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湿度调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温湿度独立调节,新风机组,焓降,能耗
湿度调节论文文献综述
吉煜,丁云飞,刘龙斌,邓燕[1](2019)在《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系统预冷型新风机组运行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直接采用冷却除湿方式对新风进行处理是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系统潜热处理的主要形式。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的方法对预冷型新风机组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新风预冷段变工况运行和定工况运行均能满足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新风送风的含湿量要求。针对某办公建筑,当考虑水系统输配能耗时,预冷段变工况模式比定工况运行模式节能5.29%。(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颜静[2](2019)在《开开电缆:薄如纸的“湿度调节片”可替代除湿机》一文中研究指出“定位高精尖,打造好产品。”采访中,当问及企业的发展方向时,这是台州电线电缆、电力设备企业的共同回答。创建于1989年的开开电缆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经过近30年的锐意进取,公司现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电线电缆高新(本文来源于《台州日报》期刊2019-09-27)
刘常秀[3](2019)在《温棚土壤增温及室内温湿度调节系统对作物的影响试验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温棚土壤增温及室内温湿度调节系统能起到均衡室温、降低湿度、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氧量的作用,明显改善了日光温室内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9年16期)
倪明晖[4](2019)在《基于PLC的室内单片机湿度自动采集与调节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传统系统对室内湿度进行采集和调节,存在采集准确性低、调节效率差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一个基于PLC的室内单片机湿度自动采集与调节系统。明确系统设计的功能和性能需求,根据需求设计系统整体框架,系统主要有四部分,首先利用传感器采集室内湿度,然后利用无线传输装置将数据传输到单片机中进行数据D/A转换,之后将转换的数据传输到PLC当中进行分析和运算,最后根据结果启动湿度调节装置,完成湿度自动调节。结果表明:与传统系统相比,利用本系统对室内湿度进行采集和调节,湿度数据采集正确性提高了10%,湿度自动调节时间缩短8 s,调节效率提高。(本文来源于《自动化与仪器仪表》期刊2019年08期)
顾雯雯[5](2019)在《电梯机房温湿度智能调节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如今电梯频繁发生因机房温湿度过高而导致主机故障的问题,设计了一款由温湿度采集模块、主控机和监控中心组成的电梯机房温湿度智能调节系统。该系统采集模块选用支持ZigBee技术和Z-STACK协议栈的CC2530芯片来完成无线网络的组建、温湿度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对机房的智能调控;主控机以STM32F103芯片为处理器,将采集节点传输来的温湿度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再通过GPRRS网络上传至监控中心,以便进行实时监测。通过该系统不仅实现了机房温湿度的智能调节,从而避免电梯主机因温度过高而造成损坏的现象,还可解放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并节约能源。(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梯》期刊2019年15期)
刘章君[6](2019)在《调湿材料室内温湿度调节效果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表明,室内相对湿度宜在40%~60%。南部地区大部分时间处于高湿状态,室内相对湿度持续偏高,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利用调湿设备调节相对湿度,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为此,如何将调湿材料应用于建筑内壁/内墙,形成一定的大表面,具备一定的强度和耐水性,同时在密闭条件和与外界有换气条件下均具有良好的温湿度调节效果,对室内人居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硅藻土、海泡石和沸石叁种无机矿物为主要原材料,在前期试验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前期制备的调湿材料的强度、耐水性和调湿性能,选取其中较优的配合比,制备多种无机矿物调湿材料。通过试验研究各调湿材料在不同工况下的室内温湿度调节效果,结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和孔隙特征研究各调湿材料调湿机制的联系与区别,为调湿材料的后续应用作出初步的理论探索。研究结果表明:(1)综合考虑室内相对湿度和空气含湿量变化,硅藻土调湿材料的较优喷覆厚度为1mm。在该喷覆厚度条件下,硅藻土调湿材料在密闭条件下能将小室内相对湿度维持在55%左右,有效降低相对湿度波动,空气含湿量能有0.5~1g/kg左右的降低。硅藻土调湿材料在小室预留4mm×600mm缝隙时达到吸放湿动态平衡。增加材料的喷覆厚度对小室温度影响不显着。(2)综合考虑室内相对湿度和空气含湿量变化,在1mm喷覆厚度条件下,泥炭藓/硅藻土调湿材料的室内温湿度调节效果较优,其次是泥炭藓/海泡石调湿材料,泥炭藓/沸石调湿材料的调节效果较弱。在密闭条件下,泥炭藓/硅藻土、泥炭藓/海泡石和泥炭藓/沸石调湿材料能将小室内相对湿度分别降低约11.4%、5.7%和2.9%,空气含湿量最大下降分别约23.8%、22.8%和16.2%,并最终将相对湿度维持在65%、67%和70%左右。叁种泥炭藓/无机矿物调湿材料在小室预留8mm×600mm缝隙时逐渐达到吸放湿动态平衡。不同工况下叁种泥炭藓/无机矿物调湿材料对小室温度都有0.5~1℃的调节效果。(3)微观形貌和孔隙结构分析表明,经过泥炭藓的复合后,叁种泥炭藓/无机矿物调湿材料在保留原本微观结构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泥炭藓独特的贮水细胞,改善了材料的调湿性能。泥炭藓/硅藻土、泥炭藓/海泡石和泥炭藓/沸石调湿材料的比表面积分别为58.35 m2/g、52.42 m2/g和28.37 m2/g,在实际室内温湿度调节过程中,调节相对湿度的方式主要是表面物理吸附作用,因而泥炭藓/硅藻土调湿材料的室内温湿度调节效果较优,其次是泥炭藓/海泡石调湿材料,泥炭藓/沸石调湿材料的调节效果较弱。(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22)
李红涛[7](2019)在《不同生长阶段杉木人工林对空气温湿度的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对杉木林内空气温湿度的定位观测数据,研究了不同生长阶段林外、林内空气温湿度差的时间变化规律,揭示了不同生长阶段杉木人工林对空气温湿度的调节效应,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生长阶段林外、林内气温差的累年月均日变化呈单峰型,午后降温作用最强,夜间降温作用最弱,且降温作用夏季强于冬季,晴天大于阴天;在近熟阶段和成熟阶段的秋冬季夜间的某些月份,杉木林表现出增温作用;林外、林内月均气温差、月均最高气温差和月均气温日较差差的累年平均年变化呈单峰型,且夏春季大于秋冬季;月均气温差的累年平均值最大出现在成熟阶段,可以使林内气温降低1.99℃,月均最高气温差和月均气温日较差差的累年平均值最大都出现在近熟阶段,分别为2.97℃、2.92℃;月均最低气温的累年平均值在幼龄阶段和速生阶段为林外高于林内,而在近熟阶段和成熟阶段的秋冬季的某些月份,杉木林表现出一定的增温作用,最大可以使林内高于林外0.57℃;随着林龄的增加,在春、夏、秋季,晴天时杉木林对气温的调节作用不断增强,最大出现在成熟阶段,可以使林内月均气温降低2.15℃。杉木林对气温的调节效应是晴天大于阴天,尤其是在夏季;在冬季,近熟阶段和成熟阶段的杉木林都表现出一定的增温作用,且晴天的增温作用大于阴天,最大可以使林内月均气温高于林外0.25℃C。(2)不同生长阶段各月林外、林内相对湿度差的累年月均日变化亦呈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清晨,最小值出现在午后,杉木林的这种午后增湿作用是夏季大于冬季,晴天大于阴天,且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强,最大出现在成熟阶段7月的14:00,林内高于林外16.47%;在幼龄阶段和速生阶段,林外、林内相对湿度差的累年平均值是冬季略小于夏季,而在近熟阶段和成熟阶段则是夏季明显小于冬季;林外、林内月均相对湿度差、月均最低相对湿度差的累年平均值随林龄的增大而不断降低,最小出现在成熟阶段,分别为-8.84%和-16.85%,月均最高相对湿度差的累年平均值随林龄的增加而呈增大的趋势,最大出现在成熟阶段,为-4.90%,而月均相对湿度日较差的累年平均值不断增大,最大出现在成熟阶段,为12.5%。(3)不同生长阶段各月林外、林内水汽压差的累年月均日变化的最大值较多出现在清晨,最小值较多出现在午后,杉木林在14:00的增湿作用是晴天大于阴天,夏季强于冬季,且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强,最大出现在成熟阶段7月的14:00,林内水汽压高于林外4.59hPa;不同生长阶段林外、林内月均水汽压差的累年平均值最小出现在7~10月,最大出现在11月或1~3月,随着林龄的增加,林外、林内月均水汽压差和月均最低水汽压差的累年平均值不断降低,最小均出现在成熟阶段的7月,分别为-1.28hPa和-2.75hPa,而月均最高水汽压差和月均水汽压日较差差的累年平均值呈缓慢增大的趋势,最大出现在成熟阶段,分别为-0.74hPa、2.57hPa。(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胡明玉,李晔,郭兴国,刘向伟,刘章君[8](2019)在《硅藻土/泥炭藓复合调湿材料温湿度调节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试验研究了硅藻土/泥炭藓复合调湿材料的制备及其强度、耐水性和调湿性能,选择较优配比的调湿材料进行密闭状态和与外界有换气条件下的小室温湿度调节效果研究,根据扫描电镜分析及材料的吸附/解吸理论研究材料调节机理。研究表明,综合考虑材料强度、耐水性和调湿性能,合理的泥炭藓用量宜为5%~13%,此时材料的抗压强度、软化系数和调湿性能均较好。密闭状态下,喷涂厚度为0.5 mm和1 mm的硅藻土/泥炭藓调湿材料小室的单位空间最大吸湿量为1.48 g/m~3和2.21 g/m~3,最大放湿量为1.88 g/m~3和3.27 g/m~3;与外界有换气条件下,随着预留缝隙增大,材料对小室内湿度调节效果逐渐减弱,但对温度仍有一定调节作用。硅藻土和泥炭藓的毛细孔道效应、表面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加之泥炭藓强持水性,两者共同作用使硅藻土/泥炭藓复合调湿材料具有优异的调湿调温效果。(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胡明玉,刘章君,樊财进,李晔[9](2019)在《新型硅藻土调湿材料温湿度调节效果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小室试验研究新型硅藻土调湿材料对室内温湿度的调节效果,根据X射线衍射、环境扫描电镜分析及材料的吸附/解吸理论研究材料的改性机制和调湿机制。研究表明,小室内表面涂覆0.5 mm厚硅藻土调湿材料时,密闭条件下,调湿材料对单位空间的最大吸、放湿量分别为2.51和1.76 g/m~3,能将小室内相对湿度维持在50%~60%。与外界有换气条件下,随着预留缝隙的增大,材料对小室内湿度有效调节作用逐渐减弱,但对温度仍有1~2℃的调节作用。硅藻土调湿材料具有纳米级微孔特征及微孔内壁的缔合羟基作用,在毛细孔道效应、化学吸附和表面物理吸附的共同作用下,材料具有优异的吸放湿功能。(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03期)
杨红,赵佳佳,李佳琪[10](2019)在《室内空气湿度自然调节机理与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空气湿度自然调节是利用水分的蒸散原理和规则,在自然条件下通过选择合理的蒸发介质对空气起到加湿作用的方法。空气湿度自然调节的理念与室内设计相结合所产生的新型建筑室内环境设计方法,既可以提高人们居住和工作环境的品质,又可以节约空气加湿所需的能源。本文针对室内空气湿度自然调节理念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室内空气湿度自然调节的几种方法,并重点介绍了自然调节室内空气湿度的相关定量研究,为后续的室内加湿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与设计思路。(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9年09期)
湿度调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定位高精尖,打造好产品。”采访中,当问及企业的发展方向时,这是台州电线电缆、电力设备企业的共同回答。创建于1989年的开开电缆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经过近30年的锐意进取,公司现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电线电缆高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湿度调节论文参考文献
[1].吉煜,丁云飞,刘龙斌,邓燕.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系统预冷型新风机组运行性能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颜静.开开电缆:薄如纸的“湿度调节片”可替代除湿机[N].台州日报.2019
[3].刘常秀.温棚土壤增温及室内温湿度调节系统对作物的影响试验初报[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
[4].倪明晖.基于PLC的室内单片机湿度自动采集与调节系统[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9
[5].顾雯雯.电梯机房温湿度智能调节系统设计[J].中国电梯.2019
[6].刘章君.调湿材料室内温湿度调节效果及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9
[7].李红涛.不同生长阶段杉木人工林对空气温湿度的调节效应[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8].胡明玉,李晔,郭兴国,刘向伟,刘章君.硅藻土/泥炭藓复合调湿材料温湿度调节效果研究[J].建筑科学.2019
[9].胡明玉,刘章君,樊财进,李晔.新型硅藻土调湿材料温湿度调节效果及机制[J].功能材料.2019
[10].杨红,赵佳佳,李佳琪.室内空气湿度自然调节机理与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进展[J].住宅与房地产.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