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碳储存库,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是温室效应气体的一个重要的源和汇。森林土壤呼吸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流通途径之一,其动态变化将直接影响全球C平衡。因此,深入探讨森林土壤呼吸的调控因素及其对营林措施的响应有着深远意义。间伐是培育森林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对土壤呼吸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了探讨不同间伐强度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Hook.)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影响,以南京溧水林场25年生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间伐6年后不同间伐强度(30%、50%、70%)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及可能导致土壤呼吸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1)中度间伐显著降低了土壤总呼吸及其各组分呼吸,强度间伐则显著增加了土壤总呼吸(P<0.05)。间伐降低了自养呼吸,中度间伐最为显著。土壤异养组分占土壤呼吸的比例最大,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异养呼吸呈现下降趋势。强度和弱度间伐增加了枯落物CO2释放量,但中度间伐降低了枯落物CO2释放量。间伐对自养和异养呼吸的影响均达不到显著水平(p>0.05),强度间伐对枯落物CO2释放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2)间伐提高了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和土壤表层含水率,弱度间伐的平均土壤温度[5.30~26.47℃]和平均含水率(23.26%)最高。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林下植被总生物量增加(P<0.05)。(3)土壤总呼吸与上壤温度的相关性极为显著(P<0.01),但与土壤表层含水率、上壤有机质含量和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立地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分析[J]. 贵州林业科技 2019(04)
- [2].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的演变趋势及维持措施的研究进展[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0(04)
- [3].不同施肥量对杉木人工林幼林的生长影响分析[J]. 绿色科技 2020(13)
- [4].杉木人工林无节材培育技术分析[J]. 绿色科技 2020(13)
- [5].间伐强度对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J]. 安徽农学通报 2020(16)
- [6].生物炭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氮素的影响[J].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7(01)
- [7].不同密度杉木人工林冠层变化规律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17(Z1)
- [8].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分析[J]. 林业科学研究 2017(02)
- [9].黄山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对策[J]. 安徽林业科技 2017(03)
- [10].连栽杉木人工林参与土壤碳氮转化过程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J]. 生态学报 2020(01)
- [11].第二代杉木人工林优化栽培技术初报[J]. 绿色科技 2017(03)
- [12].云南省杉木人工林抚育间伐效应研究[J]. 防护林科技 2016(11)
- [13].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的水分利用效率与叶片养分浓度[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4)
- [14].湖南会同县杉木人工林管理碳汇的核算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17(03)
- [15].袋控施肥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 2017(05)
- [16].如何进一步培育好第二代杉木人工林[J]. 农业与技术 2015(24)
- [17].杉木人工林下鸡骨草种植技术及效益评价[J]. 北京农业 2013(03)
- [18].杉木人工林经济成熟龄的研究[J]. 林业经济问题 2010(01)
- [19].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05)
- [20].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易变性碳、氮含量的变化[J]. 福建农业科技 2020(01)
- [21].不同混交方式杉木人工林生长量影响研究[J]. 绿色科技 2020(15)
- [22].杉木人工林出材率测试成果与应用探讨[J]. 安徽农学通报 2013(23)
- [23].阔叶和杉木人工林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比较[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2)
- [24].杉木人工林培育研究进展[J]. 林业勘察设计 2010(01)
- [25].短期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碳储量的影响[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6(08)
- [26].不同恢复阶段杉木人工林蓄积量的动态变化[J]. 河南林业科技 2014(04)
- [27].推广良种良法,提高杉木人工林经济效益[J]. 南方林业科学 2015(01)
- [28].杉木人工林抚育间伐成效分析[J]. 湖南林业科技 2020(05)
- [29].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碳储量的长期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07)
- [30].模拟轮伐期长短对杉木人工林氮动态的影响[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