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与重构:“社区制”社会整合模式的研究 ——以鲁南D社区为个案研究

嬗变与重构:“社区制”社会整合模式的研究 ——以鲁南D社区为个案研究

论文摘要

伴随着社会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转轨,传统“单位制”社会整合模式趋于瓦解。与此同时,城市基层社会也发生剧变,城市社区结构处于快速分化过程中,这致使起着拾遗补缺作用的“街居制”处于尴尬困境。国家通过单位与街居进行自上而下行政性整合模式的功能逐步弱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整合模式来整合原子化的个人和碎片化的社会。指向自下而上的自治性整合的“社区制”社会整合模式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建构的。本文以居委会组织变革为切入点,考察组织变革后,其运作逻辑如何?社区居委会这一主要行动主体及社区其他行动者如何互动,通过自下而上的整合,维持社会秩序的再生产?通过对居委会组织变革的考察,发现虽然增加了新的组织要素,社区出现了新景象,但是社区组织变革最终陷入“内卷化”;通过分析组织的运作逻辑,发现居委会组织变革后存在双重运作逻辑,其双重运作也说明了居委会作为“双重代理人”的困境;通过分析社区中介组织的运作逻辑与运转方式,发现社区中介组织处于社区两委的影响下,遵循在行政框架下的社会化运作逻辑,他们之间基于资源交换形成了某种合作关系,在实现社区自下而上的自治性整合上共同努力。基于以上发现,本文认为“社区制”社会整合模式的构建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而过程,政府应该有限介入社区的实践过程,给社区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权力,这样才有利于社区的自治;社区不同的行动主体在社区场域中的互动促使社区秩序处于重构过程之中,他们之间基于资源交换的合作关系更有利于社区的自下而上的自治性社会整合。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社区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社区研究综述
  • 1.3 理论框架及核心概念
  • 1.3.1 理论框架
  • 1.3.2 核心概念
  • 1.4 研究方法
  • 1.5 鲁南D社区简介
  • 第二章 回到历史:“单位制——街居制”社会整合模式
  • 2.1 单位制形成的背景
  • 2.2 单位制的显功能、潜功能
  • 2.3 街居制的尴尬处境
  • 2.3.1 街居制的演进轨迹
  • 2.3.2 街居制的现实困境
  • 第三章 现实选择:构建中的“社区制”社会整合模式
  • 3.1 居委会组织变革的背景
  • 3.2 居委会组织变革的内容
  • 3.2.1 居委会人员构成安排
  • 3.2.2 居委会经费来源
  • 3.2.3 居委会组织变革后的结构及职能
  • 3.2.4 社区居委会直选事件
  • 3.3 居委会组织变革的“内卷化”现象
  • 3.3.1 “内卷化”概念的由来
  • 3.3.2 居委会组织变革“内卷化”的表现及原因
  • 3.4 居委会组织变革后的双重运作逻辑
  • 3.4.1 创城事件始末
  • 3.4.2 居委会组织的双重运作逻辑
  • 第四章 社区整合:“社区制”的社会整合价值与整合状态
  • 4.1 社区整合与社会整合的衔接
  • 4.2 社区主组织的社会整合价值
  • 4.2.1 社区居委会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 4.2.2 社区居委会对老年群体的关怀
  • 4.2.3 社区居委会对就业人员的关照
  • 4.3 社区专组织的社会整合价值
  • 4.3.1 社区艺术团的运作逻辑及其社会整合价值
  • 4.3.2 老年人协会的运转方式及其社会整合价值
  • 4.4 社区中的公共空间
  • 4.4.1 社区广场
  • 4.4.2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 4.4.3 D社区基督教堂
  • 第五章 瞻望未来:“社区制”社会整合模式的困境与对策
  • 5.1 “社区制”构建中的瓶颈
  • 5.1.1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不顺
  • 5.1.2 社区居民的参与性不高
  • 5.1.3 “单位制”负功能的制约
  • 5.2 “社区制”构建中的桥梁
  • 5.2.1 政府的推力、社区的拉力
  • 5.2.2 扩大社区参与
  • 5.2.3 培育社区中介组织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6.1 总结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D社区访谈纲要
  • 附录二 D社区平面图
  • 附录三 中共银雀山街道工作委员会文件 银发【2008】43号
  • 致谢
  • 主要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嬗变与重构:“社区制”社会整合模式的研究 ——以鲁南D社区为个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