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乌孜别克族是我国人口特别少的外来少数民族之一,它来源于新疆以西的中亚地区,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游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乌孜别克族的血管里流淌着亚欧大陆许多古代游牧民族的血液,游牧这一生活方式在乌孜别克族中经久未绝。时至今日,新疆木垒县大南沟的乌孜别克族还在从事游牧业生产,游牧业是他们的传统生计方式,在这一传统生活方式中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游牧文化。游牧是与自然最贴近的一种生活方式,游牧生活的长期积淀形成了木垒县乌孜别克族的文化传统,乌孜别克族游牧民传统文化具有典型的原生性,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的内涵。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都是社会变迁的产物,“传统”通过与“现代”的对比而表现出来。现代化的风暴已经席卷全球,乌孜别克族社会也面临着现代化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推行的定居工程改善了乌孜别克族的经济生活条件,但这也改变了他们几百年来的游牧生计传统,他们的游牧传统文化随着定居而渐行渐远,乌孜别克族传统游牧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乌孜别克族创造了丰富的游牧文化,这既包括有形文化也包括无形文化,其中不乏优秀之作,然而在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它却是少数几个没有上榜的少数民族之一。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发现”乌孜别克族的文化传统,推动乌孜别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民族平等、文化多样性和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社会主流话语,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缺少任何一个民族都与上述话语不一致。因此本研究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现实意义。本文有关木垒游牧社会文化生活和转场过程的详细描述及意义分析可以说具有创新意义,因为学术领域鲜有对木垒乌孜别克族游牧民族四季牧场的分布及变化、转场牧道的变更、不同时空坐落上的牧民社会生活进行系统的研究。转场是游牧社会生活的标志性事件,没有转场就没有游牧。木垒乌孜别克族根据畜牧的需要将三地不同自然空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牧场,通过转场他们将这些空间纳入到他们的游牧生活中,他们的生产、生活内容因时因地而异。转场是游牧的标志性文化事项,它是人与文化调适的一种手段,是游牧社会在时空上有序的流动,游牧社会是流动的社区。乌孜别克族的游牧生活是传统中的流动,定居并没有终止流动,它带来了新的流动,这种新的流动是跨越文化边界的流动。本文主要通过田野调查获取的丰富材料,结合相关研究文献对木垒乌孜别克族游牧社会生活文化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本文前半部分以乌孜别克族的历史及其游牧生活为中心,首先论述了游牧业与转场的起源和乌孜别克族的民族过程,分析了游牧业在乌孜别克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意义,随后讲述了木垒大南沟乌孜别克族的家族史和转场史,并且对他们的转场历史加以分期进行论述。木垒乌孜别克族自其祖先进入中国时就开始了他们的本土化与国民化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了他们的游牧转场史。乌孜别克族社会文化变迁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家在建构这一少数民族的同时,乌孜别克族也在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不断将自己构建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他们增强内部凝聚力的一种手段。本文的后半部分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木垒乌孜别克族游牧民的衣食住行、婚姻家庭、人生礼仪、民间传承、科技工艺、宗教信仰和节日等文化现象及其变迁进行了分类论述,在结论部分分析了乌孜别克族社会文化变迁及其当代社会文化的一些特点、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的问题。关于变迁,本文认为乌孜别克族游牧社会变迁所呈现的结果是文化的碎片化;关于文化,本文认为木垒乌孜别克族游牧文化具有原生性、濒危性、真实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关于文化传统的发展与保护,笔者提出建设游牧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发乌孜别克族游牧文化资源发展体验旅游既可以促进游牧社会的经济发展,又可以加强他们传统文化的保护。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乌孜别克族的服饰文化变迁及其隐喻[J]. 西部发展研究 2017(01)
- [2].中国56个民族简介[J]. 中学英语园地(初二版) 2009(11)
- [3].乌孜别克族[J]. 文明 2010(01)
- [4].浅析乌孜别克族花毡艺术[J]. 艺术科技 2016(11)
- [5].乌孜别克族[J]. 素质教育博览 2008(11)
- [6].乌孜别克族民间音乐及其特点[J]. 艺术教育 2013(04)
- [7].中国56个民族简介[J]. 中学英语园地(初一版) 2009(11)
- [8].中国56个民族简介[J]. 中学英语园地(初三版) 2009(11)
- [9].小水渠[J]. 音乐天地 2020(04)
- [10].和乌孜别克族朋友过诺鲁孜节[J]. 新疆人文地理 2012(03)
- [11].全国唯一乌孜别克族乡:放下马鞭子编起菜篮子[J].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 2009(01)
- [12].我国乌孜别克族人名调查及其文化探究[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13].寻访历史 感知乌孜别克乡血液温度[J]. 新疆人文地理 2012(03)
- [14].我家的上海情结[J]. 西部 2019(05)
- [15].嵌入、生成与解组——乌孜别克族游牧组织阿吾勒变迁的人类学解读[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 [16].国内乌孜别克族研究概述[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 [17].乌孜别克族民歌的形式及其特点分析[J]. 才智 2015(20)
- [18].少数民族音乐——乌孜别克族[J]. 琴童 2019(12)
- [19].解构与建构:跨国民族文化适应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以新疆乌孜别克族为例[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 [20].《举杯祝福》教学设计[J]. 儿童音乐 2017(10)
- [21].跨国网络与中亚离散群体的认同建构——以新疆乌孜别克族的跨国实践为基线[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2].新疆乌孜别克族的职业称谓、特点及其文化探究[J].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04)
- [23].新疆非英语专业乌孜别克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4(03)
- [24].三代大团圆 守护中国心 走进新疆塔城法蒂玛·马合木提家[J]. 中国民族 2018(10)
- [25].失落的牧鞭[J]. 中国民族 2012(11)
- [26].谈乌孜别克族音乐的历史与文化[J]. 才智 2015(23)
- [27].少数民族律师亟需被关注[J]. 中国律师 2010(04)
- [28].故乡情缘[J]. 中国民族 2018(12)
- [29].新疆北疆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地位、困难及建议[J]. 北方经济 2015(07)
- [30].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J]. 四川统一战线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