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现工作于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410011
【摘要】目的:研究吞咽治疗仪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到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肝豆状核变性伴吞咽障碍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驱铜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吞咽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50%,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2.50%,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治疗仪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吞咽障碍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吞咽治疗仪;肝豆状核变性;吞咽障碍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其主要是因为患者的铜代谢异常,导致其出现肝硬化和基底节损害的情况[1]。根据临床上对肝豆状核变性的研究,其属于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一般表现为同胞一代发病或隔代遗传,很少出现连续两代发病的情况[2]。患者发病后体内铜代谢紊乱,导致大量游离铜沉积于肝脏内,从而引发小叶性肝硬化。在患者的干细胞溶酶体无法容纳更多游离铜时,患者体内的游离铜就会逐渐散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并发生沉积,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相关症状。本研究对吞咽治疗仪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吞咽障碍的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到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肝豆状核变性伴吞咽障碍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满足临床上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标准,并且存在明显的吞咽障碍。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的年龄在11~36岁,平均年龄(24.36±4.75)岁。试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的年龄在12~39岁,平均年龄(24.87±4.6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驱铜治疗,其中主要是为患者搭配合理的饮食结构,减少食物中的铜含量,并尽量以高蛋白饮食为主,从而达到排铜的作用。在患者治疗期间给予患者神经内科常规护理,促进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吞咽治疗仪进行治疗,其具体操作为:将吞咽治疗仪的电极板正极放于患者颈后发际下,并将负极放于患者颈前环状软骨以上,使用绷带对电极进行固定。使用治疗仪对患者的神经肌肉损伤程度进行判断,其中主要分为完全失神经、轻度失神经和正常。之后根据对患者的诊断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每次治疗时间为27min,每天治疗1~2次,连续治疗2周时间。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疗效判定标准为: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则判定为治疗显效;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则判定为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无明显变化或病情加重,则判定为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使用X2检验和t检验,以P<0.05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中治疗显效的患者有13例(32.50%),治疗有效的患者18例(45.00%),治疗无效的患者9例(22.50%),治疗总有效率为77.50%。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显效的患者8例(20.00%),治疗有效的患者13例(32.50%),治疗无效的患者19例(47.50%)治疗总有效率为52.50%。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见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根据临床上对肝豆状核变性的研究,主要将其分为肝型、脑型、其他类型和混合型[3]。根据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观察,患者在发病后一般会表现出明显的神经和精神症状,其中运动迟缓、吞咽困难和面部怪容等是常见的症状。同时患者会出现肝脏症状,其中以急性和亚急性或慢性肝炎为主,一些患者会出现肝硬化或腹水等严重症状,甚至会导致患者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4]。另外,患者还会出现角膜K-F环,或是因病变导致肾脏受损而出现各种肾脏疾病。
目前,临床上对肝豆状变性患者的治疗主要有饮食治疗、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式[5]。其中饮食治疗主要是通过对患者饮食中铜含量的控制,尽量减少患者对铜的摄入量,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络合剂、锌剂和四硫钼酸盐等的使用,对患者体内的铜进行清除,并抑制患者对铜的吸收,从而起到改善病情的作用。对症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使用相应的药物对其进行纠正。手术治疗主要是脾切除术和肝移植术,在患者存在严重脾功能亢进和肝功能障碍时可采取手术治疗方式。
吞咽障碍是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常见的合并症,其主要是患者的吞咽无法正常完成,导致患者的进食受到严重影响。对于吞咽障碍的患者,一般采用鼻饲法解决患者进食的问题,但这样会导致患者承受更多痛苦,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很大影响。吞咽治疗仪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节律性刺激,让患者的吞咽功能逐渐恢复。其不仅能有效减少患者吸入性肺炎和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还能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本研究对吞咽治疗仪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吞咽障碍的效果进行分析,其中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吞咽治疗仪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吞咽障碍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波,谢道俊,鲍远程,刘荣芝.吞咽治疗仪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02:194-195.
[2]丁玲玲,徐红梅,刘从秀,吴雪兰.吞咽障碍治疗仪在肝豆状核变性吞咽障碍中的临床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10:1457-1459.
[3]仇世伟.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及预后[J].基层医学论坛,2016,15:2095-2098.
[4]赖武超.肝豆状核变性102例临床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3.
[5]王素娟,刘从秀,盛玉琴.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02:173-174.
通讯作者:唐湘祁主任医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内科41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