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在分期的基础上,用文化因素分析法,考古发掘资料与文献结合法,以岷江上游整个区域的石棺葬遗存为对象,作了较全面的考察,相关问题和结论概括如下:一、从现有可利用的资料看,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从战国早期至两汉延续时间不长,按文化因素的差异性、延续性,将其分为五期。随葬陶器以双耳罐、单耳罐最为典型,从第二期开始到第四期,双耳罐、单耳罐、平底罐、圜底罐、盏为较稳定的组合,第五期双耳罐不见踪迹。墓葬形制总体特征为:都是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以石为棺,无底,取石板由足到头层层叠压为棺盖。从第二期开始,墓葬形制上变化较大,石棺的构造由石板竖砌变成石块垒砌,打破石料、版型的局限,本文认为这反而是石棺葬成熟的表现。葬式方面,同一墓地存在多种葬式,包括直肢葬、屈肢葬、火葬、二次葬等,说明同一组群内部并未达成完全统一的丧葬理念,在使用石葬为主导传统之下,在具体葬式上人们被允许有不同的“讲究”。二、岷江上游石棺葬的形成是以本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为基础,同时接受许多外来文化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也将自己的独特文化因素向外传播,因为其所在的地理位置为民族交往迁徙的通道,岷江上游石棺葬遗存能够吸收兼容许多周边地区文化因素,与中原汉地文化、西北甘青地区文化、川西南地区文化、滇西地区文化等都有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包括典型器物的形制,如陶双耳罐,墓葬形制等方面,体现了地区间不同文化的交流往来,及其相互影响。三、岷江上游地区居民采用石棺葬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及气候的特征。五、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墓主族属为冉駹部为代表的当地夷族,而非它族。此外,本文在分析石棺葬用野发掘资料的基础上,还结合相关古代文献材料,论述了此类遗存存在的时空范围内,当地居民社会、经济技术、军事等方面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复原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