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频与工频高千伏胸片200例成像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唐安炎[1](2013)在《基层医院如何做好X线检查与防护》文中研究表明X线检查是影像学科的重要检查项目之一,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X射线具有穿透、电离、感光、荧光、生物等效应,对人体有一定的损害。随着影像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低剂量高清晰的X线设备和先进的影像处理设备不断涌现,大大减
刘广琥,刘洪,李逢春[2](2010)在《计算机X线成像在婴幼儿床边胸部摄影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计算机X线成像在婴幼儿床边胸部摄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床边胸部计算机X线成像检查婴幼儿200例(观察组),同期行传统X线胸片检查婴幼儿200例(对照组),比较2组影像质量。结果:观察组图像甲级片率高于对照组(P<0.05),诊断符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计算机X线成像可提高图像质量和病变诊断符合率。
祝国兵,汪卫星[3](2009)在《高频X线机高千伏摄影在尘肺筛查中的应用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高频X线机高千伏摄影在尘肺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使用高频X线机高千伏摄影筛查尘肺胸片43份与使用传统高千伏摄影筛查尘肺胸片54份,由四位尘肺诊断专家从:(1)胸片质量;(2)对肺部解剖标志的显示清楚率;(3)尘肺分级诊断等三方面进行对比、评价。结果:(1)高频高千伏摄影胸片质量:一级片率49%,二级片率46.4%,三级片率4.6%;传统高千伏摄影胸片质量:一级片率33.3%,二级片率37%,三级片率26%,废片率3.7%。(2)高频高千伏摄影胸片显示清楚率98.3%;传统高千伏摄影胸片显示清楚率87.4%。(3)尘肺分级诊断阳性率(含0+期):高频高千伏摄影为25%,传统高千伏摄影为5%。结论:高频X线机高千伏摄影在尘肺筛查胸片影像质量及肺内解剖标志显示优于传统高千伏摄影,有利于尘肺的筛查及分级诊断,为尘肺筛查的首选方法。
郑晓[4](2009)在《数字胃肠机图像处理单元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X射线机己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医学。数字X射线胃肠机具有成像速度快,质量高,照射剂量小,性能稳定,数字图像处理功能强大,管理存储方便等优点,作为替代传统胃肠机的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放射科接受并使用。本论文首先介绍医用X射线数字胃肠机成像系统,然后针对数字胃肠机图像特点主要设计并实现图像处理软件单元,包括实时图像处理软件算法,各种后续图像处理功能,以及血管狭窄分析,并简要介绍代码的SSE/SSE2优化。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以后工作改进的方向。本论文提出的所有算法均已在Windows XP平台Visual Studio2005环境下用C++实现。经多次测试,本论文所设计的图像处理软件单元算法合理,稳定性高,处理效果明显。
周洪练[5](2009)在《R-500B型X线机自动调压电路的研究及改进》文中研究表明尽管现在已经出现了数字X线机,但普通X线机在医学诊断中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总体上性能优异的R-500B型X线机在国内使用量较大,在使用该型X线机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因自动调压电路失效或误动作引起的电源故障,该故障是影响X线机正常运转的关键问题之一。对自动调压电路的进行研究,找出引起该电路失效或误动作的原因和电路本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文介绍了X线机的相关知识及R-500B型X线机的工作条件、性能指标等,分析了R-500B型X线机的主要工作电路,尤其对自动调压电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找出了引起该电路失效及误动作的原因和电路本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方案。针对改进方案,分别从开发设计和用户维护角度提出了实施方案。本文仅对用户维护角度的实施方案进行研究:首先提出实施方案的理论依据,然后用EWB9仿真软件验证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并且由仿真结果得出该实施方案可行的结论。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很强,只要维修人员将自动调压电路按实施方案加以改进,经调试正常后即可应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维修人员已将此实施方案用于实践,运行效果良好,机器发生故障的几率明显下降。
朱险峰[6](2008)在《医用工频X线机改进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高频数字化X线设备逐渐应用于临床。虽然高频数字化X线设备有许多优点,但是因为其价格昂贵,许多基层中小医院无能力购买。目前基层中小医院仍然以使用普通工频X线机为主。此类X线机和国内比较流行的单片机控制的程控X线机或中高频X线机相比,存在许多缺点。如设备外观粗大笨重,不美观,操作复杂;自动透视(IBS)时KV调整反应速度慢,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摄影KV、mA控制精度低,设备出X线时KV、mA不准确,摄影效果差等。本论文根据当前工频X线机存在的不足,进行了一系列改进设计、安装、实际测量和分析工作。①采用CPU控制,操作键盘采用贴膜按键,摄影条件采用数码显示,美观高档,电路简单故障率低。②采用自动调压控制,设备根据外电路的电压高低,自动的调节电源电压,保证设备工作在最佳状态。③改进自动透视(IBS),采用调整高压初级可控硅导通角的方式,调整高压初级的电压,从而改变透视千伏。此方法较传统的电机带动碳轮调压的方式速度快。因而透视效果优于国产程控X线机。④采用单片机控制下调整可控硅导通角,调整摄影KV,控制精度高,设备出X线时KV准确、稳定,摄影效果不受外部电压变化影响。⑤采用单片机控制下调整可控硅导通角,调整摄影mA,控制精度高,设备出X线时mA准确、稳定。⑥设备的保护系统较改进前更完善,增加了单片机的保护功能,(最高KV保护、最大mA保护、最大mAs保护、电压异常连锁保护)使许多部分具有电路和单片机的双重保护功能,如旋转阳极保护电路、最高KV保护电路。基于以上的设计,在国产工频X线机(FSK202-2)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运行,改进后的设备性能稳定。测量了自动调压控制、自动透视(IBS)、控制可控硅导通角调整摄影KV、可控硅导通角控制摄影mA等电路的运行数据。针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总结。
张磊[7](2008)在《我国农村卫生院X线机装备的现状及数字化X线机在社区和农村卫生院应用前景的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目前用的X线机多为辐射剂量较大的荧光透视机和工频拍片机,患者和操作者受照剂量很大,图像质量差。因此,急需采用高频X射线拍片机和数字化X线机装备到此类医院,已改变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X线设备的落后局面。
刘道永,关峰,牛延涛,牟文斌,温洋[8](2007)在《工频X线机和中频X线机在胸部计算机X线摄影中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工频X线机和中频X线机在胸部计算机X线摄影(CR)中的图像质量,监测相应辐射剂量,比较两种X线机在CR摄影中的适用性。方法使用工频X线机和中频X线机摄取2~3岁小儿胸片共28例,分析图像质量,监测辐射剂量;并对两种X线机高压输出及IP对X线吸收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同工频X线机相比,中频X线机更易获得优质图像,且降低了辐射剂量。结论在CR应用中,中频X线机比工频X线机有明显优势。
邹明哲[9](2007)在《多功能诊断X射线机系统研制》文中认为从伦琴氏发现X线起到目前为止,仅在一百多年的时间中,诊断用X光机经历了离子X线管,电子X线管,旋转阳极X线管,影像增强器和电视乃至电子计算机等五个改革发展阶段。在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X线设备仍以它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放射诊断中。而本企业早期开发的老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本课题研究的多功能诊断X射线机系统主要是针对以前的老X射线机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并在几个方面进行改进。跟老系统相比增加了机械系统的功能设计,如主倾斜旋转部分旋转范围增大,重点要解决老系统床身不能在+90到-90°之间大范围旋转问题;增加老系统没有的床面的纵向运动;新系统的X线管和床面间的距离也是可以调整的,能达到150cm;X线管的投照方向可以向病人足侧及头侧各倾斜40°,这些更有利于病灶的观察。增加了立柱与影像运动组合功能。同时在新系统中增强子机械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设计。采用新控制系统和床体运动功能相配合,充分的为影像系统服务;控制系统采用了PLC代替原系统的完全模拟信号控制;在影像系统的改进方面主要是采用微焦点大功率的调线无风球管,有效地提高了影像的清晰度;运用新型影像增强器,显着地提高了影像的对比度和分辨度;本课题X线机的特点是:通过机械和电气的设计来完成实现其更多的功能,来为整个X线机的图像系统和诊断功能服务。论文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的工作原理、机械部分、电气控制、影像链等,具体如下:(1)介绍各种大型医疗影像设备的发展、功能及适用范围。(2)介绍X线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X线机的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方向。(3)阐述X线机的成像原理和具体临床应用。(4)本课题研究的多功能X线机的功能和系统设计。(5)本课题研究的多功能X线机的机械部分、床体的运动控制原理及实现。(6)本课题研究的多功能X线机的成像链部分设计。
田素良,韩旭,朱丽娜,马军,张力,赵勇,吉力斯汗[10](2006)在《依年龄确定小儿胸部X线摄影曝光量与CR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出一种小儿胸部X线摄影曝光量的确定方法。材料与方法:依据各年龄组小儿体格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结合X线摄影技术的基本原理—拇指法则,首创了一种小儿胸部X线摄影曝光量的确定方法。对112岁小儿胸部随机CR摄影327例。结果:327例中,甲级片295例,占90%,乙级片32例,占10%,废片0例。其甲级片率明显高于国家要求的>40%的标准。结论:依小儿年龄确定小儿胸部X线摄影曝光量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这种X线曝光量的确定方法与CR、DR摄影技术相结合,能使小儿胸部X线摄影技术水平及质量有显着提高。
二、高频与工频高千伏胸片200例成像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频与工频高千伏胸片200例成像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4)数字胃肠机图像处理单元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及意义 |
1.2 X射线的产生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1.3 X射线的成像原理以及散射抑制 |
1.4 论文的总体安排 |
第二章 医用X射线数字胃肠机成像系统简介 |
2.1 高压发生器和X射线发生管 |
2.2 X射线探测器 |
2.3 AEC/ABC自动控制装置 |
2.4 遮线器和滤线器 |
2.5 计算机系统 |
第三章 数字胃肠机图像处理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总体设计目标 |
3.2 各模块的组成 |
第四章 数实时图像处理 |
4.1 概述 |
4.2 实时降噪 |
4.2.1 噪声及降噪模型分析 |
4.2.2 动态监测递归滤波 |
4.3 实时对比度增强 |
4.3.1 传统的直方图均衡算法 |
4.3.2 改进后的直方图均衡算法 |
4.4 实时边缘增强 |
4.5 实时图像反白 |
4.6 实时图像减影 |
4.6.1 图像减影的方法 |
4.6.2 图像减影的算法流程 |
4.7 实时路径成像 |
4.8 VS2005下SSE/SSE2编程介绍 |
4.9 小结 |
第五章 图像后处理 |
5.1 图像的频域增强 |
5.2 图像的窗宽窗位调节 |
5.3 图像的后减影 |
5.4 放大镜功能 |
5.5 小结 |
第六章 血管狭窄分析 |
6.1 血管中心线提取 |
6.1.1 Snake模型介绍 |
6.1.2 血管中心线修正 |
6.2 血管边界确定 |
6.2.1 边界阈值的确定 |
6.2.2 边界点的确定 |
6.3 血管狭窄性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所做论文 |
附录一 数字胃肠机软件图像浏览界面 |
附录二 数字胃肠机软件透视采集界面 |
附录三 数字胃肠机软件曝光界面 |
致谢 |
(5)R-500B型X线机自动调压电路的研究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问题 |
1.4 采用的技术路线 |
1.5 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二章 X线机相关知识的介绍 |
2.1 X射线物理 |
2.1.1 X射线的产生 |
2.1.2 X射线的基本特性 |
2.1.3 X射线强度 |
2.1.4 物质对X射线的衰减规律 |
2.1.5 X射线在人体内的衰减规律 |
2.2 普通X线机 |
2.2.1 分类 |
2.2.2 基本结构 |
2.2.3 外观图 |
2.2.4 X光片 |
2.2.5 成像系统及工作原理 |
2.3 评价X射线摄影图像质量的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R-500B型X线机使用条件、性能参数等的介绍 |
3.1 使用条件 |
3.2 构成 |
3.3 性能指标 |
3.4 控制面板的功能及使用说明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R-500B型X线机工作电路的分析 |
4.1 显示板(板号:RS01) |
4.2 电脑板(板号:RS02) |
4.2.1 中央处理器在系统中的功能 |
4.2.2(CPU)8031单片机的介绍 |
4.2.3 ADC0809模数转换器的介绍 |
4.3 信号板(板号:RS03) |
4.4 接口板(板号:RS04)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R-500B型X线机自动调压电路的分析 |
5.1 自动调压电路的工作原理 |
5.2 自动调压电路重要子电路的介绍 |
5.2.1 整流滤波电路 |
5.2.2 反相器 |
5.2.3 电压比较器 |
5.2.4 基准电压电路 |
5.2.5 伺服电路及电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EWB9软件的简介 |
6.1 Multisim9软件的特点 |
6.2 Multisim9基本操作方法 |
6.2.1 创建电路 |
6.2.2 子电路 |
6.3 电子电路的仿真方法和步骤 |
6.3.1 使用虚拟仪器直接测量电路 |
6.3.2 使用分析方法分析电路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R-500B型X线机自动调压电路的仿真分析及改进 |
7.1 自动调压电路中重要参数的确定 |
7.2 自动调压电路的仿真分析 |
7.3 自动调压电路出现故障的原因 |
7.4 三极管损坏对自动调压电路功能的影响 |
7.5 自动调压电路存在的问题 |
7.5.1 问题一 |
7.5.2 问题二 |
7.6 自动调压电路改进方案 |
7.6.1 增加系统工作电压显示电路 |
7.6.2 增加系统保护电路 |
7.7 自动调压电路改进方案的实施 |
7.7.1 实施方案的提出 |
7.7.2 实施方案的研究 |
7.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不足之处及将来的工作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6)医用工频X线机改进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X 线的发现及X 线设备的发展 |
1.2 常规X 线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二章 工频X 线机(FSK202-2)工作原理 |
2.1 概述 |
2.1.1 组成 |
2.1.2 结构特点 |
2.1.3 主要技术参数 |
2.1.4 对供电电源的需求 |
2.2 电路分析 |
2.2.1 电路原理方框图 |
2.2.2 电源电路和管电压预示电路 |
2.2.3 高压电路 |
2.2.4 诊断床、摄影床切换电路 |
2.2.5 容量限制电路 |
2.2.6 旋转阳极启动及保护电路 |
2.2.7 摄影限时电路 |
2.2.8 X射线管灯丝加热电路 |
2.2.9 透视控制电路 |
2.2.10 普通摄影控制电路 |
2.2.11 点片摄影控制电路 |
2.2.12 滤线器摄影控制电路 |
2.2.13 立式摄影控制电路 |
第三章 工频X 线机(FSK202-2)的缺点及总体技术改进方案 |
3.1 工频X 线机(FSK202-2)存在的缺点 |
3.2 技术改进的必要性 |
3.3 总体技术改进方案 |
第四章 主要技术改进设计方案 |
4.1 CPU 板、键盘操作和显示板、接口板的设计方案 |
4.1.1 CPU 板的设计方案 |
4.1.2 键盘操作和显示板的设计方案 |
4.1.3 接口板的设计方案 |
4.1.4 软件介绍 |
4.2 透视千伏自动调整电路的技术改进设计方案 |
4.2.1 改进设计思路 |
4.2.2 透视千伏自动调整电路设计与分析 |
4.2.3 透视最高千伏保护电路设计与分析 |
4.3 摄影千伏调整电路的技术改进设计方案 |
4.3.1 改进设计思路 |
4.3.2 摄影千伏自动调整电路设计与分析 |
4.3.3 摄影最高千伏保护电路设计与分析 |
4.4 mA 控制电路的技术改进设计方案 |
4.4.1 改进设计思路 |
4.4.2 mA 控制电路设计与分析 |
4.4.3 最大mA和最大mAs保护电路设计与分析 |
4.5 电源自动调压控制电路的设计方案 |
4.5.1 改进设计思路 |
4.5.2 电源自动调压控制电路设计与分析 |
第五章 FSK202-2型X线机技术改进的实施 |
5.1 电源电路和容量保护电路的改装 |
5.2 高压初级的改动 |
5.3 主可控硅触发电路的改动 |
5.4 高压次级的改动 |
5.5 摄影控制电路的改动 |
5.6 透视、点片摄影控制电路的改动 |
5.7 旋转阳极启动电路的改动 |
5.8 灯丝加热电路的改动 |
5.9 限时器电路的改动 |
第六章 改进后的数据测试与分析 |
6.1 改进后的数据测试 |
6.1.1 CPU 电路板数据测试结果 |
6.1.2 键盘操作和显示板数据测试结果 |
6.1.3 接口电路板数据测试结果 |
6.1.4 软件数据测试结果 |
6.1.5 透视千伏自动调整电路数据测试结果 |
6.1.6 摄影千伏调整电路数据测试结果 |
6.1.7 mA 控制电路数据测试结果 |
6.1.8 电源自动调压控制电路数据测试结果 |
6.2 数据分析 |
6.2.1 CPU 板数据分析 |
6.2.2 键盘操作和显示板数据分析 |
6.2.3 接口电路板数据分析 |
6.2.4 软件数据分析 |
6.2.5 透视千伏自动调整电路数据分析 |
6.2.6 透视最高千伏保护电路数据分析 |
6.2.7 摄影千伏调整电路数据分析 |
6.2.8 摄影最高千伏保护电路数据分析 |
6.2.9 mA 控制电路数据分析 |
6.2.10 最大mA 和最大mAs 保护电路板数据分析 |
6.2.11 电源自动调压控制电路数据分析 |
6.3 改进部分电路的主要特点 |
6.4 今后的研究与改进重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9)多功能诊断X射线机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医学成像技术发展历程 |
1.3 现代医学影像设备简介 |
1.3.1 X线成像设备 |
1.3.2 数字减影(DSA)技术 |
1.3.3 磁共振成像技术 |
1.3.4 超声成像技术 |
1.3.5 核医学成像技术 |
1.4 医用X线机分类 |
1.4.1 诊断用X线机 |
1.4.2 治疗用X线机 |
1.5 各种成像类型的比较 |
1.6 X线诊断技术发展 |
1.7 国内医用X线机状况 |
1.8 课题研究背景及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X线机的成像原理 |
2.1 X线的产生原理 |
2.1.1 X射线强度与连续X射线谱 |
2.2 X线的特性 |
2.3 X线的效率 |
2.4 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
2.5 X线图像特点 |
2.6 X线检查技术 |
2.7 X线剂量 |
第3章 X线机的总体系统设计 |
3.1 整个系统概述 |
3.2 机械部分 |
3.3 电气控制系统部分 |
3.4 成像链部分 |
第4章 系统运动功能设计 |
4.1 基本运动功能 |
4.1.1 床身立卧旋转功能 |
4.1.2 床面移动功能 |
4.1.3 影像装置移动功能 |
4.1.4 立柱移动功能 |
4.1.5 X射线管旋转功能 |
4.1.6 焦距(SID)运动功能 |
4.1.7 压迫器运动功能 |
4.2 主机架 |
4.2.1 底座与船梁 |
4.2.2 立柱悬臂组件 |
4.2.3 压迫器 |
4.2.4 脚踏板 |
4.2.5 右横梁 |
4.2.6 左横梁 |
4.2.7 滑架 |
4.2.8 纵梁 |
4.2.9 床框 |
4.4 床旁接线柱 |
第5章 系统各部分的控制 |
5.1 供电系统和控制部分 |
5.1.1 系统控制柜 |
5.1.2 电源控制柜 |
5.1.3 控制台系统 |
5.1.4 核心控制柜系统(CCS) |
5.1.5 系统电缆 |
5.1.6 脚踏开关 |
5.2 运动部件控制要求 |
5.2.1 运动过程中的保护行为 |
5.2.2 压迫器压力选择 |
5.2.3 运动部件运动指令冲突解决 |
第6章 影像系统 |
6.1 影像增强器 |
6.2 CCD相机 |
6.3 限束器 |
6.4 点片系统 |
6.5 电离室 |
6.6 X线球管 |
6.7 高压系统 |
6.8 计算机系统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依年龄确定小儿胸部X线摄影曝光量与CR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检查设备: |
1.3 方法 |
2 呼吸类型与曝光时机的选择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胸部解剖特点与KV值的关系: |
4.2 学龄期儿童 (7~12岁) 胸部解剖特点与KV值的关系: |
四、高频与工频高千伏胸片200例成像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医院如何做好X线检查与防护[J]. 唐安炎.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02)
- [2]计算机X线成像在婴幼儿床边胸部摄影的应用价值[J]. 刘广琥,刘洪,李逢春.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05)
- [3]高频X线机高千伏摄影在尘肺筛查中的应用评价[J]. 祝国兵,汪卫星.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9(02)
- [4]数字胃肠机图像处理单元的设计与实现[D]. 郑晓. 兰州大学, 2009(12)
- [5]R-500B型X线机自动调压电路的研究及改进[D]. 周洪练. 贵州大学, 2009(S1)
- [6]医用工频X线机改进设计[D]. 朱险峰. 吉林大学, 2008(07)
- [7]我国农村卫生院X线机装备的现状及数字化X线机在社区和农村卫生院应用前景的展望[A]. 张磊.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 2008
- [8]工频X线机和中频X线机在胸部计算机X线摄影中应用分析[J]. 刘道永,关峰,牛延涛,牟文斌,温洋.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07(06)
- [9]多功能诊断X射线机系统研制[D]. 邹明哲. 东北大学, 2007(03)
- [10]依年龄确定小儿胸部X线摄影曝光量与CR应用研究[J]. 田素良,韩旭,朱丽娜,马军,张力,赵勇,吉力斯汗.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