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女性主体性的重构 ——《最蓝的眼睛》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黑人女性主体性的重构 ——《最蓝的眼睛》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论文摘要

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莫里森的作品深切关注美国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及她们的反抗历程,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从性别、种族、文化的多重角度深刻揭示了美国主流文化即白人男性文化对美国黑人女性心灵的扭曲及自我主体意识的毁灭作用,并呼吁黑人妇女热爱自己的身份和传统文化,抵制白人文化冲击。本文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详细分析了《最蓝的眼睛》的主题,旨在为国内研究莫里森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后殖民女性主义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由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理论模式和文本阐释策略。后殖民女性主义强调在殖民主义结束之后第三世界妇女受压迫的多重性。在《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探索了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对非洲裔美国妇女心灵的扭曲及对她们主体性建构的摧毁性作用,在抨击性别歧视的同时鞭挞种族歧视和文化霸权对黑人妇女的摧残,并探讨了抵制白人文化冲击,维护黑人文化传统及保持黑人女性身份的途径,从而体现了她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观点。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简要介绍莫里森的主要成就,并分析了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论脉络及其在《最蓝的眼睛》中的体现。第二章着重分析在性别、种族及白人霸权文化的多重因素作用下黑人女性主体性的丧失。第三章探讨黑人女性主体性重构的途径:在身受多重压迫的情况下,一部分热爱自身的黑人女性与家庭、黑人社区及黑人传统文化习俗紧密联系并从中汲取了力量而得以抵制住白人文化的侵蚀,保持了自己的主体性。第四章为结论部分,在《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通过分析在性别、种族、文化等多重压迫下黑人女性主体性的丧失,揭露并抨击了美国白人男性文化价值观对美国黑人女性心灵的扭曲作用,同时呼吁黑人妇女要尊重自我,热爱黑人传统文化,在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社会里保持自己的主体性,从而体现了她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观点。目前世界上仍有部分少数族裔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压迫,因而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论文目录

  • Abstract in Chinese
  • Abstract in English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Chapter Two The Loss of Black Women’s Subjectivity under Multiple Oppressions
  • 2.1 The Erosion of White-dominated Culture
  • 2.1.1 White Culture Imposed through School Education
  • 2.1.2 Damaging Efforts of White Standard Beauty of the Dominant Culture Revealed through Mass Media
  • 2.2 The Irresponsibility of the Parents and the Black Community
  • 2.2.1 The Loss of Parents’Love
  • 2.2.2 The Apathy of the Black Community
  • 2.3 The Oppression of Racism
  • Chapter Three The Reconstruction of Black Women’s Subjectivity
  • 3.1 The Subversion of White Culture
  • 3.1.1 Morrison’s Deconstruction of White Culture
  • 3.1.2 Morrison’s Deconstruction of Christianity—the Foundation of America’s Social Culture
  • 3.1.3 Claudia’s Dismembering of the Doll
  • 3.1.4 The Three Prostitutes’Subversion of Traditional Female Image
  • 3.2 The Function of Black Family and Community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Black Women’s Subjectivity
  • 3.3 The Maintenance of Traditional Black Culture
  • 3.3.1 The Black Blues
  • 3.3.2 The Traditional Ceremony on Aunt Jimmy’s Funeral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 Note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女性主体性意识的言说与传播[J]. 湖北社会科学 2008(09)
    • [2].从资本逻辑看现代女性的主体性[J].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5(11)
    • [3].了不起的《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论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中女性意识的觉醒[J]. 青年文学家 2020(30)
    • [4].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女性主体性发展问题探析[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5].试论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中女性主体性的重新建构[J]. 文学界(理论版) 2010(04)
    • [6].英美文学中女性主体性意识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J]. 青年文学家 2019(36)
    • [7].觉醒、迷失、重建——《接骨师的女儿》中的女性主体性[J]. 作家 2012(08)
    • [8].英美文学中女性主体性意识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分析[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4)
    • [9].女性主体性意识的边缘化——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J]. 电影文学 2009(08)
    • [10].性别身份的叙事建构——女性主义叙事学关于女性主体性的思考[J]. 华中学术 2011(01)
    • [11].现代女性主体性的发展研究——基于《第二性》的分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 [12].从创伤角度看《我知道笼中鸟为什么歌唱》中黑人女性主体性的建立[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4)
    • [13].科拉·卡普兰女性主体性理论研究[J]. 当代文坛 2008(02)
    • [14].论《裂缝》中后现代女性主体性的构建——基于伊利格瑞的理论[J]. 河南社会科学 2014(05)
    • [15].主体间性:女性主体性的继承和超越[J].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10(01)
    • [16].海男小说《关系》的解读[J]. 青年文学家 2015(14)
    • [17].当代流行歌曲中女性主体性的建构[J]. 牡丹 2019(15)
    • [18].《宠儿》中黑人女性主体性的建构——以丹芙为例[J]. 考试周刊 2012(50)
    • [19].离散中的女性主体性身份建构——解读芭拉蒂·穆克尔吉的《茉莉花》[J].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0(02)
    • [20].当代中国女性电影中女性主体性的重构[J].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8(02)
    • [21].媒体与民国时期女性主体性的建构——以天津《益世报·妇女周刊》为例[J]. 南方论丛 2009(01)
    • [22].后解构的女性主体性:在“现”与“后”之间游走[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 [23].规则的自我界定:对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的再认识[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 [24].“疯癫”的背后——从女性主体性探寻的角度看《藻海无边》[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25].文化创伤视阈下的黑人女性主体性之构建——解读托妮·莫里森的《慈悲》[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11)
    • [26].“妖孽”尹雪艳[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10)
    • [27].歇斯底里地“生成”——解读《黄色墙纸》中女性主体性的建构[J]. 长江丛刊 2019(01)
    • [28].冰心创作中母性之爱的复杂性[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8(03)
    • [29].芳流剑阁光被利州——广元“女儿节”女性主体性价值研究[J].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4(03)
    • [30].女性主体性下滑和性别话语的差异——女性文学从小说到电影的思考[J]. 江淮论坛 2013(03)

    标签:;  ;  ;  ;  

    黑人女性主体性的重构 ——《最蓝的眼睛》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