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背景和目的子宫内膜癌是指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它又称子宫体癌,多见于绝经后妇女,高发年龄段为55-65岁,患者多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三联征。近年来,由于妇女寿命延长,生育观的变化及随着绝经后雌激素替代疗法的普遍应用,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年龄趋于年轻化。因此术前正确评价子宫内膜癌分期,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展,人们从细胞、分子水平等多层次检测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特性,试图找到对内膜癌预后准确判断的生物学指标。众所周知恶性肿瘤的两大特点是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子宫内膜癌也不例外。而CD105是如今被人们公认为标记血管新生最好的标记物,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反映肿瘤细胞的高增殖活性,已在其他肿瘤中得到证实。目前,术前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主要靠活检及影像学检查,现有的影像学方法主要有CT、超声、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及磁共振(MRI)等,而MRI价值最大。本研究对子宫内膜癌磁共振影像学的表现与CD105、PCN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目的在于研究子宫内膜癌的肌层浸润、宫颈受累情况与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以评估它们的临床意义,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判断预后情况。材料与方法于2009.7-2010.12搜集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临床收治的子宫内膜癌初诊患者50例,均经过手术病理证实、MRI检查前均未行放疗、化疗及激素治疗。对照组为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子宫畸形患者的子宫内膜10例。根据FIGO2000年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把子宫内膜癌进行分期。两位病理科医师明确诊断肿瘤HE染色。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05、PCNA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采用GE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检查。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0例子宫内膜癌MRI表现与病理分期符合诊断44例,诊断准确率为88%;其中Ⅰ期36例,诊断符合31例,诊断准确率为86.1%;Ⅱ期9例,诊断符合8例,诊断准确率为88.8%;Ⅲ期5例,诊断符合5例,诊断准确率为100%。230例子宫内膜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T2WI对内膜癌分期的符合率为80%,Gd-DTPA符合率为86.7%。T2WI、Gd-DTPA肌层浸润的准确率分别为84.6%、96.1%。3 MRI检查子宫内膜癌对宫颈侵犯有较高的敏感性,诊断敏感度为71.4%,特异度为91.7%,准确性86%,阳性预测值76.9%,阴性预测值89.1%。4正常子宫内膜组与内膜癌组进行ADC值比较,正常内膜组的数值要高于内膜癌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三期之间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5在子宫内膜癌MRI各期中CD 105、PCNA表达有差异(P<0.05);CD105表达与MRI分期成正相关(r=0.79, P<0.05); PCNA表达与MRI分期成正相关(r=0.76,P<0.05)。6 CD105的平均表达指数30.09±8.71, PCNA平均表达指数45.04±3.00,CD105表达与PCNA表达成正相关(r=0.828,P<0.05)。结论1 MRI根据平扫T2WI结合动态增强及DWI提高了子宫内膜癌的准确分期,提高了肌层侵犯深度及宫颈侵犯的诊断准确率2 CD105、PCNA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MRI分期呈正相关;子宫内膜癌的CD 105、PCNA表达也呈正相关。3子宫内膜癌的磁共振影像学表现,如肌层侵犯深度,有无宫颈浸润以及淋巴结有无转移,这对判断肿瘤的增殖能力、新生血管能力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