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乳乳糖论文-胡雪,武伦玮,刘丽君,李翠枝,吕志勇

牛乳乳糖论文-胡雪,武伦玮,刘丽君,李翠枝,吕志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牛乳乳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低乳糖牛乳,无乳糖牛乳,离子色谱法,乳糖

牛乳乳糖论文文献综述

胡雪,武伦玮,刘丽君,李翠枝,吕志勇[1](2019)在《离子色谱法测定低乳糖和无乳糖牛乳中乳糖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低乳糖和无乳糖牛乳中乳糖含量的离子色谱测定法。用3%冰乙酸作为牛乳蛋白沉淀剂,CarboPac~(TM) PA20分析柱分离乳糖,采用梯度洗脱程序进行洗脱,电化学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乳糖的检出限为50 mg/kg,定量限为100 mg/kg;当牛乳中乳糖添加量为100~500 mg/kg时,回收率为92.3%~103.4%,相对标准偏差为1.44%~4.43%。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及操作简便的特点。(本文来源于《乳业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郝淑苹,李静,李静芸,谭思思,刘颖[2](2019)在《羊乳粉与牛乳粉引起乳糖不耐反应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部分牛乳粉乳糖不耐受者食用羊乳粉后症状减轻甚至没有乳糖不耐受症状,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该类人群在乳糖不耐受者中占比多少?目前相关研究较少。目的研究对于成年牛乳粉乳糖不耐受者,羊乳粉引起的乳糖不耐受发生率及胃肠道反应是否与牛乳粉不同。方法 2017年9—12月,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受试者空腹饮用300 ml牛乳(40 g牛乳粉),其中乳糖吸收不良或乳糖不耐受者经过7 d的洗脱期后,饮用等量羊乳粉。饮乳粉后2 h采用尿半乳糖比色法进行乳糖耐受性检测,2次试验均采用饮用牛乳粉/羊乳粉后12 h症状调查问卷调查受试者腹胀及腹痛的首次发作时间、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排便增加次数。结果饮牛乳粉后乳糖吸收不良或乳糖不耐受发生率为93.3%(112/120),饮羊乳粉后乳糖吸收不良或乳糖不耐受发生率为94.6%(106/112),饮牛乳粉与饮羊乳粉后乳糖耐受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饮用两种乳粉乳糖吸收不良或乳糖不耐受者腹胀及腹痛首次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饮用两种乳粉后排便增加发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便增加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用牛乳粉乳糖吸收不良或乳糖不耐受的人群饮用羊乳粉大多仍为乳糖不耐受,饮羊乳粉后排便次数增加,腹痛、腹胀等症状无明显差别。对于乳糖吸收不良或乳糖不耐受的人群,饮乳前可选择应用乳糖酶或饮用不含乳糖的乳制品。(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魏冉月[3](2018)在《蔗糖和乳糖部分取代饲粮玉米影响奶牛乳脂合成的效果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溶性糖被认为可以作为一种可替代能源物质,部分取代饲粮高淀粉谷物后能够提高奶牛乳脂率和乳脂产量,即改善奶牛的乳脂合成。而该作用可能与可溶性糖发酵后不降低瘤胃pH、增加丁酸产量及减少瘤胃中具有乳脂合成抑制作用的trans-10氢化中间产物形成有关。但目前可溶性糖对奶牛乳脂合成的影响效果有待进一步确定,而不同可溶性糖的瘤胃发酵模式在不同研究结果变异较大,可溶性糖对瘤胃脂肪酸代谢影响的直接研究极少,相关证据有待补充。为了进一步研究可溶性糖对奶牛乳脂合成的影响效果,探索可溶性糖影响乳脂合成的可能机制,本试验选用实验室前期体外试验筛选出的对瘤胃中trans-10脂肪酸生成抑制效果较好的蔗糖和促进丁酸生成效果较好的乳糖作为部分取代玉米的原料,通过12头泌乳期中国荷斯坦奶牛的4×4拉丁方试验设计,研究了用5%蔗糖、5%乳糖及2.5%蔗糖与2.5%乳糖的混合物(蔗乳糖)在奶牛饲粮干物质基础上等比例取代饲粮中的玉米后,对奶牛泌乳性能、瘤胃发酵特性、脂肪酸代谢及瘤胃内相关细菌丰度的影响。试验得到以下结果:1.用蔗糖、乳糖或二者的混合物取代饲粮5%的玉米对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和泌乳量无显着影响(P>0.10),但有提高能量校正乳(P=0.084)和乳脂矫正乳(P=0.076)产量的趋势,提高效果以乳糖组最好,其次为蔗糖组和蔗乳糖混合组。可溶性糖取代玉米对乳成分含量无显着影响(P>0.10),但有提高乳脂产量的趋势(P=0.052),这种提高趋势主要源于糖取代组较高的泌乳量和乳脂率数据。2.蔗糖、乳糖或蔗乳糖取代玉米不影响奶牛瘤胃pH值(P>0.10),但有提高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的趋势(P=0.085)。糖取代玉米显着改变了瘤胃中单一挥发性脂肪酸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所有糖取代组均显着提高了丁酸的摩尔比例(P<0.05),降低了异丁酸的摩尔比例(P<0.05),而蔗糖和乳糖取代组也显着增加了戊酸的摩尔比例(P<0.05)。与对照组相比,糖取代玉米对瘤胃液中的乳酸含量无显着影响(P>0.10),但有降低脂多糖浓度的趋势(P=0.088),而蔗糖取代玉米有降低瘤胃内氨态氮(P=0.086)的趋势。3.用蔗糖、乳糖及其混合物取代饲粮玉米显着影响了奶牛乳脂肪酸组成。其中,蔗糖取代玉米后C18:1trans-10和C18:1cis-9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短链脂肪酸含量均显着高于(P<0.05)对照组。乳糖取代玉米显着增加了C18:3n-3(P<0.05)含量,并有增加C18:1trans-11(P=0.058)、降低CLAtrans-10,cis-12(P=0.094)含量的趋势。4.糖取代玉米对瘤胃脂肪酸组成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乳糖取代组显着增加了C13:0、C13:0anteiso和C17:0的含量(P<0.05),糖取代玉米均显着降低瘤胃液中C18:1trans-10、C18:2n-6和CLAtrans-10,cis-12的含量(P<0.05),显着增加了OBCFA(P<0.05)。同时,乳糖组和蔗糖组还显着增加了瘤胃中trans-11与trans-10的比值。5.蔗糖和乳糖部分取代玉米不影响奶牛血浆中葡萄糖、胰岛素和尿素氮含量(P>0.10),但有增加血浆中β-羟丁酸(P=0.068)和游离脂肪酸浓度的趋势(P=0.096)。6.蔗糖和乳糖部分取代玉米不影响瘤胃液中B.hungate相对丰度(P>0.05),有增加B.fibrisolvens数量的趋势(P=0.060)。糖取代玉米显着降低了瘤胃液中S.bovis、M.elsdenii和P.acnes的数量(P<0.05)。各糖取代组之间,除乳糖组的M.elsdenii显着低于蔗乳组外(P<0.05),其余各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用糖取代玉米没有对奶牛生产性能、乳脂率和乳脂产量产生显着性影响,但对乳脂组成有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可能与糖部分取代玉米后增加瘤胃丁酸和戊酸产量,却没有进一步降低瘤胃pH,同时又降低了瘤胃中trans-10脂肪酸含量、增加了trans-11脂肪酸有关。而糖取代玉米对奶牛乳中和瘤胃中trans-10和trans-11脂肪酸含量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可能与瘤胃中trans-10脂肪酸生成菌数量的减少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贾晶晶[4](2018)在《多酚类物质与牛乳β-乳球蛋白及β-半乳糖苷酶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奶茶以及各种各样的水果味功能性乳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将茶或水果加入到牛奶中,不仅赋予了牛奶独特的风味,而且满足了人们对同时摄入更多营养成分的需求。茶或水果中富含的多酚类物质能否对乳中的蛋白质产生影响,若有影响则影响力有多大均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多光谱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绿原酸(CGA)、阿魏酸(FA)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与牛β-乳球蛋白(β-LG)的相互作用机制;讨论了相互作用对β-LG功能的影响,包括表面疏水性、颗粒大小和结合钙的能力;此外,研究了EGCG对β-半乳糖苷酶(β-Gal)的抑制动力学和抑制机制。本研究旨在帮助理解多酚类物质与乳球蛋白、EGCG与β-半乳糖苷酶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而对功能性乳品的加工和食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简述了多酚类物质的定义和生理功能、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阐述了多酚类物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关于多酚类物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以及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意义和创新点。2.应用荧光等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模拟技术研究了β-LG与CGA、FA和EGCG的相互作用机制。荧光结果表明,这叁种多酚类物质均能以静态猝灭的方式引起β-LG的荧光猝灭;而且比较叁者与β-LG的结合常数(K_a)值,发现EGCG与β-LG的结合能力最强,其次是CGA,最小的是FA;热力学参数及分子对接实验说明这叁种多酚类物质与β-LG的结合过程均为自发的,CGA和FA与β-LG的主要作用力类型是氢键和范德华力,而EGCG与β-LG的主要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力;CGA、FA和EGCG与β-LG的结合距离分别是4.91 nm、4.92 nm和4.02 nm。同步和激发发射矩阵光谱结果表明,这叁种多酚类物质确实与β-LG发生了结合作用,并改变了β-LG的构象。此外,红外光谱和圆二色谱的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均对β-LG的二级结构有影响,造成β-LG的α-螺旋含量减少,而β-折迭的含量增加。3.利用荧光光谱和测定粒径的方法研究了CGA、FA和EGCG与β-LG的相互作用对β-LG表面疏水性、颗粒大小及结合钙离子的能力这叁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这叁种多酚类物质均造成β-LG表面疏水性的改变,但具体影响有所不同:FA增加了β-LG的表面疏水性,而CGA和EGCG降低了蛋白质的表面疏水性。其次,这叁种多酚类物质与β-LG的结合均可使蛋白质的颗粒直径增加。此外,FA有促进β-LG与钙离子结合的作用,而CGA和EGCG对β-LG与钙离子的结合有阻碍作用。由此推测,CGA、FA和EGCG对β-LG表面疏水性的改变不同,造成它们对β-LG与钙离子结合作用的影响不同。4.运用紫外等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模拟技术研究了EGCG对β-Gal的抑制动力学和相互作用机制。抑制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EGCG对β-Gal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且抑制类型是可逆的和混合性的抑制。光谱分析结果表明EGCG以静态猝灭的方式与β-Gal相互作用,主要的作用力类型是疏水作用力;EGCG对β-Gal的微环境极性、二级结构和构象均有影响;二者的结合导致β-Gal的粒径增大,散射效应增强。最后,根据分子模拟结果推测,EGCG通过进入β-Gal的疏水活性区域,阻碍底物进入酶的活性中心,从而对β-Gal的活性产生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1)

毕红娜[5](2017)在《盐酸四环素与叁种牛乳蛋白及β-半乳糖苷酶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盐酸四环素(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TCH),作为一种重要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已被广泛应用于畜禽细菌性感染疾病的治疗。除此之外,它也被当作饲料添加剂,用来提高食品生产性动物的生长以及预防动物疾病,使用量逐年上升。近年来由抗生素残留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为了研究盐酸四环素残留对牛乳质量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本研究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法、圆二色谱法以及分子对接等技术手段,对盐酸四环素(TCH)与β-酪蛋白(β-CN)、α-乳白蛋白(α-LA)、乳铁蛋白(LF)及β-半乳糖苷酶(β-Gal)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究。同时,在研究TCH对蛋白质结构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TCH对蛋白质功能或性质的影响,对牛乳加工业以及乳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叁个部分:1.第一章综述造成抗生素过量残留的原因和滥用的危害以及盐酸四环素、叁种牛乳蛋白质(β-CN、α-LA和LF)和β-半乳糖苷酶(β-Gal)的结构与功能;介绍研究盐酸四环素小分子与蛋白质大分子相互作用常用的几种实验技术;总结目前关于四环素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情况。2.第二章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法、圆二色谱法及分子对接等技术手段研究在模拟牛乳pH(6.6)和室温(300 K)条件下TCH与叁种牛乳蛋白质(β-CN、α-LA和LF)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研究(荧光光谱实验和时间分辨荧光实验)结果表明,TCH能引起这叁种蛋白质发生内源性荧光猝灭,猝灭类型均为静态猝灭;叁种蛋白质与TCH的热力学参数及分子对接实验表明TCH与β-CN和LF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为静电引力,而TCH与α-LA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为氢键与范德华力;TCH与β-CN、α-LA和LF的结合距离分别为3.70nm、3.19nm和2.11nm。同步荧光光谱、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以及圆二色谱的实验结果可以证明:TCH确实与这叁种蛋白质发生了相互作用,并改变了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此外,通过测量蛋白质表面疏水性及巯基和二硫键含量的变化,发现TCH的存在会导致牛乳蛋白质的功能发生变化。3.第叁章采用多光谱方法和分子对接等技术研究了在模拟牛乳pH(6.6)和室温(300 K)条件下TCH和β-半乳糖苷酶(β-Gal)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TCH能够引起β-Gal内源性荧光发生猝灭,猝灭类型是静态猝灭。静电引力对TCH-β-Gal复合物的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还进一步分析了TCH对酶活性的影响;判断TCH与β-Gal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抑制类型;探讨不同温度和pH值对酶稳定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4-16)

李思宁,唐善虎,胡洋,毛蒙兰,刘媛[6](2017)在《酶法水解乳糖与热处理偶联对牛乳Maillard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探讨乳糖水解程度及热处理方法与Maillard反应的关系,鲜牛乳用中性乳糖酶处理获得不同水解程度的低乳糖牛乳,然后对牛乳进行不同的热处理,处理后的样本进行Maillard反应程度评价。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不同水解时间的牛乳中葡萄糖质量浓度和乳糖水解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水解后牛乳经不同热处理后的糠氨酸和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5-HMF)含量及牛乳褐变程度的OD值。结果表明,随着乳糖水解时间的延长,牛乳中的葡萄糖含量呈增加的趋势,葡萄糖质量浓度从0.00 mg/100 m L增加到1 721.33 mg/100 m L,但增加趋势逐渐变缓;乳糖水解率从0%增加到70.33%,水解时间2.0 h后的牛乳水解率达到了50%以上。糠氨酸含量呈上升的趋势(P<0.05),水解时间在3.0 h以上并经75℃、30 min热处理的牛乳,糠氨酸含量超过了190 mg/100 g pro;水解时间为0.5 h及以上并经75℃、15 s热处理的牛乳,糠氨酸含量超过了12 mg/100 g pro。生鲜牛乳和水解后经75℃、30 min热处理的牛乳,均未检测到5-HMF,水解后经75℃、15 s热处理的牛乳,随乳糖水解时间的延长,牛乳中5-HMF含量增加显着(P<0.05)。牛乳的褐变程度随乳糖水解时间显着增加(P<0.05),且乳糖酶水解后75℃、30 min热处理的牛乳的褐变程度明显高于75℃、15 s热处理的牛乳。本研究结果说明,乳糖经过酶水解后的牛乳,长时间热处理会加重乳Maillard反应,影响乳的蛋白质品质。(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7年07期)

刘选东[7](2016)在《基于膜分离技术的低乳糖牛乳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牛乳作为人体营养元素优质来源,被誉为天然“白色血液”。传统低乳糖牛乳加工工艺是通过乳糖酶冷添加技术分解乳糖,但实际糖含量并未有效降低。而膜分离技术凭其操作简单、经济性较好、无相变、可常温操作、节省能耗以及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质的分级处理等优点脱除牛乳乳糖,合理规避了牛乳成分对特定人群产生的不良影响,实现了膜分离技术与乳制品加工技术的有效融合。本试验以牛乳为原料,筛选合适膜元件参数,通过膜分离技术实现乳糖高效脱除制备低乳糖牛乳,测定最优条件下牛乳各项指标,为低乳糖功能性牛乳开发奠定基础。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叁个方面:(1)膜元件和设备参数选择:根据膜分离设备参数和牛乳中各营养元素含量多少和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选用美国Sepro公司1812型卷式试验膜元件:卷式超滤膜流道尺寸为28mil,分离层材质为聚砜层PS,截留分子量为5KDa,有效膜面积为0.3㎡;卷式纳滤膜流道尺寸为28mil,分离层材质为PS,截留分子量为200Da,有效膜面积为0.3㎡。(2)超滤、纳滤工艺参数选择:选取不同工艺参数进行超滤、纳滤膜分离试验,最后得到超滤工艺参数:超滤运行压力为0.7MPa、超滤料液温度为43℃、超滤浓缩倍数CF为3时膜分离效率最高,乳糖脱除率可达80%;选取纳滤工艺参数:纳滤运行压力为1.3MPa、纳滤料液温度为43℃、纳滤浓缩倍数CF为3时膜分离效率最高,乳糖截留率可达81.5%。(3)最优膜分离工艺参数下试验得到的低乳糖牛乳营养指标测定:低乳糖牛乳乳糖含量为0.96%、乳糖脱除率达到78.95%、蛋白质含量为3.17%、脂肪含量为3.45%、密度为1.035cm3/ml、黏度为0.0018Pa·s、pH为6.7、酸度为16°T、灰分为0.64%,各项指标符合国标GB19645-2010巴氏杀菌乳的要求且乳糖含量低于1.5%。为进一步通过膜分离技术实现功能性低乳糖乳制品开发提供一条路径,对乳糖不耐症患者、糖尿病患者和控制糖摄入人群在饮食治疗、膳食选择方面具有一定意义。初步建立低乳糖牛乳的膜处理工艺路线及技术参数,对构建膜处理低乳糖牛乳工业化生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赵晓慧,苏佳,史玉东,陈云[8](2016)在《牛乳工业中乳糖酶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乳糖酶是一种商业用酶,广泛地应用于牛乳工业中。通过对牛乳工业中乳糖酶的特性、合成、反应机制等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乳糖酶目前在牛乳工业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应用方式。(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6年04期)

盛燕,贾静霞[9](2014)在《乳糖酶纳米粒的制备及水解牛乳中乳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聚乳酸作为壳材,采用改进的5步复乳法制备载乳糖酶纳米粒。对其外观形貌、粒径、包封率和悬浮稳定性等理化性质进行了评价,进一步考察了乳糖酶纳米粒在人工肠液(含胰酶)中的稳定性和水解牛乳中乳糖的效率。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粒粒径大小均匀(100~200 nm)、包封率高(>85%)且悬浮稳定性好。乳糖酶纳米粒在人工肠液中3 h,其活性保留可达(75.63±2.51)%,而对照组游离乳糖酶则几乎完全失活。乳糖酶纳米粒显示了良好的水解乳糖的能力,37℃条件下水解3 h,乳糖水解率可达100%,有望成为解决乳糖不耐受症的有效制剂。(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4年07期)

焦瑞杰,刘建福,羊艺祖[10](2013)在《渗透化K.fragilis细胞水解牛乳中乳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渗透化K.fragilis细胞中的β-D-半乳糖苷酶水解牛乳中的乳糖,研究了影响乳糖水解率的因素、乳糖的水解动力学,以及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以牛乳中的乳糖为底物,4℃条件下水解75 min,乳糖的水解率为62.66%。该酶的Km值为3.18 mmol/L,Vmax为3.32μmol/min。乳糖的水解产物(葡萄糖)对K.fragilisβ-D-半乳糖苷酶具有反馈抑制作用,反应体系中存在5%葡萄糖时,对该酶活性的抑制率为36.88%。水解牛乳中乳糖连续使用4个批次后,酶活力仍保持初始酶活力的65%以上。渗透化K.fragilis细胞在低温(4℃)下具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贮存14 d,β-D-半乳糖苷酶活力保存为95.64%。(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3年11期)

牛乳乳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部分牛乳粉乳糖不耐受者食用羊乳粉后症状减轻甚至没有乳糖不耐受症状,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该类人群在乳糖不耐受者中占比多少?目前相关研究较少。目的研究对于成年牛乳粉乳糖不耐受者,羊乳粉引起的乳糖不耐受发生率及胃肠道反应是否与牛乳粉不同。方法 2017年9—12月,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受试者空腹饮用300 ml牛乳(40 g牛乳粉),其中乳糖吸收不良或乳糖不耐受者经过7 d的洗脱期后,饮用等量羊乳粉。饮乳粉后2 h采用尿半乳糖比色法进行乳糖耐受性检测,2次试验均采用饮用牛乳粉/羊乳粉后12 h症状调查问卷调查受试者腹胀及腹痛的首次发作时间、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排便增加次数。结果饮牛乳粉后乳糖吸收不良或乳糖不耐受发生率为93.3%(112/120),饮羊乳粉后乳糖吸收不良或乳糖不耐受发生率为94.6%(106/112),饮牛乳粉与饮羊乳粉后乳糖耐受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饮用两种乳粉乳糖吸收不良或乳糖不耐受者腹胀及腹痛首次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饮用两种乳粉后排便增加发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便增加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用牛乳粉乳糖吸收不良或乳糖不耐受的人群饮用羊乳粉大多仍为乳糖不耐受,饮羊乳粉后排便次数增加,腹痛、腹胀等症状无明显差别。对于乳糖吸收不良或乳糖不耐受的人群,饮乳前可选择应用乳糖酶或饮用不含乳糖的乳制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牛乳乳糖论文参考文献

[1].胡雪,武伦玮,刘丽君,李翠枝,吕志勇.离子色谱法测定低乳糖和无乳糖牛乳中乳糖含量[J].乳业科学与技术.2019

[2].郝淑苹,李静,李静芸,谭思思,刘颖.羊乳粉与牛乳粉引起乳糖不耐反应的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19

[3].魏冉月.蔗糖和乳糖部分取代饲粮玉米影响奶牛乳脂合成的效果及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4].贾晶晶.多酚类物质与牛乳β-乳球蛋白及β-半乳糖苷酶相互作用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5].毕红娜.盐酸四环素与叁种牛乳蛋白及β-半乳糖苷酶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6].李思宁,唐善虎,胡洋,毛蒙兰,刘媛.酶法水解乳糖与热处理偶联对牛乳Maillard反应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7

[7].刘选东.基于膜分离技术的低乳糖牛乳制备[D].安徽农业大学.2016

[8].赵晓慧,苏佳,史玉东,陈云.牛乳工业中乳糖酶的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科技.2016

[9].盛燕,贾静霞.乳糖酶纳米粒的制备及水解牛乳中乳糖的研究[J].食品科技.2014

[10].焦瑞杰,刘建福,羊艺祖.渗透化K.fragilis细胞水解牛乳中乳糖的研究[J].食品科技.2013

标签:;  ;  ;  ;  

牛乳乳糖论文-胡雪,武伦玮,刘丽君,李翠枝,吕志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