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出版于1970年的《最蓝的眼睛》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随着托尼莫里森成为美国当代最受欢迎的作家,《最蓝的眼睛》得到文学评论界持续不断的关注。之前,对这部小说的精神解析都是运用弗洛伊德或荣格的精神解析理论。弗洛伊德研究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力,他强调人格结构是本我,自我,超我;并专注于人的意识与潜意识。荣格的心理学理论强调人的心理能量是人格内部各种力量之间冲突的结果。他们的理论都没强调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假如你不了解一个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你就不能了解他的人格。以文化视角进行精神分析属于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卡伦·霍尼就是这一学派的开创者。当本文作者第一次读到她的理论,就得到灵感发现了一个新的视角来解析《最蓝的眼睛》里的主人公。应用社会文化学派的霍尼的理论从精神分析视角解析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在这篇论文中选用的是霍尼的性格神经症理论。根据这个理论,人的心理与社会文化价值有密切的联系,个人的冲突不是来自于人的内部,而是文化决定的产物。除了一个人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能形成个人人格的主要因素还有他成长中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家庭关系。霍尼强调来自于童年的缺乏安全感而形成的基本焦虑将会持续他的一生。在这篇论文中,指出主人公,佩克拉的神经症是基于她的社会文化环境、生活环境、亲子关系和病态父母使她形成的焦虑。为了减轻焦虑,她形成一些神经症的需要,包括需要别人的爱,赞同,承认,赞美,或需要把自己生活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之后她就形成自己的人格类型-自谦型(顺从),去接近人。佩克拉相信假如她有蓝眼睛别人就会重视她。最后,她陷入自己的幻想-理想化自我。佩克拉的内心冲突在于她强迫自己有一双蓝色的眼睛,一双最蓝色的眼睛。这种冲突使她形成神经症。她在幻想的世界里得到解脱。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Chapter 1 Introduction1.1 Toni Morrison and Her Works1.2 Focusing on The Bluest Eye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2.1 Studies Abroad2.2 Domestic Studies2.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Chapter 3 Research Methodology3.1 Research Background3.2 Research Procedures3.3 Introduction of Karen Horney and Her Theory of Character Neurosis3.4 The Core of Karen Horney's Theory of Character Neurosis3.5 Terms Employed in This Thesis3.5.1 Basic Evil3.5.2 Basic Hostility3.5.3 Basic Anxiety3.5.4 Neurotic Need3.5.5 The Compliant Type3.5.6 Self-effacement3.5.7 Real Self3.5.8 Idealized Self3.5.9 Actual Self3.5.10 Basic ConflictChapter 4 Analysis of Pecola's Neurosis4.1 Pecola's Anxiety4.1.1 Her Anxiety from 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4.1.2 Her Anxiety from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4.1.3 Her Anxiety from Her Pathological Parents4.2 Pecola's Need4.3 Pecola's Personality4.4 Pecola's Self4.5 Pecola's Conflict4.6 Pecola's NeurosisChapter 5 Conclusion5.1 Major Findings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ReferencesAcknowledgementsResume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神经症论文; 社会文化环境论文; 焦虑论文; 需要论文; 人格论文; 自我论文; 冲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