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地裂缝论文-吴丽,田俊峰,汤洋,朱哲

采煤地裂缝论文-吴丽,田俊峰,汤洋,朱哲

导读:本文包含了采煤地裂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矿区,采煤裂缝,土壤容重,土壤水分

采煤地裂缝论文文献综述

吴丽,田俊峰,汤洋,朱哲[1](2019)在《干旱半干旱矿区采煤裂缝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采煤塌陷裂缝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选取了阜新塌陷区为研究区,应用系统聚类、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塌陷裂缝不同深度的土壤容重变化特征,分析了塌陷裂缝尺度、距裂缝距离和土壤含水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容重随着埋深线性增大,且容重的变化幅度具有明显的突变点,连通裂缝、隐伏裂缝和非塌陷区的突变点位置分别为50cm、70cm和150cm;同一尺度不同深度裂缝处,裂缝宽度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同裂缝同深度情况下,随着与裂缝距离的增加土壤含水率越高,至2m后影响不明显。裂缝尺度影响了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裂缝尺度的增大使得土壤含水率平均偏差增大。(本文来源于《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郭巧玲,马志华,苏宁,杨云松,韩振英[2](2019)在《神府-东胜采煤塌陷区裂缝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采煤塌陷区裂缝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以神府-东胜煤田石圪台采煤塌陷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数理统计法对塌陷区不同宽度(8、4、3、2和1 cm)的裂缝和非裂缝区土壤含水量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地统计方法、Surfer11. 0对采煤塌陷区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同一深度的土层,裂缝区土壤含水量明显小于非裂缝区,且随着裂缝宽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减小幅度不断增大。垂向分布上,裂缝宽度≤3 cm的测点,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说明宽度较小的裂缝对较深的土层含水量影响较小;而在裂缝宽度> 3 cm的测点,地面以下30 cm至60 cm的土层含水量明显偏小,说明宽度较大的裂缝对相对较深的土层含水量影响较大。对于土壤含水量的平面变化,各土层土壤含水量低值区均位于裂缝区的裂缝发育带,高值区位于非裂缝区的植被覆盖区。以上结果说明采煤塌陷区裂缝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土体结构,造成土壤含水量减少,影响土壤水空间分布,造成土壤水分流失,导致生态退化。(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侯恩科,张杰,谢晓深,徐友宁[3](2019)在《无人机遥感与卫星遥感在采煤地表裂缝识别中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煤诱发地表裂缝是地面塌陷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造成煤矿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准确掌握地表裂缝的展布规律是煤矿区地面塌陷治理的基础。以宁夏金凤煤矿011805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卫星遥感影像与无人机遥感影像在地表裂缝调查、解译识别中的优缺点,总结工作面地表裂缝发育规律。研究表明,无人机航拍影像中裂缝整体视觉清晰,可充分反映出宽度大于5cm的地表裂缝的形态、长度、位置等发育特征,且解译出的地表裂缝发育规律更接近实际;无人机遥感不仅提高了煤矿区地表裂缝调查的精度和可靠性,也为地表裂缝各项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9年Z1期)

刘英,雷少刚,宫传刚,卞正富[4](2019)在《采煤沉陷裂缝区土壤含水量变化对柠条叶片叶绿素荧光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煤塌陷引起的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对矿区植物生长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分析技术被称为植物受胁迫状态的有效探针,能够快速获取胁迫下光系统II光化学活性和电子传递的信息。研究采煤塌陷裂缝区植物叶片叶绿素荧光的变化是揭示煤炭开采塌陷胁迫对植物个体生长影响的关键环节,能为大尺度下采煤沉陷区植物损伤机理研究提供基础。对于黄土高原半干旱矿区,土壤水分无疑是植物生长最重要的限制因素,而植物叶片叶绿素荧光变化采煤塌陷影响下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响应如何尚不清楚。为了弄清采煤沉陷裂缝影响下土壤含水量变化对柠条叶片叶绿素荧光响应的影响,选取神东煤田大柳塔矿区52302工作面为实验场地,在分析了采煤塌陷裂缝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的基础上,以生态修复物种柠条为研究对象,对采煤塌陷裂缝区不同土壤含水量下柠条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进行监测。结果显示:(1)由于煤炭井工开采在地表形成大量裂缝,破坏了土体结构,增加了土壤水分的蒸发面,加速了土壤水的散失。土壤水分含量随着与裂缝之间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从距离裂缝0 cm到30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从5.63%增加到15.07%;(2)裂缝区土壤水分降低,柠条受到干旱胁迫程度加重,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由O—J—I—P变形为O—K—J—I—P曲线。干旱胁迫通过干扰柠条叶片PSII电子供体侧、受体侧以及电子传递链的功能,严重的损害了柠条叶片光合机构的正常功能。(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超峰[5](2019)在《黄陇煤田综放采煤顶板导水裂缝带高度发育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黄陇煤田综采放顶煤(综放)采煤工艺条件下的导水裂缝带高度及其发育规律,系统收集区内各矿井实测数据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导水裂缝带高度与工作面宽度、煤层埋深以及采高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宽度小于240 m且煤层采高为8.5~9.5 m时,软弱覆岩裂采比和导水裂缝带高度恒大于中硬覆岩;工作面宽度大于90 m且煤层采高大于14.5 m时,软弱覆岩裂采比和导水裂缝带高度恒小于中硬覆岩。综放软弱顶板裂采比和导水裂缝带高度随采高增大均呈单峰状,裂采比是采高的二次函数,导水裂缝带高度是采高的叁次函数。裂采比最大为30.63倍,拐点处采高3.56 m;导水裂缝带高度最大为239.97 m,拐点处采高10.41 m。由拐点向两侧采高分别减小或增大时,裂采比和导水裂缝带高度均逐渐减小。综放中硬顶板裂采比和导水裂缝带高度受工作面宽度和煤层采高的共同影响。在工作面宽度一定时,裂采比随着煤层采高增大而逐渐减小且变化幅度越来越小,大致趋于[11.00,14.30]数值区间;在煤层采高一定时,工作面宽度越大裂采比越大。导水裂缝带高度随着工作面宽度和煤层采高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煤田地质与勘探》期刊2019年02期)

毛崔磊[6](2018)在《黄土丘陵区采煤塌陷地裂缝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煤炭资源需求逐年增多,大量的煤炭开采严重破坏了矿山环境。其中黄土高原煤地复合区受特殊自然环境的影响,大量井工开采造成地表裂缝频现,加大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压力。探寻地裂缝的分形特征,服务于矿区土地保护以及生态复垦刻不容缓。本文在文献综述研究矿区基础资料收集以及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现状数据,开展了平朔矿区井工矿采煤地裂缝分形特征研究。论文选择由井工开采所造成的地表裂缝为研究对象,采用线密度、长度统计对地裂缝进行时间维度变化分析,并采用计盒维数法对地裂缝进行空间维度分析。论文主要结论有:1、通过谷歌影像数据以及无人机地裂缝信息采集,验证了多源数据用于地裂缝灾害调查提取的可行性,为未来灾害信息快速获取以及未来土地复垦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支撑。2、通过对2013~2017年地裂缝线密度分析发现,整个区域地裂缝线密度值分布在4-819(m/m~2)的范围内。根据地裂缝分布情况划分为:4-237、237-298、298-349、349-436、436-819(m/m~2)五个范围。研究区各范围的线密度值占比较为稳定,表明发育特征或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地裂缝在发育过程中呈现出349-436(m/m~2)的高线密度值占比较最高,4-237(m/m~2)的低线密度值占比次之,而处于中间线密度值范围的占比较为平均且占比最低。3、基于地裂缝空间分布及计盒维数统计可知,研究区地裂缝的分布结构、长度、复杂程度等方面不尽相同,但自相似性特征明显。随着时间变化,裂缝分布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其中2013-2015年的分布结构简单,相应的分形维数为1.16,1.13,1.08较低,而2016-2017年的地裂缝结构较复杂,它们相应的分形维数为1.19,1.35较高,全区地裂缝分布结构的空间维数大约在1.08-1.35之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苏宁,郭巧玲,韩振英[7](2017)在《风沙区采煤塌陷不同裂缝宽度下土壤水分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风沙区采煤塌陷不同裂缝宽度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以神府-东胜煤田石圪台煤矿塌陷区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内不同裂缝宽度条件下(1、2、3、4、8 cm)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最大吸湿量和土壤饱和导水率等土壤水分特性指标与无裂缝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无裂缝区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最大吸湿量均大于裂缝区;土壤饱和导水率小于裂缝区。在裂缝区,随土壤裂缝宽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最大吸湿量逐渐减小,土壤饱和导水率逐渐增大。说明风沙区采煤塌陷裂缝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土壤原有结构,降低土壤持水,贮水能力,加快土地沙化,导致环境恶化,应引起当地政府部门重视。(本文来源于《人民珠江》期刊2017年09期)

韩振英[8](2017)在《风沙区采煤塌陷裂缝对土壤物理及水分特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能源的持续发展,我国煤炭能源开采规模日益加大,其引发的大规模塌陷地貌、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锐减、土壤性质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矿区的生产生活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石圪台煤矿地处神府-东胜特大煤炭基地,采煤塌陷裂缝广泛分布于区内,在该矿区内研究地裂缝对土壤特性以及土壤水空间变异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石圪台煤矿塌陷区浅层土壤(0~60 cm)为研究对象,对塌陷区不同裂缝特征条件下的土壤物理及水分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区内土壤水空间分布变异性进行全面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不同形态裂缝对土壤物理及水分特性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整体上,随裂缝密度和宽度增大,土壤容重、持水量以及细粉粒含量逐渐降低,而孔隙度、饱和导水率和砂粒含量则逐渐增大;同一裂缝两侧,相对出露侧土壤砂粒含量、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较大,相对塌陷侧土壤持水量、容重较大。(2)不同裂缝密度条件下,随土层深度增加,各裂缝容重、田间持水量、粉粒含量、最大吸湿量呈增大趋势;孔隙度、饱和导水率及砂粒含量呈减小态势。不同裂缝宽度条件下,随土层深度增加,饱和导水率呈减小趋势;田间持水量、最大吸湿量、细粉粒含量呈微小上升趋势;在裂缝处,随着距离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呈增加趋势;不同坡位土壤水含量变化规律为坡顶<坡中<坡底<丘间低地。(3)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对地表裂缝的响应最为强烈。土壤性质的综合影响值为随裂缝密度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裂缝宽度对土壤性质的综合影响表现为,随宽度增加,影响值呈逐渐增加的趋势。(4)采煤塌陷裂缝对浅层土壤含水量的垂向变异性存在较大影响,表现为土壤含水量的变异程度在在表层(0 cm)和底层(40~60 cm)两端大于非裂缝区,在中间层(10~30 cm)小于非裂缝区,且均属中等变异强度。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性分析表明,表层土壤空间相关性较强,底层土壤水分布较不均匀,呈中等空间相关性,且土壤水在0~60 cm各层变程均在30~50 m之间;各土层土壤水分低值区均位于裂缝发育带。(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7)

聂小军,吕洋,刘昌华,于吉涛,王世东[9](2017)在《土地利用与裂缝对采煤沉陷土壤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地理解矿区土壤退化机理,选择焦作采煤沉陷区4种代表性土壤景观即有裂缝耕地、无裂缝耕地、有裂缝林地、无裂缝林地,评价土地利用与裂缝对沉陷土壤养分的影响。沉陷区耕地与林地2种利用方式中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但裂缝有无对这3个养分参数影响显着(P<0.05);土地利用方式(耕地、林地)与裂缝因素(裂缝有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SOC含量影响显着(P<0.05)。沉陷区SOC,TN,TP含量均表现为:无裂缝的林地与耕地>有裂缝的林地与耕地(P<0.05)。与对照区相比,4种景观的SOC含量均显着下降(P<0.05),TN,TP仅在有裂缝的耕地与林地显着降低(P<0.05)。研究结果表明,裂缝加剧了沉陷区耕地与林地的土壤C,N,P库损失,尤其是C库损失。在有裂缝情况下,沉陷耕地-林地转变降低土壤C库损失,但在无裂缝情况下,该转变加剧土壤C库损失。(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杨泽元,范立民,许登科,郑志伟,石玉红[10](2017)在《陕北风沙滩地区采煤塌陷裂缝对包气带水分运移的影响:模型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陕北风沙滩地区高强度采煤对包气带水分运移产生影响。在区域调查的基础上,以榆树湾煤矿20108工作面开切眼附近裂缝为野外原位监测点,采用野外原位监测与室内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采煤塌陷裂缝对包气带水分运移影响的水热耦合数学模型。利用野外原位监测数据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识别和验证,表明模型计算值与野外监测数据之间拟合较好,从而获取了相关的水热参数。利用此模型可定量回答裂缝对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程度,揭示裂缝对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机理,为陕北风沙滩地区保水采煤和生态恢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采煤地裂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揭示采煤塌陷区裂缝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以神府-东胜煤田石圪台采煤塌陷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数理统计法对塌陷区不同宽度(8、4、3、2和1 cm)的裂缝和非裂缝区土壤含水量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地统计方法、Surfer11. 0对采煤塌陷区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同一深度的土层,裂缝区土壤含水量明显小于非裂缝区,且随着裂缝宽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减小幅度不断增大。垂向分布上,裂缝宽度≤3 cm的测点,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说明宽度较小的裂缝对较深的土层含水量影响较小;而在裂缝宽度> 3 cm的测点,地面以下30 cm至60 cm的土层含水量明显偏小,说明宽度较大的裂缝对相对较深的土层含水量影响较大。对于土壤含水量的平面变化,各土层土壤含水量低值区均位于裂缝区的裂缝发育带,高值区位于非裂缝区的植被覆盖区。以上结果说明采煤塌陷区裂缝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土体结构,造成土壤含水量减少,影响土壤水空间分布,造成土壤水分流失,导致生态退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采煤地裂缝论文参考文献

[1].吴丽,田俊峰,汤洋,朱哲.干旱半干旱矿区采煤裂缝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9

[2].郭巧玲,马志华,苏宁,杨云松,韩振英.神府-东胜采煤塌陷区裂缝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3].侯恩科,张杰,谢晓深,徐友宁.无人机遥感与卫星遥感在采煤地表裂缝识别中的对比[J].地质通报.2019

[4].刘英,雷少刚,宫传刚,卞正富.采煤沉陷裂缝区土壤含水量变化对柠条叶片叶绿素荧光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9

[5].李超峰.黄陇煤田综放采煤顶板导水裂缝带高度发育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9

[6].毛崔磊.黄土丘陵区采煤塌陷地裂缝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7].苏宁,郭巧玲,韩振英.风沙区采煤塌陷不同裂缝宽度下土壤水分特性研究[J].人民珠江.2017

[8].韩振英.风沙区采煤塌陷裂缝对土壤物理及水分特性影响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7

[9].聂小军,吕洋,刘昌华,于吉涛,王世东.土地利用与裂缝对采煤沉陷土壤养分的影响[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10].杨泽元,范立民,许登科,郑志伟,石玉红.陕北风沙滩地区采煤塌陷裂缝对包气带水分运移的影响:模型建立[J].煤炭学报.2017

标签:;  ;  ;  ;  

采煤地裂缝论文-吴丽,田俊峰,汤洋,朱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