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启顺
摘要: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很多学生都是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兴趣不高,外部环境的诱惑远高于学习本身。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在愉悦中充分发挥潜能,求得知识,这是语文教学规律的必然要求。本文就主要介绍几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的教法,这些教法在具体的教学应用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兴趣;疑惑;智力活动;环境;情感
一、设置疑惑,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莫过于激发学生的疑惑。
例如,笔者在讲《变色龙》这一课时,引导学生从社会环境描写上,讨论人物“变”的特色(快)、“变”的方法(蠢),然后向学生提出“变色龙”是变得既快又蠢的,但它在“变”中又有“不变”的一点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悟出了“变色龙”立场不变——“媚上压下”的本质不变的道理。这一激疑问难的引导方法,既可以使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那个社会的本质特征,更唤起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般的传统教学法往往是教师讲一课,学生学一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被动“受业”。在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如鸭听雷,久而久之,教而僵化,学而麻木,学生自学能力低下,这就是所说的“填鸭式”教学的情形与结果。
为了引导学生走出被动学习的泥潭,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取了“导疑”的方法,引导学生“笨鸟先飞”先行一步——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把预习新课作为重要内容,通过预习性自学,使他们掌握了新课的一些浅显知识点。如学生可以运用工具书、查阅资料等方法和途径,在预习中加深对新课的理解程度,并找出难点问题。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教师带着问题实施课堂教学。“导疑”教学法,既能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主动行为,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原本充满问题的教学实践过程,变成充满乐趣、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
二、智力活动,启动趣味
语文教学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知识的不断扩散、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智力活动过程。新知识的吸引力往往就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双边活动的动力。
从某种程度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即是创造的体现。记得在讲课外阅读时,有一处句子形容一人物又白又胖的脸“像刚出锅的馒头”,比喻十分精彩。讲到此处,同学们都笑了。在以往学过的文章中,还有没有形容人的比较精彩的比喻句呢?有的学生想起《故乡》中的杨二嫂“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等等。笔者趁机讲:“比喻一定要形象、贴切、生动,对人物的比喻一定要符合该人物的身份与本质性格特征,要像那些句子一样富于创造性。”
如何围绕“学”展开“教”,这是现代语文教育教学课堂实践中最现实的课题。在讲授《孔乙己》这一课的时候,由于这篇结尾文字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结局,但根据文中交代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推测他一定死了,这时设置一个疑问:孔乙己到底死没死?根据是什么?会是怎么死的?笔者要求学生快速构思一个续写,看谁写得又快又好,既新奇又合理。学生们飞快地构思、草写,构思的最后结局,有说冻死饿死的,有说淹死摔死的,还有说被狗咬死的等等,想象合理新奇全面,令我这个语文老师也大开眼界。
三、设置趣味,引导趣味
发现学生的其他兴趣,抓住时机及时引导,使之产生学习兴趣,不失为一种良策。
笔者在讲《醉花阴》这首词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这位千古才女,并对这首词产生兴趣,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的故事。当初,李清照把这首词写完之后,寄给了在莱州做官的丈夫。赵明诚一看:天啊,这也写得太好了。但是赵明诚不甘心,觉得不能输给妻子。于是他把自己关了起来,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出了五十首词。然后耍了个小心眼,他把这五十首词和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混在一起,送给了自己的一个朋友,让他看怎么样。这个朋友看后只说了一句话,就三句写得好。赵明诚问:“哪三句?”这个朋友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个小故事很能证明李清照的词达到的高度。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听了这个故事不禁议论纷纷,对这首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词的主动性,课堂效果显着增强。
班级有一名男生学语文兴趣不高,但唱歌兴趣浓厚。一次学习文言文《愚公移山》,笔者在课堂上讲:《愚公移山》寓言故事多么古老啊。可是现代人竟然从中悟出了新意,创作出了歌曲,歌词意境也得到了崭新的升华,表现出现代人不懈追求的精神。
写作一直是初中生的头等难题,教师们虽是绞尽脑汁,可是一提到作文课学生仍然叫苦连天,而在网上“灌水”、“跟帖”却是学生们乐此不疲的事情,于是我开始尝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写作空间。
现在学生每个人都有QQ号,教师、同学间也经常通过QQ交流。而且大部分学生开通了QQ空间,那里的“日志”、“心情”、“个性签名”,都成为学生自由抒发情感的地方。于是,笔者开始实施把QQ空间开辟成学生写作战场的计划。首先,笔者邀请学生加为好友,告诉他们空间里有教师写下的小文章,随时欢迎他们来踩踩,可以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观点、看法,也可以向教师大胆提出自己在学习方面的疑问、见解及意见,如果有好的建议我在课上会有奖励。一下子,我的空间点击率大大上升,很多学生看过后都会留下只言片语。接着我建议他们也尝试把QQ空间当成一个心情日志本,心里想什么就在上面写什么。笔者常去他们空间里看一下他们的“日志”和“心情”。每次去,笔者都会像好朋友一样给他们写的“日志”留言,有理解、有劝慰、有鼓励、有赞美、有建议。通过QQ,笔者与学生在网上像朋友一样聊天,避免了学生对笔者的畏惧心理。笔者的真诚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信任自己,喜欢和自己交流。
目前,有QQ空间的学生越来越多,笔者和学生们也约定好,教师每周必须在空间上完成一篇4000~5000字的文章献给学生,学生也必须每周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随笔作为回赠,并一起承诺谁也不许失言。学生在“空间”里自由地写东西、自由地选择读者,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抒发出来,不知不觉中写作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四、创设情景,生成趣味
学生的生活环境大多比较单一,往往与课文中描绘的情景有着很大的差别,以他们的年龄和阅历理解作品实在很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创设一个与课文相符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去体验情境,体味教材,领悟主题,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如教学光未然的《黄河颂》,让学生先听一两遍配乐朗诵录音,使他们沉浸在磅礴的气势之中,然后再进行教学;又如,讲授戏剧剧本《威尼斯商人》、电影剧本《音乐之声》等课文时,可先播放这些影片的片段给学生看,使抽象的思维活动变为形象的思维活动,这样学生能在兴趣盎然的轻松环境中更快、更深地了解并掌握剧情,教学就事半功倍了。
五、激发情感,达成趣味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
一些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有着独特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诗词意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情境。在教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词时,笔者先给学生留了个“别出心裁”的预习作业:同学们拿起自己的彩笔,模仿书中“古道西风瘦马”的画面,以“枯藤老树昏鸦”或“小桥流水人家”为题,画一幅画,请同学们把握意境,进行合理想象,画出自己的“秋思”图来。学生交来很多作品:有画盘根错节的枯藤,在风中吟唱的;有画一条曲折的古道,撒落一地细碎残阳的;有画长长的路上,铺满了飘零的落叶的……课上,我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绘画作品,揣摩作者的心境。学生对词的感悟远远超出我的预期,而且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样通过再造意境,无疑为提高学生诗词欣赏水平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语文教学形式不拘一格,虽无一定之规,但有一定之妙,那就是始终秉承“激发趣味”这一原则。只要我们在“趣”上下足工夫、做优文章,就一定能够当好学生语文学习的“引路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