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高淋巴管侵犯、高淋巴结转移、高复发和远处转移等预后不良的特性越来越引起临床和病理医生的重视,而关于IMPC高淋巴结转移的机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尚少。本研究旨在从选择素及其配体Sialyl Lewis X(sLex)角度探讨IMPC浸润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观察100例乳腺IMPC的主要病理学特征及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IMPC组织中E、P、L三种选择素和sLex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应腋淋巴结中sLex和L-选择素的表达情况,并用CD34标记IMPC组织中的微血管,计算微血管密度,分析这些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同时,选取97例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作为对照组。【结果】1.IMPC成分在整个肿瘤中所占比例与淋巴结转移率(P=0.067)、淋巴结转移个数(P=0.734)均无显著相关性。2.IMPC的肿瘤大小显著大于IDC-NOS(P=0.010),组织学分级与IDC-NOS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个数均显著高于IDC-NOS组(P=0.000);在IMPC组,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尽管与淋巴结转移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但与淋巴结转移个数呈正相关(P=0.001;P=0.000)。3.IMPC组织中E-选择素阳性血管数较IDC-NOS高(P=0.013),且与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P=0.029),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0.005),与淋巴结转移个数呈正相关(P=0.006),但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的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62)。4.P-选择素在IMPC组织肿瘤细胞的表达高于IDC-NOS组(P=0.000),在IMPC组,P-选择素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关系。5.IMPC间质和相应淋巴结中可见大量L-选择素阳性的淋巴细胞。6.sLex在IMPC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2%,阳性程度高于IDC-NOS组(51.5%,P=0.005);其在IMPC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率呈正相关(P=0.023)。7.sLex在IMPC组织中以面向间质侧的肿瘤细胞胞膜及其相邻的间质表达(基底表达)为主(80.7%),在IDC-NOS组织则主要表达在肿瘤细胞胞膜和/或胞浆;其在转移腋淋巴结中的表达方式和阳性程度与相应的原发癌组织一致。8.在IMPC组,sLex基底表达组的淋巴结转移率(97.9%,46/47)较阴性表达组(80%,28/30)高,P=0.005,而sLex胞浆和/或胞膜表达组的淋巴结转移率(92.3%,12/13)与阴性表达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IMPC的生物学行为并不取决于肿瘤中IMPC成分的多少。2.肿瘤大小、病理组织学分级与IMPC的淋巴结受累范围密切相关,但并非IMPC所特有的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关键性因素。3.E-选择素及其配体sLex在IMPC组织中表达增高可能是促使IMP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E-选择素在IMPC肿瘤血管生成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sLex的基底表达方式可能是造成IMPC特殊形态、“集团性侵袭、转移”及高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原因之一。4.P-选择素可能通过促进淋巴结转移以外的机制参与IMPC的恶性进展。5.IMPC间质中存在大量L-选择素阳性的淋巴细胞,为“IMPC间质浸润淋巴细胞处于免疫封闭状态”的假说提供了一定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