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挠度论文-卢钊

动挠度论文-卢钊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挠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大气参数改正,桥梁动挠度监测,干涉测量

动挠度论文文献综述

卢钊[1](2019)在《GB-SAR城市桥梁动挠度监测大气参数优化改正》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城市基础建设如火如荼,城市桥梁作为改善交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运营中,承受着密集车流的复杂交通影响,并受到地铁施工穿越等周边环境的复杂影响,因而城市桥梁运营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因此,为确保既有城市桥梁的安全性能,亟需有针对性地开展城市桥梁快速检评与安全评估。城市桥梁动挠度是桥梁安全状态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快速、准确的获取桥梁动挠度,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地基合成孔径雷达(Ground Bas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GB-SAR)具有高精度、远距离监测、非接触、全天候、实时监测等优点,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动挠度监测领域。但是,GB-SAR监测数据精度受制于场景内外界环境的干扰,其中大气效应是对精度影响较为严重的一种干扰因素;同时,由于GB-SAR采用微波进行形变监测,而微波能量随传播距离衰减,导致测量精度随监测距离增加而下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详细介绍了GB-SAR技术原理以及电磁波对流层大气折射原理,对比分析了稳定点法和大气参数模型改正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并通过实验法采集大气扰动数据,验证了大气参数模型改正法改正数据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GB-SAR监测数据受大气因素影响较为严重;大气参数模型改正法可有效的降低大气扰动相位的影响,提高监测数据精度;野外环境对GB-SAR监测有较大影响,长期监测应规避大气扰动的影响。(2)针对短时间、近距离GB-SAR城市桥梁动挠度监测特点,以Essen-Froome经验公式为基础模型,理论仿真分析温度、湿度和压力等气象因素在时空分布上的影响机制,以确定GB-SAR城市桥梁动挠度监测的最佳气象因素条件,降低气象因素对数据采集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中水汽是GB-SAR监测数据精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验证理论仿真分析结果的正确性,通过实验法采集相应GB-SAR监测数据与气象数据,采用归一化分析、回归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法验证了上述结果。为进一步降低气象因素对数据采集的影响,通过查阅史籍资料及历史气象数据,分析并归纳出不同时间分辨率下的水汽分布规律,以确定GB-SAR城市桥梁动挠度监测的最佳时段,辅助GB-SAR数据采集。(3)针对GB-SAR监测数据精度随监测距离增加而下降的问题,研究GB-SAR城市桥梁动挠度监测时的仪器布设、桥梁结构几何特征和大气折射率的数学关系,通过实验分析法构建顾及微波传输距离的Essen-Froome大气参数优化改正模型,降低气象因素对雷达波传播的影响,以提高GB-SAR城市桥梁动挠度监测大气参数改正的精度。通过不同类型桥梁动挠度监测实验,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有效提高监测数据精度,平均精度提高5.8%。(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敬远兵,蒋冰玉,李军[2](2018)在《基于动应变测量在桥梁动挠度识别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桥梁挠度监测过程中精度不足,应用范围局限于小跨度桥梁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应变模态的动应变识别方式。通过动应变互相关函数求得振动梁结构的应变模态振型,利用应变—位移转化关系获得结构的位移模态振型,进而获得应变模型的位移模态坐标。将位移坐标与位移模态振型进行关系迭加获取整个梁结构的动应变实时曲线。以天津外环津静收费站高速路段简支梁段为对象,对动应变识别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脉冲激励作用下,动挠度识别法能够有效控制不同位置节点动挠度误差持在7%的误差范围内,在移动荷载下的梁结构动挠度识别最大误差在2%以内,满足工程实际需求。(本文来源于《公路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耿栋,王乐,沙卫福[3](2018)在《基于曲率函数的简支梁动挠度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基于应变测量的桥梁动挠度识别,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曲率函数的简支梁动挠度识别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安装应变传感器进行梁结构动应变测试,利用结构的应变-曲率-挠度关系来识别出动挠曲线,进而实现对梁结构动挠度的测量。为了验证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及准确性,文章进行了数值算例模拟,对环境激励及移动荷载作用下的简支梁动挠度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算例的结果表明,基于曲率函数识别简支梁动挠度是可行的,且具有较高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8年02期)

彭崇梅,李小年,张香[4](2017)在《不中断交通条件下大跨连续梁桥动挠度监测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大跨度连续箱梁桥为背景,对不中断交通条件下关键截面动挠度进行跟踪监测。通过小波分析等数据处理手段获得了大桥动挠度幅值变化、概率密度分布等统计特征参数,应用多种动挠度测试手段验证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监测成果为今后桥梁技术状况长期健康监测提供了比较基准,对同类桥梁受力状态评价和维护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上海公路》期刊2017年03期)

陈成博[5](2017)在《桥梁动挠度监测系统应用实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某桥梁动挠度监测系统应用实例,简要介绍了动挠度监测系统组成及监测位置选择、主要设备技术指标、安装要求及应注意的问题,指出对于桥梁的管养单位,可以通过监测系统建立桥梁技术档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管理桥梁,对重要桥梁进行有效跟踪,为以后的养护工作提供大量的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交通世界》期刊2017年14期)

董少博[6](2017)在《光纤超声波传感器用于非接触式桥梁动挠度监测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桥梁作为国家大力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枢纽,其结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挠度作为最直观反映桥梁结构受力情况、评估桥梁健康状况、分析桥梁潜在问题的重要参数之一,桥梁挠度监测显得尤为重要。鉴于现有桥梁挠度监测技术的局限性以及挠度长期实时在线监测的挑战,打破现有测量技术的瓶颈,研发新型桥梁挠度监测手段,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与工程实用价值。本论文首先分析了桥梁挠度监测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通过详细分析现有桥梁挠度监测技术的原理及其优缺点,总结了目前桥梁挠度监测的局限性及其面临的挑战,为本论文新型挠度监测技术的提出提供理论指导。通过系统研究超声波物理特性及其测距原理,总结了目前超声波测距技术仍然存在的问题。针对桥梁挠度监测分布式长期高精度的要求,本论文提出采用多模干涉光纤超声波传感系统用于桥梁动挠度非接触式监测,并开展了光纤传感器结构设计与优化、静态位移传感系统机理、静态位移传感系统设计与搭建、静态位移传感实验、静态位移传感系统优化、双平衡微波动态鉴相模块开发、动态位移传感系统机理、动态位移传感系统设计与搭建、动态位移传感实验、信号滤波处理和桥梁挠度模拟探测等多方面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系统分析了现有桥梁挠度监测技术原理,通过分析其适用范围及局限性,总结了目前桥梁挠度监测技术面临的挑战。2、系统研究了超声波物理特性,分析了超声波测距技术原理,并总结了目前超声波测距技术仍然存在的问题。3、研究了基于多模干涉效应的SMS型光纤传感器,通过对传感器膜片初始应力的有限元分析,理论分析了施加膜片初始应力对提高光纤传感器响应灵敏度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并设计了一种膜片应力可调节的C型传感器结构,并搭建了基于C型传感器的光纤传感系统,通过超声波探测实验,验证了通过增大膜片初始应力能够有效提高光纤传感器对25kHz超声波的响应灵敏度与响应强度。4、设计搭建了基于多模干涉光纤传感器的光纤超声波静态位移传感系统,结合静态位移非接触式探测实验研究,实现了最大误差为0.1137mm的高精度非接触式位移传感,其相对误差为5.685%,验证了该系统方案能够实现对静态位移的高精度非接触式监测。研究分析对光纤传感系统通过温度补偿实现系统优化,通过对静态位移探测实验过程中的环境温度进行同步监测,利用实时温度对超声波传播速度进行修正,实现了该传感系统测量误差的进一步降低,其单次测量最大误差降低到0.0908mm,与温度未修正的结果相比,温度修正后的测量误差降低了 1.145%。5、开发出基于相位自参考的双平衡微波动态鉴相解调模块,通过鉴相模块实时解析传感系统中双传感器两列输出信号间实时相位差变化,实现了动态位移实时解调与探测,基于此首次提出并设计了光纤超声波动态位移传感系统。结合冲击荷载和简谐荷载作用下动态位移的非接触式探测实验,验证了该传感系统对多种振动形式中动态位移探测的可行性。其中,冲击荷载实验验证了该传感系统动态位移测量分辨率可以达到0.1mm,其测量误差最大为0.15mm;通过对不同自振频率的简谐荷载作用下动态位移传感实验研究,验证了该传感系统能够实现对多种振动频率下动态位移的高精度非接触式探测。6、研究了工后桥梁挠度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性,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模拟不同阶段桥梁挠度变形实验研究,验证了基于多模干涉效应的光纤超声波传感系统能够实现桥梁静、动挠度的非接触式监测,为实际桥梁静、动挠度监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5-26)

汪莲,王佐才,耿栋,任伟新[7](2017)在《基于应变模态的连续梁动挠度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基于应变测量的连续梁动挠度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应变模态的梁结构动挠度监测方法。利用应变传感器进行应变测试获得梁的动应变数据,由动应变数据的互相关函数求出应变模态振型,利用应变-位移转换关系求出位移模态振型,再由动应变数据和应变模态振型计算出位移模态坐标,最后根据计算出的位移模态坐标迭加位移模态振型得到梁结构的实时挠曲线,从而实现对动挠度的监测。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对连续梁在脉冲激励及地震作用下的动挠度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进行了简支梁力锤锤击实验。数值模拟及实验的结果表明,基于应变模态监测梁结构动挠度是可行的,且具有较高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7年01期)

李小年,张香,彭崇梅[8](2016)在《桥梁动挠度测试方法及应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位移计、全站仪、微变形监测系统3种方法,在不中断交通情况下完成2座桥梁动挠度监测评估并进行比较。研究表明,位移计对中小跨径桥梁进行模态频率识别、冲击系数统计,需要搭设支架;全站仪可满足一般大跨度桥梁的测试要求,但其采样频率受程序限制,只能单点监测;微变形监测系统可同时对多点进行连续、精确的监测,但对后期数据处理要求较高,仪器较为昂贵。实际桥梁检测时,考虑现场实际情况、挠度大小、经济比较选用仪器。(本文来源于《中国市政工程》期刊2016年06期)

么鸣涛,曹锋,阙瑞义,李军,陈赟[9](2016)在《考虑汽车悬架动挠度的模糊PID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某型汽车的性能,针对其单筒式油气弹簧建立了数学模型,分析了刚度、阻尼及摩擦力对其悬架动力学的影响.以车辆悬架动挠度为控制输入,建立模糊PID控制模型,应用Matlab/Simulink仿真编程,制定模糊控制规则,设计了半主动悬架模糊PID控制器,并针对瞬态激励输入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策略在半主动悬架控制的应用,改善了车辆平顺性,使响应快速稳定同时振荡减小.(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邹国军[10](2016)在《嵌入式桥梁动挠度监测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桥梁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自重、静动荷载等作用,均会产生下挠。桥梁结构挠度变化是结构刚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参量,挠度的长期监控是保障结构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基于压力场连通管法法具有适应性强、精度高等其他测量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桥梁长期监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解决系统布设环境要求高、持续供电、造价成本高、数据有效利用率低等一系列问题,是监测系统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将已广泛运用于各领域的嵌入式技术引用至压力场连通管法法桥梁挠度监测系统,结合简支梁模型实验,设计并完成了功耗低、成本低、数据无线远程传输和有效使用率高的桥梁动挠度监测系统。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集成系统构建与设计基于压力场连通管法法的集成系统主要由传感器子系统、信号采集子系统、无线传输子系统叁部分构成,其具体设计为:(1)传感器子系统。基于监测系统0.1mm和4Hz的精度要求,对比了主流压力变送器精度参数和响应时间,选择罗斯蒙特3051CD压力变送器作为传感器子系统;研究了量程、工作环境、零点迁移、安置位置等因素对系统误差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桥梁情况将系统量程设置为0.76Kpa;为减小动态响应时间,满足4Hz桥梁动态挠度监测,压力变送器阻尼时间应设置为0.21s。(2)信号采集子系统。通过对比了主要型号采集卡的分辨率、转换误差、采样率、抗干扰能力、精度等参数,选择研华公司旗下的ADAM-4117作为挠度监测系统的A/D转换器,并对其参数和使用做了详细介绍。(3)无线传输子系统。通过对比分析了主要无线通讯技术,选择具有简单、可扩展、网络节点数多、成本低等优势的ZigBee技术作为本地无线传输子系统,基于功耗、内存、灵敏度、价格因素,选择了芯片,并完成了CC2530终端节点和协调器节点传输的组网设计。(2)结合简支梁实验数据分析验证了集成系统的可行性与准确性。采用时域分析与频谱分析的数学方法对集成系统和位移传感器系统同步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二者数据比例系数与理论值误差低于3%、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8、检验P值均大于0.05、表明数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和无差异性;(3)基于传输速率、基站覆盖率、成本等因素,选择了3G通讯模块对数据进行远程传输。同时基于精度、稳定性的要求选择了北京振鸿伟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2HD750W DTU的3G模块、并完成了该模块的组网设计;(4)为提高数据有效利用率和为预警系统提供实时数据,提出了使用Web Service网络平台,并以“LAMP”模式搭建数据管理系统。通过安装、编译、配置文件、Smooth函数预处理等操作完成平台后端设计,使用了HTML、CSS、JavaScript语言编写了平台前端程序,完成了系统的访问设计。(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6-06-01)

动挠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传统桥梁挠度监测过程中精度不足,应用范围局限于小跨度桥梁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应变模态的动应变识别方式。通过动应变互相关函数求得振动梁结构的应变模态振型,利用应变—位移转化关系获得结构的位移模态振型,进而获得应变模型的位移模态坐标。将位移坐标与位移模态振型进行关系迭加获取整个梁结构的动应变实时曲线。以天津外环津静收费站高速路段简支梁段为对象,对动应变识别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脉冲激励作用下,动挠度识别法能够有效控制不同位置节点动挠度误差持在7%的误差范围内,在移动荷载下的梁结构动挠度识别最大误差在2%以内,满足工程实际需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挠度论文参考文献

[1].卢钊.GB-SAR城市桥梁动挠度监测大气参数优化改正[D].北京建筑大学.2019

[2].敬远兵,蒋冰玉,李军.基于动应变测量在桥梁动挠度识别应用研究[J].公路工程.2018

[3].耿栋,王乐,沙卫福.基于曲率函数的简支梁动挠度识别研究[J].安徽建筑.2018

[4].彭崇梅,李小年,张香.不中断交通条件下大跨连续梁桥动挠度监测特性研究[J].上海公路.2017

[5].陈成博.桥梁动挠度监测系统应用实例[J].交通世界.2017

[6].董少博.光纤超声波传感器用于非接触式桥梁动挠度监测技术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7

[7].汪莲,王佐才,耿栋,任伟新.基于应变模态的连续梁动挠度识别[J].工程力学.2017

[8].李小年,张香,彭崇梅.桥梁动挠度测试方法及应用比较[J].中国市政工程.2016

[9].么鸣涛,曹锋,阙瑞义,李军,陈赟.考虑汽车悬架动挠度的模糊PID控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6

[10].邹国军.嵌入式桥梁动挠度监测系统研究[D].广州大学.2016

标签:;  ;  ;  ;  

动挠度论文-卢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