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轨道论文-朱利军,刘永孝

铁路轨道论文-朱利军,刘永孝

导读:本文包含了铁路轨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载铁路,轨道刚度,敏感系数,耦合动力学

铁路轨道论文文献综述

朱利军,刘永孝[1](2019)在《33 t轴重重载铁路轨道结构合理刚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刚度研究多运用准静态方法进行分析并确定轨道结构的刚度取值范围,而没有考虑轨道刚度对轨道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为改进既有方法,文章以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为基础,建立垂向分析模型,运用Matlab编写动力学仿真计算程序,采用敏感系数法分析轨道结构动力响应对轨道部件刚度变化的敏感度,从而得出轨道结构的合理刚度。以轨道综合动力响应最小建立目标函数,得出33 t轴重货车作用下有砟轨道结构的最优刚度匹配为:扣件刚度120 kN/mm,道床刚度175 kN/mm。(本文来源于《铁路计算机应用》期刊2019年11期)

王森荣,孙立[2](2019)在《高速铁路轨道工程建造信息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速铁路轨道工程建造信息一体化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轨道工程信息化平台可分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信息化总平台(一级平台)、建设单位建造管控信息化平台(二级平台)、施工单位精细化施工管控信息化平台(叁级平台)、铁路局集团公司轨道全生命周期运维信息化平台。建造管控信息化平台主要针对设计、制造、施工的建造全过程实现信息化,面向建设单位实现建造过程管控。轨道工程建造信息化关键是实现数字化设计技术和施工过程信息实时准确上传,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工程建造精度、建设进度、质量管控、信息追溯、报表统计、超限预警等功能。针对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基于B/S架构构建无砟轨道建造信息化平台,实现了轨道设计、制造和施工全过程的数字化、信息化和一体化协同,研发了轨道建造信息化的成套工艺装备、系列软件和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建造过程信息化。研究成果在昌吉赣、商合杭等高铁项目进行了全面应用,提升了我国轨道工程建造质量和效率,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铁路》期刊2019年11期)

[3](2019)在《中原利达铁路轨道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原利达铁路轨道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中原利达)是生产研发高速铁路轨道扣件等系列产品的工业企业,是我国高铁扣件系统联合研发单位和标准起草单位,国内较早的高铁轨道扣件供应商和重载铁路扣件供应商,是全国七家高铁扣件生产供应商之一。中原利达先后多次荣获河南省省级重点项目、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省"百高"企业、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省重点培育的上市后备企业等称号,2014年中原利达获批成为河南省轨道扣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参与研发的高铁扣件系统荣获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本文来源于《铁路采购与物流》期刊2019年10期)

帅明明[4](2019)在《顾及自动化养护机械的普速有砟铁路轨道控制网布设方式及其优化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铁路运营维护阶段,线路大型养护机械特别是自动化养护机械的使用极大提高了线路养护的效率和质量,但同时对轨道控制网(CPⅢ)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对我国普速有砟铁路CPⅢ测量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现有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工程实例对CPⅢ单侧形式和自由测站法建立的CPⅢ网精度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单侧形式CPⅢ点自由测站法的点位精度及相对点位精度皆优于导线测量法,能很好满足自动化养护机械对有砟铁路轨道控制网的需求。(本文来源于《北京测绘》期刊2019年10期)

郭毅,李秀玲,杨行[5](2019)在《路基冻胀对高速铁路轨道结构形变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路基冻胀引起的高速铁路轨道结构形变的分析,发现路基冻胀会使底座板与路基上表面之间产生一定程度的离缝。同时对冻胀幅值和波长的变化对轨道结构形变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冻区轨道的养护维修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17期)

李文涛,杨轶轩,阳晋[6](2019)在《高速铁路轨道电路技术创新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铁路建设、运营的十年,也是轨道电路技术发展与自主创新的十年,中国高速铁路建立了适应复杂运用条件下的轨道电路系统,解决了绝缘破损信号越区干扰防护、动车组轮轨接触电气分路、大功率机车电气化牵引电流干扰、雷电高频暂态信号冲击、复杂枢纽多线并行区段干扰防护等诸多技术难题。面对未来的运用需求,对轨道电路发展提出了新方向。(本文来源于《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期刊2019年S1期)

薛富春[7](2019)在《移动荷载下高速铁路轨道-路基的动位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精细化的足尺轨道-路基-地基耦合系统非线性数值分析模型,考虑岩土材料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路基填筑完成后的静应力状态对其后动力计算的影响、底座板底面与路基基床表层表面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模拟轨道与路基系统的建造过程和与8辆编组动车组轮对相对应的荷载以350 km/h的速度的移动过程。结果显示,以实体单元模拟钢轨能获得更符合事实的钢轨空间振动响应,比采用梁单元更具优势;路基各层底面的动位移具有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特征;沿路基断面横向,不同时刻的竖向动位移在轨道板宽度范围内的最大波动值约0.04 mm,可认为均匀分布;沿深度方向,竖向动位移在不同时刻的分布相似,按照指数函数衰减,最大值约为0.8 mm,小于我国高速铁路3.5 mm的控制标准;沿线路纵向,竖向动位移峰值出现的位置与该时刻移动荷载所处的空间位置对应,在同一深度条件下,不同时刻的竖向动位移分布形态相似;基床底层底面以上,同一转向架上前后轮对对应的荷载引起的竖向动位移具有可观的迭加效应。(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小珍,陈桂媛,朱艳,赵宇[8](2019)在《高速铁路轨道-桥梁-土体系统的振动传递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列车在250~385 km/h高速运行时的轨道、桥梁和地面振动开展现场测试。分别采用连续小波变换、1/3倍频程分频振级和环境振动评价标准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振动自轮轨接触处产生,在轨道、桥梁和土体中的传递特性。结果表明:各测点的振动响应均表现出冲击振动特性,地面振动的峰值频率受列车周期性轮轴激励频率和轮轨力峰值频率的影响;桥梁、地面振动响应受到相邻两节车的影响,故建模分析时可仅考虑少数几节车;箱梁、墩顶和地面的总体振动加速度级随车速的增加率分别为0.33、0.52和0.22 dB/(10 km/h);箱梁和墩顶振动的优势频段为31.5~125 Hz,地面振动的峰值频率为40~50 Hz;地面振动随距离的衰减规律符合3次多项式,在测试车速范围内,距离桥墩15 m之外的地面总体Z计权振动加速度级小于80 dB。(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7期)

苏文斌[9](2019)在《铁路轨道工程施工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探讨轨道工程施工方案的施工工艺及施工中的技术关键点,有利于更好控制施工质量和规范施工,提高生产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信息》期刊2019年17期)

曾锟[10](2019)在《“铁路轨道施工与维护”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岗位核心课程"铁路轨道施工与维护"课程中铁路轨距检查教学子任务为例,分析了高职学生学情和传统教学的弊端。结合教学目标,通过运用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一体化、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翻转课堂等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新课程研究》期刊2019年20期)

铁路轨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高速铁路轨道工程建造信息一体化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轨道工程信息化平台可分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信息化总平台(一级平台)、建设单位建造管控信息化平台(二级平台)、施工单位精细化施工管控信息化平台(叁级平台)、铁路局集团公司轨道全生命周期运维信息化平台。建造管控信息化平台主要针对设计、制造、施工的建造全过程实现信息化,面向建设单位实现建造过程管控。轨道工程建造信息化关键是实现数字化设计技术和施工过程信息实时准确上传,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工程建造精度、建设进度、质量管控、信息追溯、报表统计、超限预警等功能。针对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基于B/S架构构建无砟轨道建造信息化平台,实现了轨道设计、制造和施工全过程的数字化、信息化和一体化协同,研发了轨道建造信息化的成套工艺装备、系列软件和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建造过程信息化。研究成果在昌吉赣、商合杭等高铁项目进行了全面应用,提升了我国轨道工程建造质量和效率,取得了良好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铁路轨道论文参考文献

[1].朱利军,刘永孝.33t轴重重载铁路轨道结构合理刚度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9

[2].王森荣,孙立.高速铁路轨道工程建造信息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J].中国铁路.2019

[3]..中原利达铁路轨道技术发展有限公司[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9

[4].帅明明.顾及自动化养护机械的普速有砟铁路轨道控制网布设方式及其优化改进[J].北京测绘.2019

[5].郭毅,李秀玲,杨行.路基冻胀对高速铁路轨道结构形变的影响分析[J].山西建筑.2019

[6].李文涛,杨轶轩,阳晋.高速铁路轨道电路技术创新与实践[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9

[7].薛富春.移动荷载下高速铁路轨道-路基的动位移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9

[8].李小珍,陈桂媛,朱艳,赵宇.高速铁路轨道-桥梁-土体系统的振动传递特性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9].苏文斌.铁路轨道工程施工工艺[J].中国科技信息.2019

[10].曾锟.“铁路轨道施工与维护”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2019

标签:;  ;  ;  ;  

铁路轨道论文-朱利军,刘永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