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石窟寺融合雕刻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于一身,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在我国历史悠久。目前中国的石窟寺遗迹大多分布于西北地区。本文试图从建筑学专业的角度,对中国西北地区石窟寺建筑的类型及空间形态追根溯源。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追根溯源,研究总结了西北地区石窟寺的起源发展以及佛教文化对石窟寺空间布局的规范;二,对西北地区石窟寺的分布及特征进行考查研究;三,探讨西北地区石窟寺的空间形态及营造手法;四,深入剖析西北地区石窟寺建筑特征及其特有的美学价值,以期为我国石窟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理论支撑。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课题的提出、课题的研究对象及范畴、课题研究的方法、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水平、研究的目的意义、论文研究的内容框架等。第二章追溯到印度石窟的起源,进而探讨了石窟寺在中国的历史演进和地域演进,然后主要从佛教宗派及佛教空间观方面研究了佛教文化对石窟寺的布局影响。第三章从地域分布类型、地质地貌类型、历史阶段类型、空间形态类型、保存状况类型、功能空间类型等几个方面对西北地区石窟寺进行建筑类型学的分类。得出石窟寺不同特点的四个区域、五种不同的选址地貌、三个主要的开窟时代、四种不同功能类型。第四章从石窟寺的建筑空间形态入手,通过分析外部环境空间形态、立面生成形制完备、内在秩序建立手法、视觉设计手法、地域环境特征、单体空间特征内部明暗手法应用等方面,得出石窟寺内在规律形成原理。第五章归纳总结了石窟寺在建筑学研究领域的价值,并且对参与的实际工程进行了分析研究。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目录1 绪论1.1 课题的提出1.2 课题的研究对象及范畴1.3 课题研究的方法1.4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水平1.5 研究的目的意义1.6 论文解题1.7 论文研究的内容框架2 石窟寺建筑起源及其中国化演进2.1 佛教石窟寺建筑的起源2.2 石窟寺建筑中国化的历史演进2.3 佛教文化对石窟寺建筑形态的影响2.3.1 佛教不同宗派与石窟寺选址布局的关系2.3.2 佛教空间环境的认知观对石窟寺建筑的影响2.4 小结3 中国西北地区石窟寺建筑类型分类研究3.1 地域环境下石窟寺建筑类型及特点3.1.1 古代西域地区——石窟寺萌芽3.1.2 河西走廊、陇山东西地区——石窟寺大量开凿3.1.3 延安地区、关中盆地——石窟寺完全中国化3.1.4 六盘山山脉地区——石窟寺特征独树一帜3.2 西北地区石窟寺地质地貌类型及特征分析3.2.1 石窟寺依存的三种地貌及特点3.2.2 石窟寺选址类型及特征3.2.3 石窟寺开凿的岩石基础及其性能3.3 西北地区石窟寺的开凿年代及现状分析3.3.1 开凿石窟寺的历史阶段及特点3.3.2 石窟寺保护状况及现状类型分析3.4 西北地区石窟寺建筑功能空间类型探析3.5 小结4 中国西北地区石窟寺空间形态及营造手法研究4.1 石窟寺建筑外部环境空间形态研究4.1.1 石窟寺空间形式格——因借4.1.2 石窟寺外部环境空间结构剖析4.2 石窟寺整体空间形态的图式生成及建筑型制的完善4.2.1 群体立面形态的图式生成4.2.2 建筑形制的完善——垂直走向水平、异域逐渐汉化4.3 石窟寺礼制实现的不完全及其内在秩序建立的独特手法4.3.1 传统佛教建筑表现出等级森严的礼制秩序4.3.2 石窟寺内在膜拜秩序建立的独特手法4.4 石窟典型内部空间中蕴含的视觉设计原理4.4.1 写仿汉地木构佛寺的佛殿窟视线设计原理4.4.2 大像窟中蕴含的视觉设计原理4.5 地域环境下西北地区石窟寺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分析4.5.1 西北地区石窟寺建筑空间形态对传统地方建筑的模仿4.5.2 影响石窟寺空间形态多样性的地域文化因素4.6 石窟寺建筑空间形态手法图解分析4.6.1 石窟寺建筑的“四维空间”属性4.6.2 特定空间的限定4.6.3 礼拜空间的类型4.6.4 空间的精神气质4.6.5 群体空间“三观”4.6.6 有机有序的线性空间4.7 石窟寺室内明暗环境对比分析4.7.1 自然光对洞窟内部空间的影响4.7.2 “暗”手法在石窟内环境中的重要作用4.8 小结5 当代西北地区石窟寺的利用价值初探5.1 石窟寺遗存在建筑学研究领域的价值体现5.1.1 在建筑历史研究领域石窟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5.1.2 石窟寺作为特殊生土建筑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5.2 石窟寺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创作的影响5.2.1 现代展示类建筑设计对石窟自然采光手法的模仿5.2.2 有机无序的立面形态对现代建筑创作的启示作用5.2.3 实例分析——石窟寺营造手法在实际工程中的体现5.3 小结6 结语致谢参考文献附录一:图表目录附录二: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石窟寺建筑论文; 生土建筑论文; 山体建筑论文; 佛教空间论文;
空谷禅意·绝崖梵音 ——中国西北地区石窟寺建筑空间形态初探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