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栋梁大名县人民医院(河北大名056900)
【摘要】目的探讨彩超在诊断隐睾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9例隐睾症患者112个隐睾,应用超声检查,确定隐睾的部位、内部结构、测量其大小及观察血流情况,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99例中隐睾的检出率为96.4%,隐睾88%位于腹股沟部;2.1%位于腹膜后;5.2%位于耻骨上区;3.1%位于膀胱左上方。结论超声诊断隐睾方法简单、安全、经济、重复性好,对术前定位及良性、恶性的鉴别很有价值。应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关键词】隐睾症;彩超;恶变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3)03--
隐睾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其部位诊断的准确性,对临床手术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对我院经手术证实的99例隐睾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隐睾症的临床诊断和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99例隐睾患者均为我院自1997年以来的住院患者,年龄1岁~46岁,平均13.6岁,均以一侧或两侧阴囊空虚未触摸到睾丸而就诊,右侧49例,左侧37例,双侧13例,共112个隐睾。年龄最大55岁,最小20天。
1.2仪器采用东芝340A及GEVIV7彩超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5--10MHz,凸阵探头,频率3.5—5.0MHz。患者取仰卧位或站立位扫查。先探查阴囊,确定阴囊内有无睾丸回声。如未发现睾丸,则于空虚的阴囊处上部至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区、膀胱周围,从内下至外上或外上向内下做一系列纵横切探查,若未能在此区域探查到睾丸回声,则嘱患者饮水,待膀胱适度充盈后检查,用3.5MHz腹部探头扫查患侧腹腔,当探测到睾丸时记录部位、大小、形态。CDFI观察其内部及周边的血供情况,用Doppler测定流速及频谱。
2结果
99例112个隐睾,超声检出108个,检出率为96.4%,漏检4个,漏检率为3.6%。此108个隐睾在腹股沟部探及者99个,占91.6%,耻骨上区探及者5个,占4.6%,膀胱左上方及腹膜后各2个,均占1.9%。隐睾最大42×20×18mm,最小10×8×6mm。
CDFI及Doppler示55个阴囊上部型、腹股沟管内型和外环口型的隐睾,因其位置表浅、图像分辨率高,其周边和(或)内部均可显示呈条状或点状的彩色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显示为低阻型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为15cm/s,平均阻力指数(RI)=0.63。2个腹内型恶变隐睾内部血供丰富,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为25cm/s,平均RI=0.9,可见粗大动脉血流。
3讨论
3.1隐睾为先天性阴囊内没有睾丸,它包括睾丸下降不全,睾丸异位和睾丸缺如。由于胚胎期睾丸前移过程障碍,睾丸可终止于从肾下级到腹股沟管的任何位置。隐睾因其发育环境较差,往往比健侧睾丸小,并常伴有发育不全,甚至萎缩。隐睾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境界清晰,内部为均质中低回声;发育差的隐睾形态呈扁圆形或片状,内部回声甚低。隐睾的恶变率比正常人群高出45~48倍,它与睾丸的扭转及发育不良有关[1]。
检查隐睾时,应先注意从腹股沟区探查,重点扫查腹股沟管及其内、外环口附近。若腹股沟区未探及隐睾时,可在阴囊上方或耻骨上区、膀胱周围、腹膜后扫查。由于腹膜后间隙大,位置深,且有肠道气体干扰,此处隐睾常不易探及。[2]对腹膜后隐睾要注意探查肾下极处。探查这些部位的隐睾时,可适当加压,以推开肠管尽量排除肠气的干扰,有利于发现隐睾。肾下极处的隐睾可嘱患者右侧卧位,于左腰部及左季肋部探查,以避开肠气干扰,有利于发现隐睾。儿童隐睾甚小,位于腹膜后者常不容易查到。特别是位于腹腔内的隐睾容易漏诊,还要考虑睾丸异位的可能。[3]隐睾会影响生殖细胞繁殖,隐睾位置越高生殖细胞越少。为避免日后影响生育、恶性变以及扭转的可能及精神因素,都应早期诊断、治疗。未探测到睾丸者,仍不能下“睾丸缺如”的诊断,仍需手术探查。
2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隐睾良、恶性的鉴别隐睾恶性变的问题,历来很受临床的重视,隐睾癌变的发病率约0.5%。腹内隐睾恶变的概率则明显高于此数,这是因腹腔内温度较高,小管和生殖细胞发育不全和萎缩所致。因此,应尽早对隐睾定位,积极进行治疗。本组2例恶变者均为腹内型隐睾,经手术、病理证实。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隐睾的有否恶变的判断更具优越性,不仅可以显示二维图像,而且可观察隐睾的血流分布情况,并可记录其峰值流速及RI等指标,从血流供应显像上提供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隐睾恶变时,睾丸体积增大,且往往失去正常的形态,其内部回声不均、血供丰富、峰值流速及RI明显增高。总之,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无损伤、简单、经济实用的影像技术用于隐睾的探测有一定的价值,是隐睾术前定位及良、恶性鉴别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敏,杨金瑞.230例隐睾临床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4,25:348-350.[2]欧阳健雄.隐睾11例的B超诊断.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4,9(10):60.
[3]徐秋华,陆林国.浅表器官的超声诊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