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幼儿论文-李洋

岁幼儿论文-李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岁幼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幼儿,音乐律动,声音反应

岁幼儿论文文献综述

李洋[1](2019)在《论叁岁幼儿的音乐律动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岁幼儿的音乐律动方式可以是唱歌、跳舞、敲打小型打击乐乐器。跳舞,是律动的一种通用形式。对于叁岁幼儿来讲,律动就是舞蹈。这些活动可以包括儿童能够用语言表达和用视觉艺术成像的各种表达可能性。本文通过分析叁岁幼儿听到音乐的典型特征及幼儿对律动的反应来映证叁岁幼儿的音乐律动特点。(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34期)

宋玉凤[2](2019)在《3—6岁幼儿初始箱庭基本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选用120名3—6岁的幼儿,从沙具的数量及种类、沙的使用、自我像、箱庭作品主题分析他们的初始箱庭作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不同维度的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性检验,结果发现:幼儿在沙具使用、沙的使用、自我像、箱庭主题上有显着的年龄差异,幼儿在交通类的沙具上、有无自我像上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本文来源于《学周刊》期刊2019年35期)

冯雅晶[3](2019)在《音乐元素运用于5-6岁幼儿儿歌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以S市N幼儿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儿歌教学活动是幼儿园语言活动中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对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探究如何帮助幼儿提高儿歌的学习能力和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探索音乐元素在大班幼儿儿歌教学活动渗透的适宜性,以及在研究中如何提高教师的设计能力和活动中的指导策略。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遵循"理论——设计——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的过程,在整个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一起经过选择儿歌,学习儿歌,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对大班年龄阶段的幼儿学习有挑战的儿歌内容,探索儿歌中渗透音乐元素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学习策略,幼儿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感受儿歌中语言的幽默性和韵律感,用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幼儿提升学习儿歌的兴趣,教师在和幼儿的互动中提高活动的设计能力,总结出适合儿歌教学的音乐元素渗透策略。(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22期)

陆思伊[4](2019)在《3-6岁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全体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庭教育的期望与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怎样在适应现代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全面提高我国的幼儿教育水平,尤其是3-6岁幼儿的家庭教育总体水平,对于我们国家与民族的长远发展与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近年来家庭教育成为社会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来源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期刊2019年11期)

庞博,纪仲秋,张子华,姜桂萍,李嘉慧[5](2019)在《3~5岁幼儿侧滑步及前滑步动作发展促进的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生物力学方式深入探究幼儿侧滑步及前滑步时下肢受力情况,为幼儿下肢动作发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BTS SMART DX动作捕捉分析系统、8台红外高速摄像机、Kistler叁维测力台、BTS FREEEMG 1000便携式无线表面肌电系统实时采集北京市某公立幼儿园36名3~5岁受试者侧滑步及前滑步数据,用SPSS 20.0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组间指标差异。结果侧滑步动作中,3岁组与5岁组、4岁组与5岁组儿童髋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3岁组和5岁组儿童的膝关节活动度和踝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前滑步动作中,3岁组和5岁组儿童的髋关节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岁组、5岁组儿童侧滑步动作、前滑步动作左右方向力、垂直方向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3岁组和5岁组儿童侧滑步动作中的股二头肌长头、腓肠肌、胫骨前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前滑步动作中,3岁组和5岁组臀中肌、股薄肌、大收肌、耻骨肌、股内侧肌、比目鱼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岁组和5岁组儿童侧滑步过程中支撑期胫骨前肌、摆动期腓肠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前滑步过程中,3岁组和5岁组儿童摆动期胫骨前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5岁幼儿侧滑步及前滑步的粗大动作发展表现为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建议在不同年龄段幼儿动作发展关键期选用侧滑步及前滑步的韵律性动作,为促进幼儿良好的身心发展奠基。(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11期)

魏玉梅[6](2019)在《如何发展2-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2-3岁的幼儿正处于言语器官发育关键时期,发音不够准确。词汇缺乏,说话句子结构不完整。没有生活经验,思维比较简单,而且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进一步培养其口语表达能力。(本文来源于《学周刊》期刊2019年34期)

刘永丽,张英琴[7](2019)在《城市与农村3-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比较分析——以大同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6岁儿童学习品质观察量表》为研究工具,将大同市城区及灵丘县H村设为抽样地区,进行非参与式观察,将被试样本分为两人一组进行雪花片自主建构游戏,用摄像机记录儿童雪花片自主建构游戏过程及搭建作品,依据《3-6岁儿童学习品质观察量表》对研究样本评分后进行量化分析,探讨大同市3-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城乡差异及其3-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议。研究发现:在不同年龄班,城区各班幼儿在好奇心与兴趣、想象力与创造力维度的表现优于农村幼儿;在独立性方面却低于农村幼儿。在不同区域,城区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在学习品质各维度没有显着差异。农村幼儿在坚持与专注性、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学习品质表现出显着差异,得分随年龄班的上升而上升。针对这种情况,今后应从教养方式、社会实践及提供操作材料方面入手,提高城区幼儿的独立性,加强农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本文来源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刘斐[8](2019)在《3-6岁幼儿家长在亲子阅读中的意义与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阅读是为幼儿开启一个未知世界的重要纽带。由于幼儿的认字水平有限,在阅读中需要家长以及幼儿园教师的帮助,特别是幼儿家长,他们是3-6岁幼儿的阅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所带来的价值是无可比拟的。亲子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家长与孩子借助阅读这一纽带,从而形成的一种互动关系。对于3-6岁的幼儿而言,其正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世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和探索思想,在该阶段中如果能够培养其幼儿的一些良好习惯,则将会直接影响(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45期)

马晓然,蔡玉军,庄萍,王玉兵,李凯[9](2019)在《3-6岁幼儿身体活动与视力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据2016年全球视力调查数据显示,2000-2050年全球近视及高度近视患病率将持续上升。中国属于近视高发地区,学生群体近视率高,且出现低龄化趋势,甚至可见于学龄前幼儿中,形势较为严峻。近年来,有学者对视力相关因素进行了积极探索,身体活动与视力的关系受到关注与重视。但目前幼儿群体中身体活动与视力的关系有关研究相对缺乏,尚无统一认识。学龄前阶段(3-6岁)是幼儿视力发育的关键期和敏感期,明确3-6岁幼儿身体活动与视力的关系,利于科学制定幼儿健康行为干预策略以预防近视风险。基于此,本研究在描述幼儿视力现状特征基础上,探索身体活动与视力的关系,以期为幼儿近视防治与健康促进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以上海3-6岁幼儿为调查对象(平均年龄5.04±0.70岁),排除残疾或重大健康问题的幼儿。实际完成视力测试及问卷调查的幼儿共250人,男孩148人,女孩102人。视力采用室内灯箱式标准对数视力表测量幼儿双眼视力,据幼儿健康检查技术规范(GB/T26343-2010)判断幼儿视力:3岁<0. 6、4岁<0. 8、5岁以上<1.0定为视力不良。以人为单位计算视力不良率,双眼视力不平衡者以视力不良程度高者为准。通过父母代幼儿填写的国际身体活动问卷短卷(TheInternationalPhysicalActivity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IPAQ-SF)评价幼儿身体活动情况。IPAQ﹣SF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和身体活动两部分共计13个条目,获取幼儿过去7天内低、中、高3种强度身体活动的频率和每天累计时间(分钟/天),计算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和低强度身体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LPA)时间。运用SPSS 24.0对幼儿视力检查结果和身体活动时间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身体活动和视力的性别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年龄段幼儿视力差异,χ2检验分析比较各年龄段幼儿身体活动差异,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身体活动和视力的关系,用线性回归分析身体活动与视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视力方面,3-6岁幼儿视力不良检出率为12.8%。其中,男生为10.8%(16/148),女生为15.7%(16/102),无显着性别差异(P>0.05)。3-4岁幼儿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16.7%(2/12),4-5岁幼儿视力不良检出率为22.4%(19/85),5-6岁幼儿视力不良检出率为7.2%(11/153)。视力在年龄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2.283,P=0.000)。身体活动方面,3-6岁幼儿每天MVPA时间为59.31±50.05分钟/天,LPA为41.28±37.85分钟/天。其中,MVPA的性别差异显着(P<0.05),男童每天MVPA时间(64.97±50.25分钟/天)高于女童(51.10±48.84分钟/天)。另外,幼儿MVPA(P<0.01)、LPA(P<0.05)的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发现,3-6岁幼儿左眼(r=0.144,P<0.05)、右眼视力(r=0.172,P<0.01)与MVPA存在正相关;左眼(P>0.05)、右眼视力(P>0.05)与LPA无显着相关性。在控制幼儿年龄前提下,以MVPA为自变量,分别以左、右眼视力为因变量构建模型。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年龄对MVPA有显着影响,贡献率分别为45.5%(β=0.676,P<0.01)和38.8%(β=0.625,P<0.01);(2)MVPA对左眼视力(P>0.05)和右眼视力(P>0.05)都无显着影响。研究结论:(1)3-6岁幼儿视力发育情况较好,幼儿每天MVPA时间有待提高,尤其是女童。(2)MVPA与幼儿左眼视力、右眼视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3)年龄对幼儿MVPA与视力的关系存在影响。研究建议:(1)本研究调查对象覆盖范围和样本量较小,故相应结果与结论有待于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与样本量再进一步验证。(2)将来的研究应着眼于明确幼儿MVPA与视力的关系,确认提高不同年龄段幼儿MVPA对视力的影响效果,以明确改善/干预身体活动行为对视力的影响。(3)开展纵向追踪研究,以探讨幼儿身体活动与视力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更有利于制定幼儿健康行为干预策略以有效预防近视风险。(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马晓缓,徐凯,赵彦,何天倚,潘颖[10](2019)在《环境因素对3-6岁幼儿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影响——以丰县赵庄镇中心幼儿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父母对于自己孩子的健康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反映个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体力活动水平。研究表明,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对于改善幼儿体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对于幼儿的力量,心肺功能,心血管功能及新陈代谢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影响。同时,有效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还能够促进幼儿的正常发育,遏制幼儿肥胖程度。并且,适当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影响。如果幼儿体力活动量不足,那么极易引起一些慢性疾病如:肥胖;体质弱;骨密度低等。由于幼儿缺乏适当的体力活动,则会导致幼儿的情感及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出现各种障碍从而不利于身体发育健康和心理发育。所以为了幼儿的体质健康,我们应该提高幼儿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量。而研究表明,对幼儿体力活动不足的生活方式形成有效干预的前提是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而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个体和环境因素两种。目前对于影响幼儿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因素的研究主要围绕在个体因素上,而对于环境因素的研究则不多。环境因素主要分为社会环境和建成环境。本研究所涉及到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是家庭经济收入情况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等;所涉及到的建成环境因素主要是上下学通勤距离等。所以,本研究主要是探讨家庭经济水平等家庭环境因素以及上下学通勤距离等建成环境因素对于3-6岁幼儿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影响。研究对象:本次研究随机选取徐州市丰县赵庄镇中心幼儿园的100名3-6岁幼儿作为实验对象,男女不限,所有受试者都需佩戴加速度传感器4天(包括3个上学日和1个周末日),且发放调查问卷并完整填写,不满足上述条件的舍弃,最终得到80个有效样本。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1.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徐州市丰县赵庄镇中心幼儿园的100名幼儿,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受试者的一些基本信息如性别,身高体重,家庭住址,家庭经济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上下学出行方式等。发放调查问卷后一周收回调查问卷。2.实验法:首先,向每一名受试者发放Acti Graph GT3X加速度计,用以测量受试者的体力活动量,并且按照要求佩戴4天(包括3个上学日和1个周末日),受试者从早上起床时开始佩戴,晚上睡觉时将其摘下,佩戴于腰间,每天佩戴的时间不得少于10个小时。其次,每一位受试者的具体住址并且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上面标注下来。3.统计法:运用JMP数据分析软件建立家庭环境因素以及建成环境因素与幼儿中高强度体力活动之间的回归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经过研究发现,社会环境因素中的家庭经济收入情况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因素对于幼儿体力活动量无明显影响。而建成环境因素中的上下通勤距离对幼儿体力活动量有影响,且上下通勤距离越长,幼儿体力活动量越多。最后,本研究通过插值的方法推测出赵庄镇整体区域内的幼儿体力活动量分布规律,以幼儿园为中心,距离越远,幼儿体力活动量越大。研究意义:研究证明建成环境对于幼儿体力活动有积极影响。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上下学通勤距离来改善幼儿的日常活动量,在日后农村进行空间格局改造时,更加注意小型户外运动健身场地的建设和良好的规划不同土地板块间的连通性。尽量改变以往城市规划时多注重修建大型运动场的误区,应注重增加运动场的密度,以及我们也建议出台有关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相关运动场馆。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改变建成环境因素来提高幼儿体力活动量,从而改变受电子化社会影响而越来越静态的"久坐"生活模式,改变幼儿体质,减少肥胖,骨密度低等慢性疾病的发生率,提高幼儿户外活动率,使得幼儿心情舒畅,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岁幼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选用120名3—6岁的幼儿,从沙具的数量及种类、沙的使用、自我像、箱庭作品主题分析他们的初始箱庭作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不同维度的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性检验,结果发现:幼儿在沙具使用、沙的使用、自我像、箱庭主题上有显着的年龄差异,幼儿在交通类的沙具上、有无自我像上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岁幼儿论文参考文献

[1].李洋.论叁岁幼儿的音乐律动特点[J].科技风.2019

[2].宋玉凤.3—6岁幼儿初始箱庭基本特征研究[J].学周刊.2019

[3].冯雅晶.音乐元素运用于5-6岁幼儿儿歌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以S市N幼儿园为例[J].北方音乐.2019

[4].陆思伊.3-6岁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

[5].庞博,纪仲秋,张子华,姜桂萍,李嘉慧.3~5岁幼儿侧滑步及前滑步动作发展促进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9

[6].魏玉梅.如何发展2-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J].学周刊.2019

[7].刘永丽,张英琴.城市与农村3-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比较分析——以大同市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

[8].刘斐.3-6岁幼儿家长在亲子阅读中的意义与价值[J].课程教育研究.2019

[9].马晓然,蔡玉军,庄萍,王玉兵,李凯.3-6岁幼儿身体活动与视力的关系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10].马晓缓,徐凯,赵彦,何天倚,潘颖.环境因素对3-6岁幼儿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影响——以丰县赵庄镇中心幼儿园为例[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标签:;  ;  ;  

岁幼儿论文-李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