长。红茶菌分离菌株以及红曲霉对鹿角灵芝发酵的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红曲霉表现为促进作用,红茶菌分离菌株K1促进生物量和胞外多糖的生成,K2不明显,K3有抑制作用。红茶菌的产酸能力较强,混合培养时对鹿角灵芝的生长不利。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制茶不再凭经验 红茶“发酵”可量化[J]. 食品与机械 2020(03)
- [2].制茶不再凭经验 红茶“发酵”可量化[J]. 饮料工业 2020(02)
- [3].浙江红茶产销现状与发展思路浅析[J]. 茶叶 2020(01)
- [4].湖南红茶[J]. 茶叶通讯 2020(02)
- [5].红茶菌饮品中各成分的组成及其功能简要概述[J]. 现代食品 2020(11)
- [6].红茶菌的起源及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20(04)
- [7].《湖南红茶》宣传片(解说词)[J]. 茶叶通讯 2020(03)
- [8].红茶菌成分及功能研究进展[J]. 中国酿造 2020(10)
- [9].我国红茶产业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 中国茶叶加工 2018(04)
- [10].“湖南红茶”红条茶 标准样“出炉”[J]. 食品安全导刊 2019(21)
- [11].英国红茶文化的发展历程研究[J]. 福建茶叶 2018(07)
- [12].《优质红茶加工概论》出版[J]. 茶叶通讯 2017(01)
- [13].灵芝红茶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7(12)
- [14].《优质红茶加工概论》出版[J]. 茶叶通讯 2017(02)
- [15].英国红茶文化的成因探析[J]. 文化学刊 2017(06)
- [16].峨眉山红茶[J]. 两岸关系 2017(08)
- [17].益生菌的另一个应用领域:红茶菌饮料[J]. 食品安全导刊 2017(25)
- [18].《优质红茶加工概论》出版[J]. 茶叶通讯 2017(03)
- [19].红茶菌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J]. 生物技术世界 2016(01)
- [20].英伦红茶对英美文化的影响[J]. 福建茶叶 2016(07)
- [21].简析红茶文化对英美文学的影响[J]. 福建茶叶 2016(08)
- [22].红茶菌和中草药红茶菌体外抑制霍乱弧菌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07)
- [23].红茶菌和中草药红茶菌体外抑制沙门氏菌的比较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06)
- [24].红茶菌[J]. 数学小灵通(1-2年级版) 2020(11)
- [25].骏眉红茶团体标准的诞生[J]. 茶博览 2019(06)
- [26].爱如红茶[J]. 词刊 2019(09)
- [27].中俄红茶文化比较分析[J]. 唐山文学 2019(08)
- [28].英国“红茶文化”漫谈[J]. 英语知识 2008(07)
- [29].红茶的气息[J]. 北方文学 2018(22)
- [30].《午后红茶》[J]. 广东教育(高中版)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