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长期以来,关于现代汉语类词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类词缀本体的性质、判断标准和语义结构等方面的描写和分析,从这些层面上的研究成果而言,类词缀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比如对类词缀的性质、特征、判断标准(范围)、分类、语义功能、来源等方面的认识日益全面,由此建立起了类词缀的系统性理论,这些研究对于我们清楚地认识类词缀问题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对于类词缀本体的描写和功能特征的研究成绩无疑是非常突出的,但是另外一方面,关于为什么会出现类词缀现象?类词缀存在的心理基础是什么?类词缀产生的动因源于何处?对类词缀生成过程如何进行更有说服力的描述和解释?类词缀与词根语素的结合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这些问题都是类词缀本体研究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认知理论对这些问题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和概括性,可以从类词缀本体之外对上述问题做出一些解释,而这种解释能够与其本体研究形成互补,促进对类词缀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文章主张建立现代汉语类词缀典型范畴,以区别于汉语词缀范畴,主要是因为类词缀存在的基础、产生的动因、生成过程等在认知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汉语类词缀范畴的建立是很有必要的。与词缀范畴不同,汉语类词缀范畴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因此通过以往静态的研究对汉语类词缀问题很难做到更加深入地剖析,本文希望能够在继承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类词缀的外部因素的概括而达到进一步深化解释的目的。基于以上考虑,文章大体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结合各家之前的研究成果分析类词缀问题提出的原因和研究现状,对本文之前的研究有一个比较清晰地认识;分析说明文章从认知角度对汉语构词问题进行解释的可行性。第二部分着眼于汉语类词缀范畴及其性质的重新讨论。主要讨论:汉语类词缀范畴建立的必要性和依据;重新讨论汉语类词缀的性质;汉语类词缀范畴的非典型性与典型性。通过本章的分析,我们试图建立汉语类词缀范畴体系,在其框架下区分类词缀与典型词缀和助词的严格区别,在逻辑概念上分清三者的典型程度以及汉语类词缀范畴自身的典型性和非典型性。通过对类词缀特点进行深入考察分析,我们将类词缀的性质定义为“语义标记”,认为它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语义标记范畴。第三部分讨论类词缀化的动因和生成过程。本章试图解释类词缀的产生是有其认知心理基础的,它是人们固化认识成果、形成复杂概念、表达主观态度的一种方式;从语用、隐喻和语法化等角度分析类词缀的形成过程,强调语用法导致的词根语素位置变化会给这一过程形成必要的条件,隐喻是类词缀生成的最一般的途径,而语法化导致的类词缀化则相对比较复杂,我们主要讨论历时态的语法化、语用法的语法化和语言接触导致的语法化而引起的类词缀化问题;根据以上分析总结出了类词缀化的认知图式。第四部分论述了类前缀和类后缀之间的不对称关系,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从发生机制、形成过程、表意方式和构词功能等方面讨论类前缀和类后缀的不对称性的表现,认为导致它们之间不对称关系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认知心理过程、表意的显著度和抽象化的方式三个方面的不同。第五部分对现代汉语类词缀范畴生成能力进行了分析。文章区别了构词能力和生成能力的不同,证明类词缀的构词过程体现为一种生成能力,具有动态性特征、理据性特征和“完形”特征。类词缀生成能力的主要机制是类推机制,类词缀范畴通过类推的方式生成新词,其概念整合和表达功能会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实现。最后,对全文作了回顾和总结,指出了理论建树和研究困惑,并对研究前景作了预期和展望。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英汉爱情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J].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 2009(04)
- [2].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语法教学实践[J]. 江苏教育 2017(09)
- [3].“买”与“卖”的多义词分析[J]. 新校园(上旬) 2016(11)
- [4].浅析《道德经》中的概念隐喻现象[J]. 校园英语 2017(01)
- [5].词汇体验性视野下的语言的体验性[J]. 学园 2016(36)
- [6].网络语言的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J]. 北方文学 2017(32)
- [7].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文化隐喻的翻译探析[J]. 英语广场 2016(09)
- [8].浅谈原型范畴理论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 学苑教育 2014(15)
- [9].论网络流行语中的概念隐喻[J]. 文学教育(上) 2014(12)
- [10].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二语习得的探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47)
- [11].认知视角下李白诗歌中的转喻翻译[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06)
- [12].语用推理中转喻的运用[J]. 青年文学家 2016(26)
- [13].构式语法角度下对双宾语的思考[J]. 科技致富向导 2013(32)
- [14].概念隐喻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运用[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03)
- [15].文化模式与英汉情感隐喻差异[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8(02)
- [16].语言习得中的范畴化现象[J]. 文教资料 2008(15)
- [17].构式语法理论综述[J]. 新校园(上旬) 2015(08)
- [18].从认知角度看英汉“脸、面”词语的转喻[J]. 才智 2013(31)
- [19].从认知角度看“生前”与“死前”[J]. 贵州社会科学 2011(10)
- [20].认知语言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36)
- [21].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中国古诗的隐喻翻译[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S4)
- [22].概念整合理论关照下的汉字教学[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11)
- [23].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模糊语言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和作用[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1)
- [24].CLEC中heart的认知隐喻分析[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9(05)
- [25].范畴化理论和原型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09)
- [26].转喻语言与语境[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1)
- [27].范畴典型与文化差异[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1(Z5)
- [28].认知语言学角度下的英语新词形式意义解构[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07)
- [29].散射型虚构运动之方向路径——中英文表达的差异[J]. 中国校外教育 2012(33)
- [30].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转喻视角研究[J]. 外国语文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